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第一讲.ppt_第1页
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第一讲.ppt_第2页
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第一讲.ppt_第3页
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第一讲.ppt_第4页
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第一讲.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概念解读 农耕经济 以农业种植为主的经济 侧重于经济部门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畜牧业等的比重关系 农耕经济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基础 补充 单元概述 第一讲中国古代的农业 中国古代的农业 第1课时 第一单元第一讲 本课时学习目标 1 会构建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线索 理解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2 重点识记理解铁犁牛耕的发展历程 水利工程的兴修 小农经济等重要知识3 重要概念 刀耕火种 精耕细作 千耦其耘 个体农耕 农耕经济 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 自耕农经济等 精耕细作 通过更新或讲究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即农业上认真细致地耕作 线索构建围绕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构建体系 总结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 农具的改进与推广 农田水利设施的兴修 农业生产技术经验的总结与推广 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土地所有权的变化 政局 政策的影响等 变式训练 合作探究1 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 根据材料概括这一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表现 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 兴修农田水利 重视农时 改进耕作技术 总结推广农业经验 原因 人多地少 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重农抑商观念的长期影响 1 铁犁牛耕 1 发展历程 出现 春秋战国 推广 西汉中期 犁壁的发明 2 其出现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经济 井田制逐渐走向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产生 大型水利工程开始兴修 政治 宗法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 中央集权制逐渐确立 思想 百家争鸣 重难点突破 西汉赵过的耦犁 二牛三人 西汉后期犁 二牛一人 唐代曲辕犁 东汉犁 一牛一人 春秋战国水利工程图 重难点突破2 中国古代主要水利工程及灌溉工具 秦 灵渠 西汉 曹渠白渠六辅渠坎儿井 灌溉工具的改进 春秋战国之际 桔槔 井上汲水工具 辘轳 利用轮轴原理制成的井上汲水工具 筒车 3 个体农耕 自耕农经济 1 出现的时间及原因 出现 春秋战国 原因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 2 个体农耕的特点 分散性 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 稳定性 男耕女织的分工 自给自足 封闭性 个体之间很少交往和合作 脆弱性 易受天灾人祸影响 天灾 水 旱 虫灾 人祸 战乱 苛政 落后性 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 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 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精耕细作 人多地少 必须追求土地单位面积产量 重难点突破 个体农耕 3 个体农耕的地位及产生的影响 地位 自耕农是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 影响 4 有利和不利因素 略 5 近现代的小农经济发展如何 近代 逐渐走向瓦解 但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现代 一度存在 后被社会主义集体耕作取代 复习提问1 中国古代原始农业在区域分布上有何特点 2 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 铁犁牛耕的发展历程 4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进步有何体现 对当时的社会变革有何影响 5 曲辕犁出现区域及地位 6 会列举春秋战国时期 两汉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及设施7 小农经济的特点 8 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 概念辨析 精耕细作 刀耕火种 铁犁牛耕 千耦其耘 个体农耕精耕细作 通过更新或讲究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即农业上认真细致地耕作 刀耕火种 先将地上草木烧成灰做肥料 然后就地挖坑下种 千耦其耘 千对农人在耕地 集体耕作 个体农耕 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和生活 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生产力 生产关系 刀耕火种 铁犁牛耕 大规模简单协作 个体农耕 概念辨析明确几组历史概念 1 农耕经济 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 自耕农经济 租佃经济农耕经济 以农业种植为主的经济 侧重于经济部门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畜牧业等的比重关系 自然经济 自给自足的经济 侧重产品分配 主要用来自己使用 很少进行商品交换 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 在原始社会就已出现 小农经济 个体农耕 以家庭为单位 男耕女织 侧重生产和生活的单位 是铁犁牛耕和土地私有的产物 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自耕农经济 自己拥有土地 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 租佃经济 佃农租种地主土地 按契约缴纳地租 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 中国古代的农业 第2课时 第一单元第一讲 本课时学习目标 1 掌握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历程 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影响 2 重点识记土地兼并 均田制等重要知识3 重要概念 自耕农 佃农 雇农 1 井田制 1 发展历程 产生于 鼎盛 瓦解于 废除于 2 性质 3 逐渐瓦解的原因 经济 政治 重难点突破 2 土地兼并 1 发展历程 战国时期 汉代 北魏 隋唐 宋初 明代 2 根源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3 导致哪些矛盾加剧 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矛盾 A 农民与地主的矛盾 B 封建国家与地主的矛盾 影响 A 矛盾激化 社会动荡 租佃关系发展 B 自耕小农衰退 国家赋税收入减少 限制土地兼并 C 明清时期商人 买田置地 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 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4 封建社会解决土地兼并的措施 能否从根本上解决 为什么 措施 均田制 限田制 不能 原因 无法根除封建土地私有制 重难点突破 12 2013 新课标全国 卷文综 25 汉唐制定土地法规 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 宋代一改此法 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 A 中央集权弱化B 流民问题严重C 土地兼并缓和D 自耕小农衰退 D 6 2014 海南单科 4 北朝推行均田制 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 按户缴纳赋税 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 女子达到13岁 必须嫁娶 不得拖延 均田制的目的是 A 抵制土地兼并B 促进人口增长C 增加财税收入D 稳定个体小农 C 11 2013 重庆文综 2 白寿彝 中国通史 指出 自北魏产生 经历隋唐的均田制 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 在这一 田 制下 A 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B 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C 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D 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D 1 北魏均田制实行后 文献中出现了 庄园 一词 被指私人圈占的成片土地 唐代均田制实行后 庄园 一词的使用更加普遍 据此可知 A 均田制导致土地集中现象加剧B 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不限制土地买卖C 均田制未能杜绝土地兼并D 封建小农经济日益被大庄园经济取代 2 北宋史学家说 至唐 承平日久 丁口滋众 官无闲田 不复给授 故均田制为空文 上述言论 A 指出均田制被破坏是必然的B 没有正确指出均田制被破坏的根源C 客观地说明了均田制被破坏的原因D 反映了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3 均田制 实施的时间 北魏 唐中期 实施的目的 限制土地兼并 保证国家赋税收入保护自耕农经济 实施的前提 政府掌握大量的无主荒地 未触动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性质 封建国有土地 内容 露田 70岁或死亡归还 不得买卖 桑田 世代享有 限制买卖 破坏 一是因为封建国家掌握的官田荒地越来越少 二是因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土地买卖 土地的兼并 重难点突破 古代农业社会中自耕农和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本质区别是A 是否拥有土地B 是否向国家承担赋税徭C 拥有土地多少不同D 经营方式不同 自耕农 自己占有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 依靠自己和家庭成员进行农业经营的个体农民 不受地主地租的剥削 是政府赋税和徭役主要承担者 雇农 旧社会农村中的长工 月工 零工等 他们没有或只有极少量的土地和生产工具 主要依靠出卖劳动力 佃农 佃农耕种地主的土地 但自有一定的劳动工具 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佃农是封建地租剥削的主要承担者 他们缴纳地租 并服各种劳役 遭受繁重剥削 佃农与地主之间存在着依附关系 概念辨析 D 4 经济重心南移 2015 新课标全国 卷文综 26 唐宋时期 江南经济迅猛发展 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A 坊市制度瓦解B 土地集中加剧C 农业技术进步D 海外贸易拓展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1 北方战乱较多 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2 北方农民大批南迁 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为江南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 3 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 比较重视发展经济 4 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 开发了江南 5 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1 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 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 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 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在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后 南方城市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2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 而经济中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 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 我国南部 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 对人才教育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 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 4 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 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北方人民的南迁 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 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带来了哪些变化 2015 新课标全国 卷文综 26 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 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 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 这些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