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多义词、文学翻译与翻译批评张志强(河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河南 新乡453002)摘要:本文作者以多义词“good”词义的理解与翻译为例,在模糊语言学、语境学和文学文体学这一较广的视域内, 对文学翻译及文学翻译评论进行了多维度思考,进而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关键词:多义词;意义;语境;文学翻译;翻译批评Polysemous Words,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CriticismZHANG Zhi-qiang(Foreign Languages College,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453002, China)Abstract: Taking the interpretations and translations of the polysemous word good as an example, the author of the present paper brings forth his reflection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on translation criticism in the light of fuzzy linguistics, context studies and literary stylistics. Key words: polysemous words; meaning; context; literary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criticism一、 引言伍谦光(1988:190-191)在其语义学导论一书中,借用英国语义学家Ruth M. Kempson 的Semantic Theory第八章中对两个例句的讨论,来谈“歧义”与“语义含混”的区分。这两个例句是:(1)She has good legs. (2) He is a good student. Kempson说,有人认为第一个句子是有歧义的,因为可以将其理解为:“She has healthy legs”;“She has beautiful legs”;“She has legs which function well”。有人认为第二个句子也有歧义,因为可以将其理解为:“He is a student who behaves well”;“He is a student who works well”;“He is a student who gets high marks”;“He is a student who shows a high level of ability”。对于这两个句子是不是歧义句,语言学家意见不一。如果把“good”视为一个有不同意义(健康、漂亮等)的多义词,则上述例句应归为“歧义句”;如果人们对“good”的不同解释是因为它的意义太过宽泛,不够明确,缺少“专指性”,则上述例句应视为“语义含混”句。Kempson进而指出,“尽管语言学家都一致认为“歧义”和“语义含混”是不同的,但是要把这两者明确地区别开来,却相当困难。”吴世雄和陈维振(2001:9)在其“中国模糊语言学:回顾与前瞻”一文中,称Kempson所说的“vagueness”(吴谦光译为“语义含混”),“基本上是一种模糊现象,同真正的语义含混不清是有区别的”。看来我们要区分的不仅仅是“歧义”和“语义含混”,而且还有“语义含混”与“模糊”。笔者认为,语言学家在对语言进行分类、描述时用语上的混乱,正说明了人类自然语言本身存在着许多模糊现象,也说明了语言学家对语言的认识存有许多模糊现象。再比如,有人主张应将词的多义性、概括性同词的模糊性区别开来,但真要将它们清楚地区分开来却远非易事。我们在伍铁平(1999:104)的模糊语言学一书中就可看到以下文字:“博林杰还谈到词的多义性同模糊性有时不大好区分。”事实上,各种语言中都有许多象“good”这样的多义词,它们的意义在有些上下文里清晰可辨,而在另一些上下文里却模糊不定。对于做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的人来讲,处理好意义模糊笼统的多义词至关重要。就拿本文开头的两个英文句子来说吧,在一个特定的语境里,究竟该怎样翻译才是准确的呢?又怎样知道我们的翻译是准确的呢?这就又牵涉到翻译策略和翻译评价的问题。笔者结合模糊语言学、语境研究以及文体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对文学翻译及文学翻译批评进行了多维度的思考,现将自己的所思所得提出来与译界同行交流。二、模糊语言学给我们的启示模糊语言学是一门新学科。伍铁平(ibid.:136)认为它诞生在20世纪60年代,而苗东升(2001:74)则认为它是20世纪70年代中叶才在西方出现,并于70年代后期传入我国。模糊语言学运用札德(L. A. Zadeh)的模糊集(合)论与现代语言学理论来研究语言在语音、语义、语法各个层面上存在的模糊现象。我国的模糊语言学已经取得了大量成果,吴世雄和陈维振(ibid.:9)对此作了简要总结,笔者认为其中我国学者在模糊词义、模糊语义方面的研究,可以启发我们对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进行更深的思考。石安石在中国语文1988年第1期发表的“模糊语义及模糊度”一文中,认为札德等学者将具有某些模糊义项的词语看成是模糊词语或模糊集的做法是不妥的,自然语言中并非所有的词或大部分词是模糊的,对多义词而言,其中的有些义项可能模糊,有些则不模糊。伍铁平(ibid.:332-333)对此表示赞同,并举“高”为例。“高”有以下几个义项:1)从下向上距离大;离地面远。如“高楼”、“高空”;2)在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上,如“高速度”、“高声”、“高温”; 5)酸根或化合物中比标准酸根多含一个氧原子的,如“高锰酸钾”(参看现代汉语词典)。这里,前两个义项都是模糊的,而义项5)却不是模糊的。这些研究告诉我们,语言中大部分词语就其义项而言,大都是不模糊的,译者即便是在遇到多义词时,也大都能依据上下文找到其确切的含义,人类的交际也因此而成为可能。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一些多义词的义项之间有时也界限模糊,比如上文中“高”的第1)和第2)个义项,在商务印书馆1993年出版的新华词典(修订版)里就合在一个义项里。这说明一些多义词的确会产生词义模糊现象,在特定语境中可以视之为模糊词。多义是模糊的主要来源之一,事实上,要在多义与模糊之间划清界限亦属难事。例如对模糊语言学、特别是模糊词义和模糊语义深有研究的张乔博士在区分模糊、含糊、概括和歧义时,认为“含糊”是指一语多解、一词多义,并举“good”为例:good (可理解为fine) weather, good (可理解为hard-working) student, good (可理解为warm-hearted) people, good(可理解为sexy) legs, etc.(试比较本文开头Kempson谈两个例句中的“good”的几个释义)但在讲述模糊词义并给模糊词分类时,又将“好”列为表示性质的模糊形容词。(参见张乔著模糊语言学论集,大连出版社,1998)笔者认为,模糊、含糊、概括和多义或歧义之间的界限其实也有一定的模糊性:多义常常意味着概括,概括就意味着笼统,而笼统又意味着含糊或模糊。模糊的根源不仅在于人们赖以表述自我的语言本身的模糊本性,也在于人们对事物主观认识上的模糊。多义词在许多语言中都大量存在,但人们对同一语篇的不同读解,主要来源于人们对语篇中的多义词、特别是有模糊义项的多义词的理解不同,因为这些词的意义的生成牵涉到了读者的主观判断。对此笔者将在另文中加以详论。总之,从我们对模糊词义的研究可以看出,一方面多数词的词义,单义词也好多义词也罢,在特定的文本语境中,读者/译者对它们的读解较易趋于一致;另一方面,多义词、尤其是一些具有模糊义项的多义词的存在,也造成了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然而,正如罗兰.巴特所说,文学是建立在词的多义性之上的。(转引自伍铁平,1999:107)词的多义性带来了文学作品的多解性,给读者带来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和解读空间,使文学作品的重译成为历史的必然,正如吕俊、侯向群(2000:289)所说,“企图把某一译本定于一尊是不可能的。”三、语境研究给我们的启示语境通常被分为“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它对语言理解的重要性早已为人们所熟知,译者及翻译研究者对它的关注也由来已久;为了追寻语言符号的意义、文本的意义、作者的本意,译者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求助于语境分析,但意义的基本特点,正如刘宓庆(2001:331)先生在其翻译与语言哲学一书中所言,一是“疏略”,二是“模糊、游移、不确定”。其实,正如模糊语言学所揭示的那样,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一大本质特征。Joanna Channell(2000:201)在其模糊语言一书中援引数学家Guilbaud的话说,即便是在科学、经济学、医学这些理应意义精确的语境中,模糊依然存在。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译者有时侯需要以模糊译模糊,有时候模糊词语的使用正是我们对模糊的主客观世界最精确的表述,译者无需也不该把所有模糊的、不确定的语义加以固定,变模糊为明晰,变多解为一解,这一点在文学翻译当中尤其重要。在特定语境中,模糊不仅难以被消除,而且也不应被消除。刘宓庆(ibid. :330-336)在其翻译与语言哲学中,在分析了意义的基本特征后,阐述了语境对意义的决定作用。他举了七个含有“good”的英文句子为例,言尽管“good”(adj.)在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美国传统英语词典,1981) 中的主要意义共25项,但七个例句中的“good”,在微观语境的制约下,分别有其固定的意义。他说,“让意义像理想语言哲学家所期望的那样精确、固定、说一不二地落在公式里定位,实在是碍难从命。另一方面,意义在句子(涵盖搭配和词组)中又绝不是随心所欲地任意游移,微观语境使它们定位在特定的义项上”。刘先生还总结说,“语境是使意义从模糊、游移、不确定进入精确、清晰、确定的固定因素;语境使意义固定。”笔者对“语境使意义固定”这一说法完全赞同,但认为刘先生对宏观语境的界说似乎不够全面、清楚。刘先生说,“语境分为语言语境(微观语境)和非语言语境(宏观语境)。微观语境(主要指各式词语搭配,词组即固定词组和非固定词组、分句、句子、语段直至文本)决定指称意义,宏观语境(指文本的题材、主题、交际功能及文本的文化、社会、历史背景)决定超指称意义,”笔者认为,宏观语境还应包括读者(译者)的文化、社会、历史背景,不同读者(译者)的人生经历和其大脑中的知识储存,构成了不同的认知语境,而认知语境也应该是宏观语境的一部分,且对意义的产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刘先生在书中291页提到的一句英语所说: Words have no meaning; man gives meaning for them.“词本无义,义随人生”,不同的读者以及他们不同的认知语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对同一作品、同一句子、同一个词有不同的读解。当然,这种情形主要发生在文本中出现了意义较为宽泛的多义词时。比如对“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的读解,几个学界、译界大家梁实秋、朱生豪、卞之琳、陈嘉等都可谓洞悉了该句的微观语境和宏观语境,但他们的读解仍很不相同,其原因就在于“be”的多义和译者的认知语境不同。提出关联理论的Sperber和 Wilson对语境特征进行过深入研究,她们吸收了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Grice的会话合作原理以及其他语言学家有关语境研究当中的一些她们认为是合理的因素,使她们的关联理论对人类语言交际有了较强的解释能力。Wilson(1999:41)在其relevance and understanding一文中,详细论述了语境的本质和作用。Wilson在谈了语境对话语理解的重要性后说:“By context here, I mean not simply the preceding linguistic text, or the environment in which the utterance takes place, but the set of assumptions brought to bear in arriving at the intended interpretations. These may be drawn from the preceding text, or from observation of the speaker and what is going on in the immediate environment, but they may also be drawn from cultural or scientific knowledge, common-sense assumptions, and more generally, any item of shared or idiosyncratic information that the hearer has access to at the moment.”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Sperber和 Wilson所说的“语境”,是一种将听者、读者的认知语境也包括在内的更宽广的语境,听者、读者对话语的理解,他从话语中所获得的意义,是他听时或读时(那一时刻)诸多语境因素共同促生的。如果诸多语境因素中有一项发生了变化,那就极可能会带来词语生成意义的变化。读者变了或是同一读者的知识图式变了,或是他阅读的时间变了(如青年时的阅读与老年时的阅读),他对同一文本的理解就很有可能会随之而发生变化。所以,尽管常规状态下所有译者都在竭力寻找文本或作者本意,但由于各个译者在各方面的差异,文本理解的差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译本的差异也就在所难免,尤其是当遇到如“good”这样义项较多的多义词时。也就是说,有些词、句的意义,在刘先生所说的微观语境和宏观语境的关照下,仍然难以固定,只有在翻译的主体译者及其认知语境的介入下,才能得以固定,而且是暂时的固定。也以“good”为例。在萨克雷的Vanity Fair第一章中有这样一段话:Although schoolmistresses letters are to be trusted no more nor less than churchyard epitaphs; yet, as it sometimes happens that a person departs this life who is really deserving of all the praises the stonecutter carves over his bones; who is a good Christian, a good parent, child, wife, or husband; who actually does leave a disconsolate family to mourn his loss; (引自Vanity Fair,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年,第41-42页)以下是杨必的译文:一般说来,校长的信和墓志铭一样靠不住。不过偶然也有几个死人当得起石匠刻在他们朽骨上的好话,真的是虔诚的教徒,慈爱的父母,孝顺的儿女,贤良的妻子,尽职的丈夫,他们家里的人也真的哀思绵绵的追悼他们。(引自名利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第4-5页)众所周知,杨必的译本广受赞誉。前不久,丁棣(2001:28-29)还在其“译者的天职仅仅是忠实?”一文中称赞以上杨译“发挥了译语的优势,略胜原文一筹,(可以说这是译者在运用本国语言能力上与作者进行竞争而产生的结果。)”首先需要说明一下的是,丁棣在其文中,将上段原文中的“carve”错引成了“curve”,(这样一来,“雕刻”就成了“使弯曲”)将“leave”错引成了“have”;在译文中,将“偶然”引成了“偶尔”,将“贤良”引成了“贤惠”,将“真的”引成了“的确”,将“哀思绵绵的”引成了“哀思绵绵地”。其次,笔者还要问,原文中的“good”的词义,在上下文中是否只有一解呢?笔者曾经让所教的英语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翻译该段,他们对“good”一词的翻译有许多不同于杨译之处。修饰“parent”的“good”,汉译有:好;称职;善良;仁慈等。修饰“child”的“good”,汉译有:好;乖、乖巧;听话;可爱等。修饰“wife”的“good”,汉译有:善良;忠实;贤惠/慧;温柔、温顺、温柔贤惠;通情达理等。修饰“husband”的“good”,汉译有:称职;尽责、尽职尽责;忠诚;合格;忠厚;体贴;精明能干等。可见不同译者对于什么样的父母、儿女、妻子、丈夫才是好父母、好儿女、好妻子、好丈夫,每个人心中各有各的标准,这实际上也反映了他们的认知语境不同。冯庆华(1997: 20)曾经对此发表评论说:“当然,每个人在怎样才算是好教徒、好父母、好儿女、好妻子、好丈夫会有不同的标准,因此对上面五个词组里的“好”字也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达。”而这些表达只要是在“好”的语义范围内,恐怕都不能算错译。但是,在众多都可算是正确的译文中,有没有优劣之分呢?评判的标准在哪里?四、 文体学给我们的启示申丹(1995:2)在其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一书中对文学文体学作了如下简介:“Anglo-American literary stylistics originated and developed under the combined influence of developments in modern linguistics, Anglo-American practical criticism, French structuralism, the Russian Formalist School and the Prague Linguistic Circle. Marked by the use of linguistic model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literary texts, this is a discipline mediating between literary criticism and linguistics of different levels and in various forms.”在她为中国译协中国翻译编辑部举办的2001年全国暑期英汉翻译高级讲习班所作的题为“文学文体学在小说翻译中的作用”的报告提纲中,谈到文学文体学对小说翻译的作用主要有三点,其中前二点是:1)使译者更好地把握小说中的语言成分(尤其是语言形式)的美学功能和文体价值, 2)帮助翻译批评家和研究者提高文体意识,在研究中更为注重各种文体手段,注重形式与内容之间的交互作用,注重形式本身所蕴涵的文学意义,善于发现种种“假象等值”的现象。谈到“假象等值”,申丹说它有一个“颇为发人深省特点:译者的水平一般较高,在对原文的理解上不存在任何问题。之所以会出现假象等值,是因为译者均有意识地对原文进行改动或改进, 这一改进在不同程度上造成文体价值的缺损。”(申丹,2001:103)笔者认为申教授所言甚是。文学语篇不同于其它语篇之处,很大地方体现在其形式意义的重要性上,也就是说,作者怎么说的与作者说了什么同样重要。在翻译文学语篇时,译者在传译原文意义的同时,要尽可能体现原文的表现形式,那种认为原文的表达方式不好,想要对之进行“改进”、“美化”的译者,多数是没能很好地把握原文语言形式的美学功能和文体价值,或是对之有误解。应当说,原文作者、尤其是优秀的作者,在遣词造句时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们对自己作品的形式功能绝非毫不在意。在原文作者不在场或是缺少原文作者的对自己作品的文字解释的情况下,译者只有在对原文形式进行详尽分析后,才有可能更好地接近原文作者的意向,也才能在译文中更好地体现原文作者的意向。仍以上引萨克雷的Vanity Fair 中的那一小节为例。如果我们关注原文文体及形式的话,我们很容易发现,作者连用了两个“good”。(后面几个名词前可看作省略了几个“good”)王守元(2000)在其英语文体学要略一书中说,词汇重复其一是一种“前景化特征”,可以起到强调的作用,其二是语篇衔接的一种手段。如果作者把第二个“good”也省去了,那就少了许多强调的意味。如果译者认为重复两个或几个“好”不美而改换表达形式,那无疑也就要丢掉些许强调意味。此外,如果译者选择改换表达法,如将表义笼统的“good”,用几个表义相对具体的形容词代之,还很容易造成对原文语义信息的背离,造成增义或减义。比如将“good child”译成“孝顺的儿女”。我们不仅要问:难道作者说的“好儿女”就是对父母“孝顺的儿女”?会不会是指儿女其它好的品质?如“自主”、“自立”,因为这是西方父母普遍具有的对自己孩子的期望。再则,“孝顺”是中国父母非常看重的“好儿女”应具有的重要品质,在这一点上,原文作者是否也有与国人相同的评判标准?将“good child”译成“孝顺的儿女”有没有“化夷为夏”之嫌?孙致礼在其“译者的克己意识与创造意识”(见中国翻译编辑部1999年全国暑期英汉翻译高级讲习班讲义)一文中指出:“翻译首先要讲究信,即从内容到形式全面地忠实于原作。”译者要“克制自己的创作欲,而尽量向作者靠拢,向原作靠拢。”孙先生的话对文学翻译工作者尤其重要。一方面它提醒译者从内容到形式都要紧靠原语文本,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原文的偏离程度;另一方面,这也关乎到译语文本与原语文本美学功能是否相近似的问题。原文中的“good”是一个多义词,具有较大的概括性、模糊性,给读者留下了较大的读解空间,作为特殊读者的译者在读解和翻译时享受到了一种参与创作的快感(如将“good”词义具体化),但译者也应考虑让自己译本的读者也能有此种快感,否则,译语文本在美学功能方面就要弱于原语文本了。词的多义性以及词义的概括性往往带来文本的多解性。Beaugrande曾经告诫译者不要总是将文学语篇的多解化为一解:“Yet since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poetic discourse is to allow a multiplicity of responses among SL readers, it follows that the translators task should be to preserve, as far as possible, the range of possible responses; in other words, not to reduce the dynamic role of the reader.”(Basil Hatim & Ian Mason, 1990:11)那种一味化多解为一解、化笼统为具体、化模糊为明晰、化平白为华丽的翻译,极有可能曲解原作意向,并减损原作的美学功能。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对译文进行评判时,那种仅凭印象而谈译文信不信或美不美的做法,是很难说服人的。评判者不仅应对原文从内容到形式、从其美学功能到信息功能作深入细致的分析,对原作者及原作所在的社会文化语境有较详细的了解,而且还应对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译本在何种程度上接近或偏离了原文本的内容与形式及美学功能、又在何种程度上实现了译者的目的等等,作出详细的说明,对读者的反应最好能有信度和效度较高的调查结果。唯有如此,译者和读者才有可能从译评中受益。五、结语翻译研究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在我们研究认识各种翻译现象时,应该注重利用其它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本文以“good”一词词义的理解与翻译为线索,在模糊语言学、语境学和文学文体学这一较广的视域内,对文学翻译及文学翻译评论进行了一些反思。笔者认为,象“good”这样的多义词在语言中大量存在,把握这些词的意义,并采用恰当的方法译之,是翻译成败的一个关键。在多数情况下,词句的意义会在语境的关照下显现其较为精确的意义,但由于一些多义词的义项之间存在着界限模糊现象,加之人类对语言及语言所描述的主客观世界认识上有一定的模糊性,使得一些多义词的意义产生了不确定性,译者仅靠文本语境分析并不能将其意义固定下来,它们的意义只能在译者认知语境中被暂时固定,即有些词句的意义存在着一人一时一解现象,也就是说它们会在不同的读者、译者不同时空不同的认知语境的阅读中产生不同的意义。因此,某一特定译者常常对其先前的译作不满并加以修改,某一文学作品常常会有多个译本并不断被重译,译评者对同一译作也自然会有不同的评价。一部文学作品的美学功能是由其内容与形式共同决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情绪小屋课件
- 吉林省长春市德惠市九校2026届化学高一上期中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悬浮的鸡蛋科学实验课件
- 车库顶板防水施工方案
- 2026届甘肃省岷县第二中学高一化学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
- 学校课程具体实施方案
- 2026届湖北省名师联盟化学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车务系统站段管理结构三年工程实施方案和推进计划
- 中医康复招聘试题及答案
- 正畸牙医考试题及答案
- 第一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单元综合检测卷(基础A卷)(解析版)
- 设计思维方法与表达(高职艺术设计)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非麻醉患者镇静镇痛原则
- 港口陆域设施
- 模板施工方案技术交底
- 摊铺机使用说明rp953e-903e操作手册
- GB/T 1871.1-1995磷矿石和磷精矿中五氧化二磷含量的测定磷钼酸喹啉重量法和容量法
- GB/T 13880-1992半挂牵引车牵引座的安装
- GB 6675.12-2014玩具安全第12部分:玩具滑板车
- 食物中毒的急救治课件
- 电厂内业资料表格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