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第四章(1).doc_第1页
翻译第四章(1).doc_第2页
翻译第四章(1).doc_第3页
翻译第四章(1).doc_第4页
翻译第四章(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1)翻译理论常识简介4.1我国翻译史一瞥:A history of about 2000 years:the Zhou Dynasty(周朝)- the Eastern Han Dynasty(东汉)- the Later-Qin Dynasty (符秦)-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隋唐)- Ming and Qing Dynasties(明清)- the May Fourth Movement(五四)-after the year of 1949(解放后)。我国传统译学产生于六朝至宋代的佛经翻译,发展于明、清之际的科技、宗教翻译,成就于五四运动,并一直延续至今,历经2000余年,翻译成果丰厚,名家辈出,有古代佛经(Buddhist Scripture)翻译的安清(东汉)、支娄迦谶(东汉)、鸠摩罗什(符秦)、释道安(东晋)、玄奘(唐)等翻译大师,还有近代文学、社科翻译的徐光启(明)、林纾(清)、严复(清)等,一直到现代的鲁迅、瞿秋白以及当代傅雷、钱钟书等等,其翻译史大致可划分为五个时期,即从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后到五四运动或清末民国初期的西学翻译、五四至新中国建立的新文学翻译,以及建国后到改革开放以来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大发展这样五个时期。但译论主流上基本上按“案本求信神似化境”这一线索展开,特别是上世纪“五四”以后到七、八十年代,基本都是围绕“直译”与“意译”这一问题展开的讨论,形成了以鲁迅、矛盾为代表的直译派和周煦良、王佐良、许渊冲等人为代表的意译派,以及“凡能直译处坚持直译,必须意译处则放手意译”的辨证观点(王佐良)。TranslatorTranslationsCriteriaAn Tsin 安 清 Buddhist Scripture(佛经)non-official workno notionsDharmarakeha 支娄加谶. Ditto DittoKumerajiwa 鸠摩罗什 Ditto DittoParemartha 真 谛Ditto Ditto玄藏【唐】Ditto “be faithful & idiomatic”(求真喻俗) 徐光启【明】 几何原理,测量法义, etc. Scientific translation;No notions 林纾【清】183 foreign novels, 12 million words.巴黎茶女遗事(La Dame Aux Camelias);黑奴吁天录 (Uncle Toms Cabin ); 块肉余生述;(David Copperfield);王子复仇记(Hamlet) etcLiterary translation;No notions 严复【清】天演论原富群学肆言法意等8部作品,多为西方政治经济学说,是中国系统介绍西方哲学第一人Faithfulness(信), expressiveness(达),Elegance(雅); “Rather sacrifice fidelity than mar elegance”(与其伤雅,毋宁失真)鲁 迅西方十四个国家一百多位作家的作品,300多万字Rather be faithful than smooth”(宁信而不顺)傅 雷Introduced more than 30 French literary works into China“神似”说 (notion of“Spirit alikeness”)钱钟书语言文学大师;精通多国文字;译学研究“化境”说(notion of Sublimation)主要译家: 1)安清(东汉):西域安息国人(今伊朗) ,翻译30部49卷佛经,为我国古代最早的佛经翻译家之一所译经文质朴不俗,被誉为我国翻译直译派鼻祖,无译论。 2)鸠摩罗什(符秦) ,我国著名佛经翻译家,他组织门徒译经,共译出35部294卷。他的译文准确流畅优美生动,在僧俗间广泛流传,如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等等,对后来的文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中国佛教史上,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合称四大译师。 3)释道安(东晋) :从事佛经翻译活动,提出了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的翻译理论,五失本即译文失真,具体是指中文和梵文,句式顺序颠倒,译文须调整;梵文质朴,为传播考虑,译文须文雅;梵文啰嗦,不断以散文、韵文重复相同意思,译文须删除。三不易指翻译艰难,具体是:既要求真,又要合俗;佛学深奥,不易领会;去古久远,无从考证。他主张直译,力求存真。 4)玄奘(唐):唐代高僧,我国佛经翻译巨匠,西行印度求学研究佛经,往返17年,行程5万里,历尽艰辛,成为我国古代历史传奇人物。他载誉回国,携带梵文经典650余部,数量之多、品类之富,空前未有。一生主持翻译经论75部,1335卷,还将我国老子、大乘起信论等经典译成梵文,传入印度,被誉为“有史以来翻译家中第一人”。 同时,他还提出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思想和“五不翻”的论述。所谓“不翻”,就是用“音译”,即神秘语、多义词、中国没有的物名、久已通行的音译、宣传佛教需要的场合这五种情况“不翻”。例如,“般若”一词显得庄重,译为“智慧”就显得浅显了,强调翻译既需要忠实准确,也需要通俗易懂。5)徐光启(明):虽身居高官,却不忘忧国忧民。治学上重视经世致用之学,反对于国于民毫无使用价值的理性之学,对农业、水利、测量、历算等科学领域悉心钻研,并参与译述西学书籍,如几何原本、测量法义、泰西水法等,为首开中国科技翻译重要译家之一。6) 林纾(清):林纾是一位不懂外文的翻译家,林纾与魏易、王庆骥等人通过口译,翻译一百六十多部小说,其中六十多部是世界文学名著,有英、法、美、德、俄、希腊等十多国家的作家,如小仲马、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托尔斯泰、狄更斯、司各得、易卜生、伊索、笛福、雨果、哈葛德(Haggard)等。巴黎茶花女遗事:一日,友人王子仁突然提出要与他合译一部书,林纾不懂外语,以为王子仁在和他开玩笑,便一笑了之。王子仁却认真地说:你不必过虑,我把西文原文用中国话说出来,你只要录下来润色即可。林纾便答应了。王子仁向林纾讲述了小仲马的茶花女的故事。这部令人肝肠寸断的故事正合刚遭丧偶之灾的林纾之意,于是两人开始合译此书。王子仁手拿法文原版茶花女,从容口述大意,林纾以文言笔之于纸,速度惊人,且脱手成稿。“耳受而手追之,声已笔止,日区四小时,得文六千言。”(郭沫若盛赞为“运笔如风落霓转 ”),译着译着,林纾和王子仁不知不觉地融入书中,“译到缠绵凄恻处,情不自禁,两人恒相对哭。”一部文字优美的译作就这样诞生了。 1899年正月,巴黎茶花女遗事初刊本在福州发行,士人争相阅读,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巴黎茶花女遗事先后出版的有十多个版本,共再版二十多次。当时的报纸、杂志及私人日记、文集常常有人吟诗赋词,赞誉此书。名作家邱炜萲赞扬说:“以华文之典料,写欧人之性情,曲曲以赴,煞费匠心,好语穿珠,哀感顽艳。”英敛之一口气读完此书后在日记中写道:“灯下阅茶花女事,有摧魂撼魄之情,万念灰靡,不意西籍有如此之细腻。”包笑天回忆在巴黎茶花女遗事出版后的情形时说:“哄动一时,于是乃有人称之为外国红楼梦”。严复赞叹道:“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 。 钱钟书认为,林纾虽然经常漏译、误译,但后来他重温了大部分的林译,发现许多都值得重读。林纾对原作除了繁删外,还有增补的作用,功力甚至胜过原作的弱笔或败笔,得出“宁可读林纾的译本,不乐意读哈葛德的原文”的结论,理由是“哈葛德的原文很笨重,对话更呆蠢板滞,尤其是冒险小说里的对话,把古代英语和近代语言杂拌一起。林纾的译笔说不上工致,但大体上比哈葛德的轻快明爽”(钱钟书,七缀集, 1964)。“林纾的翻译所起的媒的作用,已经是文学史上公认的事实我自己就是读了他的翻译而增加学习外国语文的兴趣的。商务印书馆发行的那两小箱林译小说丛书是我十一、二岁时的大发现,带领我进了一个新天地,一个在水浒、西游记、聊斋志异以外另辟的世界。”文学家周作人先生也曾说过:“他(指林纾)在中国文学上的功绩是不可泯灭的。他介绍外国文学,虽然用了班、马的古文,其努力与成绩绝不在任何人之下。老实说,我们几乎都因了林译才知道外国有小说,引起一点对于外国文学的兴味,我个人还曾经很模仿过他的译文。他所译的百馀种小说中当然玉石混淆,有许多是无价值的作品,但世界名著也著实不少”7)严复(清):我国最著名的翻译家之一,中国翻译史上明确提出“翻译标准”第一人。先后翻译十多种西方资产阶级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和民学著作,其中最为人称道的纪实他的“八大社会科学名著”,例如天演论、原富、群学肆言、法意等,是中国系统介绍西方哲学第一人。 尤其是他提出的“信达雅”三字诀的翻译标准,树立了他在中国译界的崇高地位,至今鲜有人及。他在天演论译例言中说:“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就是说,“信”固然是首要的,但理解了不能表达或表达不好,信而不达,等于不译,在这种情况下,“达”就成了最主要的了(“则达尚焉”),明确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这是严复为20世纪我国翻译理论作出的重大贡献,至今仍被奉为译学经典。4. 2 我国传统译论主要观点在我国传统译论中,其中极具影响的要数近代严复的“信、达、雅”(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elegance)、现代鲁迅的“宁信而不顺”(Rather be faithful than smooth)、当代傅雷的“神似” 说(the notion of “Spirit Alikeness”)、钱钟书的“化境”说(the notion of Sublimation),以及当今许渊冲先生的“竞赛论”(the notion of Rivalry)和“优势论”(the notion of Advantage)等等。1) 严复的“信、达、雅”:信:“忠实”,即“意义不倍(背)文本”,忠实于原文意义。 达:“达意”,即不拘泥与原文形式,尽译语之能事以求原意明显,使译文通顺达意。雅:“古雅”,原本指当时能登大雅之堂的文言文,一种古雅文体,即“用汉以前字法、句法”(严复)。严复的的翻译实践:“与其伤雅,毋宁失真”,重在一个“雅”字,并不十分注重“信”:“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倒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修词立诚”(信)、“词达而已”(达)、“言之无文,行之不远”(雅),“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严复的翻译是有目的的,就是要引起他所认为真正有影响的人,即知识分子的注意他所翻译的书都是形成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思想体系的经典著作。他知道这种思想,对当时沉缅于中古世纪迷梦中的知识分子来说,等于一味苦药。所以,他用知识分子所欣赏的古雅文体给苦药裹上一层糖衣,使它容易下咽。所谓雅也者实际上是严氏的推销术。果然,不出数年,他的译作赢得了广大的读者,他的思想攻势取得了成功”(王佐良:关于文学翻译答客问,翻译通讯1983/10)。他翻译的天演论,其文本实际是一种“信息型”功能的社科哲学读本,严复为了实现他特定的翻译目的,人为地在文本中设置了一些戏剧性场景,以增强吸引力迎合当时士大夫们的口味。例如,他将原文中很平白的一句译为:It may be safely assumed that, two thousand years ago, before Caesar set foot in Southern Britain, the whole country-side visible from the windows of the room in which I write,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帝恺彻未到此时,此间有何景物。林语堂认为,这“三字诀”就是指“对原文负责、对读者负责、对艺术负责”,例如译文译作品,如诗文小说之类,译文求其必信必达之外,“不可不注意于文字之美”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严复的求“雅”实则是讲究“修辞”,讲究译文表达要有“文采”,但现在通常把它阐释为“保存原作的风格”。有人认为,严复的“三字诀”换言之就是“内容忠实、语言通顺、风格得体”。2) 鲁迅的译观:鲁迅共翻译西方十四个国家一百多位作家的作品,包括俄、日、英、法、德、奥、荷兰、西班牙等多个国家不同作家的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剧本、童话和文艺理论著作,总字数达三百万以上。鲁迅译观三要点:(1)鲁迅对翻译的结论性观点是“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力求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这种“力求易解”和“保存着原作的丰姿”就是一种在直、意译完美结合后达到的“信”与“达”的理想状态。(2)针对当年那种“牛头不对马嘴”、“削鼻剜眼”的胡译、乱译以及所谓“与其信而不顺,不如顺而不信”的说法(梁实秋),提出了“宁信而不顺”这一原则,主张直译,以照顾输入新表现法和保持原作的风貌。(3)他认为,翻译一要“移情”、“益志”,译文要有“异国情调”,二要“输入新的表现法”,因此要容忍“多少的不顺”,以改进中文的文法(白话文)。必须强调的是,鲁迅其实是主张翻译既要通顺,又要忠实的。只是在二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宁信而不顺”。“译得信而不顺的至多不过看不懂,想一想也须能懂,译得顺而不信的却令人迷雾,怎么想也不会懂,如果好像已经懂得,那么你正是入了迷途了”(鲁迅 几条“顺”的翻译)“这所谓不顺,绝不是说跪下要译作跪在膝盖上。天河要译作牛奶路的意思”(鲁迅,二心集关于翻译的通信)。“不必否认,这些充满洋气的外来语,中国读者起初看起来确有些不顺眼,念起来不顺口,但见得多用得多了,其中的一部分,将从不顺而成为顺,有一部分,则因为到底不顺而被淘汰,被踢开(鲁迅:翻译的通信)。3) 傅雷的“神似”说(Spirit Alikeness):傅雷对翻译有两个比喻,一是“以效果而言,翻译应当象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二是就手法而言,“以甲国文字传达乙国文字所包含的那些特点,必须像伯乐相马,要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但是,“我们在翻译的时候,通常是胆子太小,迁就原文字面、原文句法的时候太多。要避免这些,第一要精读熟读原文,把原文的意义、神韵全都抓握住了,才能放大胆子。” 因此,在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上,他根据自己深厚的中外文化修养,多次指出中西思维方式、美学情趣方面的异同,强调翻译决不可按字面硬搬,并提出了中西语言上的10大不同点:“两国文字词类的不同,句法构造的不同,文法与习惯的不同,修辞格律的不同,俗语的不同,即反映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感觉深浅的不同,观点角度的不同,社会背景的不同,表现方法的不同”等。因而,“即使是最优秀的译文,其韵味较之原文仍不免过或不及。翻译时只能尽量缩短这个距离,过则求其勿太过,不及则求其勿过于不及。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那么原文的意义与精神,译文的流畅与完整,都可以兼筹并顾,不至于再有以辞害意,或以意害辞的弊病了”,主张翻译必须保存原作的精神和美感特征,做到“神形兼备”、传神达意。4) 钱钟书的“化境”说:所谓“化境”(Sublimation),是指原作在译文中就象“投胎转世”,躯体换了一个,但精魄依然故我。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象翻译出的东西的:“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换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因此,他赞同西方所谓“翻译者即反叛者”(“Trandutttore traditore”“Translator, trator”)的说法,认为好的译文应该在艺术上胜过原文:“译者运用归宿语言超过作者运用出发语言的本领,或译本在文笔上优于原作,都有可能性”。需要强调的是,傅雷与钱钟书都是从美学(aethetics)角度提出的翻译原则。5)许渊冲的诗歌翻译“三美”原则当代许渊冲先生也从美学角度提出了翻译中国诗词要传达原文的“意美、音美、形美”的主张(1979),并且指出这三美标准并非同等重要:“在三美之中,意美是最重要的,是第一位的;音美是次要的,是第二位的;形美是更次要的,是第三位的。我们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三美齐备。如果三者不可得兼,那么,首先可以不要求形似,也可以不要求音似;但是无论如何,都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三美”原则强调了文学、尤其是诗歌翻译中的重点。他还认为,“好的翻译等于创作,但并不是随心所欲的翻译,而是从心所欲,不逾矩”。如杜甫登高中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不可译,因为“落木萧萧”三个草头,“长江滚滚”三个三点水,“萧萧”、“滚滚”又是叠字,这种形美和音美如何能转达呢?其实,创译法就可以化不可能为可能,如下面的译文: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 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 after hour. (许渊冲)原诗的“无边”和“不尽”对仗工整,译文boundless和endless也是遥遥相对;原诗“萧萧”是叠字,译文也重复了shower,并且和“萧”音似;原诗三个草头,译文也是三个“sh”的头韵,原诗有三个三点水,译文也有两个词是“r”的头韵。但是原诗“滚滚”这对叠字只译了意,而没有传达原文的音美和行美,这是有所失,但加上了“hour after hour”(时时刻刻)这个叠字片语,就可算是三美齐全了,因为原诗“不尽”可以包括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含义,在空间方面是无穷无尽,在时间方面就是时时刻刻,所以加上这个片语,就是以创补失,创造一个叠字片语来弥补形美方面的损失。(许渊冲,翻译的艺术,2006:14,五洲传播出版社)。但也有人认为诗歌是不可译的。朱光潜先生就曾说过:“有些文学作品根本不可翻译,尤其是诗(说诗可翻译的人大概不懂得诗)。大部分文学作品虽可翻译,译文也只能得原文的近似。”西方语言学大师雅可布逊也认为,由于诗在文字、音韵、隐喻等方面的特性,“从本义上说,诗是不可译的”(Poetry by definition is untranslatable)而只能进行“创造性的移植”(creative transposition)。原因很简单:“诗歌的神韵、意境或说得通俗些,它的味道(英语似为flavour)即诗之所以为诗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有机地溶化在诗人写诗时使用的语言之中,这是无法通过另一种语言(或方言)来表达的。”(王以铸论诗之不可译 兼论译诗问题,见沈苏儒:“等值”、“等效”只是一种理想)。王以铸先生自己爱好诗、译过诗、出版过译诗集并且主张把诗歌翻译介绍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内容继续开展下去,但是在理论上“我认为诗这种东西是不能译的。”他例举了杜甫月夜一诗路易艾黎(Rewi Alley)的英译本,指出“他的译文无疑是高水平的”:今夜鄜州月, This night at Fuchow there will be闺中只独看; Moonlight, and there she will be遥怜小儿女, Gazing into it, with the children未解忆长安。 Already gone to sleep, not even in Their dreams and innocence thinking Of their father at Changan; 香雾云鬟湿, Her black hair must be wet with the dew清辉玉臂寒。 Of this autumn night, and her white何时倚虚幌, Jade arms, chilly the cold; when,双照泪痕干! Oh, When shall we be together again Stand side by side at the window, Looking at the moonlight with desired eyes. 如此上乘的译文,“其结果只会使得能欣赏原诗的人想:这是杜甫?这哪里还有一点儿杜甫的味道?”杜甫原作用四十个汉字所表述的多少层意思以及无穷的言外之意、多少种表露的和含蓄的感情,即中国古诗之所以为诗的东西在译文中都失去了。(见沈苏儒:“等值”、“等效”只是一种理想)从上述各家观点我们对中国传统译论有了一个大致粗浅的了解,使我们对翻译标准从总体上有了一些常识性的认识。这里,不妨审视一下下面两段名家译的散文:1) The simple perception of natural form is delight(自然万物的形体,以无我的直觉观之,都是可喜的). The influence of the forms and actions in nature is so needful to man, that, in its lowest functions, it seems to lie on the confines(局限)of commodity and beauty(自然界的种种形体与种种活动的影响,对人生都是必需的,就其粗浅的作用来说,似乎只限于实用的审美的两者之间的范围). To the body and mind which have been cramped(紧夹) by noxious(有害的)work or company, nature is medicinal and restores their tone(人假如朝夕营营,为俗务所累,或者惯与俗人交游,觉得身心受到束缚,一旦回到自然去,自然就可以发挥它医疗的妙用,恢复身心的真如). The tradesman, the attorney comes out of the din(喧嚣) and cr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