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影视翻译理论的研究不足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影视翻译对翻译人员通常有很高的要求,研究难度也相对较大。对影视翻译理论的研究的不足,可以说与以下一些因素有关:1.1电影电视作为新兴的传播媒介出现,不过百余年,尤其在我国的流行只是近三十年的事情。影视作品的翻译历史较之主流的文学翻译等研究来说实在过短,还没有得到学术界足够重视和广泛认同。而在学术界,影视翻译到底属于翻译还是改编这一争论从未停止,导致部分学者索性避免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西方学者Whitman-Linsen在1992年其文章Through the Dubbing Glass中就曾经强调“to dispel the disdain of literary intelligentsia, who seem to dismiss film translating and the degree of difficulty involved in it as not worthy of their attention”.(1992:17)1.2在影视翻译的实践中,很多学者发现大部分的翻译概念和理论对于影视翻译并不完全适用。这客观上导致了部分学者仅仅关注影视翻译的实践,而没有进一步研究,建立新的适用于影视翻译的相关翻译理论。由于缺乏相关理论研究,影视翻译长期以来处于边缘的学术地位也不足为奇了。而且综观历史,虽然翻译在不同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界对翻译理论研究的历史却也并非很长,更不要说在翻译领域地位都还不甚高的影视翻译了,没有相关成体系的研究也是可以理解的。1.3影视作品本身是由图像,声音,画面色彩等等融合而成的多重符号载体,而并非简单的文字文本。影视翻译也并非单一的从源语言到目标语言的转换过程,期间涉及到对于诸多文本外因素的处理,这更加大了影视翻译理论研究的难度。1.4相对于其他类型的翻译,影视翻译的源语言语料获得相对并不容易。这客观上对影视翻译相关研究的推广也形成了一定阻碍。比如,一般只有电影制片厂等译制部门比较容易得到源语剧本和对白,而翻译的原本和译本等资料通常并不会公开发行。在网络上的原本往往是热心网友上传的而非电影公司发行的,并不能够保证其准确性;即使一些电影公司发布的原本,通常也是剪接没有完成时候的版本,经常与上映的版本出入很大,这在一个方面也导致了研究人员很难取得第一手具有说服力的研究资料。如果不能得到源语的剧本或对白,研究影视翻译就需要从原片音轨中转录获得对白和台词,其工作量和难度可想而知。当然,近年来随着DVD的普及以及网络上字幕准确性的提高,这一状况会慢慢得到改观。1.5广大译者中,专业从事影视翻译实践的人群还是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一些大的译制厂或者电视台,还有一些其他机构的资深业内人士。这部分专业人员数量太少,而且多半只是凭借经验从事翻译实践,很少有人从事理论研究,连专业人士对于影视翻译理论都并不重视,而外界的又翻译人员通常都没有机会翻译影视作品,对于影视翻译的理论研究谈何发展。以中国为例,由于我国每年引进的电影数量有限,其实目前大量的影视翻译还处于半地下的业余状态。比如近年来在网络上流行的字幕组。网络上的字幕翻译人员主要是社会上的爱好者,他们自发组成字幕组,做流行的电影和电视剧的字幕翻译。这部分人员基本上都是凭着个人的经验和热情,并没有理论指导,更不用说对于理论的研究了。由于对于自己翻译的作品准确与否无需负责,不同字幕组的翻译质量也是参差不齐,他们往往求快甚于求准,又缺乏统一的规范。这样的背景下,这部分业余字幕翻译人员往往也只注重翻译实践,对于影视翻译理论的研究兴趣并不是很大。2西方影视翻译理论研究发展综述影视翻译领域的研究最早开始于西方,如今活跃在该领域前沿的专家也主要是西方学者,尤其是欧洲的研究者。影视翻译及其相关理论研究之所以在欧洲得以迅速发展,与欧洲先进的科技水平是分不开的,电影电视最先在欧洲普及,广大受众的需求和学界的相对重视都促成了影视翻译理论在欧洲的蓬勃发展。而欧洲各国间极为密切的联系,不同语言的高关联程度,文化多元化和相通性等因素也都推动了欧洲影视翻译理论的研究发展。2.1理论研究发展初期。西方学者从翻译视角进行影视翻译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末到1960年代初。1956年出版的期刊Le linguiste/De taalkundige 中的Traduction et Cinma 一文和1960年出版的杂志Babel的特别版Cinma et traduction可以说是欧洲最早的影视翻译理论研究。1974年Dollerup在Bable发表的文章On Subtitles in Television Programmes首次单独对字幕翻译进行了研究。文章详细分析了英语电视节目翻译成丹麦语的时出现的不同种类的错误。Dollerup最大的贡献还在于首次提出了字幕在教学领域的重要意义,指出可以利用影视字幕帮助外语的学习。而Istvan Fodor则在配音译制领域的研究中是位里程碑似的人物,他的研究可是说是奠定了西方影视翻译理论研究的基础。在其1976年出版的英文著作Film Dubbing: Phonetic, Semiotic, Esthetic and Psychological Aspects中,他首次从语言学,符号学,心理学,美学等多个角度综合系统的研究了影视作品的配音译制。书中首次提出了电影译制要在语音,人物性格和内容三方面达到“同步”的观点。同时他还在书中探讨了不同语言和文化体系中手势语的不同意义,以及镜头拍摄角度对电影人物话语感知造成的不同视觉效果等等。他认为每个国家的语言和文化都具有其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在影视翻译中做到各方面完美的“同步”是不可能的。(Fodor, 1976:82)Marleau在其文章 “Les sous-titres. un mal ncessaire”中从技术,心理学,语言学和艺术美学四个角度归纳了影视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并将其归类。在书中他建设性的对于影视字幕翻译的排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并且第一次超越文学层面,将经济学因素引入了影视翻译理论,分析了电影工业的运做流程,指出影视翻译不仅仅包括译者,而是各方人员通力协作的译制。在同年,Titford 发表了Subtitling: Constrained Translation。在文中他首次提出了“constrained translation”这一概念。Titford认为影视翻译译者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受到了影视这一特殊媒介本身的特质的限制。“derive essentially from the constraints imposed on the translator by the medium itself” (1982:113). 在Titford的理论基础之上,Mayoral Asensio, Kelly 和Gallardo(1988)等学者在其后的研究中将“constrained translation”这一概念运用到了影视翻译实践中。1987年,欧洲广播联盟(EBU:European Broadcasting Union ) 在斯德哥尔摩主办了配音和字幕大会,这是欧洲首次在配音和字幕领域举办的会议。在这次会议的带动下,一系列相关的会议陆续召开,影视翻译的相关出版物也大量涌现。会议的一大成就就是达成了一项非强制性指导方针,旨在推动欧洲各国间配有翻译字幕的电视节目的交流和传播。Carroll (1998:160)。2.2影视翻译研究的“黄金时代”。上世纪90年代,西方的影视翻译研究开始了其“黄金时代”。影视翻译研究理论有了突破性的发展。90年代初,两部重要著作相继出版。1991年,在欧洲媒介研究所(EIM,European Institute for the Media)的资助下,Luyken与四位欧洲的影视翻译专家合作出版了Overcoming Language Barriers in Television:Dubbing and Subtitling for the European Audience一书。该书从专业视角分析了针对影视作品中的语言转换的不同翻译模式,更在书中列举了大量数据,对欧洲的译制影视作品的数量,人员成本以及受众偏好等都进行了系统而详细的研究。随后在1992年,瑞典字幕翻译家Ivarsson出版了著作Subtitling for the Media: A Handbook of an Art。这可以说是欧洲第一部全面研究字幕翻译的著作,在书中他详细介绍了字幕翻译的技术发展历程。作者长期的一线翻译实践经历使该书在翻译技巧等方面都胜人一筹,理论性和实践性兼备。在1998年,Ivarsson在Carroll的协助下出版了该书的第二版,书中加入了许多如数字技术等新技术下的影视翻译策略与技巧,书名也更改为更为中性的Subtitling。这两本著作可以说是为欧洲影视翻译研究日后发展的奠定了基础。1995年以后,西方影视翻译研究进入了迅速发展的时代,相关的理论研究明显增加,欧洲学者的研究成果尤其显著。其中研究较有成就的有芬兰的Gambier,丹麦的Gottlieb,希腊的Karamitroglou,瑞典的Ivarsson,西班牙的Chaume和Diaz-Cintas等等。其中Gambier可以说是影视翻译领域当仁不让的领军人物。他的研究涉及范围既深又广,对于不同影视翻译的模式的如何分类,影视翻译的策略和技巧,影视翻译的受众等等的研究都颇有造诣。同时他参与了几乎所有影视翻译领域的会议,主编了大量期刊和专著;影视翻译领域的国际会议,机会都是由他主持。Gottlieb可以说是影视翻译领域迄今为止理论研究最成体系的学者。他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影视字幕翻译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在影视作品众如何翻译习语,还在字幕翻译的教学方面颇有见地。他的研究还包括在配音和字幕的英文电影的流行下,丹麦本国语言是如何受到影响的。2.3影视翻译研究的国际会议和学术组织。总体来说,欧洲近年来影视翻译的相关研究已经得到了一定的重视。有关影视翻译的学术会议近年来日益频繁,由于参会有众多学者来自字幕翻译盛行的北欧,很多会议的学术重点是在字幕翻译的研究上。2004年2月,主题为“屏幕上的语言转换”的国际研讨会在伦敦举行,百余学者在大会上交流论文;2005年10月,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举办了以“文本与图像之间:影视翻译的最新研究”为题的国际会议;每两年举办一次的“语言与传媒”国际会议是云集西方众多影视翻译学者和业内人士的国际会议。一些相关的学术机构和组织也蓬勃发展。国际译联(FIT,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Translators)可以说是最早意识到影视翻译的学术地位的学术组织,早在1987年该组织在其FIT World Congress中就专门建立了一个Media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的委员会,讨论和研究与媒体相关的翻译问题。而1995年成立的学术组织-欧洲影视翻译协会(ESIST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Studies in Screen Translations) 则是欧洲影视翻译研究领域影响最大的学术组织,协会最初是由欧洲10个国家的16位热爱影视翻译的大学教师建立的,他们长期关注或者从事影视翻译,认为影视翻译研究一直没有得到学界充分的重视,于是自发组建了这一协会,旨在加强和促进该领域研究学者、影视译制人员、以及大学里师生间的交流,籍以提高影视翻译教学与实践的质量。如今,协会的成员众多,他们来自世界各地,包括相关的研究人员,教师和翻译的专业人士等等。协会的很多成员都是活跃在国际大型学术会议以及刊物上的这一领域的知名学者。欧盟对于欧洲影视翻译研究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1995年欧洲理事会为庆祝电影在法国诞辰100周年,举办了一个关于视听传播与语言转换研究的论坛。此后,每年在欧洲举行的一些国际大会上都有关于该领域的讲座和交流,影视翻译研究在学界的地位逐渐提升。3中国影视翻译发展:历史与现状西方的影视翻译研究起步较早,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研究规模和体系,研究的对象和视角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影视翻译的形式因国家而异,如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以配音译制为主;比利时,丹麦,芬兰,荷兰,希腊以及北欧诸国则是以字幕译制为主。而我国影视翻译的研究起步较晚,影视翻译理论研究水平还相对较低,还几乎没有自己成体系的理论,主要还是在实践的层面上摸索,影视翻译的主流形式是配音。3.1建国前的影视翻译。在建国前,我国基本没有成体系成气候的影视翻译实践活动。电影在当时并不普及,只有少数大城市的少数大电影院才播放外国引进的影片,数量稀少,电影观众属于小众群体;而在建国前,我国几乎没有电视,更不存在引进的外国电视节目和所谓的电视翻译了。因此在建国前我国的影视翻译,其实就是电影翻译。我国真正面对大众,属于市场行为的电影译制,大约产生在1910年以后。早期上映的外国影片都是默片,当时的默片通常都有外文字幕,这便产生了最初的电影翻译需求。在当时,比较常用的是影片说明书,就是剧情说明等等电影的相关信息。但最初的外国电影的说明书又通常没有中文版本,于是当时比较普遍也较受观众欢迎的一种译制外片的方法就是被称之为“活的说明书”的现场口译。但是,当场口译者的翻译并不严谨,只是为观众讲解译介影片的大意,省略情节、添加删减词语、错翻漏翻等等都很寻常。1921年以后,中国国产电影事业渐趋发展,进口的外国影片数量也开始增多,有声电影也大量进入了中国市场。一种新的译配方式应运而生,这就是字幕翻译。当时欧洲已经开始流行字幕翻译,而最初将字幕翻译的方法引入中国的则是中国最出国攻读电影专业的留学生程树仁(上海电影志:597)。大约到上世纪20年代后期,译配中文字幕的方法基本成为了电影翻译的主流方法。中文字幕在外国电影中大量使用甚至影响了外国电影商,1936年左右是外国影片输入中国的一个黄金时期,一些外国的片商甚至在当时都在拷贝上直接译配中文字幕输往中国。但是当时的字幕翻译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翻译不够准确,书法不甚妥当,中文字幕和原有的外文字幕时有冲突影响观看和理解等等。在字幕翻译流行了十余年后,1939年电影翻译可是说有了一次较大的改进,出现了“译意风”。译意风原名Earphone,设备有点像现在的同声传译,就是在影院的座椅背后安装一个听筒,观众观看电影是使用听筒听“译意风小姐”把电影中的外文翻译成中文。其后随着市场的进步和观众需求的不断提高,译意风也从最初的“译其大概”发展到了视剧情,分角色演绎人物的性格和情绪,甚至讲解片中特有的电影语言,可以说是早期的电影配音雏形。但译意风毕竟只有一个“译意风小姐”,不能像配音一样做到每个角色都照顾到,而且翻译的难度也比较大,观众听起来也觉得单调。在1946年前后,配音电影逐渐开始流行起来。当然配音在当时还是新鲜事物,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口型不能对应,翻译时候失去了原有对白的意味等等。3.2新中国的影视翻译。电影在中国的真正普及,应该说是要到建国之后。此时的电影翻译主要是以配音为主,从某种角度来说,观看配音电影确实比配以字幕的电影轻松,而当时我国广大群众的外语水平整体较低,又要照顾到当时为数不少的文盲或半文盲群体和少数民族群体,同时也是本国语言的强势和保护,综合以上几点,配音翻译在当时比起字幕翻译确有很大优势。长春电影制片厂是新中国最早开始配音电影的译制工作的机构。早在1949年,长影就出品了新中国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在1950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成立了配音部门,第一部配音作品就是苏联电影小英雄。上影在新中国的译制片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文革之前,中国四分之三的外国电影都是由上海电影制片厂译制完成的。改革开放前,由于政治原因,我国的进口外国影片数量毕竟有限。虽然在1950年我国就有了电视台,但在80年代以前电视台是没有外文节目的。电影和电视翻译的真正流行,是到了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近十多年,大量的外国影视作品引进中国,无论是配音还是字幕翻译都呈现了蓬勃发展的状态。现在我国从事影视翻译的专业机构主要有上海电影译制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辽宁人民艺术剧院,中央电视台国际部,上海电视台,广东电视台,上海音像资料馆,天山电影制片厂,天津电影制片厂等影视译制机构。其中以上影和长影的电影译制最为活跃,近年来的主要进口英语影片几乎都是上影和长影的作品,如上影译制的哈里波特系列,怪物史莱克系列,蜘蛛侠系列,史密斯夫妇,达芬奇密码等等,长影的谍影重重2,鲨鱼故事,马达加斯加,神奇四侠,来电惊魂,防火墙等等。中央电视台国际部,上海电视台,广东电视台等等则是电视剧译制的主力军,近年来流行的译制外国电视剧几乎都是他们的作品。而民间或者业余字幕翻译团体,主要是目前网络上比较流行的各个字幕组。这部分人员主要是影视爱好者,对于影视字幕的翻译都是凭着个人的热情和喜好,翻译人员的水平良莠不齐(当然不能否认部分字幕组的翻译成员水平确实相当高)。当前最著名英语翻译字幕组的当属伊甸园、影音YY工作室的YYeTs美剧组和磐灵风软字幕组。他们从事字幕翻译的主要是依靠个人的经验,通常一个字幕组有很多人员组成(大的字幕组有上百人),翻译、时间轴制作人员和片源人员各自分工不同。而他们对于翻译的速度要求甚至往往超过对于质量的要求,以当红美剧越狱为例(当然我们先抛开版权问题不谈),就有字幕组曾经在美国上映的第一时间之后6个小时内将字幕制作完成发布上网,如此“神速”,错误也就在所难免了。通常一个字幕组的工作流程由听译,整理,翻译,校对,时间轴和压缩组成,基本上是流水线作业,他们的翻译质量虽然不能与资本雄厚,人员专业素质较高,制作周期较长,追求质量的专业影视译制作机构相比,但是字幕组往往能够在第一时间发布字幕,抢到第一批观众。而且相比国内电影电视市场,网络字幕组的受众数量远远超越了专业机构的影视翻译作品的受众数量,对于外国电影的传播和影视字幕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3.3我国影视翻译理论研究发展及现状。而在影视翻译理论研究方面,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起步可以说相比影视翻译实践更晚,至今尚未有成体系的理论出现。相比与文学翻译等学界主流领域,影视翻译相关的论文和专著数量可以说是少之又少。本文主要介绍其中研究较有成就的几位学者。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钱绍昌教授可以说是我国影视翻译领域的领军人物,他长期从事一线影视翻译工作,翻译的影视作品近千部,其中多数在国内颇有影响,如大家都十分熟悉的美剧“成长的烦恼”,“大饭店”,“荆棘鸟”等等。他在影视翻译理论研究上也颇有建树。他在2000年发表的论文“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中就呼吁翻译界对影视翻译给予重视。在文中他指出了影视翻译的重要性,深入分析了影视作品的语言同文学作品和书面语的区别,并且总结了影视作品语言的五大特点,即:聆听性,综合性,瞬间性,通俗性和无注性。并且根据多年的翻译实践经验,提出了影视翻译的七条经验。认为在影视翻译时做到“信,达,雅”中的“达”最为重要。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的麻争旗教授主要研究翻译与跨文化传播领域,有着近30年的影视翻译实践经历,曾经为中央电视台“正大剧场”、“国际影院”等栏目翻译电影、电视剧五十多部,电视连续剧、系列片六百余集,其中失踪之谜、居里夫人还曾经获得全国优秀译制片“飞天奖”。早在1997年,他就曾经在“论影视翻译的基本原则”中,以业内人士的专业视角,结合大量的翻译实践案例,从口语化,人物性格化,情感化,口型化,通俗化等五个方面分析了影视翻译需要把握的基本原则,尝试探索影视译制艺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2005年6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麻争旗教授的影视译制概论,是近年来不多见的影视翻译研究的专著。该书从本质论入手,明确了译制片的概念,讨论了译制片本质、属性,以及译制片存在的意义。从传播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难度最大的数学试卷
- 期末浙江数学试卷
- 2025年浙江温州市图盛供电服务有限公司招聘64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福建漳浦县储备粮管理有限公司公开招聘4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安徽阜阳兴泉发展有限公司下属子公司公开招聘工作人员7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城市综合体配套设施建设施工合作协议
- 2025年雅安市中考语文试卷真题(含标准答案)
- 2025年大数据分析系统租赁融资合同:企业数据平台租赁金融协议
- 2025年特色餐饮店铺装修租赁及运营支持服务合同
- 2025年绿色环保办公租赁与企业文化塑造及视觉设计合同
- 慢性疾病管理与健康指导手册
- 2025年高中音乐教师招聘考试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 主持人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储能运维面试题及答案
- 医院招聘面试题目及参考答案
- 建筑工地基孔肯雅热防控和应急方案
- 2025年高考山东卷物理试题讲评及备考策略指导(课件)
- 租房合同范本下载(可直接打印)
- 佳能-6D-相机说明书
- DZ∕T 0153-2014 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正式版)
- 木栈道专项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