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上的斑点》.doc_第1页
《墙上的斑点》.doc_第2页
《墙上的斑点》.doc_第3页
《墙上的斑点》.doc_第4页
《墙上的斑点》.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墙上的斑点【设计理念】帮助学生领会意识流小说的叙述主体第一人称“我”及其全知视角对于内容和主旨呈现的作用,进而认识意识流小说叙述繁复的特点,在深入阅读意识流小说的同时理清小说的结构,把握小说的主旨,为以后阅读此类小说奠基【教学目标】1、领会叙述的角度对于小说内容和主旨呈现的的作用2、认识叙述的繁复在意识流小说中的特殊运用3、把握意识流小说的特点及其思想内涵【教学重点、难点】叙述的繁复在意识流小说中的特殊运用以及对主旨呈现的作用【教学建议】由叙述的角度来切入对小说的阅读理解,引导同学深入思考叙述的繁复在小说中的特殊运用及对主旨呈现的作用,从而把握意识流小说的特点【教学过程】一、初读小说,了解意识流小说叙述主体及其视角(一)这篇小说的叙述者是谁?“我”(二)“我”是什么样的人?【讨论交流】从小说的叙述来看,“我”应该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女性,她很敏感,喜欢幻想、冥思,想像力非常丰富(三)这篇特殊的小说怎样体现传统小说的元素?(时间、地点、人物、情节事件)【讨论明确】回忆、瞬间 房间 我 联想、发现是蜗牛二、再读小说,体验意识流小说的内容、主旨及结构(一)这篇小说,“我”叙述了什么内容?【阅读讨论】1、这篇小说没什么内容,根本没有情节,没有故事2、整篇小说就像一个百无聊赖的女人坐在椅子上傻傻地瞎想,思绪飘到东飘到西,她的思绪是没有规律的,她的思绪就是小说的内容3、也不能说完全没有规律,她是对墙上的斑点进行猜测由猜测引发的思绪就是小说的内容(二)墙上的斑点是伍尔芙于1919年发表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是什么,我们站起来走近它看一看不就可以了吗?为什么不去做而要猜想?“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阅读交流】意识流小说显示的是思维的流动、思想的过程、思考的快感、意识的力量(三)意识流小说就是作者笔下意识流动中产生的每一个幻象(用诗的术语称之为“意象”也未尝不可)组合而产生的力量,这些意象有着特定的思维指向和清醒的选择,是作者表达思想的载体小说中“我”对“斑点”的猜测共有几次?【阅读讨论】一共有六次1、确定哪一天看到斑点冬天炉火、城堡红旗、红色骑士骑马上山坡2、好像是钉子的痕迹贵妇人肖像画、以前房主、铁路郊外别墅3、太大太圆,又不像钉子生命的神秘、人类的无知、遗失的东西、生活的快速、来世4、可能是玫瑰花瓣特洛伊城、莎士比亚、人类保护自我形象的本能、伦敦的周日、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5、凸出在墙上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师和他的老伴、学者6、像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树、树的生存最后,终于发现,墙上的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板书:现实的折射探寻:斑点现实、思想蜗牛(四)揣摩小说的结构六次猜想,我们分不清哪些是内容,哪些是对内容的表达意识流先驱人物亨利?詹姆斯说:“针和线分离就不能缝衣,内容和形式割裂即不成其为艺术品”墙上的斑点就是这样一篇内容与形式难以区分,内容即形式,形式也就是内容的作品那么“墙上的斑点”这一意象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讨论交流】小说以斑点为中心的纷繁的意识活动形成了一种立体的辐射结构,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好似一朵由若干片花瓣围绕着花蕊的盛开的鲜花这一斑点是蜗牛或别的什么,在小说中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客观事物“蜗牛”充当了“我”意识转向的契机,使得“我”把表面上那些互不相关的零碎的思绪连成一体以一个原点为轴心向四周辐射的,这是伍尔夫小说的独特的结构形式,小说中的“斑点”是一个象征性意象,在结构上是作者引导读者进入心理世界的一个跳板或支点小说的所有线索都严谨有序,“我”的联想从“斑点”出发,展开繁复叙述,再返回斑点,再弹出思绪,像一个花瓣又回到斑点,六次联想,就像六个颜色不同的花瓣,“斑点”像花蕊,又像花托,把种种不相关联的思绪串联或叠加在一起由此可知,小说的叙述结构也不是一团乱麻墙上的斑点是圆心,由此生发的联想忽近忽远,始终围绕中心点在运行结构好似一朵由若干片花瓣围绕着花蕊的盛开的鲜花前面的谜题与结尾的解谜,相互照应,使小说的叙述圆满而完整板书:精巧的结构辐射结构(整体)、线性结构(局部)、环形结构(首尾)(五)领悟小说的思想【讨论交流】有人曾经指责伍尔芙的小说过分关注自我和内心,缺乏社会性其实,当我们读到伍尔夫发出的“该死的战争;让战争见鬼去吧”的心声时,读到她想象出的那个“没有教授、没有专家、没有警察面孔的管家”,也没有“尊卑序列表”的“十分可爱的世界”时,社会的“微尘”已然落到了作者的心灵上,并且激起了回响与反应这说明不描写社会生活,并不等于远离社会生活通过人物的意识来折射现实,同样能表现出社会性从作者无拘无束的意识流动中,我们依然可以着到作者对于人生的思索,对于现实的不满,以及对于自由、理想的追求板书:深刻的思想三、三读小说,分析叙述的繁复,理解意识流小说的特点(一)我们知道,桥边的老人的叙述是层层“减法”,显得简洁;而墙上的斑点则繁复得多,显得枝蔓丛生,伍尔芙惯用叙述的“加法”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小说对“斑点”六次猜测的叙述伍尔芙用了哪些“加法”使得叙述如此繁复?【讨论交流】1、回忆为了确定是在哪一天第一次看到这个斑点,作者用了详细的回忆,叙述繁复2、联想联想贯穿着小说的全篇,将“我”的白日梦流水般、不间断、一股脑儿地展现出来,使小说的内容纵横捭阖汪洋恣肆,繁复至极3、瞬间感受这种瞬间的感受、思考的过程一般人们会把它省去,作者却将它们全部写下来,毫不省略类似的叙述在小说中还有很多小说的叙述夹杂着思绪的内容和思维的过程,显得非常繁杂4、梦幻这里的想象是梦幻式的,在种梦幻中作者不经意地提出了自己的理想:美、健康和自由,没有知识的垄断者,没有惠特克年鉴,没有尊卑序列表这种思想的表达似真似幻,时而清晰时而模糊,增强了小说叙述的繁复5、主观情绪这篇由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带着很强的主观性,充满着个人的情绪作者喜欢什么,讨厌什么都毫不隐讳的表达出来到小说的最后作者又表达出对战争的厌恶联系全篇可以看到,作者并不是在这一篇小说中集中表达一个题旨,而是分散地表达了自己的多个观点:自己的小说理,女性主义观点,美、健康和自由的理想,对战争的厌恶多主题的散乱的表达,使得这篇小说的思想枝蔓丛生6、内心独白小说通篇以“我”的内心独白贯穿,把“我”的所感所思毫无顾忌地直接表露出来这种变动不已的、未知的、不受拘束的精神世界正是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生活、真正现实这种内心独白的表达给予了使叙述者极大的叙述自由,自然使小说带有杂乱无章、繁复的特点小说用了描写回忆、自由联想、抒写感受、描述梦幻、直露情绪、内心独白的方法使得叙述好似用了层层“加法”,显得繁复丛杂也正是这些回忆、联想、感受、梦幻、情绪、内心独白构成了人物意识的“流”,这种重在表现人物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集中笔墨去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小说就是“意识流”小说(二)通过对小说的分析,我想同学们对这篇意识流小说有了一定的理解,那么下面请大家互相研究探讨一下,传统小说和意识流小说之间的有什么区别?【研究探讨】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基本上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是按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故事的叙述不是按时间进展依次循序直线前进,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这里“我”的意识成了小说绝对的权威、绝对中心传统小说和意识流小说分别有这样的特点传统小说:1、追求表现外部世界,刻意描绘人的物质生活环境、外貌衣着、言行举止、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2、在结构布局上有戏剧化的特点,根据素材和创作需要选择悲剧或喜剧的模式;3、具有完整和有趣的故事情节大都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部分,展示各种复杂的矛盾冲突;4、遵循以钟表时间为顺序的创作原则意识流小说的特征:1、竭力淡化小说的故事情节,重在表现人物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揭示情景在意识中留下的痕迹,展示人物的心理结构;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强调“内心真实”;2、遵循由里及表、由微观到宏观的创作原则,通过内心折射现实;3、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叙述以及多层次结构把过去、未来、现在互相倒置、互相渗透;4、运用自由联想、象征暗示、内心独白、感官印象、心理分析手法具体表现在墙上的斑点这篇意识流小说里(1)、集中笔墨去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人物的意识流动墙上的斑点描写主人公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而引发的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剖析内心的奥秘,把探索的注意力凝聚在人物的灵魂世界此外,意识流小说主张取消作品的故事情节,让人物自己直接展开自己的意识活动过程在意识流小说里,即使是描绘环境、外貌、举止和性格,都不是作家从旁叙述,而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回忆、体验、感知和想象表现出来(2)、意识流小说家在运用自由联想时,却表现出意识流动的跳跃性、随意性和突兀多变、无规则的特点墙上的斑点写主人公看到墙上的斑点,思绪就“一哄而上”,想到人生的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这一连串的“自由联想”展现了主人公头脑中意识流动的随意性、跳跃性(3)、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叙述以及多层次结构是意识流小说的又一特点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时,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互相倒置,甚至互相渗透,而导致作品在时间与空间上形成多层次的结构,颇具立体感意识流小说的“回忆”是大量的,而且常常是许多回忆互相冲击碰撞,用以显示人物意识活动的突兀变化小说墙上的斑点中主人公的遐想,“斑点”成了主人公从一种思绪转向另一种思绪的中间媒介,从而使描述符合心理轨迹,使作品浑然一体,具有内在的和谐【课后作业】1、写一段描绘人物心灵深处意识甚至是潜意识流动的文字,尽量运用一些描写回忆、自由联想、抒写感受、描述梦幻、直露情绪、内心独白等方法,使叙述繁复叙述角度:第一人称、全知视角2、课外阅读中国当代作家王蒙的大地之子、谌容的人到中年等意识流小说【资料链接】(一)作者简介墙上的斑点作者是弗吉尼亚?伍尔芙那么大家现在看到的就是英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评论家和散文作家,她对现代小说,特别是意识流小说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弗吉尼亚?伍尔夫精神非常脆弱,多次发作精神分裂症,最后在1941年,投河自尽弗吉尼亚?伍尔芙生前为世人创作了一部部不朽的著作,不仅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还是一个著名的女权主义者她的意识流代表作主要是:墙上的斑点、达罗卫夫人、到灯塔去等(二)意识流小说什么是意识流?意识,头脑对客观现象的反映,包括回忆、幻想、思想、各种感觉、印象,“意识流”是心理学家提出来的,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人的思想或感觉的持续流动后来文学评论家借用这个词形容现代小说中模仿“意识流”这一过程的创作流派意识流小说家否定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认为现实生活是表面的,而现实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引起的“变化多端、不可名状、不可界说的内在精神”则是真实的,因此他们强调“内心真实”,展现的是人们的内在精神,从而折射现实生活这一方面是人本思想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时代的产物意识流小说的兴起归于社会的演变和时代的变迁第一次世界大战沉重地打击了资本主义世界,在一个动荡不安、矛盾激化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性遭到极大的破坏,人们的自尊与自信每况愈下,而人的孤独感和异化感却与日剧增,英美意识流小说的一个最根本、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着重表现西方人的复杂心态与悲观情绪,从而折射出社会生活的现实“意识流”这个名称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18421910)提出来的它在1884年发表的论文论内省心理学所忽略的几个问题中首次使用“意识流”这一概念,随后在1890年的心理学原理一书中,又多次使用这一词语,并对其作了进一步阐释他在书中指出:“意识在它自己看来并非是许多截成一段一段的碎片乍看起来,似乎可以用链条或系列之类字眼来描述它,其实,这是不恰当的意识并不是一节一节地拼起来的用河或者流这样的比喻来描述它才说得上是恰如其分此后再谈到它的时候,我们就称它为思维流、意识流或主观生活之流吧”他认为,人类的思维活动是一种斩不断的“流”,而不是片段的衔接,因此称之为“意识流”;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每个人所谓的事物只是他自己从“意识流”中任意划分出来的片段这一观点为小说家进行意识流创作奠定了理论基础(转引自李春颖解析与教学,见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9期,P25)(三)意识流小说与心理小说意识流小说是典型的心理小说,人物的意识流动成为小说的绝对主体墙上的斑点突破传统小说的套路,没有情节,没有环境,也没有结局,作者只抓住人物瞬间的没有行动的印象感觉和沉思冥想,将我们引入人物的精神世界小说的叙述者面目模糊,从文中内容推测,可能是一位女性,一位妻子,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看到墙上的斑点以后所引发的内心活动这内心活动主要是通过自由联想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于是我们看到在作者的遐想中,既有迅即更迭的生活速写,又有浅尝辄止的历史点击,还有不时生发的迷惘、虚幻的人生感喟,以及或愉快或忧郁的情绪(四)意识流小说代表作家:代表作家除了英国的弗吉尼亚?伍尔夫外,还有法国的普鲁斯特、爱尔兰的乔伊斯和美国的福克纳他们的代表作“马赛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19131927)詹姆斯?乔依斯尤利西斯(1922)威廉?福克纳喧嚣与骚动(1929)(五)课文补充注释1惠特克尊卑许列表,也就是惠特克年鉴该年鉴是由英国出版家约瑟夫惠特克(18201895)于1868年创刊,是一部具有英国特色的国际性综合年鉴,每年出版一次,主要内容覆盖英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发生的事件和一些统计数据,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旁及世界各国基本情况和科学知识截至2000年,共出了132部2兰赛尔(18021873),英国画家、雕塑家,他的父亲是雕刻家、作家,自幼深受熏陶,后来进入英国皇家学院学习艺术他的作品以动物题材著称,对动物的体态结构有较好的把握,作品洋溢着蓬勃生机后期创作风格向感伤主义转型1831年入选皇家学院院士,1850年被授予骑士称号3都铎指英国都铎王朝(14851604),先后有五位国王在位,分别为:亨利七世、亨利八世、爱德华六世、玛丽一世、伊丽莎白一世,跨越了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其中,亨利八世推动宗教改革,使英国教会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玛丽一世试图恢复天主教的权威,对民众采用高压政策,被称为“血腥玛丽”伊丽莎白一世把英国引向繁荣昌盛4纳尔逊(17851805),英国海军统帅,在海战中曾大败法国和西班牙联合舰队,被英国人视为民族英雄他突破了前人的战略战术,在作战中勇于发挥独创、主动精神,教育属下要独立思考、当机立断,这种思想一直被后世奉为圭臬5伊丽莎白一世(15531603)被视为“童贞女王”,终生未婚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主要生活和创作于伊丽莎白统治时期她在位期间,将新教立为国教;发动了与西班牙的海战,击溃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扩大了海外贸易和殖民的进程;她还成功地维持了新兴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之间的力量平衡6大法官英国的一个官职,职责是主持上议院和最高上诉法院,掌管绝大多数司法官的任免工作此外还有一定的教会特权,是惟一有宗教限制的官职,天主教徒不能担任大法官7坎特伯雷大主教坎特伯雷是英格兰东南部一城市,是英国国教精神领袖坎特伯雷大主教所在地这是公认的高级主教,除了在当地有官邸外,伦敦的蓝伯斯宫也有办事处每隔十年安立甘主教都要在蓝伯斯宫举行大会,坎特伯雷大主教负责召集工作8约克大主教约克是英格兰北部一城市和英国国教在北部地区的中心约克大主教的地位仅次于坎特伯雷大主教9查理一世(16001649)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第二个国君,经常与议会发生冲突,由此引发内战最后他被控暴君、叛国者、人民公敌等罪名判处死刑之后,英国君主制中断,由克伦威尔任护国公10安女王即安妮女王(16651714),是斯图亚特王朝的最后一个君主,她在位期间,因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与法开战,英国获胜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就生活在这个时代11内阁大臣内阁是一种政治体制,以前内阁的主要职责是为国王提供咨询服务,并监督执行国王发布的命令在现代议会制国家,国家元首请内阁总理组阁,内阁总理负责选择内阁内阁官员,每个阁员要负责一个部门12泰晤士报社论泰晤士报最早由J沃尔特于1875年创刊,命名为每日环球纪事报,1788年改名为泰晤士报,当时主要刊登商业信息、布告,并附带登些丑闻1800年以后报道面有所扩展,到了19世纪中期已经有了较大影响,以其独特的见解、严谨的风格闻名于世,但是也被戏噱为“幕厅统治集团”的喉舌(六)主旨探讨墙上的斑点的主旨探微刘洪涛墙上的斑点的大意是一个管家身份的女子在冬日的炉火旁闲坐,看到墙上有一个小斑点她在猜测这个小斑点是什么,思绪也由这个斑点牵引着神游八极,浮想联翩后来有个男子进到房间中来,把现实生活也带了进来他看到墙上的那个斑点,惊讶怎么有一只蜗牛在墙上叙述人这才弄清楚那斑点是蜗牛一切幻想都消失了,小说到此结束小说的主旨是什么?伍尔夫想表达什么意思?从表面上来看,小说的含义似乎难以捉摸,想想似乎很无聊,叙述人明明可以起身去看看墙上的斑点到底是什么,但仍在那里想入非非,不肯动一动叙述人神思飘渺,不着边际小说有意义吗?回答是肯定的它的意义就在于叙述人的意识流中具体讲,在叙述人的思绪中呈现出两条大致平行且对立的线索第一条线索围绕着客观世界展开这个世界包括原先的房客、打断叙述人思绪的男子、莎士比亚、伦敦星期日的午餐、散步和聚会、桌布、衣服时尚、说话的方式、泰晤士报的社论、内阁大臣、上校带着队伍考古、与牧师通信、惠特克尊卑序列表等这个现实的世界代表着秩序、规则、理性、知识、概括小说中的叙述人想到:“每件事情都有一定的规矩在那个特定的时期,桌布的规矩就是一定要用花毯做成,上面印着黄色的小方格子,就像你在照片里看见的皇宫走廊里铺的地毯那样另外一种花样的桌布就不能算真正的桌布”在小说第八节,叙述人把斑点当成坟冢,由此想到上校率领的考古队的挖掘考古行为:这是一个动用理性求证确凿知识的过程,它构成了一种秩序:牧师在早餐时读着上校来的信,觉得自己很重要上校为了考证,作多次乡间旅行,牧师和上校的老伴在家里做果酱上校考证出结果,他写了一篇文章,引起争论他的考古发现被陈列在博物馆里再如第十一节提到惠特克尊卑序列表:“排在坎特伯雷大主教后边的是大法官,而大法官后边又是约克大主教每一个人必须排在某人后边,这是惠特克的哲学最要紧的是知道谁该排在谁的后面惠特克是知道的”在小说中,叙述人对这个现实的世界是讽刺的如第六节,叙述人希望能够沉下去,让思绪抓住事物的本质怎么能做到呢?叙述人想到像莎士比亚那样,于是她眼前浮现出莎士比亚式的沉思的场景:“这个人稳稳地坐在扶手椅里,凝视着炉火,就这样一阵骤雨似的念头源源不断地从某个非常高的天国倾泻下来,进入他的头脑他把前额倚在自己的手上,于是人们站在敞开的大门外向里张望可是,所有这一切历史的虚构是多么沉闷啊!它丝毫引不起我的兴趣”这是男人的思绪,他做沉思状,但叙述人不感兴趣那个热心去考古的上校后来死去了叙述人说:“我真的不知道它到底证明了什么”随后她肯定地说:“不,不,什么也证明不了,什么也没有发现”第七节叙述人说到概括:“它使人想到社论,想到内阁大臣,想起一整套事物,人们在儿童时期就认为这些事物是正统的,标准的,真正的事物,人人必须遵循,否则就得冒被打入十八层地狱的危险”她认为这样的世界是“多么闷人,多么肤浅,多么光秃啊!”(第七节)叙述人认为所谓思想、规则、事实是不可信的,是“历史性虚构”,并不能真正阐明生命的本质她对惠特克年鉴那种编纂精确、分类明晰的东西也充满反感小说的另一条线索呈现出的是幻想的世界第一节叙述人回忆见到斑点的时间和地点时,眼前出现了炉火的场景,望着炉火,她的幻想开始飞驰:“在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令她想到“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骑马跃上黑色岩壁的侧坡”伍尔夫认为,生活是迅捷的,充满了偶然性,因此用理性难以完全把握现实第二节的结尾部分叙述人打了一个比喻:“就像坐火车一样,我们在火车里看见路旁郊外别墅里有个老太太正准备倒茶,有个年青人正举起球拍打网球,火车一晃而过,我们就和老太太以及年轻人分了手,把他们抛在火车后面”她由此认为,“一旦一件事发生以后,就没有人能知道它是怎么发生的了生命是多么神秘;思想是多么不准确!人类是多么无知!”“人的生活带有多少偶然性”!这段颇有点戏拟哈姆雷特独白的句子点出了理性与知识的局限性她还举了一生中遗失的物件:鸟笼子、铁裙箍、钢滑冰鞋、安女王时代的煤斗子、弹子戏球台、手摇风琴、珠宝等,都神秘地失踪了童年时代以及由此上溯到维多利亚时代的东西都已遗失,被深埋在芜菁的根部旁边谁说得清楚其中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为进一步肯定幻想世界的意义,在第六节,叙述人又举了一个照镜子的例子人喜欢照镜子,是因为一面镜子把人分成了两个自我人对着镜子孤芳自赏,是因为镜子里的自我是你理想的形象假如镜子打了,那个浪漫的形象以及幻想起来的一切都不复存在,这世界会变得多么闷人,多么肤浅,多么光秃!幻想就如同镜子中的自我,它带着你“探索深处,追逐幻影”,是“我的生活的巨大水库”,它远比报纸更多地涉及生活幻想能创造出一个“美与健康的世界”,在小说的第九节,作者就用幻想创造出这样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安宁而宽广,在旷野里盛开着鲜红和湛蓝色的花朵这个世界里没有教授,没有专家,没有警察面孔的管家,在这里人们可以像鱼儿用鳍划开水面一样,用自己的思想划开世界,轻轻地掠过荷花的梗条,在装满白色的海鸟卵的鸟巢上空盘旋在世界的中心扎下根,透过灰暗的海水和水里瞬间的闪光及倒影向上看去,这里是多么宁静啊假如没有惠特克年鉴假如没有尊卑序列表”此外,当幻想背离现实世界的秩序时,人还会有一种“非法的自由感”油然而生,它是奇妙的和令人陶醉的应该认识到,叙述人对现实世界的讽刺,和对幻想世界的神往,并不是这篇小说的全部意蕴,二者建设性的平衡关系才是伍尔夫追寻的理想我们看到,通篇小说中,叙述者一直想弄清楚墙上的斑点是什么她希望通过思考达到目的,但在思考的同时又觉察到了阻止她认识世界的力量一方面她驰骋主观的幻想,另一方面她又受到社会、知识、传统的限制幻想能令人产生自由感、解放感,但幻想本身有可能变形,引她坠入虚无之境在完全沉入意识的联想与遐思的过程中的时候,叙述者也时不时地感受到自我迷失的惶恐因此,叙述者在神游时总是提醒自己必须找到一个外在的参照点,即墙上的斑点不管斑点究竟是什么,它代表现实中的一个支点、一个坐标是毫无疑问的人物的思绪绕着墙上的斑点旋转,确证斑点究竟为何,以及对自己将要采取的行动的种种设想一次次在她脑海中出现,都把她拉回到现实世界当中除了斑点的现实指向外,主人公的思绪中也充塞了大量属于外在客观世界的事物,如惠特克年鉴等伍尔夫在自己的房间一书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