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教学设计.doc_第1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教学设计.doc_第2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教学设计.doc_第3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教学设计.doc_第4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教学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梧州市第十二中学 欧阳健一、教材背景1、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言文游记,作者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柳宗元,是作者因 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期间所作。当时他政治失意,心情郁闷。因此借游山玩水来排忧解闷,感觉自己政治抱负无法实现。游历永州,风景奇特,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颇有名气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在游山玩水中,大自然的造化,使失意的柳宗元得到一丝短暂的快乐,然而至始终都不能释怀,失意的乌云始终压在作者的头顶,这种情绪在本课中得到了充分的流露。 2、教学目标: 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抓住特征,鲜明生动地写景状物的写法。 体会作者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3、教学重点:实词的落实,景物的描写。4、教学难点:作者谪居生活孤凄心情的表达。5、教学思路 教学中,我分“创设情境,探究背景;整体感知,理清情感;合作探究,精心赏析;拓展迁移,深化理解”四个步骤来设计教学环节,解读课文。 文章不是无情物,文人写作是其主观感受情感的抒发,是一种个性化创造性的精神劳动。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散文,描写景物准确、生动、传神,语言精美清丽,而且往往融入作者悲愤苦闷的情绪,“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作者面对美景却产生如此凄神伤感,牵动读者的心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二、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探究背景。 1、简介作者唐代文学家,字子厚,唐宋八大家之一。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 ,并称“韩柳”。 柳宗元年轻的时候,文学与政绩的声名都很高。他与刘禹锡等一起参加了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从此柳宗元在荒远偏僻的永州苦呆了整整十年,后又被改贬到更为荒凉的柳州,四年后,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年仅四十七岁的生命。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2、写作背景柳宗元参与王叔文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永州地处湖南和广东交界的地方,当时甚为荒僻,是个人烟稀少令人可怕的地方。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永州之贬,一贬就是10年。贬谪生涯所经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并未能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在信中明确表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 为排遣贬官的愤懑之情,柳宗元常不避幽远,探山访水。遂写出一系列山水游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第四篇。3、文学常识链接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位著名的散文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永州八记是山水游记,写的都是当时永州附近的一些山水风景。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8篇。其中以小石潭记最为著名。(二)整体感知,理清情感。 1、听读课文,注意红字的读音2、自由朗读(找出你不理解的句子,大家议一议)3、(学生互动,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疑难之处,教师作出适当点拨释疑)可:不可久居(可以,能够)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由,自)隶而从者(跟随)清:水由清冽(清澈)以其境过清(冷清)以:以其境过清(因为)卷石底以出(不译,表示前面的成分是后面动词的状语)乐:心乐之(以-为乐)似与游者相乐(逗乐,嬉戏)名词作状语斗折蛇行: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那样爬行。犬牙参互:(岸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4、再次朗读课文5、本文以游览为序写景,条理清楚,请说出本文写作思路。(要求学生用几个字概括每段所写的内容)写作顺序: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同游之人(三)、讲析课文1、学法指导回忆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思路,总结阅读写景散文的一般思路:写了哪些景物?表现了景物的哪些特点?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哪些方法写景?2、朗读第一段,思考:、本段写了哪些内容(景物)?表现了景物的哪些特点?、找出表现作者心情的词?、找出表现作者发现小石潭过程的动词,采用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朗读第二段,思考:、本段写了哪些内容(景物)? 表现了景物的哪些特点?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本段除了写出游鱼的美丽活泼外,还写了什么?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找出表现作者心情的词?、比较下面两段描写,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小石潭记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与朱元思书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小石潭记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4、朗读第三段,思考: 本段写了哪些内容(景物)?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景物的哪些特点?5、朗读第四段,思考:、本段写了哪些内容(景物)?、找出表现潭上气氛和作者感受的句子?、本段“悄怆幽邃”与第一段“心乐之”,一忧一乐是否矛盾?、作者描写了小石潭什么样的气氛,从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这种方法是什么?6、小结:本段运用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描写小石潭幽深冷寂的环境氛围,写出了一种孤凄悲凉心境,情景相融,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四)、总结(五)拓展迁移,深化理解 1、对比小石潭记,阅读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中的另外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感受在相同创作背景下,两文有什么样的异同。 2、背诵小石潭记,用第一人称改写成现代文。(六)作业:1、完成本课练习册2、仿照课文中描写潭水和游鱼的方法,写一段景物描写,注意突出景物特点寄寓人物感情。(一二百字 作业本)三、教学反思一直以来,对于文言文的教学,很多语文教师只注重文意的疏通,教师是一个传授者,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小石潭记一文语言优美,准确,传神,结合注释,文意相应比较浅显易懂,学生相互间比较容易解决,但是当老师问及作者在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时,学生却出现了分歧,不要说学生,在一节学校举行的公开课上,相当部分听课的老师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这与我备课之初的设计是背道而驰的,原以为学生一下子能得准确的结论,当时迫使我不得不及时调整过来。我想,既然学生能在文章的阅读中,找出两种不同的情感,何不就此引导学生去分析发现呢?在这种想法的支配下,积极的组织学生去分析讨论,学生很快就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得出了结论。 这堂课的教学,使我获得了一种新的体验,如果只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结论,教师一句话就可以带过,但这种灌输式的方法能加深学生的感受吗?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