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作业.doc_第1页
人教版必修二: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作业.doc_第2页
人教版必修二: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作业.doc_第3页
人教版必修二: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作业.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十四)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时间:25分钟分值:50分)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曰洋灯,火锅名为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中国社会出现这种现象开始于()a明末清初b鸦片战争前c鸦片战争后d辛亥革命后解析: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开始于”。鸦片战争后,西方的东西开始大量涌入中国,中国社会才开始出现这种现象。答案:c219世纪末,有人说“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从当时的社会条件来看,有钱人能实现的有()吃西餐喝西洋饮料喝咖啡建造花园式洋房abcd解析:注意时间限制“19世纪末”。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故都正确。答案:c31912年秋天,一位年轻人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识:“壬子秋八月,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八月初三日即新历九月十三日拍于劝业场楼之丽芙照相馆。”这实质上反映了()a剪辫易服难以推广b变革心态新旧杂陈c传统精华悉心保留d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解析:材料中体现的是剪辫心态,不是说难以推行,故a错误;传统精华悉心保留不是材料所反映的问题,故c错误;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错误。材料中“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说明国人变革心态比较矛盾,故选b。答案:b41902年6月26日,天津大公报登载了一则征婚广告:“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这表明征婚者()要求女性解放追求文明婚礼进行反清宣传 崇尚西方科技abcd解析:题干中的征婚广告不能体现项“进行反清宣传”,故排除。答案:b520世纪50年代初期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成为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与此现象的形成没有关联的是()a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b计划经济体制形成c经济落后,物资匮乏d经济建设屡遭挫折解析:注意时间限制“20世纪50年代初期”,经济建设屡遭挫折应是在50年代末以后,故选d。答案:d6上海20世纪70年代的“四大件”是手表、收音机、自行车和缝纫机,当时都要凭票供应,几百人甚至几千人中才能分到一张票。这反映了当时的上海()a实行计划经济体制b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迅速c工业化已初具规模d反映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解析:凭票购买反映了物资的极端缺乏,这是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的表现。答案:a7下面两幅图分别展示了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我国流行服饰的变化情况,其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外来文化的影响b服装业的迅猛发展c人们的思想解放d人们穿着品味的变化解析:从服饰的变化看到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人们思想的解放。答案:c8“1979年1月28日,上海电视台为参桂补酒播放了中国第一条电视广告,1980年,北大的学生开始民主选举学生会主席,1982年有人穿上了牛仔裤,1983年北京展览馆里首次公演了模特时装表演”材料表明当时的中国()a生活方式已经西化b进入工业化时代c人们思想日益解放d休闲方式多样化解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之初带来的思想解放。材料从首个电视广告、大学民主选举和时尚服装展示等几个生活侧面,体现了改革开放后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和更新。故选c。答案:c二、非选择题(18分)9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家庭观念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男不自专娶,女不自专嫁,必由父母,须媒妁何?远耻防淫佚也。白虎通嫁娶(东汉班固整理)材料二“妇女贪上海租界佣价之昂,趋之若鹜,甚有弃家者,此未见者也。”“自租界北辟,男以商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也。”“内地妇女之妄想自由遂相率至沪,父母丈夫不能阻也。”适可斋记言(19世纪末20世纪初)材料三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单位:%)项目年代19491966196719761977198619871996家庭出身26.628.812.6615.6政治面貌30.523.515.513.9学历10.611.712.625.3(1)材料一体现了中国古代怎样的婚姻观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婚姻观念产生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6分)(2)依据材料二,归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妇女的社会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3)依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的择偶标准发生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解析:第(1)问抓住材料一中的信息“必由父母,须媒妁何”归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婚姻观念产生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第(2)问抓住材料二“甚有弃家者,此未见者也”“内地妇女之妄想自由遂相率至沪”及结合小农经济下妇女的耕织来归纳妇女社会观念的变化;影响结合妇女的地位及社会进步等角度归纳。第(3)问注意表格中“家庭出身”“政治面貌”“学历”等随着时间发展所占比重的变化,据此可知由重视家庭出身、政治面貌到更重视学历;原因结合时间信息分为改革开放前和后来思考。答案:(1)观念:听从父母及媒人(或:父母包办婚姻)。基础:小农经济;儒家思想。(2)变化:由在家耕织,到外出打工;由听从父母丈夫之言到要求自由。影响:提高了妇女的地位,有利于妇女的解放;有利于自由平等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