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三:第14课 从“师夷长技教到维新变法 教案.doc_第1页
人教版必修三:第14课 从“师夷长技教到维新变法 教案.doc_第2页
人教版必修三:第14课 从“师夷长技教到维新变法 教案.doc_第3页
人教版必修三:第14课 从“师夷长技教到维新变法 教案.doc_第4页
人教版必修三:第14课 从“师夷长技教到维新变法 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课时】2课时1、 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2、 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1)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并在此基础上探究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2)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提高思维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阅读和自主学习教材以及相关材料的方法,探讨中国各阶层学习西方的具体情况,提高历史思维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体会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艰难历程及其与救亡图存的紧密联系,体验先进人物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提高爱国主义情感。 (2)认识人生价值的实现不仅取决于个人志向和奋斗,也受社会条件的制约。3、 近五年高考考点1. 魏源“海防”思想;2.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器物-制度-思想;3. 戊戌变法;4. 梁启超引进西学主张;5. 近代变化的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清政府外交观念的变化。4、 教学的重点、难点1、重点:维新变法思想2、难点: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5、 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展示漫画图1并解释:鸦片战争以前,清朝统治者极力提倡程朱理学,让人们埋头读经,不问政治,禁锢着人们的思想。但是经学终究难抵洋枪洋炮!展示漫画图2,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使林则徐、魏源等清朝爱国官员,从“天朝上国”的迷梦里惊醒。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关注时局,探索新知,萌发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辱之道的新思想。从此,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浪高过一浪。 展示三张人物图片,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三个不同时期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其中包括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率先“开眼看世界”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的维新变法思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四个部分【讲授新课】马嘎尔尼访华“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 (宋)石介中国论中国传统“天下”观的核心是“华夏中心论”,即天下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其他都是边缘,而由“边缘”渐成“野蛮”。只有华夏文明才能称之为文明,其他“文明”都是野蛮不“文”,与其相对的是“狄夷”或“夷”。这种概念具有强烈的文化高低、优劣意义,用于区别于尊卑上下、文明野蛮、道德与非道德。“华夏”代表正宗、中心、高贵、文明、伦理道德。由此发展形成“只能用夏变夷,不能用夷变夏”的严密的意识形态。这种骏高临下,俯视其他文明、文化的华夏中心论在处理、对待与他国的关系中,形成了制度化的以中国为宗主、他国为藩属的“宗藩体制”,或曰“朝贡体制”,以此规范“华夷秩序”。1792年9月26日,英国政府正式任命马加尔尼为正使,以贺乾隆帝八十大寿为名出使中国,这是西欧国家政府首次向中国派出正式使节。乾隆接见马戛尔尼时,发生了一则故事。因为各国使者朝贡清朝,都要向皇帝行跪礼,清朝藩属国都知道这个礼节,但英国哪知道还有这么多繁文缛节,于是在行礼上,清朝与马戛尔尼产生争执,乾隆帝要马戛尔尼跪拜,他只肯行英式一膝一跪之礼,坚持不肯行三跪九叩之礼,乾隆帝大为不怿。及见到国书,复知英使之来,并非专为贺寿,而是想通过谈判打开中国市场,于是决定要他早日离去。设问: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讨论,老师整理:说明当时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无知,不了解世界形势的发展。一、天朝梦碎: “在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残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 高翔近代的初曙鸦片战争使有识之士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工业文明下的师夷长技:地主阶级抵抗派: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19世纪40-50年代)1.背景:(1)国际:欧美崛起,侵略扩张(2)国内:封建危机,妄自尊大(3)直接:鸦片战争,惊醒志士(林则徐、魏源等有识之士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思想)2、代表人物及主张:林则徐、魏源设问:为什么说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编译四洲志和各国律例;仿制船炮,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林则徐提倡学习西方的“长技”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开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温家宝总理曾经引用林则徐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只要对国家有好处,就不会计较个人的生死,又怎么能考虑对自己是祸是福而选择逃避或追求呢。反映了林则徐一心为国家安危,不计较个人得失的无私无畏精神。学生概括魏源海国图志的核心思想。【合作探究】阅读材料四并结合课本理解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含义、目的以及“师夷”与“制夷”的关系材料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夷之长技有三: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 海国图志.序含义: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以抵御外来侵略。目的: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关系:“师夷”是手段,“制夷”是目的。3、评价:积极: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启迪的表现: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此后介绍世界的书籍接连出版。) 局限:仅限于著书立说,并未付诸实践。【思维延伸:】如何看待林则徐、魏源的思想? 1)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 2)他们的思想,启迪着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面对现实,放眼寰球,去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 3)但是他们都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因此,他们的思想具有有保存和维护封建统治作用。 一方面带有鲜明的时代变化的印记 ,一方面又保留着浓厚的封建纲常色彩。以林则徐、魏源为先导,随着姚莹的康輶(yu)纪行、徐继畲(y )的瀛环志略 等新著述不断出现,“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 从此,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主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过渡:】很可惜,海国图志墙内开花墙外香,在中国无人问津,日本如获至宝。正如当代历史学家戴逸所说的“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在当时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没有付诸实践,真正有将理论付诸实践的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他们继续学造器物,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主张。二、洋务梦空:地主阶级洋务派:学造器物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9世纪60-90年代)(请学生完成相关的信息点:)1、 背景:“内忧外患”(内忧:太平天国运动危及清政府统治;外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加强经济侵略。)2、 代表人物:中央:奕訢”地方: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3、 思想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思考:结合漫画思考“中体西用”的含义、实质?是否有付诸实践?能否挽救风雨飘摇的封建统治?为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经验教训?(1)含义:“中学为体”: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 “西学为用”:指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为封建制度服务。(2)实质:用西方近代科技来维护封建统治。其思想本质如鲁迅所言:“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了外国本领,保存了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3)失败: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4)失败的根源:用西方先进的技术维护腐朽的封建制度。(5)经验教训:向西方学习,不能仅学“器物”,还要变革制度。【合作探究】阅读教材及材料六,回答问题:材料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子,由裱糊匠东贴西补,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裱糊,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风小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双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等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李鸿章 (1)材料中的“破屋子”指的是什么?“即有小风小雨,打成几个窟窿”指19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什么事情?破屋子: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窟窿”:内忧外患 内忧:太平天国运动 外患:第二次鸦片战争(2)裱糊匠指的是哪些人?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奕(3)裱糊匠们用什么“材料”东贴西补?体现的主张是什么?怎样理解它的含义?根本目的是什么?该主张指导下的实践是什么?材料: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含义:中学为体:封建伦理纲常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西学为用: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中学”是根本“西学”是补充。 从政治角度看,指维护封建制度;从文化角度看,指固守传统文化。目的:挽救腐朽的封建统治实践:洋务运动(4)裱糊匠的行为能否挽救风雨飘摇的封建统治?不能4、实践:洋务运动5、意义: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近代化:包括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启蒙化。洋务运动迈出近代化历程第一步主要体现在“经济的工业化”上。)【探究】体用之争:面临内忧外患,就如何维护清朝统治问题上,清政府内部产生了洋务派和顽固派。19c60-90s,围绕是否要兼采西方文化变革救世的问题,洋务派与顽固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洋务派主张“为师西法”,采用西方科技才能自强求富;顽固派以传统文化卫道士自居,提防“以夷变夏”。洋务运动时期的体用之争,大体局限于要不要学习西方物质文化层面。在维护传统制度和纲常名教问题上,两派并没有原则性分歧,即使是洋务派也不主张学习西方民主制度。探究一:比较洋务派与顽固派派的异同;比较中体西用思想和林则徐、魏源思想差异(给出提示,学生自主回答)过渡:洋务运动30年有没有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早在洋务运动实施过程中,一批积极参与洋务或与洋务有密切联系的有识之士已经觉察到洋务运动有不少弊病,认识到如果向西方学习仅仅局限于“器物层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涉及到经济、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领域。这是代表着一种舆论和思潮的萌发,为维新变法思想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我们称之为早期维新思想。三、维新梦艰:资产阶级维新派:仿行制度推行君主立宪制1、早期维新思想学生总结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背景、代表人物、思想主张:老师强调:维新“新”是指提倡新事物,反对旧事物,这里指发展资本主义。其两点局限性: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评价:早期维新思想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到了启蒙作用。2、维新思想的发展(19世纪90年代)问题一:维新思想早在19世纪60年代就得到传播,90年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结合图片和教材思考19世纪末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的背景?(1)背景:政治: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思想:西方思想传播和早期维新思想奠基。(2)概况:(19世纪90年代)(请学生完成表格)代表人物及主要活动:人物主要著作主要思想思想特点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否定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论证变法合理将西学的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托古改制梁启超变法通议抨击专制,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变法和图存相结合严复天演论人民主权以西方进化论作为变法维新的理论武器谭嗣同属于维新派中的激进派。对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进行了大胆的批判。 誓杀尽天下君主,使流血满地球,以泄万民之恨。 势不得不酌取西法,以补吾中国古法之亡。【补充】梁启超:维新变法失败后,梁启超的思想更趋进步,大力宣扬自由民主。梁启超提出“新民”思想(改造中国的民族),认为“新民”是走向民主政治的第一步,中国立宪不可操之过急。其新民说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问题二:(突破本课的难点: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材料1: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宪法,开国会,行三足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康有为材料2: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说“变者天道也,传曰:逝者如斯,故孔子系易,以变易为义。”把孔子打扮成资产阶级民权思想、平等观念的倡导者,尊孔子为“托古改制”的教主。思考:(1)根据材料1概括康有为思想主张?(2)并根据材料2说出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3)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康有为要“托古改制”?学生思考回答: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特点:将西学的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原因:儒家思想影响深策略考虑:减少传播思想和变法的阻力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 (根本)【探究】有人说,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很高明。有人说:“康有为是跪着造反的。”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说说你的理由。思路:1、“手段高明”, “跪着造反”都指的是维新思想宣传者借助儒家传统文化宣传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2、“手段高明”,强调他们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思想创造历史根据。减少宣传维新思想的阻力。“跪着造反”强调维新派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补充】改良与守旧的论战围绕着维新变法这一主题,维新派与顽固势力进行了激烈的思想交锋。论战主要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西学东渐受阻的主要因素】1. 中国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文化在中国人的心理上造成一种华夷观念,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拒的矛盾心态。2. 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尚未发展壮大,占主导地位的仍是封建自然经济,因而,新思想缺乏社会基础。3. 清朝统治者的闭关政策和文化专制政策,使民众思想保守,愚昧无知,从而造成新思想缺乏群众基础。4. 顽固势力坚守纲常名教,士大夫阶层思想保守,很大一部分官僚仇视一切外洋事务,抵制新思想,这是新思想传播的直接阻力。(“西学东渐”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其虽可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西学的态度由排拒到逐渐接受,甚至要求全盘西化。)【维新变法思想的影响:】请学生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维新变法思想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材料1 吾辈今日得稍有世界知识,其源泉乃康、梁二先生之赐,是二先生维新觉世之功。- 陈独秀材料2 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出版的译著数量之巨、种类之多、范围之广,为所罕见。封建传统的思想文化和顽固守旧的社会风气,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中国通史意义: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主要功绩)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3)实践:戊戌变法(失败)问题三:请学生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维新变法思想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材料1 吾辈今日得稍有世界知识,其源泉乃康、梁二先生之赐,是二先生维新觉世之功。- 陈独秀材料2 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出版的译著数量之巨、种类之多、范围之广,为所罕见。封建传统的思想文化和顽固守旧的社会风气,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中国通史4、意义: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主要功绩)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胡适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