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杜甫简介资料.doc_第1页
关于杜甫简介资料.doc_第2页
关于杜甫简介资料.doc_第3页
关于杜甫简介资料.doc_第4页
关于杜甫简介资料.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杜甫简介资料篇一:杜甫简介 杜甫杜甫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唐代诗人,汉族,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原籍襄阳),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国为民,人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小李杜”是指李商隐和杜牧)。杜甫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传世;其中“三吏”为和,“三别”为和。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生平 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杜甫始为左拾遗,上疏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三吏”:为,;“三别”:为,。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投,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等大量名作。其中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对后世的影响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篇二:杜甫简介 杜甫简介 杜甫(七一二七七零),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传世。 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号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二、杜甫简介 多媒体显示“杜甫画像”,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杜甫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里。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做过奉天县令。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杜甫的创作历程,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二十岁后,他开始了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如一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二)长安十年时期。公元746年杜甫怀着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到长安试求官。可是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使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长安达10年之久,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了像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战乱流离时期。这是其现实主义诗歌发展时期。在短短两三年中,由于安史之乱,他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脱贼后,又屡遭肃宗贬斥。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和“三吏”()、“三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四)漂泊西南时期。介绍略,留待以后介绍。 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的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又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西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的瑶湾。他生长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十三世祖杜预是西晋名将,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的著名诗人,做过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 杜甫早慧,七岁便开始学诗,他自己回忆说:“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读书破万卷”()、“群书万卷常暗诵”()的刻苦学习,为他的创作准备了充分的条件。十五岁“出游翰墨场”()时,他的诗文已经引起洛阳名士的重视。二十岁后,杜甫的生活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尤为著名,标志着他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杜甫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等诗。后来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三吏”:为、;“三别”:为、。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到了成都,后再度飘泊,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等大量名作。其中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大历五年(770)冬,已半身偏枯的诗人贫病交困,漂零在长沙与岳阳之间湘江的一叶扁舟上,写下这首三十六韵的长诗,诗中有句“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仍以国家为念。除了摇舟的橹夫和一盏残光的萤灯与他作伴之外,仅剩下凄苍肃立的青山和瑟瑟入骨的寒风,几天后,诗人便溘然长逝了,终年五十九岁。 杜甫死后,灵柩停厝在岳阳,四十三年后,即宪宗元和八年(813),才由他的孙子杜嗣业移葬于河南首阳山下。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三朝。他空有“致君尧舜上”的远大抱负,却始终未得到重用,战乱的时局把他卷入颠沛流离中,因此,能更深刻地体察到当时的种种矛盾和弊端,体验到下层百姓生活的艰辛和困苦,并用诗歌把这一切反映出来。 杜甫的诗,人称“诗史”。杜甫用他的诗,描写了安史之乱前后的许多重要事件,描写了百姓在战争中承受的苦难,以深广生动、血肉饱满的形象,展现了战火中整个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沉郁顿挫的诗句表达了他深沉而伟大的忧国忧民的感情。篇三:杜甫资料 杜甫 一 、杜甫生平创作分期 1、生平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杜甫像)自称少陵野老、杜陵野老,世称杜拾遗、杜工部、草堂先生、诗圣。祖籍襄阳,生于河南省巩县。出生于一个奉官守儒的家庭,受儒家思想影响最深,无论穷达都欲兼济天下。存诗1400多首,文21篇。杜诗注本,在宋代号称千家注杜,宋代与清代是杜诗研究的黄金时代,尤其以清代成就最高。杜诗研究已成了一门专门学杜诗学。清代重要注本有:王嗣奭、钱谦益、仇兆鰲、杨伦。 附封面 宋刻里页杜甫草堂 2、杜诗创作分期 杜甫生平及创作可分四期:第一期为读书游历时期(712-745),即开、天盛世时代。可确定为此期的作品有20首左右,写得最多、最成熟的是五言律诗,其次为五古。七律、七绝、五排各一首。为创作的准备阶段。代表作有、。 附 音频第二期为困守长安时期(746-755),也是安史之乱酝酿时期。杜甫开始接触到社会上层和底层的人们的生活情况。现存诗110首左右。诗歌篇幅较长,出现五百字的长篇,二百字以上常见。七古较多,有28首,较引人注目。代表作有、 (以上七古)、(以上五古)等。附 音频 第三期为陷贼、为官期(756759,安史之乱最动荡时期。现存诗249首,五律、五古最多,集中最长的五、七古写出于此时。 代表作有“三吏三别”、三首、等。附 0102 音频第四期为漂泊西南时期(760-770)。现存诗1072首。诗歌叙事减弱而抒情增强。格律诗占绝大多数,其中,五绝大多数31 首(杜诗现存诗全目),七绝105首(总数为107),五律481首,七律125首,五排也最多。代表作有、八首、等。、三吏三别等。 附 音频 (两个黄鹂) 二 杜诗的思想内容 杜诗反映了开、天盛世及安史之乱的全过程的社会生活,自晚唐来,杜诗被誉为是“诗史”。具体有这些内容: 1、反映民生疾苦,表现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如三吏三别等。2、忧国悯时,表现深挚的爱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