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中的对称.ppt_第1页
建筑中的对称.ppt_第2页
建筑中的对称.ppt_第3页
建筑中的对称.ppt_第4页
建筑中的对称.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中的 对称美 对称 释文 物体或图形在某种变换条件 例如绕直线的旋转 对于平面的反映 等等 下 其相同部分间有规律重复的现象 亦即在一定变换条件下的不变现象 对称是同形同量的形态 如果用直线把画面空间分为相等的两部分 它们之间不仅质量相同 而且距离相等 中外很多古代建筑 教堂 庙宇 宫殿等都以 对称 为美的基本要求 对称的构成能表达秩序 安静和稳定 庄重与威严等心理感觉 并能给人以美感 对称 有更多的含义 常代表着某种平衡 比例和谐之意 而这又与优美 庄重联系在一起 对称 是自然美的形象表征 譬如各种动物 人体 鸟兽 蝴蝶 蜜蜂等 皆呈左右相对 古今中外 许多古城 皇宫 民宅 陵墓 也多是左右对称的 空间位置的这种对称性设计 是对大自然的有机模仿 在这种模仿中人类得到感官的愉悦和情操的陶冶 进而产生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的审美感受 国内建筑对称之美 伏羲庙故宫其它对称建筑欣赏 伏羲庙临街而建 院落重重相套 四进四院 宏阔幽深 庙内古建筑包括戏楼 牌坊 大门 仪门 先天殿 太极殿 钟楼 鼓楼 来鹤厅共10座 新建筑有朝房 碑廊 展览厅等共6座 新旧建筑共计76间 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 牌坊 大门 仪门 先天殿 太极殿沿纵轴线依次排列 层层推进 庄严雄伟 而朝房 碑廊沿横轴线对称分布 规整划一 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 由于伏羲是古史传说中的第一代帝王 因此建筑群呈宫殿式建筑模式 为全国规模最大的伏羲祭祀建筑群 又因有伏羲庙 民国以前小西关城又叫伏羲城 天水伏羲庙先天殿正门门楣上有一匾书 一画开天 它包含着一个远古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我们先民中有一位大智慧者伏羲氏 仰则观象于天 俯则观法于地 在天地相连之处 即现在说的地平线的黄土地上画了一条线 这一条线意义重大 它不仅是 易经 中太极的源头 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 文明肇启 又一匾书曰 开天明道 是说此线一出上下分 天地别 阴阳明 结束了长期人们社会生活的原始鸿蒙状态 一下豁然开朗 乾坤显而万物著矣 这就意味着人们的社会生活从无序状态进化到有序状态 伏羲氏塑像中双手抱着的象征阴阳的太极图 含意之一就是先民对宇宙间一个巨大的对称美发现的标志 从创造了伏羲文化到大地湾文化之后又创造了麦积山文化的哲学家 艺术家们是对这个巨大的和谐之美感受最深的 离开对称 不只 易 经不能理解 文学艺术上的对称问题也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 这就是哲学思维和审美观念的问题 正是这种重视从形式到内容的对称的哲学思维和审美观念 自然地也是人为地影响着我们华夏民族的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书法绘画 雕塑 建筑 音乐 诗 词等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 近水楼台先得月 创造了麦积山宗教艺术的不同时代的艺术家们 必然受到伏羲文化中包含着的哲学思维及艺术思维的影响 就从麦积山石窟艺术建筑上的对称之美来看 东崖上第13号窟系隋代摩崖造像 内容为 西方三圣 主佛15 7米 造像气势恢宏与西崖上第98窟北魏摩崖大像一佛二菩萨形成对称 春兰秋菊 各有千秋 第133窟中10号造像碑与11号造像碑 16号造像碑构图安排上的对称美更是别出心裁 第127窟中正壁内佛顶光部分两组相向而飞的伎乐飞天浮雕各身 构成完美欢快的神话境界 引人入胜 从以上举例可以看出 对称美在伏羲庙及麦积山石窟艺术中俯拾皆是 两处的建筑构图之美主要取法于对称这个大美 但对称美绝对不是数字上单调的对偶 有着丰富的内容 管子 宙和篇 中说 五音不同而声能调 五味不同而物能合 对称美有着中国早期先哲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探讨对称美的内涵 有助于我们吸取伏羲文化和麦积山艺术愈久愈醇的古典文化精神 用于今天的建设 为了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 表现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 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 轴线两侧的建筑相对低小简单 故宫建筑非常讲究对称美 故宫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 三大殿 后三宫 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 并向两旁展开 南北取直 左右对称 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 而且南达永定门 北到鼓楼 钟楼 贯穿了整个城市 气魄宏伟 规划严整 极为壮观 通过紫禁城的核心位置 贯穿着一条中轴线 从外城永定门开始 经过内城正阳门 然后进入宫廷广场的大明门 清朝改为大清门 辛亥革命后又改为中华门 穿过广场 便是皇城上的承天门 即现在的天安门 承天门内有端门 端门以内迎面而来的才是紫禁城正面的午门 又叫五凤楼 在这条中轴线的东西两侧 对称排列着内外两城最重要的建筑群 东面是天坛 西面是山川坛 后改称 先农坛 以及太庙和社稷坛 即如今的 劳动人民文化宫 和 中山公园 进入午门之后 所有建筑物都采用了更加严格的对称排列形式 其中 只有代表皇权统治中心的前朝三大殿 太和殿 中和殿和保和殿 及内廷后三宫 乾清宫 交泰殿和坤宁宫 才端端正正地布置在正中央 且每座大殿上的蟠龙宝座 都座落在中轴线上 国外建筑对称之美 印度泰姬陵其它对称建筑欣赏 泰姬 玛哈尔陵的工艺成就首先在于建筑群总体布局的完善 布局很单纯 陵墓是唯一的构图中心 它不象胡玛雍陵那样居于方形院落的中心 而是居于中轴线末端 在前面展开方形的草地 因之 一进第二道门 有足够的观赏距离 视角良好 仰角大约是1 4 5 建筑群的色彩沉静明丽 湛蓝的天空下 草色青青托着晶莹洁白的陵墓和高塔 两侧赭红色的建筑物把它映照得格外如冰如雪 倒影清亮 荡漾在澄澈的水池中 当喷泉飞溅 水雾迷时 它闪烁颤动 倏整倏散 飘忽变幻 景象尤其魅人 为死者而建的陵墓 竟洋溢着乐生的欢愉气息 泰姬 玛哈尔陵的第二个成就是创造了陵墓本身肃穆而又明朗的形象 它的构图稳重而又舒展 台基宽阔 和主体约略成一个方锥形 但四座塔又使综轮廓空灵 同青空相穿插渗透透 它的体形洗练 各部分的几何形状明确 互相关系清楚 虚实变化肯定 没有过于琐碎的东西 没有含糊不清的东西 诚朴坦率 它的比例和谐 主要部分之间有大体相近的几何关系 例如 塔高 连台基 近于两塔间距离的一半 主体的立面的中央部分的高近于立面总宽度的一半 立面两侧部分的高近于立面不计抹角部分的宽度的一半 其余的大小 高低 粗细也各得其宜 它的主次分明 穹顶统率全局 尺度最大 正中凹廊是立面的中心 尺度其次 两侧和抹角斜面上凹廊反衬中央凹廊 尺度第三 四角的共事尺度最小 它们反过来衬托出中央的阔大宏伟 此外 大小凹廊造成的层次进退 光影变化 虚实对照 大小穹顶和高塔造成的活泼的天际轮廓 穹顶和发券和柔和的曲线 等等 使陵墓于肃穆的纪念性之外 又具有开朗亲切的性格 泰姬 玛哈尔陵的第三个成就是 熟练地运用了构图的对立统一规律 使这座很简纯的建筑物丰富多姿 陵墓方形的主体和浑圆的穹顶在形体上对比很强 但它们却是统一的 它们都有一致的几何精确性 主体正面发券的轮廓同穹顶的相呼应 立面中央部分的宽度和穹顶的直径相当 同时 主体和穹顶之间的过渡联系很有匠心 主体抹角 向圆接近 在穹顶的四角布置了小穹顶 它们形成了方形的布局 小穹顶是圆的 而它们下面的亭子却是八角形的 同主体呼应 四个小穹顶同在穹顶在相似之外好包含着对比 一是体积和尺度的对比 反衬出大穹顶的宏伟 二是虚实的对比 反衬出大穹顶的庄重 细高的塔同陵墓本身形成最强的对比 它们把陵墓映照得分外端遍地开花宏大 同时 它们之间也是统一的 它们都有相同的穹顶 它们都是简练单纯的 包含着圆和直的形式因互 而且它们在构图上联系密切 一起被高高的台基稳稳托着 两座塔形成的矩形同陵墓主体正立面的矩形的比例是相似的 等等 除了对比着各部分有适当的联系 呼应 相似和彼此渗透之外 它们之间十分明确的主从关系保证了陵墓的统一完整 在主体两旁各有一座清真寺 以红砂岩建筑而成 顶部是典型的白色圆顶 而兴建这两座清真寺的主要目的 是为了维持整座泰姬陵建筑的平衡效果 以达到对称之美 生活中的对称美 这是一个图书馆的项目 我们可以看到主题建筑的造型是对称的 建筑前面的喷泉是对称的 喷泉两边的配景植物和走廊是对称的 包括整个地形也是对称的 整张画面构图中对称手法的大量应用给以人安静 稳重 秩序井然的感觉 另外我们要注意的是在建筑表现的构图中运用对称法则要避免由于过分的绝对对称而产生单调 呆板的感觉 于是我们在整体对称的格局中加入一些不对称的元素 如画面中无续的人物 前景凌乱的植物投影 左右两侧的配景建筑和植物 这些不对称的元素不仅没有破坏整体构图的对称与严禁 反而能增加构图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