人教版必修二 兰亭集序 教案2.doc_第1页
人教版必修二 兰亭集序 教案2.doc_第2页
人教版必修二 兰亭集序 教案2.doc_第3页
人教版必修二 兰亭集序 教案2.doc_第4页
人教版必修二 兰亭集序 教案2.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兰亭集序教案【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实词“信、修、期、致、临、次”的意义。2能力目标:品味文中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3情感目标: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学会关爱自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情感由“乐”到“痛”,再到“悲”变化。【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以故事导入。东晋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一群文人雅客正在在山间别苑吟诗作赋。其中有一人忽忽悠悠站起身子,借着几分醉意,自告奋勇地要求为众人的诗集作序。在众人热烈簇拥下,只见他拿起鼠须笔,饱沾浓墨,在蚕丝纸上畅意挥毫,人群中不时传来啧啧的赞叹声。待到作品出炉,此人便把毛笔一撇一掷,瘫坐在旁边的一个藤椅上,打起呼噜来了。第二日酒醒,他仍然觉得意犹未尽,伏案挥毫再次书写,却发觉都不如第一篇来的好,不禁长叹。这是又是一个神来之笔的传说,当然,如果当事人没有扎实的文学祭奠也是无法醉中写佳作的。这个稀里糊涂写序的人,就是王羲之,那卷无意之作,就是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二、文学常识1“书圣”王羲之王羲之 (303361)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祖籍琅邪(今山东临沂)。初为秘书郎,征西将军庾亮引为参军,累迁长史。后拜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复授护军将军,迁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世称“王右军”。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见到李斯、曹喜、锺繇、梁鹄等著名书法家的书迹,又在洛阳看到蔡邕书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楷书逐渐成熟,草书得到发展。他在此基础上,又博采众长,一变汉、魏以来质朴淳厚的书风,而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2.说“序”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不论是古代还是今天,都有一种叫作“序”的文章,比如描述文人雅集的兰亭集序、记述高阁盛宴的滕王阁序、自勉励人的送东阳马生序、交待写作因由的呐喊自序,等等。序,到底是一种什么文体呢?它又有哪些种类和特点呢?现代人所说的序,是一种写在书或诗文前面、申述其写作因由、内容、体例等事项的应用文体,也写作“叙”或“绪”。上文所举的呐喊自序以及本文后面所附的张岱年先生的序都属于这一类。可是,古代的情况和现在有所不同,古人所说的序包含的意思比今天要丰富得多。早在西汉就出现了序,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开其滥觞。班固所著的汉书中有叙传、扬雄的法言中有言序。早期的序并不都写在文章的前面,而是单篇文章序于前,整部书则序于后,直到梁代萧统昭明文选等书才把序一律放在了前面,后面类似序的文章称作“后序”或“跋”。在序的家族中还有“小序”、“引”等变体。所谓“小序”就是诗文前叙述感兴或缘起的短序。明代人徐师曾的文体明辨中说:“小序者,序其篇章之所由作,对大序而名之也。”“引”也是一种简短的序,文体明辨中解释说,“唐以后始有此体,大略如序而稍为短简。”柳宗元曾作过霹雳琴赞引的文章。跋,也称“题跋”、“跋尾”或“书后”。清代姚鼐的古文辞类纂:“题跋者,简编之后语也,凡经传子史诗文图书之类,前有序引,后有后序,可谓尽矣,其后览者,或因人之请求,或因感而有得,则复撰词以缀于末简,而总谓之题跋。”跋出现于唐代,时称“题某后”或“读某”,如李翱的题燕太子丹后、韩愈的读荀子。欧阳修最早称这种文章为跋,其集古录有“跋尾”若干篇,附在他珍藏的碑文之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属于“序跋”之序,但它并没有紧紧停留于对兰亭集的写作因由、过程、作者等情况的泛泛交待,而是将写景抒情和深邃的人生哲理密切地交融起来,成就了一篇极富艺术美感和思想启迪价值的千古至文。在序这种应用文中有如此成就,是令人赞叹的。赠序,是一种与序有密切关系但也有很大不同的一种散文,它是专门为了送别亲友而写的以述友谊、叙交游、道惜别为主的文辞。就起源而言,赠序是由诗文之序演化而来的,古人饯别时,饮酒赋诗,诗篇多了,就由在场的人作序,叙其缘起。但,清代的姚鼐认为赠序类者,乃“老子曰:君子赠人以言”之意,所以在他所编的古文辞类纂中单独列出“赠序”一类。赠序晋代已有,如傅玄的赠扶风马钧序、潘尼的赠李二郎诗序等,唐代赠序最为兴盛。对广大的中学同学来说,最熟悉的赠序是明代宋濂所作的送东阳马生序。 另外,还有一个看似与序跋之序有关,实则毫无干系的名词序论。序论不是文体,而是议论文开头的提出问题部分。它和本论、结论构成议论文的基本框架。三、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全文。学生用心体会文中作者情感的变化,并注意重要字词的读音。癸丑gu 会稽kui j 修禊x 激湍tun 流觞曲水shng游目骋怀chng 放浪形骸hi 嗟悼ji 趣舍万殊q 彭殇shng2.疏通文意,讲解重点词句(1)通假字悟言一室之内。通“晤”,面对面,会晤。虽趣舍万殊。通“取”,取向,趋势。(2)古今异义列坐其次。古义:(这)旁边。今义:第二,次要的地位。俯察品类之盛。古义:自然界万物。今义:物品的种类。或取诸怀抱。古义:胸怀抱负。今义:抱在怀里。亦将有感于斯文。古义:这次集会的文章。今义:文雅。(3)词类活用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形动,贤德的人,年龄小的人,年龄大的人。)引以为流觞曲水。(动词使动用法,使流。)一觞一咏。(名动,喝酒。)所以游目骋怀。(使动用法,使放开,使开阔。)足以极视听之娱。(副动,穷尽、尽情享受。)生死亦大矣。(形名,大事。)固知一生死为虚诞。(数意动用法。把看成一样。)齐彭殇为妄作。(形意动用法。把看做相等。)(4)特殊句式状语后置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当其欣于所遇亦将有感于斯文不能喻之于怀定语后置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3.学生整体翻译,老师补漏:翻译完成后,再让个别同学复述文章大意,要求重点字词要落实到位,如有问题,再行修正。四、课后作业:朗读课文,争取背诵,找出并概况作者的情感变化。兰亭集序教案【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实词“信、修、期、致、临、次”的意义。2能力目标:品味文中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3情感目标: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学会关爱自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情感由“乐”到“痛”,再到“悲”变化。【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二、品析课文1.讲读第一、二段。请学生读。教师指导朗读:“永和九年”至“修禊事也”一节叙述平稳,读时语气可以舒缓些;至“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短截警拔,节奏放明快些;而后“此地有”以下,又变为舒展曼婉;接着一段“是日也”三字提顿,然后一气流转而下。读时要有节奏感、音乐感,保持从容的仪态。2. 全班齐读。这一部分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明确:“信可乐也”3.那么“乐”从何来?学生讨论回答。明确: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说明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本文四美俱全,足可乐也。(1)良辰:暮春之初。农历1、2、3月为春季,暮春自然是三月。江南的三月自然已经是花红柳绿的时节了。记得孔子有一次和子路、曾皙、冉有等几位学生一起谈论志向问题。当问到曾皙时,他答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咏而归。”曾皙的春风沂水、民生和乐大得孔子赞赏。南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也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想以江南暮春之美景、故国之思激发屈膝事敌的陈伯之幡然悔悟。可见暮春三月是人间一段最美的时光。又因为修禊,可知是3日,古人在这一天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这又是一个多么吉祥美好的日子啊!(2)美景:兰亭地处“会稽山阴”,即当时的会稽郡山阴县距离城西二十余里有个名兰渚的胜境,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主体是山水。其山如何?“崇”与“峻”是本色形容,而“茂林修竹”四字遂赋予山岭盎然生气;其水如何?“清”与“激”亦为本色形容,而“映带左右”四字方使流水神采飞动。再看天气,“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天宇清朗,和风吹拂:在这里没有“草长莺飞”春意闹,也没有“姹紫红开遍”的艳丽,只有清风拂面,水声泠泠;在这里物我同化,是非顿消,心境澄明。信可乐也。(3)乐事:指什么?明确“修禊事也”。当地风俗:这一天人们无论贵贱老幼,都要到河畔、溪边,用凉水洗脸,意即涤除尘垢,以驱除不祥,祈求安福。当时王羲之正任会稽内史(相当于太守),他邀集司徒谢安、司马孙绰等诗人名流以及儿子微之、操之和十岁的献之等共四十一人,真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杜枚诗云“大抵南朝多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这里“群贤”不是浮泛奉承之辞,他们热爱自然,轻忽世俗得失,为人礼仪,有高远情操,直率任性,表明诸子与己意气相投。有道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否则,虽有良辰美景也不足为乐。当然更乐的事不在修禊,而在于作曲水流觞之饮。请将他们的赋诗的一句找出来齐读:“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译文:引(清流、激湍)作为流送酒杯的环曲水流,(大家)依次坐在曲水的旁边(拿着流到身边的酒杯饮酒),虽然没有吹拉弹唱的热闹场面,但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够尽情地抒发内心的情思了。】众人陶醉在自然美景之中,尽情尽意,欢声笑语,久久不绝,以致感到人为的管弦之声亦属多余了。(4)赏心:此情此景,作者感到赏心悦目,他如何表达?“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译文:指起头来看到宇宙的广大,低下头看到万物的繁多,借此来放开眼界,舒畅胸怀,尽情享受耳听和眼观的乐趣,真是快活啊。】仰观宇宙,俯察万物,是极视觉之娱;竹木萧萧,流水潺潺,是尽听觉之乐。但最令人快乐的还不在于此,是什么?是游目骋怀。如何理解“游目骋怀”?明确:游鱼在水中叫游,人自由在地观赏也是游,如游览。骋:驰骋,自由奔放的联想、想象,因而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我们在仰观俯察的时候,也是游目骋怀的时候,我们是超脱的空灵的美妙的,我们观察,最后落实的是娱乐,表现的是热爱现世生活,是在自然美的感召下抒发自己的情怀,这便是所谓山水诗的兴起了。这种娱乐式的交流,正开始于魏晋时的文人,从他们的开始,自然已不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了,而是可娱可乐,可歌可咏的了。所以王羲之笔下写竹,只言其修而弃其绿,写水,只言其清而弃其碧,这是色调的淡雅。兰亭宴集,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齐臻,但这种愉悦之情仅以“信可乐也”四字表出,笔势始终从容,这是心境的淡雅,是作者“清鉴贵重”的情性的体现。 4.讲读第三段。齐声朗读第三段,思考作者的心境变迁,为何有如此变迁?明确:由“信可乐也”,转而“岂不痛哉”,原因在于“死生亦大矣”。提示写作背景: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5那么作者“痛”从何处来呢?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其一,人生如白驹过隙,美好却短暂。一个人以自己的方式自由地生存在社会上,他们有的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遇上喜欢的事物就心满意足,因快乐而忘了忧愁,竟然“不知老之将至”。其二,生命本体的欲望永不满足。当人们“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但转眼之间,“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就是说,人的欲望,人对美的感受都不是凝固不变的,得到的东西即使很好,很快也会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感慨也随着产生了。其三,世事变化太快,更显出生命的脆弱。“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其四,生命终归于毁灭。死生之大,岂不痛哉?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6.联系文章内容,积极思考作者如何得出“死生亦大矣”这一观点?明确: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都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接着笔锋一转,由生说到死“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提出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多让人心痛,至此,作者得出“死生之大”的观点是水到渠成。7.请一同学朗读第四段,体会作者心境的变化?明确:悲夫!8.深入思考,作者因何而悲,为何而悲?明确:为此而悲:(1)作者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若合一契(死生亦大矣);(2)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求进取,崇尚虚无。(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所以作者悲为古人、为时人、亦为后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补充提示: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作者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情真意切。这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9.作者的这种悲哀之情是否是消极悲观?明确:参考意见:这是悲观的。相比之下,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刘禹锡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而不消沉,不黯然,积极进取,乐观旷达。英国大哲学家罗素,在他的一篇散文论老之将至中,也将生死这个永恒的主题升华到了壮阔高远的境界:“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应该像河水一样开始是细小的,被限制在狭窄的两岸之间,然后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