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教育探讨(pdf 8页).pdf_第1页
美国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教育探讨(pdf 8页).pdf_第2页
美国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教育探讨(pdf 8页).pdf_第3页
美国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教育探讨(pdf 8页).pdf_第4页
美国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教育探讨(pdf 8页).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美国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教育探讨(pdf 8页).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0 0 8 年第8 期 总第2 2 3 期 比较教育研究 C o m p a r a t i v eE d u c a t i o nR e v i e w N o 8 2 0 0 8 G e n e r a lN o 2 2 3 美国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教育研究 历史 问题 模式 伍红林 1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 上海2 0 0 0 6 2 2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系 江苏淮安2 2 3 3 0 0 摘要 1 9 世纪末以来 美国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路径上强调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开展 教育研究 对合作中的问题 条件 关系模式 理论者与实践者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 对这 些方面的了解将会对我国相关合作提供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 美国 大学 中小学 合作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 6 4 9 7 1 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 0 0 3 7 6 6 7 2 0 0 8 0 8 0 0 6 2 0 5 近年来 大学教育理论研究者与中小学教育 实践者合作从事教育研究在我国已然兴起 如 理 解教育 新教育 新基础教育 等 两岸四地 四所大学还连续召开了 学校改进与伙伴协作 学 术会议 形成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新路径 然而 目前国内针对这种合作研究本身却缺乏应 有的关注 在这方面 美国已有大量经验 对其进 行了解或许有所助益 一 美国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教育研究的 历史 美国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教育研究最早于1 9 世纪末开始 1 8 9 2 年哈佛大学校长查尔斯 埃利奥 特 C h a r l e sE l i o t 担任主席的 十人委员会 曾发布 声明 声称 应由大学不同学科的教师和中小学 教师共同组成一个委员会深入中小学 对其教育 教学计划进行研究指导 以确认相关学科教学的 限度 最好的教学方法 每门学科教学最佳课时分 配及最佳学生评价方法 1 1 在此精神指导下 该委 员会召集大学与中小学各学科教师各4 7 名与4 2 名 调研了中小学所有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及跨 学科教学问题 将教学重点确定在学生学习技巧 批判思维发展 语法学习等方面 此外 还提出了 改善大学教师教育的建议 1 8 9 4 年 埃利奥特再次建议成立 全美大学入 学考试指导委员会 指导高中教育教学工作 并于 1 8 9 9 年在美国东部付诸实施 巴特勒 N i c h o l 鼬 M u r r a yB u t l e r 认为此 开创了大学与中小学合作 的新纪元 将极大提升教育机构的效能 2 1 但是到 1 9 2 6 年 此关系由大学人员主导高中课程设置 教 学设计的局面进一步扩展到由其决定学校 好 或 坏 的评价 这引起了高中强烈不满 引发合作的 恶化 使合作演变成了大学考试专家与高中教师 之间的 斗争 1 9 3 0 年4 月 美国 进步教育协会 发起了另 一个加强合作关系的委员会 与上述合作不同 它 由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 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澳门大学教育学院轮流 主办两岸四地 学校改进与伙伴协作 学术会议 作者简介 伍红林 1 9 7 6 一 湖南永州人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博士研究生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系教师 一6 2 万方数据 N o 8 2 0 0 8 G e n e r a lN o 2 2 3 比较教育研究 C o m p a r a t i v eE d u c a t i o nB e v i e w 2 0 0 8 年第8 期 总第2 2 3 期 保证学校在合作中有相应自主权 这 合作直接引 发了 八年研究 不过 中小学教师和管理者们很 快发现不能运用这些自主权独立开展有关工作 对此艾力肯 A l i k e n 指出 参与此研究的每个人 都意识到有些事情必须要他们与大学人员在相互 尊重 信任 理解的情况下共同合作才能完成 嘲 这种认识又反过来进一步加强了大学人员与中小 学教师的合作力度 二战后 合作教育研究随着 婴儿潮 的爆发 再次引起重视 一方面新生突然增多使中小学需 要大量新教师 这使其对大学具有依赖性 另一方 面 满足突然增加的教师培养需求 大学也必须与 中小学合作 尤其是在职前培养的实习安排上 为 此 1 9 6 6 年 学生教学协会 A s s o c i a t i o nf o rS t u d e n t T e a c h i n g 和 美国教师教育学院协会 A m e r i c a n A s s o e i a t i o no f C o U e g e sf o rT e a c h e rE d u c a t i o n 共同发 表了 教师教育协作伙伴关系 的报告 详细阐述 了在培养新教师问题上院校合作的政策 途径 同 年 古德莱得 J o h nC 0 0 d l a a 建立了加利福尼亚州 立大学洛杉矶分校教育学院与南加利福尼亚州多 所学校之间的 合作联盟 以二者之间的 中介 人 促进教育理论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的联系与转 化 改进中小学教学工作 同时也向教育学院反 馈中小学对师资培养的需求 提出教师教育改进 建议 2 0 世纪7 0 年代 合作主要任务是研究在职教 师专业发展问题 到1 9 7 5 年秋季 由双方共同组 成的 教师发展中心 达到4 5 0 0 个 但后来此中 心大学人员越来越少 而转由某些专业组织控制 此种情况在8 0 年代又大大改观 据1 9 8 5 年由全 美州立大学协会发布的报告统计 近1 3 州立大学 的校长定期与中小学联系 几乎所有大学教育系 与中小学开展合作 7 3 的州立大学定期与中小学 管理者座谈 了解中小学教育问题 所有2 2 8 所州 立大学反映合作领域主要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在职教师培训上 其中有7 2 所大学提到促进合作 的主要目标在于确保其 地方业务 如师资培 训 因为这些 业务 面临其他专业机构的强力挑 战 总之 如果能让中小学加入其合作关系网络就 能确保其 地方业务 的市场份额 明8 0 年代中期 以后 如何提升教育质量成为合作又一重要话题 这主要与1 9 8 3 年 国家处在危险之中 等有关教育 质量的报告有关 此时 理论者与实践者都面临社 会巨大压力 其间 最著名合作案例是由古德莱得 主持的 全美教育变革院校合作网络 N N E R 此 网络 由不同地区院校协作伙伴关系共同组成 其中每一分支至少有一所大学 教育系或教育学 院 与地方十几个学区的中小学共同构成 9 0 年代 以来 由于美国政府十分重视学校教育的效能提 升 民主化 信息化等方面 这自然又成为新一轮 合作的焦点 二 合作教育研究中的相关问题 1 合作的收获合作中 双方都是对方发展的 重要资源 尤其在面临压力的困难时期 从合作效 果看 实践者无疑得到许多 特别是心理上的体 验 因为这使他们有共享目标 成为某群体一员的 心理安慰 古德莱德1 9 7 5 年的一项研究对此有过 确认 此外 双方还能获得经费方面的直接好处 如 对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学院来说 院校合作 计划可以使其得到大量资金投入 每个加入的中 小学约需支付1 7 5 0 0 0 美元作为指导费 四当然 中小学也能由此得到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和大学 提供的培训 课程开发 教育评估及其他低于 市 场价格 的专业服务 还有就是 这样的合作可以 有效地促进教育变革 里伯曼 L i e b e r m a n 曾指出 许多个案表明 变革的动力得到院校有效合作的 大力支持 网 此外 通过合作可以促进教育研究与实践变 革 主要表现在 形成了促进教师对教育教学进行 反思与改进的机制 合作中的项目团队加强了教 师间的联系 鼓励其与学术人员进行交流 双方人 员互动过程减少了 做教育研究 与 应用教育研 究成果 之间的距离 研究教师在日常教育工作中 的问题可以有效改进这些问题 合作团队可以有 效帮助教师实现角色转换并增强其领导力 可以 使教师对实践的理解及对问题确定在理论上合 法化 研 2 合作的障碍最常提到的是两种机构本质 上的不相容性 哈伯曼 M a r t i nH a b e r r n a n 曾列举 一6 3 万方数据 2 0 0 8 年第8 期 总第2 2 3 期 比较教育研究 C o m p a r a t i v eE d u c a t i o nR e v i e w N o 8 2 0 0 8 G e n e r a lN o 2 2 3 大学不能培养教师的2 3 个理由 第一就是大学不 可能与中小学形成合作关系 第二则是大学人员 与中小学教师不可能一起共事 因为 中小学教师 视大学人员为理论怪物 关注方案的理论分析而 不考虑其现实可行性 大学人员则视中小学教 师为保守份子 不愿接受研究成果 对社会重大问 题反应迟钝 害怕上级 低智商 低地位和低教育 水平 总之 都满足于各自现状而拒绝急剧变 革 l S l1 9 8 4 年 由古德莱德主持的 学校教育研究 项目也支持了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并没有在大学 帮助下有所改善的看法 但这一研究的总结报告 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 并没有得出合作无效的结 论 而是换一个角度表达了积极性期待 如果我 们不考虑大学与中小学的不相容性 而设想它们 愿意寻求有效合作的方式 那么其问的障碍会是 什么呢 1 9 1 另外 双方激励机制欠缺也是妨碍合作的重 要因素 大学人员的职称 学术地位 自我价值受 到科研经费 终身教职等专业评价方式的确认 相 对于给实践者提供服务 大学人员更有意于纯粹 学术研究并发表学术成果 他们始终相信可以通 过阅读同行著作来了解学校和教育的本质 而不 是真正深入学校教育实践 因此 在某种程度上大 学人员缺乏与中小学合作的积极性不仅仅是激励 问题 而更是学术精英对教育实践的价值倾向问 题 没有认识到由合作深入实践是促进学术发展 的机会而当作非必要的 服务 另外 中小学又怎样呢 实践者们不从事学术 研究 不发表学术成果 但得听从上级指示 这是 其获取资源的重要渠道 这意味着 如果没有直接 好处 他们不会做无把握之事 对待合作亦不例 外 因为担心合作会导致质量下降进而影响在同 地区学校系统中的地位而减少教育资源 对此哈 维洛克 H a v e l o c k 评述道 在严格的经费预算下 对中小学教师及管理者来说院校合作越来越难以 为继 因为与获得经费相比这更像是一场不能给 学校带来清晰 具体利益的学术游戏 它提供的仅 仅是空虚的咨询建议 一堆理论设想和专业提升 的空头支票 蝴 此外 两种组织的文化差异 政策制定与执 一 一 行 人事管理 教育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差异亦是妨 碍合作的重要障碍 3 有效合作的条件对此 萨拉森 S a r a s o n 认 为成功合作需要有核心人物 他 她应具有号召 力 坚韧的品质和良好的教育理念 其中坚韧品质 最为重要 1 1 1 彼得森 P e t e r s o n 也提出 成功的合作 往往与核心的教育变革发起人联系在一起 0 2 这 一看法在许多成功的合作案例中得到了印证 古德莱得则集他几十年的合作经验提出了应 注意的方面 1 3 处理好彼此的文化差异 合作中一 般是大学 或大学里的教育学院 教育系 一方容 易出问题 主要是因为合作的激励机制超越了大 学传统做法 a n 强双方高层领导力 沟通能力及其 责任心 大学校长 院系主任 中小学校长要经常 在正式场合出现以加强人们对合作的信心与努 力 保证充足的资源 形塑真诚的合作 讲究伦理 是合作中最重要的因素 学会面对不确定性 避免 多快好省 综合症 避免合作结构的僵化或无结 构化 要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 领导要进行赋权与 共享责任 4 合作中理论者与实践者的关系合作中理 论者与实践者的关系形态一直受人们关注 具有 代表性的是瓦格纳 J o nW a g n e r 的研究 他结合自 己多年的合作经验及对其他合作的详细考察 认为 在院校合作中主要存在三种理论者与实践者关系 模式 即资料榨取式 D a m E x t r a c t i o nA g r e e m e n t s 临床伙伴式 C l i n i c a lP a r t n e r s h i p 共同学习式 C o L e a r n i n gA g r e e m e n t s 三者在研究的核心问 题 研究过程 研究背景与人际距离 推进学校变 革的模式 研究中的角色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1 4 三 合作关系的几种类型 美国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教育研究形成了繁杂 的关系形态 在此阐述典型的三种 1 共生模式 s y m b i o t i cp a r t n e r s h i p 古德莱得 分析中小学之间合作与院校合作差异之后 认为 前者只能称为 n e t w o r k 表达同质组织合作关 系 而后者才是 p a r t n e r s h i p 表达异质组织为达 成各自利益而精心设计的 以合作解决共同问题 的组织安排 中小学之间通过 n e t w o r k 可以互通 万方数据 N o 8 2 0 0 8 G e n e r a lN o 2 2 3 比较教育研究 C o m p a r a t i v eE d u c a t i o nR e v i e w 2 0 0 8 年第8 期 总第2 2 3 期 信息 共享资源 并改善各自发展状况 但不能达 成学校根本性变革 因为中小学目标 功能 结构 的一致性决定了他们难以打破共有的惰性 而只 有异质组织之间在碰撞 侵袭过程中才会引起根 本性的变革 为此 他引人生物学 共生 概念 认 为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应是共生关系 因为这两类 组织有根本的 类 的差异 此差异会成为促进二 者合作发展的重要资源 而且 此关系必须满足三 个条件 必须存在两类组织之间的差异性 相似性 越大供双方分享的东西就越少 合作必须满足各 自利益 即双方的差异要体现互补性 每一方都应 有充分奉献精神以保证对方利益的满足 1 5 1 2 有机关系模式 o r g a n i ep a r t n e r s h i p 针对共 生模式 施莱提 S c h l e c h t y 和怀特福 W h i f f o r d 提 出了有机 o 啤I l l i c 关系模式 他们虽也承认合作必 须以各自利益满足为前提 但 共生关系在根本上 是脆弱 暂时甚至是易变无常的 这一关系要 让一方花大量时间 精力满足另一方的需求 这就 如同引诱一条小鱼从一个水域到另一个水域一样 需要机会 时间和耐心 可以说 难以形成持 久和稳定的关系是共生关系难以解决的难题 为 此 他们将整体 共同利益的满足作为合作基础 如果说共生关系是 我帮助你解决你的问题 你也 要帮助我解决我的问题 而有机关系则是 我们 共同解决我们共同的问题 为此 有机关系强调 跨越双方边界 寻找双方共有 不合作不能解决的 问题 阔 3 丝啤 瘦易模式 f s i r t r a d e 古德森I v o rG o o d s o n 和费里塞 C h r i sF l i e s s e r 提出 有效合作应相 互平等 表现在 共同界定研究问题 进行资料收 集 分析和报告撰写 共同分享一致的目标 确保 相互尊重 平等享受有关待遇 1 n 资薪分配 等 为 此 合作必须基于彼此充分的尊重与信任 但现实 中理论者经常将实践者看作是对象而非伙伴 为 此 合作初期互不了解时双方必须商谈达成 公平 交易 具体而言 商谈 公平交易 时 必须回答两 个问题 我愿意付出什么 时间 技能 资源等 合 作中我得到什么 专业发展 发表文章 职业升迁 等 对此 双方要在谈判桌上诚实地予以揭示 此 外 要充分考虑合作中导致不平等的因素 合作 中 随着双方利益 兴趣的转移 还可以重新商谈 达成新的 公平交易 而且 要形成评估策略以评 价关系状态 旧 四 小结 美国之所以强调合作研究 我想一方面与美 国社会实用主义传统有关 另一方面也是美国大 学服务社会功能的体现 此外还与其教育研究传 统有关 实际上 西方教育研究在发展中形成了 日尔曼式教育学 和 盎格鲁式教育科学 两大范 式 前者注重抽象思辨 以形成普遍性的理论知 识 后者则 目的不是教育的理论研究 t h e o r ys t u d y o fe d u c a t i o n 而是为教育实践的理论 t h e o r yf o re d u c a t i o np r a c t i c e 1 司无疑 美国教育研究作为盎 格鲁式教育科学的重要分支 重视院校合作研究 是应有之意 如果对美国合作教育研究加以总结 大致有 以下几个特点 合作高峰期都与强大社会压力有 关 双方都有明显利益考虑 共同应付生存危机是 其基础 强调解决实践问题 而且集中于教学 教 师专业发展 学校效能提升等方面 呈现多元化的 合作形态 早期合作体现了理论者对实践者的支 配性 但二战后基本采取行动研究模式 理论者多 是参与者 倾听者 问题诊断者 在需要的时候提 供必要的帮助 合作遵行的是从理论到实践的线 性路线 双向滋养关系不明显 毫无疑问 美国经验可以成为我国合作教育 研究的重要参照 如参与实践变革的自觉性 多元 化的合作策略与形式 政府与学校的政策与机制 支持等 不过在借鉴经验时也要注意适切性 其 实 中美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教育研究具有不同的 背景与追求 当代中国的合作研究不仅迫于转型 期的社会压力 还担负社会转型期中国教育理论 形态与教育实践形态重建的特殊使命 合作除功 利因素外 还体现了非常强烈的道德使命 即作为 教师 知识分子对于中国教育变革 学生发展 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烈责任感 比较注重理论与 实践的双向建构 滋养与转化 非常关注个体与学 校的整体发展等 因此 我们应努力探索自己的合 作研究模式 一6 5 万方数据 2 0 0 8 年第8 期 比较教育研究 N o 8 2 0 0 8 总第2 2 3 期 C o m p a r a t i v eE d u c a t i o nR e v i e w G e n e r a lN o 2 2 3 参考文献 1 C o h e n 1 9 7 4 E d u c a t i o ni nt h eU n i t e dS t a t e s AD o c u m e n t a r yH i s t o r y N e wY o r k R a n d o mH o u s e p 1 9 3 1 2 F u e s s 1 9 5 0 T h eC o l l e g eB o a r d I t sF i r s tF i f t yY e a r s N e w Y o r k U n i v e r s i t yP r e s s p 2 4 3 A i k e n 1 9 5 2 T h e S t u d y o f t h e E i g h t y e a r S t u d y V o L1 d A d v e n t u r ei nA m e r i c a nE d u c a t i o n P r o g r e s s i v eE d u c a t i o nA B s o e i a t i C o m m i s s i o no nt h eR e l a t i o no fS c h o o la n dC o f i e g e N e w Y o r k H a r p e ra n dB r o t h e r s p 1 6 4 R o b e r t 1 9 8 5 A m e r i c a nA s s o c i a t i o no fS t a t eC o l l e g e sa n d U n i v e r s i t i e sS u r v e y s A A S C US p e c i a lR e p o r t W a s h i n g t o n D C A A S C U J a n u a r y p 2 5 B 砒M G l m t h o r n A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系 江苏 淮安 223300 刊名 比较教育研究 英文刊名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年 卷 期 2008 30 8 被引用次数 1次 参考文献 18条 参考文献 18条 1 由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 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澳门大学教育学 院轮流主办两岸四地 学校改进与伙伴协作 学术会议 2 Cohen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 Documentary History 1974 3 Fuess The College Board Its First Fifty Years 1950 4 Aiken The Study of the Eight year Study Vol 1 of Adventure in American Education 1952 5 Robert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t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rveys 1985 6 Botel M Glatthorn A Larkin J Focused Graduate Studies A New Pattern of School University Cooperation 1984 7 Liberman Collaborative Work 1986 8 Liberman Collaborative Research Working with not Working on 1986 9 Haberman Twenty three Reasons Why Universities can t Educate Teachers 1971 10 Goodlad A Place Called School 1984 11 Havelook School university Collaboration Supporting School Improvement 1981 12 Sarason Human Services and Resource Networks 1977 13 Peterson Schools Groups and Networks A Political Perspective 1977 14 Goodlad Educational Renewal 1994 15 Jon Wagner The Unavoidable Intervention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97 16 Sirotnik School university Partnerships in Action 1988 17 Ivor Goodson Chris Fliesser Negotiating Fair Trade Towards Collabora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Researchers and Teachers in College Scttings 1995 18 黄志成 教育研究中的两大范式 日尔曼式教育学 与 盎格鲁式教育科学 期刊论文 教育学报 2007 01 相似文献 10条 相似文献 10条 1 期刊论文 黄锦就 蒋文军 谈 美国爱国者法案 对社会的影响 以美国的大学为例 公安学刊 浙江公安高等 专科学校学报2007 4 美国爱国者法案 是在2001年 9 11事件 之后 美国出于反恐的需要 以美国历史上罕见的立法速度 在反恐情绪主导的社会氛围中得以通过 该法 案极大地扩展了执法机构的权力 对美国社会影响很大 本文以美国的大学为例 从 美国爱国者法案 为何会使大学受到严重冲击 对外国留学生的影响 以及大专院校对该法案的反应等方面进行阐述 2 学位论文 王玲 美国知识观转型与大学本科教学模式变革之关系研究 2007 目前 大学本科生教学质量的下降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许多国家都在致力于大学本科生阶段的教学改革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研究 别国大学的教学改革经验与规律对于我国的大学本科生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本文以美国的大学本科教学模式变革为研 究主题 以后现代知识观为视角 在对知识的特性以及知识与教学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界定基础上 对美国知识观转型与大学本科教学模式变革的发展 历程和美国知识观转型对大学本科教学模式变革的作用机制进行了阐述与分析 本论文以历史为线索 以 美国知识观转型是其大学本科教学模式变革 的根本内在动因 为核心假设 以纵向比较为主要研究方法展开研究 全文包括导论在内共分为7个部分 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导论主要包括问题的提出 假设的确立 核心概念的界定 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等几项内容 其中 贯穿全文的假设是 美国知识观转型是美国 大学本科教学模式变革的根本动因 美国知识观转型是通过改变大学本科教学模式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基础而对其产生影响与制约的 第一章的题目是知识与教学的关系概论 本章是本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部分 主要阐述了后现代知识观中知识所具有的社会属性 以及在知识的社 会性基础上 知识与教学之间关系的转变 知识与教学并不是相互独立的个体 而是具有相互制约关系的 知识对教学具有规约作用 第二章的题目是美国宗教知识观与大学本科教学模式的初始形态 本章主要对美国宗教知识观与大学本科教学模式的初始形态进行了阐述 首先 较为系统地阐述了美国宗教知识观的形成背景与主要内涵 其次 从教学理念 课程 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管理与评价等几个方面 对处于宗教知识 观影响下的美国大学本科教学模式的特征进行了阐述与分析 第三章的题目是美国实用主义知识观与大学本科教学模式的革命 本章主要对美国实用主义知识观以及在实用主义知识观影响下美国大学本科教学 模式所发生的变革进行了阐述 首先 较为系统地描述了美国实用主义知识观的形成背景与主要内涵 其次 从教学理念 课程 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 管理与评价等几个方面 对在实用主义知识观影响下美国大学本科教学模式所发生的变革进行了阐述与分析 第四章的题目是美国新实用主义知识观与大学本科教学模式改革的新趋向 本章主要对美国新实用主义知识观以及在新实用主义知识观影响下美国 大学本科教学模式所出现的新的变革趋势进行了阐述 首先 对美国新实用主义知识观的形成背景 新旧实用主义的区别和新实用主义知识观的内涵进 行了阐述 其次 从教学理念 课程 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管理与评价等几个方面 对在新实用主义知识观影响下美国大学本科教学模式所出现的新的 变革趋势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第五章的题目是美国知识观转型对大学本科教学模式变革的作用机制 本章主要论证 分析了美国知识观转型对大学本科教学模式变革产生影响的 作用机制 首先 通过分析知识性质 知识价值观 知识产生与传播方式 知识标准的变革促进大学本科教学理念 课程 教学方法 教学评价的 合 理性 重构的机理 阐明了美国知识观转型促进了大学本科教学模式变革的 合理性 基础的转变 其次 通过分析知识观转型对大学本科教学模式变 革产生影响的作用路径 阐明了美国知识观转型促进了大学本科教学模式变革的 合法性 基础的转变 第六章的题目是美国知识观转型与大学本科教学模式变革之间关系的基本特征及对我国的启示 本章主要分析 总结了美国知识观转型与大学本科 教学模式变革之间关系的基本特征 并基于对美国知识观转型与大学本科教学模式变革之关系的研究 提出了对我国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3 期刊论文 袁锐锷 文金桃 美国企业大学现象透视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2 4 80多年来美国企业大学经历了萌芽 管理变革和创建学习型组织等三个发展阶段 近年来更加快速发展 针对人们对美国企业大学 大学性 的质疑 论 证美国企业大学能够促进高等教育的现代化 企业大学的发展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前景 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看 企业大学对社会分层与流动有积极的意义 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看 企业大学的运作机制可以降低人力资源的交易成本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人力资本的供需 避免过度教育 美国企业大学已经成 为传统高等教育的强有力的补充者 合作者和竞争者 4 期刊论文 曲铭峰 冒荣 美国最好的研究生院 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 对美国各大学研究生教育的评估 学位 与研究生教育2001 2 2000年4月10日出版的一期 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 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封面文章 2001年美国最好的研究生院 其中对美国各大学的研究生教育按学 科进行了评估和排序 评估的方法按学科不同而有所差异 对授予Ph D即哲学博士的学科 主要采取同行评估的方式 由特定学科领域中的研究生院院长们和教授们对各大学在该 学科领域研究生教育的学术声誉评分 最高分为5分 然后根据各学校所获同行专家评分的平均值按大小排序 对授予具有明确职业定向的专业学位的学科 则采取综合评估的方式 除了同行评估外 还要进行社会评估 即对某一特定学科领域 都要征询学术圈外有关专家的意见 请他们对各大学在该学科领域 研究生教育的学术声誉评分 同时还参照若干客观标准 包括研究经费 师资力量 学生就业情况 学生考试成绩和学生入学时对学校的选择顺序等 在综 合这些指标的基础上 然后给出各大学在该学科领域研究生教育水平的总评分 其满分为100分 并按大小进行排序 评估中所依据的专家意见 来源于该杂 志先后于1996年 1997年和1998年分别对美国各大学艺术类学科 人文和社会科学类学科 自然科学类学科所进行的三次调查 有关客观指标则多是 1999年的统计数据 5 学位论文 鲁军 美国营利性大学办学模式研究 以凤凰大学为例 2010 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 我国已具有了一定规模 不同层次 类型丰富和特色鲜明的民办高校 它们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它们的发展之路并非坦荡 而对于美国营利性大学办学模式的研究将有助于对我国民办高校的深入认识 分析美国营利性大 学之所以取得卓越成绩 找出其优长之处 也有助于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可供参考与借鉴之处 本文以美国营利性大学办学模式作为研究对象 力 图对美国营利性大学有一个系统性的 而且更为明晰和全面的认识 导论部分 探讨了研究美国营利性大学办学模式的重要意义 对选题的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 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 最后在 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本研究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研究第一部分对美国营利性大学的发展历程将进行了回溯和梳理 通过分析概括 以起源 初步 发展和快速发展三个不同的阶段呈现 第二部分对美国营利性大学的办学现状进行了分析 根据办学模式所包含的诸多要素 主要从办学理念 人才培 养体系 包括录取招生 课程设置 教学方式和师资队伍 和经营管理方式等方面着手 并以凤凰大学为典型案例对美国营利性大学的办学模式进行全面 深入的剖析 第三部分分析总结了美国营利性大学办学模式的特点 第四部分在全面分析了美国营利性大学办学模式的成功经验之后 提出了完善我国 民办高校办学发展的建议 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之完备为世界瞩目 而美国的营利性大学渐渐成为这个完备体系中最璀璨的明珠 美国的营利性大学近年来迅猛发展 它们以其独 特的办学模式 吸引了诸多学者关注的目光 美国营利性大学与传统大学有所不同 具有市场需求导向 以学生为中心 实用的课程设置 灵活的教学 安排面向特殊的学生群体等特点 特别是近10年来 营利性大学努力实现规模经济 经营效率不断提高 在高等教育市场中对传统高校形成了巨大的冲 击和挑战 尤其一些上市的营利性大学的成功经营 更是引人注目 本文旨在为大家全面展现美国营利性大学独树一帜的办学风貌 着重以凤凰大学为 例 从美国营利性大学的发展历程 办学理念 人才培养体系和经营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 为完善我国民办高校办学发 展提供建议 6 期刊论文 曲铭峰 哲学智慧和批判性思维在大学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美国名牌大学素质教育的实践 江苏高教 2005 5 本文首先沿着自由教育 人文教育 普通教育这一个人本位高等教育价值观的历史演变轨迹 阐释了大学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 指出哲学智慧和批判 性思维方式的形成是大学素质教育的最高层次 接着以美国诸名牌大学为例 从素质教育显性课程 校园文化等不同的视角 探讨了大学素质教育之实践 7 期刊论文 赴哥伦比亚大学培训考察团 解读美国名校办学感悟大学管理精髓 高校领导赴哥伦比亚大学等美国名 校学习考察报告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 4 高校领导赴哥伦比亚大学等美国名校培训考察团通过考察哥伦比亚大学等美国名校 比较我国高等教育与美国高等教育在教学质量保障与控制 教师 队伍建设与发展上的差异 获知 美国研究型大学实行的大学独立自治与协会协调游说相联系 政府宏观调控和社会舆论监督相配合 学术自由与制度约束 相匹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