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贸兴区”战略落地的思考.doc_第1页
“商贸兴区”战略落地的思考.doc_第2页
“商贸兴区”战略落地的思考.doc_第3页
“商贸兴区”战略落地的思考.doc_第4页
“商贸兴区”战略落地的思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商贸兴区”战略落地的思考衢江区服务业发展调查报告区委十一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首次提出实施“商贸兴区”的发展战略,“十二五”规划纲要再次把“商贸兴区”作为新的发展战略加以明确,这是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深刻认识我区的发展阶段、发展背景作出的战略决择。由于服务业涵盖面广、渗透力强,它涵盖了除工业、农业以外的各行各业,同时又渗透到工业、农业的全过程,服务业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重大。2012年,我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经济运行进入重要关口,服务业发展对促进经济转型、节能减排、增加税收、增加就业等方面发辉的作用越来越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实现“商贸兴区”战略落地,促进我区服务业大发展、大繁荣是摆在全区面前的一大课题。根据吾副区长、童副区长的要求,区发改局组织专门班子,赴江山、龙游学习考察,借鉴他们的工作经验,并对我区近几年服务业发展的成就和做法作一总结,提出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大举措。一、江山、龙游等地发展服务业主要做法和经验(一)江山发展服务业的主要做法和经验1.确立服务业发展的战略地位2008年初,由江山市政府组织力量开展专题调研,完成抢抓先机着力打造浙闽赣三省边际服务业高地课题调研,全面掌握并深入分析服务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加快培育提升的意见建议。2009年3月,江山市委召开十二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专题研究部署了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工作,作出了关于全力构建三省边际现代服务业高地的决定,在衢州市范围率先把服务业发展工作摆上重要的战略地位。明确服务业发展的重点为休闲旅游业、现代物流(专业市场)业、商贸商务业三个产业,目标为构建浙闽赣三省边际“两地一城”现代服务业高地,即打造三省边际休闲旅游胜地、构筑三省边际现代物流集散地、建设三省边际商贸商务名城。明确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为紧紧围绕“一高两进” (构建边际发展高地、进位省内中等发达行列、进军全国百强县市)三步走战略目标和建设“工业新城、旅游胜地、山水家园”的城市定位,按照“立足江山,依托浙江,辐射闽赣”的要求,抢抓战略机遇,发挥比较优势,创新体制机制,营造政策洼地,破解发展瓶颈,加快发展休闲旅游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专业市场)业,鼓励发展商贸商务业,推进现代服务业总量扩大、行业集聚和产业提升,构建浙闽赣三省边际“两地一城”现代服务业高地。2成立服务业发展的组织机构成立领导机构,建立了由江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的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领导小组和下设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的休闲旅游、现代物流(专业市场)、商贸商务三个专项协调小组及其办公室,牵头解决服务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建立工作机构,设立江山市服务业发展办公室,为正科级单位(与发改合署),明确工作职责,核定5个编制,每年安排专项工作经费50万元(人头经费除外)。健全组织网络,乡镇(街道)和部门配齐本单位的服务业工作班子,明确分管领导、服务业工作联络员和统计员,进一步健全服务业发展的工作组织。3出台服务业发展的扶持政策2009年4月,出台了扶持休闲旅游业、现代物流(专业市场)业和商贸商务业等三项专项政策。江山市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通过贴息、奖励等方式,着力扶持现代服务业领域中具有全局性、影响大、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推动服务业内部行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制定出台促进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若干政策兑现实施细则,对享受优惠政策申报项目认定做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增强政策的有效性和操作性。休闲旅游业、现代物流(专业市场)和商贸商务业的政策兑现工作统一由服务办实施。出台江山市服务业投资项目复核验收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实行服务业项目复核验收制度,对未按要求建设的项目,取消扶持政策,并限期进行整改。4强化服务业发展的规划引领作用先后编制出台构建浙闽赣三省边际服务业高地总体规划纲要及休闲旅游业、现代物流(专业市场)业和商贸商务业三个服务业发展重点行业专项规划,确立“一主二副三点”的服务业发展总体空间布局,“一中心三大核心景区”的旅游功能分区空间布局,“二区四中心七市场”的现代物流专业市场空间布局,“一核四街五点六中心”的商贸商务业空间布局,切实做到以规划统领发展。为进一步加强服务业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真正实施到位,还先后编制出台了各商务区和街区详细规划、物流集聚区详细规划、旅游景区详细规划,对各个服务业发展区块的业态布局作为具体的规划,使得发展空间布局更加明确,进一步提高各专项规划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5建立服务业项目落地的前置审查制度为确保服务业项目有序落地,先后出台了进一步完善服务业项目审议制度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服务业用地出让若干规定等文件。建立服务业项目审议领导小组,设立服务业项目审议专家库(由职能部门分管领导和职能科室负责人组成),由服务业办组织相关部门,定期组织召开服务业项目落地审议协调会,实现项目审议制度化、正常化、规范化。通过前置审议,有效引导服务业项目集聚发展。6健全服务业发展的考核督查监测机制建立服务业发展工作考核制度,把服务业发展工作纳入部门、乡镇(街道)年度考核(占综合考核10%,加分幅度50%),制定服务业工作专项考核办法,明确职责任务,签订服务业发展工作责任书,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完善服务业项目督查机制,建立服务业重大建设项目推进责任机制,明确项目责任单位和工作职责,加强对项目工作督查,每季度组织一次项目进展现场巡查,半年召开一次服务业项目督查推进会,对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责任交办,及时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健全服务业统计监测机制,专门召开完善现代服务业统计体系协调会,加快建立现代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准确反映服务业运行情况。同时,一方面及时制定服务业各行业指标汇总的月度、季度和年度报表,另一方面强化服务业统计力量,着手筹备服务业统计科,配备专业统计人员,提高服务业经济监测分析的质量。(二)龙游主要做法和经验龙游县2007年成立服务业发展办公室,每年安排工作经费50万元。2011年9月核定编制5名,机构规格相当于副科级,内设服务业综合协调科和服务业项目科。出台关于推进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着手制定龙游县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现代物流业(专业市场)发展的若干意见、龙游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商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服务业扶持政策。县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用于服务业企业扶持和奖励。完成龙游县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衢江以北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专业市场及特色街区空间布局规划,谋划编制龙游县服务业“十二五”重点项目实施计划。服务业发展工作考核纳入县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占总分值10%,加分幅度50%)。与省物产集团开展战略合作,签订了共建龙游现代产业城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探索以现代服务业带动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二、近几年我区发展服务业的主要成就和做法2006年,我区将服务业发展工作提上议事日程,首次专题召开全区服务业发展工作会议,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出台一系列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呈现加快发展态势,为“十二五”“商贸兴区”战略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一)我区发展服务业取得的主要成就1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一是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增强。2006-2011年6年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幅达14.4%,增幅高于GDP1.8个百分点,2009-2011年连续三年增幅位居全市第一。2011年全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4.81亿元,是2005年的2.15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35%,比2005年提高2.4个百分点。二是服务业对地方财政的贡献增强。服务业税收继2009年突破亿元大关后(1.21亿元),近两年又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11年又突破2亿元,入库税收达2.09亿元,增长25.2%,是2005年5.27倍,其中服务业地税入库1.6亿元,增长53.1%,占地税总入库数的47.7%,比2005年提高18.8个百分点。2011年入库税收超20万元的企业有64家,总入库税额达1.01亿元(具体入库税收情况见附件1)。三是服务业经营主体大幅增多。从注册登记情况看,近几年有大量服务业企业落户我区,服务业的经营主体大幅增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至2012年3月27日止,全区共有服务业经营主体9993家(其中服务业企业885家,个体工商户9108家),注册资金达39.81亿元,与2005年底相比,服务业经营主体净增3954家(其中服务业企业净增483家,个体工商户净增3471家)。全区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174家(具体见附件2),注册资金达31.60亿元。2服务业主要行业发展进一步加快。2006年以来,现代物流、商贸、房地产、旅游、金融等服务业重点行业呈现加快发展势头。一是现代物流业继续做大做强。市综合物流园区建设扎实推进,累计完成投资3.63亿元,浙西粮食物流中心、省粮食储备库、无水港等项目已投入使用。至目前为止,全区拥有物流企业65家。二是商贸业稳步提升。成功引进二手车交易市场、汽车4S店集群等商贸企业,成功举办浙西汽车城首届精品二手车暨汽车展销会和2011浙西汽车城衢江第二届汽车展销会。到目前为止,衢州汽车城(4S店集群)拥有知名品牌4S店16家,已累计完成总投资约3.9亿元,其中已建成营业10家(宝马、奥迪、东风标致、别克、一汽马自达、长城、莲花、奇瑞、雪佛兰、江淮汽车),基本建成2家(东风日产、一汽奔腾),在建2家(瑞麒、进口大众)准备开工2家(北京现代和比亚迪汽车)。2011年汽车销售额超3亿元,衢江二手车交易市场成交金额达超5000万元。2011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26亿元,是2005年的2.45倍。三是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加快发展。从2004年起,新区房地产开发从无到有,呈现加快发展的态势。“十一五”期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9.8亿元,是“十五”的2.7倍。随着君悦东方、铂金府邸及一批综改商、工改商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加快推进,2011年房地产业完成投资6.47亿元,同比增长90.6%,增幅名列全市第1位。2011年全区房地产销售备案761宗,备案面积7.87万平方米,成交二手房824宗,成交面积12.01万平方米。房地产业地税入库达9334万元,同比增长63.9%,按新口径统计(含契税和耕占税)可达16350万元,占地税总额的40.2%。四是旅游业提升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区旅游业实现了四星级酒店和AAAA级景区零的突破,圣效大酒店被评为四星级旅游酒店,天脊龙门景区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AAAA旅游景区。乌溪江湿地公园被列入国家级湿地公园建设试点。农家乐休闲游和现代农业观光游也取得了长足发展。2011年接待游客达24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2.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4%和29.9%,分别是2005年3.7倍和9倍。五是金融业加快发展。2006年以来,成功引进鸿基小额贷款公司(全市首家小额贷款公司)、民丰小额贷款公司、汇丰担保公司、上银村镇银行等一批金融企业,第三家小额贷款公司筹备工作全面启动。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继续扩大,2011年末全区各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79.04亿元,同比增长17.9%,贷款余额62.88亿元,同比增长28.2%,分别是2005的3.1倍和2.4倍。区政府与泰隆银行签订五年贷款额度10亿元的战略合作协议。3服务业项目推进力度进一步加大。2006年以来,23省道改建、百灵北路公铁立交、衢州三中扩招迁建工程、衢江区第一小学扩建工程、樟潭小学迁建一期工程、区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项目投入使用,徐家坞商业中心、部分汽车4S店等项目建成营业,中核衢州铀业公司科研技术大楼、信用联社大楼、铂金府邸、君悦东方等项目加快推进,衢州市区浮石渡至大路章公路工程、区人民医院异地扩建工程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城市用地“工改商、综改商”工作顺利开展,城市综合体、粮食大楼等重大项目招商成功。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逐步加大,“十一五”期间,服务业累计完成投资49.7亿元。2011年全区服务业完成投资18.93亿元,同比增长41.5%,进一步增强了服务业发展后劲。服务业项目争取工作成效明显,汽车4S店集群项目列入2011年省服务业重大项目计划,成为我区首个列入省服务业重大项目计划的项目;衢州市区浮石渡大桥至大路章公路工程、区人民医院异地扩建工程等2个服务业项目列入2011年省重点项目建设计划。衢江中学(含衢江第一初中和北京外国语学校衢州国际学校)列入2012年省重点项目建设计划,银湖疗养(养老)山庄初步列入2012年省重大服务业项目计划。(二)我区发展服务业的主要做法1建立健全服务业组织机构。2006年,为加快服务业发展,建立了以区长任组长的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区发改局)。服务业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对全区服务业工作的组织协调,研究解决服务业发展中的战略性、全局性问题,协调落实服务业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之后,区政府多次专题召开全区服务业大会,研究部署服务业发展工作。为加快推进物流园区项目建设,2010年我区成立了综合物流园区开发建设委员会,配备干部,强力推进物流园区项目开发建设。为进一步加强对服务业发展工作的组织协调,2011年5月份,专门为区服务业办公室核定事业编制3名。2出台服务业发展扶持政策。2006年,我区出台了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从财政、税收等方面对服务业企业给予优惠和奖励,较好地推动了服务业的发展。2009年,为进一步加快推进现代物流、星级酒店、专业市场、大型商场超市、金融、休闲旅游等服务业项目建设,促进人口集聚,繁荣城市经济,区政府完善出台了加快服务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自2006年服务业政策出台后,我区兑现的服务业奖励资金逐年快速增长,5年共兑现服务业奖励资金1200多万元(2011年度服务业发展政策尚未兑现)。3完善服务业推进工作机制。一是坚持执行服务业项目决策咨询制度。2009年,为提高服务业投资项目服务水平,增强项目布局的合理性和决策的科学性,建立了区服务业投资项目决策咨询服务协调制度,采用“8+X”运行机制,分土地运营、旅游开发和其他服务业等三类,由各分管副区长牵头,分别由区城投公司、区旅游局、区发改局负责初审后进行项目决策。自2009年8月份实施以来,共决策项目147个,同意落地130个。二是坚持执行推进服务业发展工作机制。2010年,出台了衢州市衢江区推进服务业发展工作机制,在区级层面建立了统分结合的服务业工作机制,即由区政府常务会议、区服务业工作部门联席会议、职能部门等三个层次组成,其中区服务业工作部门联席会议是落实统分结合的核心环节,共有涉及服务业发展的24个部门参与,各部门单位职责明确,做到各司其职。三是逐步完善服务业考核机制。自2006年起,我区已将服务业发展工作列入区委、区政府年度考核体系,将各乡镇(办事处)和与服务业相关的重点部门列入考核。自2009年起,服务业实行与工业同等的招商政策。2011年以来,为全面落实“商贸兴区”发展战略,推进新城区人气集聚、商气繁荣、文化振兴,促进服务业健康发展,单独制定出台了服务业招商引资考核办法。考核办法明确了三个服务业招商重点,即增加税收、涵养税源项目,新城区集聚人气、繁荣商气项目以及增强配套、提升品质的各类建设项目。据统计,2011年,全区共上报引进各类服务业招商引资项目285个,到位资金达15.85亿元。4实施“三企工程”服务企业。2011年以来,我区实施了以“听企情、解企忧、办企事”为内容的“三企工程”,服务对象涵盖一、二、三产业。成立“三企工程”服务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重点服务业企业联系制度,区政府分管领导、有关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及分管领导共联系20家服务业重点企业,及时准确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倾听企业家的意见建议。按照“排查一批、办结一批、解决一批”的要求,围绕企业融资、用工、土地等方面的难题,及时帮助企业协调沟通,力争问题及时解决。 “三企工程”实施以来,17个单位联系29家服务业企业,反映问题41个,基本上已得到协调解决。5完成服务业重点行业规划编制。服务业综合性强,行业门类多,发展服务业,需突出重点,分行业推进。编制服务业重点行业规划,是推进“十二五”我区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区政府明确组织编制市场、新城区(房地产)、旅游、文化等重点行业“十二五”规划,同时也开展了“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各项规划编制工作已全面完成。三、我区发展服务面临的主要问题在肯定发展成绩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区服务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可能会对服务业进一步发展产生制约。不利因素大致可概括为“三个不够”。 (一)发展实力不够强。一是服务业总量偏小。2005年我区服务业增加值为12.8亿元,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总量的10%,经过6年的加快发展, 2011年我区服务业增加值为34.82亿元,也才占全市的10.7%,仅为江山的53.6%。二是产业结构不优。2010年我区以机关事业单位为主的非营利性服务业占全区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1%,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10.5个百分点,营利性服务业中传统服务业占比较高,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和交通运输及邮政等3个行业合计占到营利性服务业的50.6%。三是企业经营实力不强。我区的现有服务业企业普遍经营实力较弱,规模较小、经营单一,缺乏规模化、品牌化、专业化的经营,区内尚无投资较大的、竞争力较强的服务业企业。(二)发展后劲不够足。“十一五”期间,服务业累计完成投资49.7亿元,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6.1%,而工业累计完成投资118.2亿元,服务业投资仅为工业的42%。2011年服务业完成投资18.93亿元,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32.5%,虽然投资比重有所提高,但仍然偏低。从服务业投资行业分布情况看,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和房地产业。投资的不足和投资结构的不合理直接影响了服务业的发展后劲。(三)管理体制不够顺。一是服务业综合协调机构有待进一步加强。现设在区发改局的服务业办公室,没有专职人员,分管领导和业务人员同是还承担着发改局的许多职能工作。由于服务业业态不断创新,内涵更加广泛,涉及部门繁多,需要有很强的前瞻性、适应性、创新性和协调性,目前的力量难以适应。二是物流园区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虽然我区已成立综合物流园区开发建设委员会,负责推进物流园区项目建设,但依照当前物流园区市、区一体的管理协调机制,物流园区项目推进中仍存在体制不顺等问题。在招商引资、项目洽谈、项目审批等实际操作中,存在管理主体不够明确和多头管理的弊端,致使部分招商项目洽谈成功率不高。特别是物流园区熟地储备不足,影响下步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四、我区发展服务业面临良好的机遇综合分析服务业发展背景,我区实施“商贸兴区”战略面临许多良好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一)发展时机较为成熟。一是从政策环境看,服务业具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努力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服务业发展环境将进一步改善。“十二五”时期,省委、省政府把服务业发展摆到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认为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是我省破解发展难题、加快转型升级的突破口。2011年6月份,召开全省服务业发展工作大会,出台新的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并提出到2015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8%左右(即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使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社会转型的新支撑。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在市发改委单设服务业发展办公室(原与经贸流通处合署,共有2名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增加至6名,出台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衢政发201189号),并明确服务业部门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为正县长级。二是从现实需求看,服务业面临加快发展的良好时机。“十一五”时期,我区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与之相配套的服务需求进一步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将推动服务业发展,尤其是城市经济发展。随着新城区人口的进一步集聚,城市经济必然迎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从而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三是从经济发展规律看,服务业也将进入加快发展时期。“十二五”时期,我区已进入人均GDP 3000美元以上的工业化中期阶段,正是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根据经济发展规律,我区服务业将迎来一个速度不断加快、领域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带动力不断增强的发展时期。(二)区位优势日趋明显。一是我区是衢州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衢江区作为“衢州东区”的定位进一步明确,服务于工业、服务于物流、服务于市的城市功能不断显现,特别是衢州市区浮石渡大桥至大路章公路工程建成后,区位优势将更为明显。二是我区是衢州最大的服务业集聚区衢州综合物流园区所在地。园区规划面积8.4平方公里,2008年开工建设,累计完成3.63亿元。该园区已列入我省首批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并被省政府确定为20个重点扶持的物流园区之一。“十二五”期间,将启动衢州港、铁路货场等重大项目建设。三是新城区毗邻衢江经济开发区和东港工业园区。衢江经济开发区和东港工业园区规划面积42平方公里,是我市先进制造业的重要集散地,拥有工业企业700多家,2011年实现产值300亿多元,产业工人5万多人,为我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人流物流腹地。(三)发展共识初步形成。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区四套班子领导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工作,区人大常委会每年听取服务业发展情况的专题汇报,区委、区政府已把发展服务业提到战略地位的高度,明确到“十二五”期末,全区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5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高于GDP增幅,占GDP的比重达到39%。二是服务业发展工作网络初步建立。乡镇(办事处)及区级相关单位均已明确分管领导、责任科室及相关责任人员,负责本地区、本行业的服务业发展工作。三是服务业发展考核体系逐步完善。服务业发展工作已纳入区委、区政府的考核体系,乡镇(办事处)服务业发展工作考核已列入区创先争优综合考核,服务业招商引资单独制订考核办法。五、我区发展服务业总体目标和思路“十二五”期间,我区服务业发展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促进就业、培育载体为目标,大力发展服务业,使其成为扩大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促进全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5亿元,年均增长17.4%(按现价计算),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9%,比2010年提高4个百分点左右。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达到 30%以上,服务业税收贡献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55%左右。新城区集聚人口7万人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37%。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型业态占比不断提高,行业集聚度进一步增强。龙头企业带动进一步强化,重点培育现代物流、商贸流通、休闲旅游、金融等区级龙头企业50家左右。立足衢江实际,围绕“十二五”服务业发展目标,进一步明确服务业发展思路:一是着力构建现代物流高地。以我区高档特种纸、机械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新光源等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为基础,以生态农业为特色,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为主要内容的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市综合物流园区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衢江经济开发区的服务业配套功能,提升综合竞争力。使我区生产性服务业服务于一、二产业的能力明显提升,辐射力进一步增强,形成区域性现代物流业高地。二是着力构建商贸流通集散地。全面完成集汽贸、汽配、汽修为一体的浙西汽车城建设,围绕中央商务区、市农副产品中心等重大商贸流通项目推进,加快引进五星级酒店和大型商场超市,提升城市接待和服务功能,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加强特色街区规划与培育,构建商贸流通集散地。三是着力构建生态旅游胜地。注重旅游特色发展,深化紫微山国家森林公园、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乌溪江水利风景区和中国节理石柱群等特色景区景点内涵。大力发展生态游、休闲游、文化游,积极推动农业观光游、探险游、自驾游等新兴业态发展。加大旅游宣传力度,主动融入省旅游西进重点区域,强化旅游招商,建设一批旅游精品项目,拉长旅游产业链,构建四省边际生态旅游胜地。四是着力构建森林城市宜居地。以创建“森林城市”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公共服务业,有序发展房地产业,着力提高广大群众生活质量和生活品质,以创业型生态新区为目标,完善城市功能配套,打造特色江滨景观,建成初具规模的滨江生态型新城,加速促进人口向新城区集聚,构建森林城市宜居地。六、我区发展服务业的主要举措和建议目前,我区的服务业发展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但我们应该认识到,差距所在就是潜力所在,加快发展服务业正是我区发展经济的潜力所在。我们要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所营造的加快发展服务发展环境的有利时机,努力挖掘自身优势,以抓工业的理念抓服务业的发展,使服务业成为全区经济快速发展新的增长极,现提出如下建议:(一)找准发展定位。目前,我区服务业可用土地相对充足,据统计,新城区已农转用但未出让土地有1200多亩,百灵北路以东片区1.14平方公里内目前仅安排了衢州三中、衢江中学和22号地块的汽车4S店,还有部分工改商、综改商项目用地。而我区工业项目除受能源、环境容量等要素制约外,项目等土地问题严重。建议把服务业发展提高到与工业同等重要的地位,采取二、三产业并举的经济发展方针,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增加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等加快服务业发展。树立“两轮并驱”理念,一是树立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和供给主体培育是促进制造大发展、大提升的有效途径的理念;二是树立制造业的快发展是服务业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的理念。树立错位发展理念,一是与市里错位,我区发展重点是大工业、大物流;二是与西区错位,我区房地产服务的重点是以产业人为主的中低端人群;三是与市区错位,我区商贸业服务的重点是产业工人,并辐射农村地区。(二)确定发展重点。针对我区服务业发展的资源禀赋,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发展相应的优势产业,确立服务业重点发展行业和区域。突出提升一批服务业重点行业,依托市综合物流园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围绕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加快发展商贸服务业;以打造四省边际生态休闲旅游胜地为目标,着力提升旅游业;以“总量平衡、结构合理、价格稳定”为总体要求,稳健发展房地产业;通过创新金融服务平台,着力提升发展地方金融业。突出建设一批服务业重点平台,抓好新城区、重点集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配套,加快人口集聚;抓好市综合物流园区功能配套建设,增加熟地储备。(三)选择发展路径。建议围绕“六个一批”的发展路径,着力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1.谋划一批。建议着手开展新城区“北跨”的思路研究。抓紧着手编制快速通道延线的开发规划。在安仁铺水电工程建设之际,及早开展湖面开发及延湖开发规划的编制工作。通过思路研究和规划编制,谋划一批项目。2培育一批。建立现有服务业企业名录库,筛选一批重点物流、商贸、房地产、旅游、金融等行业的重点企业为服务业培育对象,协调解决企业运行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帮助企业发展壮大。目前,我区已建成营业多家汽车4S店企业,建议明确行业主管部门,以便加强协调和服务。3分离一批。以现有规模工业企业为基础,开展工业企业主辅分离调研,制订出台工业企业主辅分离实施意见。在企业自愿前提下,鼓励工业企业将混合销售和兼营业务中的服务业分离出来,分离的重点包括运输、仓储、包装、配送、建筑、安装、技术研发等服务业,着力培育一批功能定位准确、集聚辐射能力较强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4引进一批。当前要着力引进泉水塘观光园、汽车东站、动漫创作基地、文化特色苑、江心岛等项目投资商,开发建设一批重点项目。同时要努力引进一批服务业新型业态,包括文化创意、总部经济、科技服务、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等。5争取一批。积极做好与市里的沟通衔接,争取市农副产品交易中心、电子商务园区、衢州卷烟物流配送中心迁建等项目早日落地,争取尽早启动衢州港、铁路货运东站等重大项目建设。以“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思路,积极推进市综合物流园区建设,加快新城区人气、商气集聚,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6推进一批。重点着力加快衢州市区浮石渡大桥至大路章公路工程、区人民医院异地扩建工程、汽车4S店集群、金属材料配送中心、中央商务区、汽车一站式服务、粮食大楼、北京实验外国语学校衢州国际学校、衢江第一初中、银湖疗养(养老)山庄、黄金海岸、廿里商城及一批房地产项目推进进度。(四)探索发展举措。加快发展服务业,必须在发展软环境下功夫。1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认真贯彻省服务业会议精神,营造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对省、市政府新出台的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政策意见加强研究,建议设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并制订相应的配套政策。着力研究出台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意见。2进一步理顺服务业发展的协调机制。配强配足区服务业办公室人员,机构级别提升为正科级,与发改局合署办公,尽快配备工作人员,每年安排服务业办公室专项工作经费50万元,以解决服务业发展人员配备不足、工作经费不足、协调服务不到位等问题。尽快理顺综合物流园区管理机制,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和熟地储备,推进市物流园区加快建设。3进一步完善服务业发展工作制度。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区属服务业机关部门要明确服务业分管领导、办事人员、统计人员,落实责任,建立服务业统计协调机制。借鉴工业发展经验,探索建立区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业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制度,协调解决项目推进和企业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建立健全服务业招商政策一事一议制度,规范议事程序,提高办事效能。完善服务业投资项目决策咨询制度,改变服务业项目多头决策的现状(目前由4个职能部门牵头服务业项目决策),建议确定1个牵头部门和1名牵头领导,其余职能部门和分管领导负责相关项目初审,并参与项目决策。4进一步加大服务业发展工作考核力度。新出台的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政策意见(浙政发201133号)明确规定,“对市县营业税比上年增收上缴部分的返还奖励与上年度服务业发展目标完成情况挂钩”,“将服务业发展指标纳入地方政府领导综合评价考核指标体系范围”。这表明,服务业发展目标完成情况将与地方财政和地方政府领导综合评价紧密联系,建议加大乡镇(办事处)和区级单位服务业工作的考核力度,提高服务业发展工作在区综合考核中的分值,由去年的5分提高到10分以上。课题组成员:宋志毅 舒晓俊 徐菊珍附件1衢江区2011年入库税收20万元以上的服务业名单单位:万元序号企业名称地税国税合计1衢州市衢江农村信用合作联社943.191474.852418.042衢州市衢江区鸿基小额贷款有限公司206.91665.98872.893衢州市鑫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793.53793.534衢州市恒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648.969.86718.765浙江永易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339.8846.94386.826浙江立煌物资再生利用有限公司23.57326.79350.367衢州金潮置业有限公司292.53292.538衢州市衢江石油有限公司131.5151.71283.219浙江海盛建筑设备有限公司202.6272.01274.6310衢州市中山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236.01236.0111浙江联创实业发展有限公司70.36128.58198.9412浙江百川物流有限公司53.66138.43192.0913衢州路发废旧金属回收有限公司164.06164.0614浙江广胜集团有限公司162.57162.5715衢州市科利再生资源回收有限公司155.23155.2316衢州双联废旧金属回收有限公司140.3140.317衢州雨香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133.61133.6118衢州航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130.35130.3519衢州阮小二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128.83128.8320衢州市振纪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95.2195.2121浙江顺通路桥工程有限公司89.889.822浙江衢盛建设有限公司86.5786.57序号企业名称地税国税合计23衢州市衢江区小青废旧金属回收有限公司79.579.524衢州嬴湖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78.7778.7725衢州恒顺化工有限公司78.5978.5926浙江永达交通工程有限公司78.5778.5727衢州市运通物流有限公司74.9274.9228衢州恒深化学工业有限公司74.2574.2529衢州市金和化工有限公司69.5769.5730衢州市市政建设开发有限公司衢江区分公司60.2460.2431衢州市衢江区永成工贸有限公司56.6256.6232衢州市正旺物流有限公司54.7654.7633衢州市沈飞东风汽车销售技术服务有限公司53.9253.9234衢州圣效大酒店有限公司52.9152.9135衢州朝阳油品运输有限公司51.1551.1536衢州市宏业物流有限公司49.3949.3937浙江广胜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48.2548.2538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浙江衢州石油分公司45.5445.5439浙江云程建设有限公司33.0210.9944.0140衢州钢华废旧金属回收有限公司43.1443.1441衢州市交通设施有限责任公司40.1640.1642衢州市健立石油制品有限公司38.0438.0443浙江鑫茂贸易有限公司37.0737.0744衢州市翔宇物流有限公司35.635.645衢州市衢江区峡川废旧物资回收有限公司34.2934.2946衢州广泽联合会计师事务所33.8533.85序号企业名称地税国税合计47浙江宇通建设有限公司333348浙江协晟建设有限公司32.0432.0449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衢州市衢江支公司31.8131.8150衢州市捷通物流有限公司31.1331.1351浙江宏扬贸易有限公司31.131.152衢州南孔中药有限公司31.0631.0653衢州市盛昌隆建设工程有限公司30.7330.7354衢州华海工贸有限公司30.730.755衢州茂盛贸易有限公司29.6429.6456衢州友基化工商贸有限公司26.0726.0757中国人寿保险衢州市衢江支公司25.5225.5258衢州柳丰物流有限公司25.525.559衢州市衢江区旺达运输有限公司24.5824.5860衢州市健立石油制品有限公司23.4723.4761浙江省衢州华远钢铁有限公司22.6422.6462衢州市轩逸化工有限公司212163浙江洁庆化工有限公司20.8820.8864衢州市鑫辉贸易有限公司20.6220.62合 计5962.984145.9510108.93附件2衢江区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的服务业企业名单(至2012.3.27)单位:万元序号企业名称法定代表人成立日期注册资本1衢州市衢江区民丰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王建晓2011-12-21120002衢州市衢江区鸿基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王斌2008-10-30100003衢州嬴湖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吕建国2009-12-16100004衢州市衢江区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陈根锡2002-6-12100005衢州市衢江区沈家经济开发有限公司徐亚明1996-5-7100006浙江衢州衢江上银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叶继雄2011-6-20100007浙江联创实业发展有限公司陈建华2007-4-1792008浙江广胜集团有限公司朱志光1997-11-2868189浙江海力投资有限公司江海林2011-9-27648010浙江顺通路桥工程有限公司吕娟1999-5-24601811衢州市衢江区金源投资担保有限公司吕元喜2010-10-27500012浙江永易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刘永亮2007-12-17500013浙江盛泰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方世清2000-3-3500014衢州利泰置业有限公司蓝明祥2012-2-2500015衢州市衢江区长河房地产有限公司王日敖2011-2-21500016衢州市正大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李廷显2011-7-21500017浙江宏扬贸易有限公司徐军宏2004-2-3500018衢州金潮置业有限公司奚德驹2009-6-30500019衢州市衢江区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秦勇2008-6-24500020浙江华升物流有限公司汪利民2003-12-24500021衢州市衢江石油有限公司沈华2001-6-264346.6122浙江永达交通工程有限公司王松海1996-8-14100序号企业名称法定代表人成立日期注册资本23浙江云程建设有限公司李雪云2005-4-28400824衢州市衢江区交通投资有限公司徐慧刚2007-6-15400025浙江凌宇建设有限公司童林祥1999-5-27360826浙江中现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王龙华2011-7-18300027衢州君悦佳奥汽车有限公司徐盘良2010-12-14300028衢州市振纪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薛城2010-8-25300029浙江衢州汇丰投资担保有限公司王建2006-10-17300030衢州市衢江区新农投资有限公司秦勇2007-6-28300031浙江金储矿业投资有限公司童天水2010-6-21300032衢州市衢江区沈家建筑有限公司金忠山1995-5-30260033衢州市盛昌隆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沈国来2003-8-29260034浙江众鑫置业有限公司华军2009-12-28240035浙江华东巨化物流有限公司李建中2004-2-20214036浙江广胜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朱志光2003-1-9213837衢州市罗邦钢结构有限公司罗泽云2003-6-19212738衢州尚明电力工程有限公司邹志军2010-10-28201039浙江衢盛建设有限公司叶金水2006-7-20200640衢州市豪信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段志富2011-4-19200041浙江鼎泰物流有限公司陈路2011-5-16200042衢州宁宇建设有限公司胡雪洪2011-8-11200043浙江开益实业有限公司王林木1996-4-18200044衢州市鑫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金炎坤1999-6-21200045衢州中萤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张优军2011-2-22200046浙江宇通建设有限公司金晓峰2005-10-19200047浙江腾捷数控机电有限公司胡松庆2012-2-222000序号企业名称法定代表人成立日期注册资本48衢州市健立石油制品有限公司沈良1996-1-25200049浙江金茂建设有限公司蒋金彬2003-6-9200050衢州市康达市政工程有限公司李素芳2009-2-11200051浙江水云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项月华2011-10-31200052衢州市欧美瑞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叶蓊2011-4-26200053衢州巨化华辰物流有限公司汪洋2007-4-5200054衢州航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沈宝璋2003-5-14200055浙江省衢州华远钢铁有限公司胡小林1996-3-18180056浙江立煌物资再生利用有限公司卢正善2002-7-16156857衢州市衢江区裕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周建群2011-10-14150058浙江九九红玫瑰科技有限公司傅小丰2008-3-14130059衢州远景资源再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