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拍即逝农具——审思农耕文化出路.doc_第1页
抓拍即逝农具——审思农耕文化出路.doc_第2页
抓拍即逝农具——审思农耕文化出路.doc_第3页
抓拍即逝农具——审思农耕文化出路.doc_第4页
抓拍即逝农具——审思农耕文化出路.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杭州市中小学研究性学习小论文评比 抓拍即逝农具审思农耕文化出路课题目录:课题申请表 课题报告(研究性论文) 附课题调查表 组长:谢芯蕊 小组成员:刘畅 陆凡 研究时间:2008年10月11月 年级:八年级 指导老师:李秀蓉 姚永安 学校:临平一中临平一中课题(项目)方案申请表课题(项目)名 称课题优势农耕用具是人民大众用心灵和双手创造的文化,数千年来,积淀深厚,博大灿烂,都反映了各地的风俗,气候习惯的深层的文化内涵,江南的农耕文化更是延绵而久远的。这个主题,可以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这种文化, 关注这种文化,从而给予维护,使这种中华文化的瑰宝得以延续。课题的由来面对当今的社会的文明发展中,经济与科技的高速发展,新事物的诞生不断替代了那些古老而长远的旧事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用来生产和劳作的农具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农具都迅速的更新换代,然而是什么代替了这些凝结了劳动人民智慧的工具,而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又将何去何从?这到底是中国农耕文化的一种遗失,还是一种时代的进步,我们又该为维护,保卫这种文化做些什么?因此,我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调查课题的价值和意义农耕用具是人民大众用心灵和双手创造的文化,是人民大众自发创造满足自己的一种生活文化,数千年来,积淀深厚,博大灿烂,其蕴含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人民发展重要的组成部份,因此要使人们更深入的了解这种文化,从而给予维护,使这种文化瑰宝得以延续,并且更加灿烂辉煌。课题研究的步骤 及自我评价活动计划与步骤:第一阶段:确定调查内容,设计调查问卷第二阶段:走访乡村和江南水乡博物馆,对农民进行调查第三阶段: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撰写论文,得出结果。第四阶段: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意见与畅想课题成员谢芯蕊导师意见校审评组意见:校审评组组长签名: 填表人: 谢芯蕊 填表时间:2008年10月12日抓拍即逝农具审思农耕文化出路你是否发现,雨中的田野,不再有一个披蓑戴笠的身影。你是否发现农家大院里,不再有石头互相磨合的声响,人们推动着石磨磨制粮食了,你是否发现,收割时,人们的手中不再有大大小小,沧桑而古老的木制农具,是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用来生产和劳作的农具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农具都迅速的更新换代,然而是什么代替了这些凝结了劳动人民智慧的工具,而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又将何去何从?一、改革开放时期的农具使用状况调查我对此展开了研究和调查,下面是我针对农民以前使用农具的一些问题,我对余杭区仁和镇的60-70岁的老农民的随机采访得到的结果。采访问题:农民1农民2农民3农民4农民51.你以前劳作时用什么遮风挡雨呢?蓑衣 斗笠油衣蓑衣 斗笠蓑衣 斗笠蓑衣 斗笠2.你以前用什么来耕地呢?铁耙牛锄头铁耙电耕驴3.你以前用什么来去除杂草呢?锄头除草剂锄头手手4.你以前用什么磨豆?石磨石磨石磨石磨石磨5.你以前用什么织布纺衣?布机布机布机布机 梭子布机6你以前用什么收割粮食呢?草刀弯机弯机草刀镰刀7.你以前用什么装运粮食呢?挑纲丝车船挑挑8你. 以前用什么来浇灌农作物?水车料子 水桶料子 水桶料子 水桶料子 水桶9你以前用 什么把稻谷碾成米?木头龙石臼碾筒石臼石臼从调查的结果中可以发现,以前的农民在农耕时,大多数使用的是非机械化的用具,如锄头,镰刀,纺织机等,这些农具可大可小,,但却都是用木石和铁等最基本的材料制成的,可是其貌不扬,,这每一件看似小巧而精致的农耕用具却经过了人们长期以来在劳动过程中的探索,以及劳作时经验的积累,通过几千年和几代人的努力,才制成了积累着的各种器具,每一个简单的几何体材料和构造,都反映了各地的风俗,气候习惯的深层的文化内涵,江南的农耕文化更是延绵而久远的。二、生活中遗存农具掠影因此,我走访了水乡博物馆,对江南的常用农耕用具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了解,并用照相机和文字记录了下来,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以下常用的农耕用具。手摇纺车 牵纱工具,沪语”手车”汉代已经使用,时称 家庭纺织工具,俗称布机,始于元代,自古以来农家 织布的农具,世代世袭,20世纪60年代织布机减少。石磨用于把米、麦、豆等粮食加工成粉、浆的一种机械。过去,北方大部分地区麦黍等粮食脱壳、去皮时使用石碾子,碾子由碾台、碾盘、碾滚和碾架等组成。碾盘中心设竖轴,连碾架,架中装碾滚子,多以人推或畜拉,通过碾滚子在碾盘上的来回滚动达到碾轧脱壳的目的。 稻床稻谷脱粒农具,床架为木制,床面用竹子横贯成帘,曰:打稻有床,以竹为根,取其易落,用稻床脱粒,用双手持稻穗击稻床,谷粒脱落。独轮车运输工具始于两汉(公元前206年)后 人在继承过程中予以改造完善,此车虽然稳定性差,但适于山路崎岖小道,载物乘坐两便。蓑用棕榈树干上剥下来的棕衣做成。棕衣,棕毛细长,纵横交叉,是劳作时用来遮风挡雨必不可少的工具。斗笠:遮阳光和雨的帽子,有很宽的边沿,用竹篾夹油纸或竹叶棕丝等编织而成。俗语称之为斗笠,因其平面如斗大小,故名。石磨是用于把米、麦、豆等粮食加工成粉、浆的一种机械。开始用人力或畜力,到了晋代,我国发明用水作动力的水磨。通常由两个圆石做成,多以人推或畜拉,通过碾滚子在碾盘上的来回滚动达到碾轧脱壳的目的。脚踏水车三人,四人共踏等多种,该水车除车身,木板鹤漆台外,还有支架,横木.踏车时双手扶靠横木踏动,龙骨板随之转动,水沿着车槽流入田间,日灌溉亩,过去贫户农家种稻时使用。三、农具在古诗文中的索引从上文可以看到,农耕用具是人民大众用心灵和双手创造的文化,是人民大众自发创造满足自己的一种生活文化,数千年来,积淀深厚,博大灿烂,并且与人民的生活和理想深深凝结着,古代的文人墨客更是了解了农具的奥妙,因此就有了张志和“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情画意,隐者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和锄归”。的闲适满足,吕岩的是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的豪放坦荡。农具在文坛同样活跃,下面就让我们进入诗歌的世界,领略这一份诗情画意,一番闲适满足,这一种豪放坦荡。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清平乐.村居辛弃疾父耕原上田,子锄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田家聂夷中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 -渭川田家王维 七月凛秋飞叶响。长吟杳杳澄江上。秃尾槎头添一网。丝自纺。新炊菰饭更相饷。渡口青烟藏叠嶂。岸旁红蓼翻轻浪。鸂鶒沈浮双漾漾。闻鸣桨。高飞拍拍穿林莽。-渔家傲引洪适村南村北纺车鸣,打豆家家趁快晴。过尽水边牛迹路,岭头猿鸟伴闲行。-冬晴与子坦子聿游湖上陆游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送灵澈刘长卿 多少文人墨客,多少千古名句,农具始终是一个不朽的话题,人们常说“诗言志”。那么我们可以看出,农具并不停留在生产和劳动,它不仅仅是一种粗俗的器具,诗人解其风情,它象征了踏实,朴素,深沉,象征了独立,自由,坦诚,象征着怡然,坦荡,闲适。农具的文化内涵,更让他成为中国五千年文化中最重要和最灿烂的篇章。 四、农具淡出后的耕作替代工具然而就是这一种积淀深厚,博大灿烂的文化却在消失,随着科技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每一样高科技产品的诞生都象征着一种古老文化的遗失,产品的更新换代,悄然间,你还来不及追忆,一切便消失的无影无踪,而这些农具便迅速成为一段历史,也只有在农家院里的角落和宽敞明亮的博物馆里看到它们的身影。让我们不禁追问,是什么代替了这些古老的器具呢?下面是另一组调查结果。采访问题:农民1农民2农民3农民4农民51.你现在劳作时用什么遮风挡雨呢?雨披油衣雨披雨披雨披2.你现在用什么来耕地呢?拖拉机拖拉机拖拉机拖拉机拖拉机3.你现在用什么来去除杂草呢?锄头锄头锄头草刀锄头4.你现在用什么磨豆浆?磨粉机磨粉机豆浆机磨粉机豆浆机5.你现在用什么织布纺衣?织布机织布机织布机织布机织布机6.你现在用什么收割粮食呢?收割机收割机收割机收割机收割机7.你现在用什么装运粮食呢?汽车纲丝车汽车纲丝车纲丝车.8.你现在用什么来进行谷物脱粒?碾米机碾米机碾米机碾米机碾米机9.你现在用什么来浇灌农作物?水泵水泵水泵水泵水泵把调查结果与前一张表格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有85的农耕用具都换上了新面孔,在这短短的几十年间的更新换代,千百年来,一直用来挡风遮雨的工具蓑衣,斗笠消逝的迅速而彻底,他们的空位被雨披占领,塑料材制的衣披价格便宜,小巧而轻便,便于携带,方便劳作,更拥有鲜艳多姿的色彩,有了塑料雨披的问世,再也不会有人穿那笨重,庞大色彩暗淡的蓑衣进行耕种了。其次是用来耕地的用具,几十年前,人们普遍使用的是铁耙、牛、锄头和电耕驴,由于这些工具工作起来的工作效率较低,还要付出大量的劳动力,因此,人们开始发明使用了拖拉机,发动一下机器踩踩脚踏板,农民们毫无疑问的选择了后者。同样用来收割粮食的收割机也普遍的替换了“草刀”“镰刀”等木石制成的收割用具。在装运工具方面有了更大的变化,以前人们只能用扁担“挑”用“钢丝车”以及“船”等装运工具,这类工具速度慢,运载量小,因此有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农民换用了汽车,也有一些农民在使用“钢丝”纯手动工具。人们用来浇灌农作物的器具则由木桶转化为耐用而储量大的水泵,至于农民衣食方面的生产,磨豆和碾米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先前人们都会使用石磨来磨制豆浆,手推着木棒,让豆子在在两块青石间挤压磨合,一圈又一圈,才能得到乳白色的豆浆。碾米用的石臼,木头龙碾筒也是一样,需要长的时间和人的体力等因素,然而,在这高科技的时代,碾米机,豆浆机轻而易举的替换了这些工具,你再也不用一遍一遍的推,压,只要插上插头,轻轻一按电键,就可以完成这些工作。 五、临平一中师生对农具淡出所持看法调查然而,就当我们享受着高科技给我们带来的方便和新产品带来的益处为人们减轻负担,减少劳动力,增加工作效率的同时,你是否发现了,你只能看到七彩的塑料雨披,听到巨大的机械发出的刺耳的声响和发动机后冒出的滚滚农烟,你看不到悠闲的牛儿摇着尾巴,那种天然和自然结合的劳作了。因此,我们的农具将何去何从?而同学们,老师们又会怎么认为?这到底是中国农耕文化的一种遗失,还是一种时代的进步,我们又该为维护,保卫这种文化做些什么?对此,我对临平一中807班44位同学和14位老师进行了调查采访,他们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学生的调查结果 问题进步遗失两者都是你认为这是一种中国农耕文化的遗失还是一种时代的进步?34(77)7(16)39(6.8)你更喜爱原来的农具还是现在的农具原来的农具高科技农具19(43)25(57)教师的调查结果问题进步遗失 两者都是你认为这是一种中国农耕文化的遗失还是一种时代的进步?14(100)00你更喜爱原来的农具还是现在的农具原来的农具高科技的农具9(64.2)(35.8)这 34位同学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有的说:“正所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只有一代代的更替,才能促进人类的发展进步。 ”有的说: “时代的进步是推动人类发展的要素,古代的农耕文化也是由更古老的文化演变而来的。”有人认为: “人们的农耕农具先进了,增加了农产量,才能为日益增加的人民带来更多的粮食。”也有人认为:“我们不能为过去的农具对我们有重大的意义就一直保留,社会中,没有竞争力就会被淘汰,我们应该发展,而不去过分保留”。14位老师中,有老师这样说,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就是进步的,先进的。”有的老师认为:这“是大规模需要的,社会进步的需要,劳动生产的提高。” 7位选择文化遗失的同学,有的认为“时代的进步会带来一大批对大自然的危害,而失去了许多原来最自然的东西,所以这是一种文化的失落。 ”也有的认为:“这种进步使人们只会享受,不会劳动,降低了劳动的完全。”面对这种状况,有位同学更喜欢原来的农具和文化,占人数,位同学喜爱高科技的农具,位老师喜爱原来的农具占,位喜爱高科技农具,占人数的35.3 ,当然,他们都认为这种文化的积淀深厚,博大灿烂,因此发表了自己为了维护这种文化提出的建议。六、临平一中师生对维护农具文化的建议与畅想1 在某个省的某个地方,划出一块农耕文化保护区,放弃先进劳动工具,用古代最原始的工具耕种,对游客开放,资金由国家补贴。 -807班梁文2 建立博物馆,展览宣传教育,增设亲身体验环节。-副校长方谷威3 维护这种文化可以展现人类发展的历史,建议建立农耕基地,提供学生学习参观的场所。-历史老师 陈聪4 我们可以缅怀,也可以保留,因为中国地域的差异(地形,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农耕文化不可能也不会在短期内消失。也可小范围保留。(在适合保留的地方)-社会老师 骆红芳5 加强科学文化的知识培养,建设农具博物馆。-807陈驿刚6 申请国家文化遗产,让人们注意到这种文化,了解这种文化,从而不去破坏,进行保护。 -思品老师 曹颖7 加强对农业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如将某些文化遗产原原本本的纪录下来,或是将他们做成标本放进博物馆,并且将人类历史上所创造的农业生产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弘扬,并让它们以鲜活的状态传承于民间。-心理老师 施月娟 和各位同学和老师们一样,我同样也希望这种农具文化能够源远流长,并存在下去,为了维护这种文化,我提出我的意见:1 加强农耕与农具知识的普及与宣传,特别在一些大型城市中,可以在公交车站宣传窗内,放置有关农具的小知识和介绍,也可以在各站口和社区的宣传窗内书写有关内容,让城市中的人们了解并关注这种变化。2 针对中小学生,在全国举行农耕和农具知识的竞赛,让中小学生有意识的去了解贴近这种文化,并在各中小学开展各种活动,如在班队活动中让学生们进行了解和实践。3 针对初中生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