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学习论文心得体会.docx_第1页
国学经典学习论文心得体会.docx_第2页
国学经典学习论文心得体会.docx_第3页
国学经典学习论文心得体会.docx_第4页
国学经典学习论文心得体会.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学经典学习论文心得体会国学经典学习论文篇一品国学经典里的生命关怀摘 要:阮籍、嵇康作为竹林七贤的两个代表人物,无论在作品还是个人思想方面,都具有独特的影响力。本教学从时代背景、性格分析、作品细节来引导学生们了解二人对生命的关怀意识。关键词:竹林七贤;国学;生命关怀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精髓,具有深刻的内涵,它荟萃了中国上下五千多年,古人对天人、对生命、对家国入木三分的洞见,是国人对行为、生活、生产、思维方式的高度凝练,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北京市老百姓国学会执行会长邓卫东最近提出,国学可以分为自然国学、生命国学、家庭国学和公益国学。魏晋时期是中国古代最具有创新意识、颠覆意识的朝代之一,因为魏、汉、吴三国混战不休,政权更新频繁,再加上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多种文化元素相互渗透,为国学贡献了许多有价值的素材。而在魏晋的竹林七贤中,最受时人与后人关注、所取得影响力最大的当数阮籍与嵇康两人,他们的作品里处处显现了深邃的生命智慧。所以,以这两人作品里蕴藏的处世之道、保身之道和养生之道,来教导学生认知国学中的生命关怀,就十分具有现实意义。一、以时代背景切入,谈处世之道个人所处的环境与独特的性格,决定了他在生活中的不同处世之道。阮籍的世代家族皆为儒学,在这样的家庭氛围内,他自己也有以经学济世的志向。但由于国家长期混战,人们朝不保夕,阮籍生活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一直沉浸在个人的世界里来寻求理想与现实的平衡。他为人傲然,在痛苦的清醒中不屑与所谓的名教士人打交道,对不喜欢的人常以白眼视之,他任性不羁,从来都是与礼教条规相悖。不仅如此,阮籍还对名教持批判的态度,他认为,世俗的一切行为看似符合道德,实际上却有害于国家、社会,更有害于自身性命,与人成为人本身相悖。嵇康才情出众,官拜中散大夫,但因对把持政权的司马氏集团不满,长期不仕。他纵情于山水,忘我于村野之间,饮酒服药,游山访仙,欲与世事隔绝。但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嵇康终究脱离不了世俗的羁绊,想要回避,但却偏有一双能看透人心的眼睛,他对司马氏政权虚伪腐朽的本质有着异常清醒的认识,他毫不掩饰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只有挖掘时代背景,来引导学生感受二人的区别,来深入了解阮籍与嵇康在人生态度上的不同选择。二、以性格分析入手,谈保身之道“性格决定命运”“思想决定态度”,引导学生们通过这些简单直白的现代语来揭示一个人因性格而走出不同的人生模式,就更加容易理解阮籍和嵇康的生活观与价值观。在乱世中保持生命的清白,享受自由,又能保身全命,便是阮籍对生命的追求,在战乱中,也许“归隐”才是士人保命的法宝。但同时阮籍又是一个清醒的人,幻想超越一切只不过是难得糊涂,他不会一味沉浸于想象中。于真实、虚伪、丑陋的社会,醉酒让阮籍免去了不少祸害,除了酒醉昏酣免得失语外,阮籍更是口不论人过,尽量保持沉默,面对钟会这类不安好心、狐假虎威的卑劣小人,他更是不屑一顾。嵇康比阮籍性格刚强,在结束自己的政治生涯后,一心归隐,好老庄。嵇康很清楚自己反对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他认为真正值得珍贵的是人们生命本身,名位不仅不能为生命本身增添什么,相反往往还会成为生命的负累与祸根。道家思想给了他追求纯粹自我生命保养的妙方,嵇康闲时便采药游山泽,在得意恬适时,便忘记归返。“嵇康思想浮杂难求其统系”将复杂的东西简单化,仅以性格就可以剖析阮籍与嵇康追求人性的独立,个性的自由和生命的超越,但又并非仅仅是为了追求个人的生命价值,而是在力图为社会群体中那些异化的人性找回生命本真的状态。三、以作品细节阐述,谈养生之道文学作品表达的不是“个别”真实,而是“一般”真实。如何使短暂的生命得以延长;岁月易逝,如何增加生命的密度与长度,阮籍与嵇康在养生方面做了不少的研究。阮籍虽没有专门的养生方面的文章,但他的达庄论和大人先生传便透露过一些养生的主张。嵇康就比较专注于这方面的研究,专门的论著有养生论,两人的不少养生观很是值得后人借鉴学习。对于中职生而言,他们具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由于人生阅历尚浅,对于养生知之甚少。作为教师,要善于浅化白化复杂隐晦的古文内容,才能让他们了解两人的养生选择。阮籍、嵇康认为,养生重要在于养性,养性才能养生,养生才能延年。阮籍说:“养性延寿,与自然齐光。”即由着自己的自然本性生活,“人生天地之中,体自然之形。身者,阴阳之积气也;性者,五行之正性也。”也就是说,人和人性都是自然的产物,人生在世应“循自然而性天地”。嵇康主张的养生之法是静心怡性与服食良药的结合。他认为应当做到不营“名位”以“保神”,不贪“厚味”以“全身”,把心理修养和生理锻炼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生,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客观地说,他的养生论,即将神养和药养巧妙地结合,心理和生理相互兼顾的观点是有其合理性的,不贪厚味,更是符合现今提倡的养身之法。阮籍主张“任性从欲”,他认为自然万物都是各按其意愿生存的,不要人为地压制自己的欲望。但是,阮籍主张任性从欲,并非提倡放荡形骸的生活,并非宣扬感官享乐主义,而是指在道德修养达到高境界后,将真正符合人的本性道德意识化为人的自我意识后,在精神和行为上从心所欲,自满自得。嵇康也赞成从欲,他也提倡“人性以从欲为欢”,认为情欲的存在是人性的自然,既不能灭也不能除,而应该通过内心修养,使欲望进入自然无为的境地。但一另方面,嵇康又主张淡泊寡欲,不追求荣华富贵,不贪慕声色享乐,提倡“以大和为至乐,则荣华不足顾也;以恬淡为至味,则酒色不足钦也。”他之所以主张节欲,也是因为情欲的放纵同样会使人背离人性,伤害生命,这仍然体现了他对个体生命价值的珍重,对生命的关怀。只有将二人的作品归类、并撸成一条线来解析,才能了解他们无论在诗歌影响及人格影响方面,都是当时人们标榜的学习对象,而两人对生命的关怀,更是对后人在养生方面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参考文献: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罗宗强.论阮籍的心态 J.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第4期国学经典学习论文篇二诵国学经典,润金色童年摘要:传统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精髓。诵读传统经典是树人之本。只有通过营造书香氛围、丰富诵读方法、开展多彩活动等途径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才能使学生爱读经典,受到传统经典文化的熏陶,进而发展成为德才兼备的中国人,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关键词:经典 诵读 激发 兴趣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06-0174-02中国是一个具有深厚道德基础的国家,是举世公认的礼仪之邦。它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瑰宝,是我们炎黄子孙值得骄傲的宝贵财富。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影视作品、网络文学、现代科技传媒等为载体的快餐文化和外来文化,横扫中国文化市场,给优秀传统经典文化造成很大的冲击,它们占领了众多的青少年读者,致使新一代人深受其害,呈现在他们身上最明显的就是低下的道德文化素养,因而近些年培养出来的大多数人都是“次品”:有才无德、无才无德这个社会问题很严重。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拯救传统文化,弘扬经典诵读,让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重放光彩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想让新一代孩子的读书注意力转移到经典诵读之上,最关键的是要激发他们诵读经典的兴趣。下面,笔者对如何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进行了简要分析。1 营造书香氛围,引发诵读兴趣“昔孟母,择邻处。”孟母的故事像我们表明了环境的重要。环境会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人的心智活动。1.1 打造书香校园在校园里,可以张贴古代名人介绍、经典名篇简介“让每一块墙壁都说话,让每一寸土地都育人。”这样的校园,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学生,使之无意间喜欢上经典。1.2 营造书香班级在教室里,可以创办“经典诵读乐园”(即“图书角”),学习园地中可以张贴对经典书籍的推荐或学生的读书感受,墙壁上可以张贴古诗文名句,黑板报的一角可开设一个专栏“每日一诗”这样,学生在书香环境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对经典产生兴趣。1.3创建书香家庭在家里,可以向每个家庭提出要求:给孩子创设一个独立的阅读空间,每天与孩子共享不少于10分钟的诵读时光,每月陪孩子逛一次书店购书,制订亲子诵读计划这样,使家庭成为学生诵读经典的场所,让家长引领学生走进快乐阅读的殿堂,使经典诵读由校内向校外延伸。2 丰富诵读方法,激发诵读兴趣一味地以单纯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经典诵读,不仅事倍功半,而且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对经典诵读的兴趣,进而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教师要采用丰富多彩的方法引导学生诵读经典。2.1 故事引导法引导学生诵读经典时插入与之相关的典故,如读塞下曲时,可插入李广将军射虎中石的故事;背三字经中的“头悬梁,锥刺骨,彼不教,自勤苦”时,可引出晋人孙敬悬梁苦读,战国苏秦用锥刺腿的勤学故事学生被其中的故事所吸引,不仅理解了其中的内涵,明白了深奥的道理,还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兴趣。2.2游戏诱导法喜欢做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把古诗文诵读有机地寓于游戏之中,就能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如在跳皮筋、踢毽子、拍手歌、跳格子等活动中将古诗文引入儿歌中边玩边诵,既能消除学习的疲劳,又能激发学生诵读诗文的兴趣。2.3多媒体辅助法古诗词意境很美,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画。因此,在古诗词诵读中,教师可以制作生动形象的课件,把文字放在画面中,同时配以与诗境、诗情相通的背景音乐。这样,诗情、诗境在画面的作用下形象化、具体化了,学生就很容易感悟了。2.4意境吟诵法吟诵时要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韵律美,让学生展开想象。每个学生对于诗的意境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感受。因此,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诵读。学生只有真正进入角色,与诗中景情人沟通,诵读时才能读出诗味来。当然,教师的指导作用也不能忽视,如示范吟诵,或播放名家大师们的经典诵读3 开展多彩活动,增进诵读兴趣开展生动活泼的诵读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增进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进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诵读。3.1诵读形式要多样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小学生只有诵读大量的经典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1)每节语文课前两分钟背古诗。利用预备铃到正式上课铃之间的两分钟时间,由语文课代表领读古诗文。这样,既可以安定学生的情绪,又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诗文。(2)每周一节阅读课进行指导。教师可以在阅读课上引导学生感悟古诗文的意境,指导学生读出韵味,用一些名句来写话(3)每天晚上亲子诵读十分钟。父母子女一起诵读经典,能增进亲子感情,还能相互促进,是构建学习型家庭的良好开端。(4)每天背诵一定量的经典。如背一首古诗,或三字经、弟子规等。3.2诵读活动要多彩经典古诗文大多言简意赅,理解起来较为困难,背诵起来较为枯燥,因此,可以通过课内课外组织丰富的活动、竞赛来增进学生的诵读兴趣,提高诵读的实效性。(1)诗歌朗诵会。利用阅读课或班队课等配乐朗诵、浅吟低唱、编成小品(2)各类竞赛。如开展 “古诗诵读”擂台赛、“经典伴我成长”演讲比赛、“读中华美文,感受华夏文明”征文比赛、“学经典,知礼仪,守法纪”知识竞赛孩子们将会从经典美文中汲取营养,规范言行,重塑人格。(3)文配画、诗化文展示活动。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古诗词加以想象,配上形象直观的画面,再现诗歌的空间与色彩形象。还可以把古诗词改写成小习作,将浓浓的诗情变为生动可感的篇章。(4)“图书漂流”活动。学生将自己家中的经典书籍带到学校,书籍在老师筛选编号后便开始“漂流”,每个学生只要献出一本书就可以交换看到四五十本书,这样在传阅和交流中更增添了阅读的兴趣。总之,只有我们一线语文教师坚持引导学生诵读传统经典,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使之爱读经典,才能使经典的深刻内涵“润物无声”地熏陶学生,才能让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精髓扎根于学生心中,进而提升他们的道德素质、语文素养,使之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需要的人才,从而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参考文献:王财贵.儿童经典诵读基本理论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5,(4).张军.论“经典诵读”J.语文学刊(高教版),2006,(11).国学经典学习论文篇三每当我走进校园,校园里书声琅琅。然而,你再环顾四周,那是我们学校的校园文化墙,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古代名人故事映入眼帘,这就是我们的“国学”。“国学”、“传统文化”一日热过一日,越是需要我们对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冷静的认识。光大传统文化,不仅需要甄别精华和糟粕,需要融合中与西、古与今、文化与时代,更需要与时俱进,让传统文化成为一种鲜活的存在。传统文化的地位在世界文化发展的今天,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在和其他世界文化不断融合,许许多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这说明中国的传统文化正以轻快地的步伐迈向全世界。中国的民俗与地方文化、语言文字与文化、中国地域文化、中国民间民族文化、中国法制文化等。此外,在中国传统的古典文化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等,更是我们值得学习的,是中国文化的核心。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民族自信心的增强,弘扬民族文化、发扬光大传统文化成为许多中国人的自觉意识。当然,这同时也与西方现代文化日益显露出自身的弊病有关。随着现代文化的高度发展,其功利主义的、实利化的、过度商品化的一面极度膨胀,对自然的征服欲导致了生态的恶化,拜金主义风行、价值观扭曲、道德沦丧更是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后患。面对这种危机,中国传统文化显示出了它独特的魅力。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就重视实践与知行合一的积极人生态度,倡导以礼节、自我修养为主体。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还在于其追求一种道德化、诗意化的人生境界,有着积极的精神气象,而这在当今世界显得弥足珍贵。儒道固有的人本精神、儒家文化的克己复礼与道家文化的法天贵真思想如能完美结合并进一步赋予其现代内涵和时代气息,必将成为当下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的强大文化传统支撑。国学热、传统文化复兴热也带来了很多值得正视的问题,如复古主义的全盘照搬倾向、封建文化糟粕的死灰复燃等。中国传统社会孕育出的传统文化是建基于农业生产方式和农耕文明之上的,传统文化与以血缘家庭为纽带的宗法社会文化息息相关,这决定了在传统文化中存有一些陈腐、保守、褊狭的社会文化观念和人伦道德信条。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权大于法、情大于法的现象,扯不断的裙带关系和人情网等都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消极的一面。因此,我们应该旗帜鲜明地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清醒、自觉、辩证、科学地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当代文化语境中传承和发展国学还要发扬传统文化自身体现的海纳百川、融会新机的固有机制。中国传统文化不等于儒学,也不等于汉文化,从远说它是先秦诸子百家、汉夷文化碰撞交融的结果,从近说是儒释道融会贯通、中学西学碰撞化合的文化新生态。儒家思想长期以来无疑是中国传统人伦道德和思想文化的主流,但绝对不是唯一的成分。应试教育与品行教育孰轻孰重近来应试教育越来越遭到来自社会各方的广泛批评,新闻媒体也好,专家学者也好,包括学生和学生家长,众口一词,统统都是“咒骂“应试教育的。不过,这些批评和反对的声音终究力不从心,“应试教育”没有任何形式的更改,依然大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