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教案.doc_第1页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教案.doc_第2页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教案.doc_第3页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教案.doc_第4页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教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这篇传记文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会文学真实性的特点,以及此传记中人、诗、史三者有机结合的特点。2将课文作为学习资源,在学习过程中力求一石三鸟,既能学习传记文学的相关知识,又能积累增长语言、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3充分利用教材,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传记,有效的利用教材提供的各种资料。教学活动设计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引导为辅。激发学生阅读传记的兴趣:有收有放。放,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教学的起点,从多数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切入,学生既可自己提出问题,也可以从教师提供的话题中做出选择,进行讨论,鼓励学生自己思考,独抒新见;收,学习活动由教师引导,不是让学生信马由缰,要紧扣本传记的特点展开。学生可以自行设计表格,或根据教师提供的表格完成传记的阅读,并选择传记中自己感兴趣,有深刻体验的话题展开讨论或深入地探究。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静下心来仔细、认真地读传记。静心读书是学好传记的重要环节。教学思路1、学习指导这篇传记文学性较强,牵涉到的历史事件较多,阅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学习本文之前,一定要先对文章中的一些内容作一些预习,最好能够做一些笔记和摘录。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析杜甫生活的时代有什么样的特点?从杜诗入手,分析诗人、感情、社会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从杜甫其人入手,分析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2、快速浏览全篇,重点阅读“长安十年”内容,填写下表1:表1:长安十年时间社会状况杜甫经历代表作品诗歌特点人格追求746755这时的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的征象。长安被阴谋和恐怖的空气笼罩着,几年前饮中八仙的那种浪漫的气氛几乎扫荡无余了。初到长安时,漫游时代的豪放情绪还没有消逝。但随着与现实的接触渐多,豪放的情绪逐渐收敛,随之产生一种矛盾心理: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 又想在长安谋个官职。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歌常有这样的对句:上句说要脱离使人拘束的帝京,下句紧接着说不能不留在这里。在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道路上迈开了坚实的第一步。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形成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总结:长安十年的生活磨砺,杜甫已变成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他不但在思想上已经成熟,而且在艺术上也已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填写表格2,分析课文表2:流亡生活时间社会状况杜甫经历代表作品诗歌特点人格追求755757安史之乱开始,唐代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剧烈变化:政治上,丧失中央集权的统治力量,对外抵御不了外族的入侵;经济上,生产力下降,社会贫困日渐加深。杜甫在长安沦陷前的一个月离开了长安。春望月夜北征时代的变化反映在杜甫的诗中,他在这些诗中发扬了他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此后唐代的诗歌有一部分走向现实主义的朴质的道路。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思,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的情绪和愿望。总结: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思,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的情绪和愿望。 4、填写表格3,分析课文表3: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时间社会状况杜甫经历代表作品诗歌特点人格追求757759唐军收复长安,肃宗也回到长安。杜甫和家属再次回到长安。新安吏石壕吏新婚别不仅反映人民的痛苦,而且深刻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矛盾。从思想感情上完成了日渐远离皇帝而走向人民的痛苦过渡。小结:从思想感情上完成了日渐远离皇帝而走向人民的痛苦过渡。总结“长安十年”的困顿,孕育了杜甫思想变化的种子;“安史之乱中的流亡生活”则使得杜甫有机会接触下层社会,丰富了自己的爱国思想和同情人民的感情。杜诗中反复呈现的两种感情旋律:一、无论“慨世”还是“慨身”,杜甫个人的喜怒哀乐总是与人民的命运息息相通;二、杜甫无论遭遇多少挫折与艰难,始终不放弃对生活的承担与执著的意志。 问题探讨1、杜甫的诗歌被称为“诗史”,它深刻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多年的社会风貌,生动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历程。试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为什么杜甫的诗歌会被称为诗史?提示:杜甫的诗之所以被称为“诗史”,就在于他在诗歌中真实记录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年间的社会历史状况,这其中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也有普通老百姓痛苦呻吟的写照,不同于正史只关注帝王将相的文治武功,他的诗歌把目光投向广大的人民,即使在个人身世的感喟中,我们也能看到时代的影子。 2、“还杜甫的本来面目,他的伟大之处和历史局限都要写够,写出分寸。”请从原文中找出一两处具体 ,说说冯至是如何实践他的这种写作要求的?提示:杜甫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关注现实,关心民生疾苦,这些在他的诗歌中都有很具体的放映。但是,杜甫并不是一个高大全的人物,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由于时代的原因,他也有自己的局限性。比如:“他在长安一带流浪,一天比一天穷困,为了维持生活,他不能不低声下气,充作贵族府邸的宾客。”“他40 岁以前存留下来的并不多,一共不过50来首,其中固然有不少富有创造性的诗句,但歌咏的对象不外乎个人的遭遇和自然界的美丽和雄壮。”最后一节结尾指出杜甫对统治阶级的某些幻想,以及对“变乱”在、性质的模糊看法,这也是杜甫历史局限性的表现之一通过上面的例句,我们可以看出冯至在作品中刻画了一个为贫困和仕进心折磨的真实的杜甫。但是,作者如实写出杜甫的局限性,不不会削弱杜甫的伟大,相反,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二、总结在杜甫生活的近60年的时间中,随着年代的不同、环境的不同、以及作者本身思想、情绪的不同,所创作的诗歌的思想内容也有所不同。杜甫的诗歌,有的记叙时事、议论时政,有的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还有的流露出其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以及对亲朋邻里的真挚情意。但无论内容如何,杜甫诗歌总体来说具有“沉郁顿挫”的风格,同时,有着精于锤炼而又天然自成的语言。导读练习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气氛(fn) 粜米(tio) 别墅(sh) 开凿(zo)b.燕国(yn) 月氏(zh) 箜篌(kn hu) 讽谏(fng)c.氤氲(yn) 唱和(h) 拈花(nin) 老妪(y)d.菜畦(q) 幽咽(y) 樊川(fn) 放诞(dn)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府邸(d) 整饬(shng) 放诞(dn) 沉溺(n)b剥削(xu) 支绌(ch) 纨绔(k) 吐蕃(b)c诙谐(xi) 对峙(zh) 媲美(p) 伶俜(pn)d作祟(su) 要塞(si) 单薄(b) 堆砌(qi)3.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狷介 繁琐 偕同 间谍 乌烟瘴气 b.寂漠 抱复 诙谐 坐镇 民生凋敝c.复辙 慰藉 因缘 杀戮 慷慨陈词 d.纨绔 想像 赌搏 艰深 历精图治4.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但等到他和长安的现实接触渐多,豪放的情绪也就_收敛,这中间他对于过去自由的生活感到无限的依恋。(2)有时酒酣耳热,主客间也仿佛暂时泯除了等级的_,彼此成为“朋友”。(3)杜甫看着这凄惨的景象,听着这悲凉的谈话,再也_不住他心头的痛苦了,他写出他第一首替人民说话的诗:兵车行。a逐渐 界线 遏止 b逐步 界线 遏制c逐渐 界限 遏制 d逐步 界限 遏止5.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李隆基做了三十多年的皇帝,眼看着海内升平,社会富庶,觉得国内再也没有什么事值得忧虑,太平思想麻痹了他早年无所不为的精神。b玄宗把政事交给贪污的宰相,把边防交给穷兵黩武的将官,人民受着纳租税与服役的残酷剥削,同时生产力也就衰落下去了。c一家数口来到长安,他(杜甫)的负担更重了,加以几年来水旱相继,关中大饥,他在杜曲附近虽然有些微薄的“桑麻田”,也无济于事。d面对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各国均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但全球股市仍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未见好转迹象。6.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人们若是登上寺内七层的高塔,俯瞰这渭水与终南山中间的名城,从它山川的背景上便会更清楚地看出它雄浑而沉郁的气象。b杜甫虽看见人民受了这么多统治者给予他们的灾害,但因为胡人的势力又膨胀了,为国家着想,他都按照个别的情况来鼓励他们、安慰他们。c他是那种一讲话就能给人带来震撼的作家,他的从容、大度和无拘无束,全是我很少见到过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d企业员工通过共同努力,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各项工作均取得了圆满的结果,获得了检查团全体成员的一致好评。7.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可能是759年春天在洛阳写成的(乾元二年),王安石选杜诗时,说它是杜诗中的“压卷”。b他只好长期地等待,等到第二年的春天他又回到洛阳小住时,他绝望地向集贤院的两个学士说,仕进的前途没有多大希望了,只有继承祖父的名声努力做诗吧。c我们应该了解作为高中生接受文明礼仪教育遵守礼仪规范有什么好处,不这样做有什么坏处?d校团委组织的“献爱心”活动所募集的捐款,据不完全统计:高一年级捐了两万元,高二年级捐了一万五千元,而高三年级则多达四万三千元,同学们捐款十分踊跃。8.根据语境,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2009广东高考)示现本是佛教用语,指的是佛菩萨应机缘而现种种化身。_。_。如杜甫月夜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闺中只独看”,就是诗人运用示现修辞手法来描绘想象中的情景。_。_。预言的示现,同追述的示现相反,是把未来的事情说得好像摆在眼前一样。_。示现作为一种修辞现象,值得我们关注。修辞学中的示现是指把实际上不见不闻的事物,说得如闻如见的一种修辞手法至于悬想的示现,则是把想象中的事情说得在眼前一般,同时间的过去未来全然没有关系后来人们把这一词语用在修辞学中,当作一种辞格的名称在修辞学中,示现一般分为三类:追述的、预言的和悬想的追述的示现,是把过去的事迹说得仿佛还在眼前一样a b c d9.填空。(1)都人回面向北啼,_。(2)_,百年多病独登台。(3)丛菊两开他日泪,_。(4)_,路有冻死骨。(5)感时花溅泪,_。 (6)_,天地终无情。(7)纵有健妇把犁锄,_。(8)_,双照泪痕干?(9)田家望望惜雨干,_。(10)_,春分草又生。10.阅读课本第4页第二自然段的文字,完成习题。(1)从这段文字中,我们能看出杜甫在长安陷入了怎样的困境?(2)杜甫为什么写奉增韦左承丈二十二韵?(3)怎么理解“他想东去大海,恢复往日自由浪漫的生活,可是又舍不得离开终南山下的长安”这句话的含义?11.阅读课本第17页第二自然段第18页第五自然段的文字,完成习题。(1).如何理解“幸而不久他的生活发生了一个大的变动”这一句子的含意?(2)杜甫在长安生活的时期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对他的诗歌风格有什么影响?(3)文章第四段在全文中起到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你认为作者对“长安时期的杜甫”的描述体现了传记的哪个方面的特点?请举例分析作者这样写的作用。(5)分析一下杜甫这一阶段的思想状态? (6)如何理解“杜甫在长安的官吏生活事实上是一天一天地变得狭窄了”?(7)作者为什么提到杜甫瘦马行义鹘行的创作行为?(8)怎样理解作者对杜甫这段生活的叙述和评价?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导读练习参考答案1.c解析:c项中“唱和”的“和”应读“h”。2.b解析:a项,“饬”应读“ch”;c项,“俜”应读“png”;d项,“砌”应读“q”。3.a解析:b项,“漠”应写为“寞”,“复”应写为“负”;c项,“复”应写为“覆”;d项,“搏”应写为“博”,“历”应写为“励”。4. c解析:逐步:一步一步地,强调按步骤;逐渐:渐渐,慢慢,逐步。“界限”与“界线”都可表述“不同事物的分界”,但“界限”多用于抽象事物,“界线”多用于具体事物。遏止:对象多是“战争”“暴动”“洪流”等来势凶猛而且突然发生的重大事件;遏制:是指压抑控制,使不发作,对象多是自己的情绪,有时也指敌人或某种力量。5. a解析:a项,无所不为:指什么坏事都干。应用“励精图治”。6.d解析:d项,语序不当、暗换主语。应改为: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通过企业员工的共同努力,迎检的各项工作均取得了圆满的结果,获得了检查团全体成员的一致好评。7. b解析:a项,括号应紧跟在“759年”的后面;c项,把句末问号改为句号;d项,把“同学们”前面的逗号改为句号。8.c解析:句中的“后来”一词照应文段首句中的“本是”,句中的“把实际上不见不闻的事物,说得如闻如见的一种修辞手法”与后文中的“运用示现修辞手法来描绘想象中的情景”相应。由句中的“追述的、预言的和悬想的”可知,第三空为,第四空为,最后一空为9.(1)日夜更望官军至 (2)万里悲秋常作客 (3)孤舟一系故园心(4)朱门酒肉臭 (7)禾生陇亩无东西 (5)恨别鸟惊心 (6)眼枯即见骨 (8)何时倚虚幌 (9)布谷处处催春种 (10)面上三年土10.(1)杜甫在长安的政治和经济处境都十分窘迫,政治上荐引无门,经济上饥寒交迫。(2)一方面是向“知己”直陈个人处境,宣泄内心的痛苦以博得理解与同情;另一方面是事业心的驱使,他明知韦济是阿谀逢迎之辈也只能向其寻找入仕途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杜甫强烈的救世愿望。(3)杜甫心中一直有着出仕与归隐的矛盾。来长安求仕,这是杜甫扶世济民的政治理想。然而此时的玄宗皇帝已然不是开明天子,他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信用奸臣,堵塞言论,生活极端腐化。杜甫对玄宗的做法不满,所以他想去过往日自由浪漫的生活。但杜甫仍然对玄宗抱有幻想,他关心人民,希望有一个爱民的政府,他把这一希望寄托在皇帝身上,希望他能够任用像自己这样有才干、有爱国之心的人,所以在长安虽然处境艰难却也不愿意离开,这是他伟大人格的体现。11.(1)“大的变动”是指杜甫因受房琯事件的牵连被贬到华州做官一事,作者之所以说是“幸而”,是表示虽然这件事对于杜甫的政治前途是一个打击,但是对他的诗歌发展却是一个大的恩惠,从此杜甫由一个皇帝的侍奉官回到了人民诗人的岗位上。(2)杜甫在长安生活的时期生活比较闲散、无聊,为官小心谨慎,把皇上的赏赐视为无上的光荣,虽然也偶尔关注民生困顿,但总的来讲,杜甫在长安的官吏生活一天一天地变得狭窄,这也使得他的诗歌出现很多应时之作,缺乏充实的内容,没有以前的诗歌那样的凄苦和沉痛,只显得轻飘而悠扬,没有分量。(3)从内容上来说,表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从结构上来说,为下文作者得出杜甫成为人民诗人的结论作了铺垫。(4)作者既描写了杜甫的伟大,也没有回避他在这一时期的历史局限,这体现出传记真实再现人物的本来面目的特点。如,“他终日只是供奉皇帝,伺察皇帝的颜色,他说,天颜有喜近臣知;他4月里陪着肃宗祭祀九庙,5月端午得到皇帝的赐衣,都看为是无上的光荣”。再如,他离开时,“心境是很凄凉的”。“他不能从容陪笑语供奉皇帝,觉得好像是一个被遗弃的人”,他当时只认为这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