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选择题1“富者田联田联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有能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这反映的社会现象是a. 土地兼并 b. 井田制瓦解c. 重农抑商 d. 闭关锁国【答案】a2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部门,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a. 个人耕作 b. 自给自足c. 男耕女织 d. 精耕细作【答案】d【解析】从材料“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可以看出这是在有限的土地之下精耕细作的方式,故答案选d。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排除a;bc项是小农经济的特点,但是不是材料所要反映的主要内容,排除。3“农夫早出暮人,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此其分事也。”这是对古代小农经济特征的描述。引文中省略的内容应该是以下的a. “春耕夏耘,秋荻冬藏,伐薪樵”b. “妇人夙兴业寝,纺绩(线)积纴(丝缕)”c. “凡农之道,厚(气候)之为宝”d. “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主要特征是男耕女织、耕织结合;根据材料的描述可以知道,材料描述男子耕种庄稼的状况,应该补充的是女子家庭手工业的状况。“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体现了古代农民的艰辛,不是女子家庭手工业的状况,故a项错误。“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线)积纴(丝缕)”体现了妇女在家耕织的状况,是女子家庭手工业的状况,故b项正确。“凡农之道,厚之为宝”体现了时令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不是女子家庭手工业的状况,故c项错误。“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体现了雇佣劳动关系,是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不是女子家庭手工业的状况,故d项错误。4据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而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对这段材料分析合理的是a. 原始农业是由原始采集经济发展而来 b. 神农氏为农耕经济的发明者c. 人口增长是农耕经济出现的主要原因 d. 真实的反映了远古生活状况【答案】c【解析】题干的意思是:古代,人民都吃野兽和鸟类的肉,到了神农的时候,人民太多了,禽兽不够吃,于是神农根据自然时令,土地的肥沃程度,制作耒耜(农具),教人民劳作,教化他们,使人民适应(农业生活)。反映了人口增长导致通过狩猎方式获得的食物供给不足,从而促进了农耕经济的出现,故答案选c。ab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白虎通义是后人的著作,d项“真实”说法错误。5唐朝中后期诗歌描绘的妇女形象中,有“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的农妇,有“更遭丧乱嫁不出,一生抱恨长咨嗟”的民女。由这些文学形象可以窥见a. 土地兼并造成的社会灾难 b. 君主专制强化的消极影响c. 传统农耕经济的衰落趋势 d. 社会动荡导致的百姓困苦【答案】d61971年,对唐代洛阳的含嘉仓进行考古发掘发现其全面积有42万平方米,其中一个窑穴还存有唐代储藏但已碳化的谷子(据估算,这些谷子在唐储放时约25万公斤)。与此同时,粮价越来越便宜,“斗米十五钱”。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a. 封建剥削的残酷 b. 滥发货币的影响 c. 垦田面积的扩大 d. 唐代农业的发达【答案】d【解析】唐朝时期属于我国封建社会的盛世,经济发展,“粮价越来越便宜,“斗米十五钱”说明当时农业发展,d正确;其他信息材料没有体现,排除。7关于下图的认识,正确的是( )是自汉代之后犁耕发展的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犁壁出现之后,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与旧犁相比具有省力、提速、耕作随心所欲的特点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a. b. c. d. 【答案】d点睛:本题作为组合式选择题,可以采用排除法解答。联系所学可知,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并非是在隋唐时期的曲辕犁安装犁壁之后,而是在东汉时期的耦犁就已经得到广泛推广,从而说法错误,排除含有的选项,剩下的就是正确选项。8“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从中获取的有效信息是a. 商代已经出现牛耕b. 春秋末期,可能出现牛耕c. 春秋末期,可能出现马耕d. 春秋末期,铁犁牛耕普遍使用【答案】b【解析】孔子是春秋末年人,再加上“耕、牛”等字眼足以证明材料体现的是春秋末期可能出现牛耕,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末年可能出现牛耕而非商代已经出现牛耕,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可能出现牛耕而非马耕,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铁犁牛耕的普遍使用是在战国时期,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9以下为汉代各农耕区的劳动生产率比较表。此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人多地少制约南方经济发展 b. 西北与南方生产力水平相近c. 中原地区精耕细作技术领先 d. 地理环境决定农业生产水平【答案】c点睛:表格题的解答应该充分注意表格的限定范围(如本题农耕区域)和各项数据变化(年人均耕田数、平均亩产量、粮食总收入量)规律,提取有效信息为:中原地区人均耕田数适中,但平均亩产量、粮食总收入量均高于其他地方。然后按照题意要求,即可知道正确答案。二、非选择题10研究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贷问题,是理解中国农村经济生活中“国家农民”关系的一把钥匙。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据中国历代自然灾害与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有关内容整理材料二 对于小农而言,过贫则造反,过富则独立,只有不贫不富的状态最有利于国家对小农的控制。中国长期以来国家政权与农村社会都依赖于增长缓慢的农业剩余,农民依赖于这种剩余而生存,国家依赖于这种剩余而运作,因此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长久存在。正因如此,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大都有赈贷之举,其主要原因是维持小农的不贫不富的生存状态,以防崩断国家与小农间的微弱均衡关系。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材料三夫发仓廪,本以利民,而其弊反甚:仓舍一启,豪强骈集;里胥乡老,匿贫佑富。公家之积,祗以饱市井游食之徒;而野处之民,曾不得见糠秕。富者连车方舆,而贫者曾不获斗升。徐光启农政全书荒政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国家农贷的主要特征。(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国家实施农贷的目的。国家农贷能保持小农“不贫不富”的状态不被打破吗?为什么?(3)材料三反映出国家农贷在推行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境”?(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完善国家农贷制度的理解。【答案】(1)特征:生产性农贷和消费性农贷并重;实物农贷为主要形式(农贷形式包括实物与资金,但以实物为主);农贷带有赈灾救济性质。(2)目的:维护小农经济的延续;调节贫富差距;扩大国家经济来源;赈灾救济,缓和社会矛盾,以稳定和巩固统治。判断:不能。理由:封建国家政权的维持必须依赖于对农民的盘剥和掠夺;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必将导致贫富分化。(3)困境:地方势力巧取豪夺,国家农贷对象发生严重偏离;农民未得实利,贫富差距反而加大。(4)理解:国家要科学指导农民对农贷的利用,切实提高农民的生产和还贷能力;国家农贷要建立规范化的管理体制,对农贷的推行要有效监管;农贷实施要关注民生,不与民夺利。【解析】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图表中史料信息与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智能交通行业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研究报告
- 2026中国地震局(新疆地震局)事业单位招聘13人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6华能吉林能源销售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年眼科学科青光眼患者的药物治疗模拟竞赛答案及解析
- 2025杭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所属事业单位招聘高层次、紧缺人才4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外科制剂制备实验模拟考试答案及解析
- 2025年肿瘤科肿瘤放疗适应症判断模拟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中宁县鸣沙镇中心卫生院招聘临聘人员3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河北唐山招聘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临时公益性岗位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6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校园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街道管理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执业药师之《药事管理与法规》题库附参考答案详解(培优)
- 2025年企业管理人员能力考试试题及答案
- 统编语文(2024)二年级上册识字5《去外婆家》课件
- 2025年6月浙江省高考化学试卷真题(含答案及解析)
- 物权编善意取得制度解读
- 2025年高考政治总复习高中三年必考基础知识复习汇编资料(必背版)
- 《小米智能家居》课件
-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单元 单元测试卷(人教版)
- 深基坑边坡稳定性计算书
- 医疗美容主诊医师专业备案申请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