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对应学生用书p70基础夯实一、识记字音1蕃长(fn) 2.畜积(x) 3.恶寒(w)4罪愆(qin) 5.体恤(x) 6.啜菽(chu sh)7籴贵民饥(d) 8.雩而雨(y y) 9.卜筮(sh)二、通假字1大王荒之同太2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通讻讻,喧扰3楚王后车千乘,非知也 通智,聪明4小人错其在己者 通措,废弃5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 同悬,较大悬殊或差距6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通坠,坠落7怪星之党见 通傥,偶然地 同现,出现8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通尝,曾经9人袄则可畏也 同妖,怪异的人、事10枯耘失岁 通,粗恶不精11田嫁恶通秽,荒芜12其说甚尔 同迩,近13则日切瑳而不舍也 通磋,切磋14则光晖不赫 同辉,光辉三、古今异义1地有常数矣古义:经久不变的必然性今义:表示常量的数2本事不理古义:指农事 今义:指本领3勉力不时古义:指人民所服苦役 今义:指努力4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古义:的原因 今义:因果关系的连词5风雨之不时古义:不按照时节 今义:时时,经常6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古义:自然的规律今义:迷信的人指上天的意志。四、一词多义1治2道3以4明5之五、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1)是以日进也日:一天天地(2)孰与物畜而制之 物:像物一样2.名词作动词(1)君子道其常 道:遵行(2)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 王:称王(3)雩而雨,何也 雨:下雨(4)风雨之不时 时:合乎时宜3名词的使动用法(1)思物而物之 物:使成为物(2)楚王后车千乘,非知也 后:使在后面跟随(二)动词的使动用法1禹以治,桀以乱 治:使安定太平2孰与骋能而化之 化:使发生变化(三)形容词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 贤:有才有德的人2形容词作动词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 隆:尊崇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1)彼作矣,文王康之 康:使快乐、安乐(2)因物而多之 多:使多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1)怪之 怪:认为奇怪(2)大天而思之 大:认为大(四)数词作动词故君子之所以日进与小人之所以日退,一也 一:一样六、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治乱非天也(“也”表示判断)2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者也”表示判断)3夫是之谓人祅 (语意上的判断)(二)省略句1禹以(之)治,桀以(之)乱 (“以”后省略代词“之”)2则王公不以(之)为宝 (“以”后省略代词“之”)3(是)可畏也,而不可怪也 (“可”前省略代词“是”)(三)状语后置句1在天者莫明于日月 (“于日月”作状语,后置)2繁启、蕃长于春夏 (“于春夏”作状语,后置)(四)宾语前置句1此之谓也 (“此”作“谓”的宾语,前置)2礼义之不愆兮 (“礼义”作“不愆”宾语,前置)(五)定语后置句物之已至者 (“已至者”作“物”的定语,后置)课文译注 对应学生用书p731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评析认为天伟大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它当成物来畜养而控制它呢!顺从天而歌颂它,哪里比得上掌握它的规律而利用它呢!文中荀子首先指出,人类社会的治乱与自然界的变化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大自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人应该“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荀子还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物畜而制之”“骋能而化之”,人应该在了解、掌握天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运用自己的才能智慧驾驭自然、征服自然,使自然万物都能更好地生长并能为人类服务。2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矣。评析统治人民的君主,尊崇礼和尊重有才德的贤人就能成就王业,重视法度、关爱人民就能称霸诸侯,贪利多诈就会陷入危险,玩弄权术、倾扎陷害臣民、阴暗险恶就会灭亡。作为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荀子继承了孔子“为国以礼”和孟子的“仁政”思想,主张君主要礼贤下士,让百姓懂得礼仪教化,“爱民”如子,这样才有一个贤臣治国、百姓识礼而成就霸业与王道的好局面,百姓才不会尔虞我诈,社会自然安定有序。同时,荀子从“人性恶”的角度出发,也认为“法治”是社会走向安定太平的重要手段,治理国家要礼法并重,这种思想为他的学生韩非子的法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3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计其功。评析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都要遵守一定的准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然界都要遵循一定规律,作为人要想成为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也该遵循礼义。问题1选文第1段荀子以自问自答的形式,以大量的事例充分证明了什么观点?明确充分证明了天地四时对人世间的安定和混乱没有决定作用。问题2选文第2段最后引用诗经语,回答了什么问题?明确回答了做人应按什么准则行事这一问题。问题3选文第3段通过君子与小人的对比,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要慎重地对待取决于自己的事情,不放弃自己的努力。问题4选文第4段通过分析星坠、木鸣这些怪异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与人世间的安定与混乱的关系,阐明了什么道理?明确阐明了人们对天地四时的种种怪异现象不应该害怕的道理。问题5选文第5段用“人祅则可畏也”回答了什么问题?明确回答了既然天地四时的种种怪异现象并不可怕,那么由人事导致的反常现象才是最可怕的这一问题。问题6选文第6段,剖析祭神求雨等迷信活动的实质说明了什么?明确说明天地自然的发展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破除迷信是凶险的。问题7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认为人应当在哪些方面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明确从大的方面说,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其固有规律,按规律办事;治理国家应以礼义规范人的行为,避免人的失误导致混乱。从小的方面说,治理家庭应注重伦理道德的修养;个人的工作学习,应相信自我,努力奋斗,克服盲目崇拜和自卑的心理,以自己的行动打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对应学生用书p74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辍冬(cu) 啜菽(sh) 楛耕(k)b稼穑(ji) 乖离(ui) 切瑳(cu)c雩而雨(y) 卜筮(w) 光晖(hu)d尊贤而王(wn) 物畜(x) 倾覆(f)解析:a项,辍:chu;b项,稼:ji;c项,筮:sh。答案:d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b.c. d.解析:a.助词,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定语后置的标志。b.介词,从;介词,在。c.对感到奇怪;奇怪的现象。d.均为“治理”。答案:d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均为通假字的一组是()a.b.c.d.解析:a项,无通假,通“尝”,曾经;b项,无通假,通“措”,放弃;c项,均通“智”,智慧,聪明;d项,均无通假。答案:c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a本事不理 b风雨之不时c地有常数矣 d志意修,德行厚,知虑明解析:a.“本事”,古义为“农事”,今义为“本领”。b.“不时”,古义为“不按时节”,今义为“时时、常常”。c.“常数”,古义为“经久不变的必然性”,今义为“表示常量的数”。d.“德行”,古今义相同。答案:d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因物而多之a是以日进也 b君子道其常c文王康之 d大王而思之解析:例句中“多”为“使多”。a.“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b.“道”名词作动词,“遵行”。c.“康”使动用法,“使快乐”,和例句相同。d.“大”意动用法,“认为大”。答案:c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矣。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则光晖不赫(显耀)b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 (隆重)c大天而思之 (思慕)d孰与应时而使之 (哪里)解析:b项中“隆”为“尊重”之意。答案:b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 d.解析:a.“于”均为介词,“比”。b.结构助词“的”;代词,指天。c.表顺承,“就”;表递进,“并且”。d.表因果,“那么”;表转折,“却”。答案:a8下列关于选文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荀子认为推崇礼制,尊重贤人,就可以统治天下;重视法制,爱护人民,就可以称霸。b“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这句话是说人的命运是由上天决定的,国家的命运取决于怎样对待礼制。c选文中,荀子谈治理国家的几个原则时,特别强调了礼义,这是与孔孟思想一脉相承的。d选文使用排比,铺陈渲染,使文章节奏鲜明,又气势磅礴,既层层递进,又丝丝入扣。解析:b项“人的命运是由上天决定的”错误。原文中说人的命运取决于他以何种态度对待自然。答案:b9用“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一句作结尾说明了什么?答:_答案:充分说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忒,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妖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准确的是()a天行有常 (常规)b强本而节用 (农业)c修道而不忒 (道德)d寒暑未薄而疾 (迫近)解析:c项中“道”意为“规律”。答案:c11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的解说正确的是() a与相同,与相同b与不同,与不同c与不同,与相同d与相同,与不同解析:句中“而”表并列,“并且”。句中“而”表转折,“但是”。句中“以”介词,“用”。句中“以”连词,“用来”。答案:b12下面对本文段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在本文段中,作者指出了自然规律的客观性,人的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没有必然的联系,这与“天人合一”的儒家、道家传统观念背道而驰。b人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行为要服从并改造客观的自然规律,这是人们尊重自然规律的客观性的又一种表述。c作者从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规律性出发,提出了“天人相分”的观点。d在本文中,荀子明确地把人与自然分开,同时又强调人能改变自然、影响自然的思想。解析:b项“改造”错,荀子主张遵循自然规律。答案:b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译文:_(2)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译文:_答案:(1)大自然的运行变化有一定的规律,不会因为尧统治天下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桀统治天下就消亡。(2)(乱世)所遇到的天时和太平时期相同,但是遭到的灾祸却与太平时期大不相同,这不能埋怨天,事物的规律就是这样的。参考译文:大自然的运行变化有一定的规律,不会因为尧统治天下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桀统治天下就消亡。用正确的治理措施适应大自然的规律事情就办得好,用错误的治理措施对待大自然的规律事情就会办糟。加强农业生产而又节约开支,那么天不可能使人贫穷;生活资料充足而又能适应天时变化进行生产活动,那么天也不可能使人困顿;遵循规律去做而又不出差错,那么天也不可能使人遭祸。所以水旱灾害不可能使人受饥挨饿,寒暑变化不可能使人生病,自然界反常的现象不可能使人遭难。农业生产荒废而又开支浪费,那么天就不可能使人富裕;生活资料不足而又不勤于生产活动,那么天就不可能使人健康;违背事物规律而胡乱行动,那么天就不能使人得到好结果。因此水旱灾害还没有来到就发生饥荒,严寒酷暑还没有逼近就发生疫病,自然界反常现象还没有出现就发生祸害。(乱世)所遇到的天时和太平时期相同,但是遭到的灾祸却与太平时期大不相同,这不能埋怨天,事物的规律就是这样的。对应学生用书p75一、荀子导读原文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诤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诗曰:“噏噏呰呰,亦孔之哀。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此之谓也。注释修然:整饬的样子。存:省问。愀(qio)然:忧惧的样子。菑(z):通“灾”,害。诤:集解作“争”,据世德堂本改。引诗见诗小雅小旻。噏噏(x):同“吸吸”,吸取。呰呰(z):通“訾訾”,诋毁。孔:甚,很。译文看到善良的行为,一定一丝不苟地拿它来对照自己;看到不好的行为,一定心怀恐惧地拿它来反省自己;善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因此而坚定不移地爱好自己;不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因此而被害似的痛恨自己。所以指责我而指责得恰当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赞同我而赞同得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阿谀奉承我的人,就是害我的贼人。君子尊崇老师、亲近朋友,而极端憎恨那些贼人;爱好善良的品行永不满足,受到劝告就能警惕,那么即使不想进步,可能吗?小人则与此相反,自己极其昏乱,却还憎恨别人对自己的责备;自己极其无能,却要别人说自己贤能;自己的心地像虎、狼,行为像禽兽,却又恨别人指出其罪恶;对阿谀奉承自己的就亲近,对规劝自己改正错误的就疏远,把善良正直的话当作对自己的讥笑,把极端忠诚的行为看成是对自己的戕害,这样的人即使想不灭亡,可能吗?诗经上说:“乱加吸取乱诋毁,实在令人很可悲。谋划本来很完美,偏偏把它都违背;谋划本来并不好,反而拿来都依照。”就是说的这种小人。评析本篇论述了一系列修养身心,即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之术,而其根本的一点在于遵循礼义。二、名家点评 荀子: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宗师荀子最为著名,也最为后世儒家所诟病的,就是他的性恶说。他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提出人性本恶,须要通过后天学习,由圣王及礼法教化来化性起伪,改掉恶行恶言,最终达善。这便是他的“性恶论”。基督教中有“原罪”一说,其学术起点就是人性本恶。凡人,生下即为带罪而来。若想获得往生天堂,此生就必须不停自修、忏悔、完善,一点点去除身上沉重的罪业。而早于耶稣三个世纪,荀子就已响亮地提出了这一思想。荀子性恶中说:“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能行,能止,能为,即是君子。小人循性而不知为,君子明天人之分,化性起伪,不舍于性而求有为,性与为既有区别而对立存在,又是一致而并存的。“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荀子认为,性是人先天的动物本能,是恶;伪是人后天礼乐教化的结果,是善。如果一味满足人的本能性的欲望,那么人就会不择手段,导致道德沦丧、天下大乱。所以,人要通过后天的礼义道德改造自身,化性起伪,用伪取代性,使人变善。这就和孟子坚持的“人性本善”有了直接的冲突。荀子则认为,人性只限于先天具有的本能,如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肌理好愉佚”,而这些都是社会起争作乱之源,“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这就是恶。所以,荀子说:“人之生也固小人。”怎样改造小人为君子,化性起伪?荀子一方面认为,传统儒家所倡导的以德化人很好。通过教化方式,实施心理修补手术,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江苏省南通市中考数学试题真题(含答案详解)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湖南-湖南动物检疫员三级(高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湖北-湖北中式烹调师一级(高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2030中国紫外线净水仪行业市场运营模式及未来发展动向预测报告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浙江-浙江园林绿化工一级(高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河南-河南计算机文字录入处理员三级(高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河南-河南经济岗位工一级(高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河南-河南兽医防治员二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江苏-江苏经济岗位工三级(高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广西-广西园林绿化工四级(中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GB/T 12717-2007工业用乙酸酯类试验方法
- 教师薪酬与考核 新东方
-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课件(2022年12月修订)
- 国际贸易术语课件详解
- 一个华为客户经理回忆录资料讲解
- 2-2《大战中的插曲》课件28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全套教学课件
- 《专题地图设计与编制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 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初中化学全册课前预习单
- 工厂规章制度员工守则.doc
- 医疗质量与安全分析报告范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