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意难解巧用方法可推断.doc_第1页
文言实词意难解巧用方法可推断.doc_第2页
文言实词意难解巧用方法可推断.doc_第3页
文言实词意难解巧用方法可推断.doc_第4页
文言实词意难解巧用方法可推断.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实词意难解 巧用方法可推断一利用相邻实词推断词义他人有心,余忖度之。二利用文言特殊现象推断词义 1、固定用法“所+实词”结构为例,这是一个名词性结构,结构中的实词无论其本来是名词或其他词性的词语,进入这一结构便临时具备了动词必,往往要作动词来对译。如“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接触、沾染2、四字成语 怨天尤人(埋怨、责备) 文过饰非(掩饰)三利用句法常识推断词义 可先观察实词在句中的位置。接着根据其位置确定其词性。一般而言,在主语、宾语位置上的是名词,在谓语位置上的是动词。受副词、数词修饰的是动词,受形容词修饰的是名词。四利用上下文语境推断词义五利用对文结构推断词义古汉语行文有一种规则,结构相似的上下两句,一般而言,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其意义或相同或相反,这种规则叫做对文。如屈原列传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学好文言文,我们可以走近古典世界的精彩;积累了大量的实词,我们占领了学好文言文的制高点,掌握了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为学好文言文将提供极大的帮助,今天,我们一起探究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学习目标:1、通过练习,探究文言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建立知识坐标树。2、能够利用方法探究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学习方法: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一、完成练习,探究方法,建立知识坐标树解释下列七组词语的意思 (1)常识识记法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近几年试卷中时有涉及,高考已考过“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如: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 用事:凭感情做事 题目解为“凭感情做事”,也是不明文化常识之故,古文中“用事”专指“掌权”,中学教材中学过的触龙说赵太后中“赵太后新用事”即是一例。 (2)联想迁移法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充分调动大脑中的储存信息,进行灵活迁移。例如 一 2008年高考四川卷中“而郑氏数千指独完”一句,熟悉课文六国论的同学马上就会想到“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中的“完”字,意为“保全”,选项解释为“灭亡”显然是错误的。例如 二 2001年第11题:C、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巡视“乘”被解释为“巡视”,不合情理。因为“老弱女子”是平民百姓,根本不可能像官员们那样去“巡视”。那么,“乘”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呢?诗经卫风氓中“乘彼危垣”的“乘”是“登上”的意思;涉江中“乘鄂渚而反顾兮”的“乘”也是“登上”的意思。按“登上”之意来解释“乘”,说“让老弱女子登上城墙”,与前面故意“令甲卒皆伏”相互呼应,这正是主人公田单用来麻痹敌人的一条计策,与文意完全相符。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 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例如三:(2001年全国高考题)“城之不拔者二耳”,题目所给的义项是:拔被攻取。依据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其后秦伐赵,拔十城 ”的“拔”当“攻取”讲,再结合语境,可以推断答案是正确的。由于不少成语中保留了古文言句法及一词多义现象,因此解题时将联想的触角指向自己熟悉的成语典故,也是解答文言实词题的方法之一。如“韩轨遂投城遁走”,句中“投”是否作“投奔”解呢?联想到成语“投笔从戎”,可知此处“投”应为“扔掉,舍弃(3)通假代入法通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现象。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往往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例如一:吾说晏子之义此处如不从通假角度考虑就难以理解,这里的“说”通“悦”,以此代入,符合上下文语境。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4)利用字形推断“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磨刀石“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 见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占70%以上形声字,都是由其形旁来确定字义的。根据这一点,抓住字的形旁推测字义就是一种正确的理解途径。如2004年高考全国卷河北、山东等地有一句翻译: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其中的“籴”是一个较陌生的字,我们从字形可推断是个会意字,跟粮食有关,与“粜”相对,解释为“购买粮食”。又如2001年上海卷的“晋侯觞客于柳溪”中的“觞”,从字形分析,“角”旁多与器物有关,多是盛酒的酒器,而这里应该是活用为动词“以酒款待”。例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例 拔剑切而啖之(鸿门宴)例句“眄”的含义,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例句“啖”的含义,根据“口”,就可知其大致是“吃”的意思。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根据字形推断词义辨别。 “贝” 作偏旁的字与“钱财”有关。例句: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5)互文对举法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这种特殊的互文对举现象在古汉语中非常普遍。有时同一句中相对应之处的字词也具有这种性质,因此有时用互文对举法可帮助你快速判断。例如一“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中“固”的词义,我们从该句的对仗特点来看,“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再例如二判断“去郑而之许”中“去”与现代汉语的异同,“郑”和“许”同为地名,都作宾语,“之”为动词“到”,“去”与“之”相对,应为“离开”,刚好与现代汉语相反。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任用2、因利乘便,追亡逐北 逃跑的人3、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险固的地势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奔腾的骏马5、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 灭6、举类迩而见义远 近7、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目:看8、“变姓名,诡踪迹” 由“变”推出“诡”为动 词,是“隐蔽”的意思9、“遂通五经,贯六艺。” 由“通”可推出“贯”是贯通的意思 (6)语法推断法古汉语有其特殊的句法结构,任何一个实词都与其前后的词构成特定的语法关系,因此考生也可从句法结构入手进行推断。根据汉语语法知识可知,主语、宾语大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那么我们就可以用语法分析法分析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例如一:同样一个“微”字,在“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中,它作谓语而且带有宾语,释为“藏匿”;在“微行入古寺” 中,它作状语,修饰“行”,释为“暗暗地、隐蔽地”;在“微风鼓浪”中,它作定语,修饰“风”,释为“微小、微弱”等等。根据语法知识和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来推断例二 众莫不多光 多:赞赏例三 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柴火(7)语境推断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例如一:“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句话中的“亡”与“举大计”并举,而其结果都是“死”,可见它绝不会是“死亡”的意思,而只能是“逃亡”的意思。句中的“等”字,也不是“等待”的意思,它是承上句的两个“亦死”而来,意思是“同样”。例二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 而疏屈平。伐:夸耀例三 崔杼与庆封谋杀齐庄公。庄公死,更立景公,崔杼相之。庆封又欲杀崔杼而代之相。庆封相景公,景公苦之。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诛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 诛:讨伐规律特点:文章中语句上下连贯,相承相连,意义也必然上下连贯,相承相连,因而联系上下文语境,也能找到一种互解关系,即“连文互解”。二、回归教材,合作探究实例应证 2+3+5三、练习提升,完成练习,思考用了什么推断方法 2+101、致仕:辞官 视事:官吏到任 用事:掌权2、2004年全国(黑龙江、吉林):岁凶,汝旁诸县多盗 凶:不吉利联想:寡人之于国也“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3、( 2005年湖北 ) 李超,字魁梧,淄之西鄙人 鄙:粗俗此项怎么错了?联想:“蜀之鄙有二僧” 为学(边境) “越国以鄙远” 烛之五退秦师(把当作边境)4、 隆庆时,绍兴岑郡候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己,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 (冯梦龙古今谭概)理解 弄璋:生男 弄瓦 :生女 5、 临别,主者曰:“已见地狱罪报如是,当告世人,皆令作善,善恶随人,其犹影响,可不慎乎?(赵泰)6、(1996年全国高考题)“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题目中给的词义是:贾祸消除祸患。我们根据上文内容可以判定是错误的。原 文是针对郭永的抗上举动,有人劝告他不要招惹祸患。“贾”虽然由“做买卖”可以引申出“消除”、“除去”的意思,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 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它的另一义项是“招引”、“招惹”。7、 (查晏子使楚) 王曰:“何坐?”曰:“坐盗。”8、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若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王曰:“先生就舍,寡人闻命矣。”9、下面句子中“意”如何理解?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推断】 “意”后面带有宾词语,作动词,应解释为“料想”; 的 “ 意 ” 作主语,为名词,的“ 意 ” 用法与此相同,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的“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 10、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多余“赢”也与上句的“余”处在相同的位置,其意思也是“多”11、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12、“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屈原列传)。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 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 显然不相对应。13、“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原列传)。“劳苦倦极”与“疾痛惨怛”相对。“疾痛惨怛 ”并列陈述几种情况,译为“疾病、痛苦、凄惨、忧伤”,那么“劳苦倦极”的“极”就不可译为“极点”。 困倦14、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 ,将奈何? 用“ 糸 ”作偏旁的字与“丝织品、绳索”有关15、一曲红绡不知数 琵琶行16、自缢于庭树 孔雀东南飞17、夜缒而出,见秦伯 烛之武退秦师18、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20、“变姓名,诡踪迹” 由“变”推出“诡”为动 词,是“隐蔽”的意思 当然,以上几种方法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可综合运用,对同一道题目而言,也可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多掌握几种方法技巧,在解答文言实词题时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能提高解题的速度和正确率。若能就此平时有意识地结合课本进行操作,做到熟能生巧,在未来的高考竞技场上就不会茫无头绪,手足无措了。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方法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实词一共有120个,而每个实词都是多义词,要把这些实词的用法和意思全部识记基本上不可能,那么什么样的作法可以减少这种难度,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那就需要培养对实词的推断能力。下面介绍理解文言实词常用的推断方法。1、代入法。古汉语单音词占多数,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确定一个多义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可先把这个多义词素组成若干个双音词,然后用“代入法”把这些词放在具体语境中去体会,可以推断一些词语的意义。如08年高考北京卷C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擢:提拔。可以组词为“擢升”,与答案所示的“提拔”近义。D门卒当车,愿有所言愿:希望。可以组词为“愿望”,与答案所示的“希望”相近。把两个词代入原文都能作通畅的理解,所以是正确的解释。2、根据造字法进行推断。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严格来讲有四种造字法,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形声字占了汉字中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就叫“义符”,它显示了这个字的表意范围,如“珍珠”,都是斜玉旁,就表示这是很贵重的。再如08年高考卷重庆卷翻译题殚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饥寒冻馁,死背相望。“馁”在现代汉语中多指气馁,但是这个字的本意是饥饿,因为它的形旁是食字旁。当然这里也可以根据词语构成法来帮助推断。译为:用尽财物不能够完成赋税,费尽体力不能够完成劳役,老百姓饥寒交迫,冻饿而死的尸体到处都是。3、根据词语构成推断词义。汉语的构词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我们可以根据这些规律进行合理推断。如在现代汉语中,我们使用的词是打击,爱憎,愉快,词语中的各个部分有时是可以相互注释的。如08高考卷江苏卷的翻译题(1)及得召见,遂见亲信。这里牵涉到“见”这个特殊词的用法,有两种解释比较特殊:“被”和作代词。前句是得到皇帝的召见,那么应该是被“亲信”,所以亲信应该是动词,古今异义了。这是个同义复合词,解释为“亲近信任”所以应该翻译为:“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4、利用互文、对偶、排比等修辞推断词义。有些文句的结构整齐,那么处于同一位置上的词应该是用法一致,词义相近或者相反的。例如教材中有“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结构整齐,“忠贤”近义,“用”和“以”处于同一位置,那么语法功能应该一致,并且词义相近。那么“以”也解释为“任用”,这种解释虽不常见,但却可以据此推断出来。再如08年高考卷天津卷的第二个翻译题(2)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译文:_根据“恶人者”即是“憎恶别人的人”,那么“利人者”中的“利”应该是个动词,而不是名词“利益”,那么这句话应该翻译为: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跟这做有利于他的事;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憎恶他。5、凭上下文推断词义。结合上下文的语意来推断出要解释的词语的含义。这种方法是无论采用什么推断方法都必须结合起来使用的方法,因为要求解释的实词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上下文中的实词。如08年高考广东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周穷振乏,家无余财振作B、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收留C、访复以舟师造湘城前往D、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愉快A应为“赈济”,因为对于“穷乏”当然只能是“赈济”而不是“振作”了。B应为“抓获、扣留、收监”既然官吏错误地“收访”,若是“收留”,周访不用奋力反抗了。根据语境即可得知理解错误。C选项属于理解不周,应该是“高兴地降服”。6、结合课文内容推断词义。如果这个实词的表面意思在这个语境里理解不通,那么我们可以结合语境联想它在其他场合特别是教材上出现过的意思。如今年高考卷四川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郑氏数千指独完完:灭亡。B吾居长,当任罪任:承担。C宥之,立握得为左参议宥:宽恕。D居一岁,入觐,卒于京觐:拜见。答案:A。先根据语境“时富室多以罪倾宗,而郑氏数千指独完。”说明郑氏家族不可能是获罪了,那么此处的“完”就不应该是结束,完蛋之类了,再联想教材六国论中“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中的“完”是“保全”的意思,正与语境相合。7、用语法分析句子结构的方法推断词义。将句子的语法结构进行分析,找出主干和枝叶成分,然后可以迅速判断其用法即词性,可以在具体的选择中使用排除的方法。这种方法也可以用在虚词的用法判断和文言文的翻译中。如08年高考卷全国卷一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部使者檄刚抚定檄:文告。B刚遣长子迟喻贼喻:开导。C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稽:查考。D以杜金人窥伺之意杜:制止。答案A。分析这个句子的主语应该是“部使者”,“刚”是廖刚,廖刚做什么呢,去“抚定”,所以中间的“檄”就不是名词“文告”,而应该是个动词“下令”全句的意思就是“路政司下令廖刚安抚平定”。这几种推断方法能灵活运用,还是要依赖于比较好的语词基础。在这样的基础上单独运用或者综合运用这几种方法来解题,就比只凭识记来应对显得聪明多了。文言文中实词含义的推断二 正确把握文言文实词含义不仅仅是我们解读文言文内涵的关键,而且是每年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之一。对于这一方面的复习,除了我们平时注意积累,加大对一些古今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的识记之外,还需要我们掌握一些推断实词的解题技法。(一)语境推断文言文实词含义丰富,大多都存在一词多义现象,要想对其进行准确的界定、理解,需要我们借助上下文的语境进行推断。如2006年天津卷考查的是“南迫洛阳”一句中“迫”字的含义。审视该句语境“今河内带河为国,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可以看出,“南迫洛阳”一句是交代“河内”的地理位置,所以“迫”解释为“逼近”更符合上下文意。据此可以推断,该题A项的解释是不合语境的,因为“逼迫”的对象应为“人”,而该句中“迫”的对象是“物”(洛阳)。又如2005年重庆高考试题中考查“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中“质”字的含义,从这一段的上下文来看是说那些富人不拥有“田籍”却要向百姓收税,由此看来“质”与质问之间显然没有什么关系,而应理解为“抵押”。(二)巧借字形中国汉字中多为会意字和形声字,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汉字的形旁来忖度实词的含义。如2006年天津卷考查“有牧人御众之才”中“牧”的含义。该句中的“牧”是一个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左为“牛(泛指牲畜”,右为“人手中拿着一条鞭子”,把两者的意思联系起来,就是“放牧牲畜”;引申一下,对象如果是人,自然就是“统治,治理”之意了。所以该项的解释是正确的。又如2004年全国高考试题甲卷要求解释“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这其中涉及对一个“籴”字的考查,而这个字对于大多数的考生而言都比较陌生。如果观察这个字的字形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个由“入”字和“米”字组成的会意字,故其本意应为“买进粮食”,与“粜”相对。此外古汉语中的通假字绝大多数为形近通假,故而借助字形还可以帮助我们识别通假字: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娶)(孔雀东南飞)屈平既绌(黜)(屈原列传)召有司案图。(按)(廉颇蔺相如列传)(三)迁移联想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趋于浅近,且贴近生活,贴近课本。因此,在揣测实词含义时可以迁移联想,从而对这些实词作出正确的援引解释。如2006年四川高考试题考查“环堵之中”的“堵”的含义,联想到高中语文课文促织中有“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的句子,这里的“堵”,就是“墙”的意思。推断出所给选项“院子”的说法显然有误。如2005年北京高考试题考查“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诛封”一句中“诛”字的含义,我们就可以联想到成语“口诛笔伐”中的“诛”是“讨伐、谴责”的意思,这样就不难推断出题干所说的“杀掉”是错误的。如2001年全国高考试题要求解释“使老弱女子乘城”中“乘”的含义,联系高中课本第三册中氓一文中“乘彼陒垣,以望复关”一句,这里的“乘”字应理解为“登上”,从而排除“巡视”这一错误选项。(四)语法求解所谓语法求解,即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常识,通过判断其词性的方法对所给选项进行推断排除。如2006年安徽高考试题中“资生之业,靡不毕书”一句中,考查“资”的含义,由语法结构可以看出“资生”一词应为动宾结构,“生”应为“资”的宾语,故这里解释为“资财”显然有误,应理解为“凭借、获取,本文指用来谋生的方法。”。又如:2005年浙江高考试题“庭除甚芜。除:废弃”。从句子结构形式看“庭除”是句子的主语,从而推断“除”是名词,解释为“废弃”显然有误。联系苏武传可知“除”是“台阶”的意思。又如2004年湖北高考试题中考查“昌期少年,不闲吏事”一句中“闲”字的含义,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该句主语是“昌期”,后边有宾语是“吏事”,根据语法可以推断“闲”应该是一个动词,由此初步推断“空闲”这种解释有误,这里应理解为通假字,通“娴”,是熟悉的意思。(五)妙用修辞在古汉语中常常会出现“互文见义”、“同义词复用”等文言现象,故而我们可以依据这一特征,借助已知实词的含义推断未知实词的含义。如1991年全国高考试题中要求解释“顽鲁者亦当矜怜”中“顽鲁”一词的含义,我们可以参照原文,找到与这句话相对应的句子“贤俊者自可赏爱”,从而可得出“顽鲁”是相对“贤俊”而言的,即“才德不出众,愚昧蠢笨”之意,而非“顽皮”、“固执”抑或“鲁莽”。(六)引申推断古汉语经历了一个由单音节词转变为多音节词,由一词一义演变为一词多义的过程,因而一个词的原始含义与其不断扩展、丰富后的引申义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如果我们知道其中一个义项,便可以据此推想到其他相关义项。如2006年重庆高考试题考查“特拜陕西行台中丞”中“拜”的含义,所给选项解释为“拜:拜访”,首先考虑到“拜”原指“古人表示敬意的礼节”,后又引申出“行礼”、“拜谢”、“拜见”、“授予官职、任命”等含义,拜:用在表官职的名词前面,一般讲为“授职、任命”,故而此处讲为“授职、任命”。又如2003年全国高考考查“务”字的含义,而这个词有多种理解,如“事务、务必、从事、致力等”,如高中第六册书报任安书中“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一句中,“务”解释为“事情、事务”,而就2003年全国高考所考文本来看,说的是“太宗初即位”想要整顿政务,故这里可以由“事情、事务”引申为“致力”。 文言实词推断法三“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对文言文阅读考查的主要要求之一,该考点要求考生能够根据一定的语言环境来正确推断某一实词的含义。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掌握120个文言实词的意义及用法,而高考不考中学语文教材中现成句子实词的含义,考查的是如何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也就是说考查的是知识迁移能力。“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也就是一种能力。”(余闻2004年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的说明)如果能掌握一些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对于“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大有帮助的。一、从字形结构入手汉字绝大部分是形声字,形旁大多表意,因此可以通过字形结构来推断词义。例如:1、“若少屈,冀得一归觐”(1998年全国高考题)“觐”可以借助形旁“见”推断意思与“见”有关,再根据语境推断为“拜见”。2、“夫子将焉适”(2003年全国春招试题)“适”字的形旁是“辶”,它与“走”“到”“往”有关,联系上下文,可推断为“到”的意思。二、从读音入手根据读音,可以发现通假关系,然后根据本义推断通假字的意思。例如:1、“以身徇国,继之以死”“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1995年全国高考试题)“徇”与“殉”读音相同,“徇”是“殉”的通假字,“殉”的意思是“为了某种目的而死”,联系上下文,可以推断两个“徇”属同一义项,即“为而死”。2、“或至涂而反”(2001年上海春招试题)“涂”与“途”读音相同,“涂”是“途”的通假字,“途”的意思是“路途”“道路”,联系上下文,可以推断“涂”的意思是“道路”。三、从成语入手学生对成语的意思比较熟悉,借助成语的意思可以帮助推断实词的意义。例如:1、“善才绳之”(1997年全国高考试题)“绳”字的意思可以根据成语“绳之以法”中“绳”的意思“制裁”,推断为“按法律处置”的意思。2、“而的又为一”(2001年上海高考试题)可以根据“有的放矢”中“的”的意思推断为“箭靶”。四、从结构位置入手在古代汉语中,大都数词组和句子结构整齐(相似),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利用这一特点,可以推断实的含义。例如:1、“齐人追亡逐北”(2001年全国高考试题)“追亡”“逐北”对应整齐,“亡”是“逃跑者”的意思,可以推断“北”也是此意。2、“选置师傅,铨简秀士”(2002年全国春招试题)两句结构整齐、对称,“选置”是“选拔”的意思,可以推断“铨简”也是“选拔”的意思。五、从语法入手 语法是谴词造句的规则,借助语法,可以迅速地推断出实词的含义。例如:1、“自放驴,取樵炊爨”(2000年全国高考试题)“取”为动词,“樵”是“取”的宾语,就应该为名词,可以推断出“樵”的意思是“木材”。2、“俄有吏袖空牒窃印者”(2001年北京安徽春招试题)“吏袖空牒”缺少了谓语动词,不符合造句规则,“袖”处于谓语动词位置,可以推断出“袖”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袖藏”的意思,这样此句才规范。根据上下文的语境,也能帮助我们推断出实词的意思,这里就不再赘言。以上是笔者从分析高考试题入手,介绍了文言文实词几种常见的推断方法,在考试过程中,如果能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文言实词的解释、句子的翻译都能很好地解决。当然方法仅仅是方法而已,如果没有文言实词词义的积累,任何方法都是徒劳的。因此,要想学好文言文,必须注重词汇的积累。“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对文言文阅读考查的主要要求之一,该考点要求考生能够根据一定的语言环境来正确推断某一实词的含义。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掌握120个文言实词的意义及用法,而高考不考中学语文教材中现成句子实词的含义,考查的是如何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也就是说考查的是知识迁移能力。“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也就是一种能力。”(余闻2004年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的说明)如果能掌握一些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对于“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大有帮助的。 一、从字形结构入手汉字绝大部分是形声字,形旁大多表意,因此可以通过字形结构来推断词义。例如:1、“若少屈,冀得一归觐”(1998年全国高考题)“觐”可以借助形旁“见”推断意思与“见”有关,再根据语境推断为“拜见”。2、“夫子将焉适”(2003年全国春招试题)“适”字的形旁是“辶”,它与“走”“到”“往”有关,联系上下文,可推断为“到”的意思。二、从读音入手根据读音,可以发现通假关系,然后根据本义推断通假字的意思。例如:1、“以身徇国,继之以死”“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1995年全国高考试题)“徇”与“殉”读音相同,“徇”是“殉”的通假字,“殉”的意思是“为了某种目的而死”,联系上下文,可以推断两个“徇”属同一义项,即“为而死”。2、“或至涂而反”(2001年上海春招试题)“涂”与“途”读音相同,“涂”是“途”的通假字,“途”的意思是“路途”“道路”,联系上下文,可以推断“涂”的意思是“道路”。三、从成语入手学生对成语的意思比较熟悉,借助成语的意思可以帮助推断实词的意义。例如:1、“善才绳之”(1997年全国高考试题)“绳”字的意思可以根据成语“绳之以法”中“绳”的意思“制裁”,推断为“按法律处置”的意思。2、“而的又为一”(2001年上海高考试题)可以根据“有的放矢”中“的”的意思推断为“箭靶”。四、从结构位置入手在古代汉语中,大都数词组和句子结构整齐(相似),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利用这一特点,可以推断实的含义。例如:1、“齐人追亡逐北”(2001年全国高考试题)“追亡”“逐北”对应整齐,“亡”是“逃跑者”的意思,可以推断“北”也是此意。2、“选置师傅,铨简秀士”(2002年全国春招试题)两句结构整齐、对称,“选置”是“选拔”的意思,可以推断“铨简”也是“选拔”的意思。五、从语法入手 语法是谴词造句的规则,借助语法,可以迅速地推断出实词的含义。例如:1、“自放驴,取樵炊爨”(2000年全国高考试题)“取”为动词,“樵”是“取”的宾语,就应该为名词,可以推断出“樵”的意思是“木材”。2、“俄有吏袖空牒窃印者”(2001年北京安徽春招试题)“吏袖空牒”缺少了谓语动词,不符合造句规则,“袖”处于谓语动词位置,可以推断出“袖”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袖藏”的意思,这样此句才规范。根据上下文的语境,也能帮助我们推断出实词的意思,这里就不再赘言。以上是笔者从分析高考试题入手,介绍了文言文实词几种常见的推断方法,在考试过程中,如果能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文言实词的解释、句子的翻译都能很好地解决。当然方法仅仅是方法而已,如果没有文言实词词义的积累,任何方法都是徒劳的。因此,要想学好文言文,必须注重词汇的积累。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教案新星中学 吴琪2012年3月12日教学目标: 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解答技巧。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解答技巧。教学设想:以课内例子导出方法,以方法指导课外。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除落实120个实词之外,我们还应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与技巧。二、方法介绍(一) 课内:A、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眄”的含义,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B、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畴”的含义可根据“田”字旁能推出“田地”之意。)方法:字形推断法(利用汉字字形)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功能。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者与兵器有关;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从“(言)、辶(走)、刂(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其它还有:禾-五谷、贝-金钱、皿-器具、纟-丝麻、宀-房舍、求-毛皮、隹(zhu)-鸟雀、冖-笼罩、歹-死亡、月-肉、页-首、自-鼻、目-眼、尸-身体课外:A、启听淮北取籴。(其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 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B、袖空牒窃印(2001年春季北京卷)部首“片”,本义就是“木片”,众所周知,古代发明纸张之前人们都把字写在木片或竹片上,所以“片”又被引申为“文件、文书”之义,因此凡是以“片”为形旁的字如“版”“牌”“牍”等都有“文件、文书”的意思。 (二)课内:A、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句中“用”和“以”位置相同,而“用”的意思又是我们拿得准的,“以”的意思是“任用”)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弥:愈,越)D、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险固的地势)E、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灭)F、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G、追亡逐北(亡,北对应,均为溃败。常用“败北”,北即败)方法:语言结构推断法(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多,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近或相反,运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易推出难。课外:A、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腰”与戴对应,动词,腰戴)B、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私者,然欲厚之,更所以祸之。(1991年全国卷)91年18题“顽鲁者亦当矜怜”中的“顽鲁”义:A、愚笨而鲁莽B、固执而粗鲁C、顽皮而愚蠢D、愚昧而愚蠢,孤立地看似乎都讲得通,但由于这句话同下面“贤俊者自可赏爱”构成整句。因此,你只需了解“贤”“俊”是在古文中是“有才能”之义,就很容易能选出D项这一正确的答案。 (三)课内:A、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平安的)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受助动词“能”的修饰,并处在谓语的位置,便可推断它是动词“会水”即“游泳”的意思。)C、范增数目项王(它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如动词,既不能理解成“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该理解为“用眼睛示意”。)D、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促织 “高”字上带宾语,用如动词,联系原文,可推断为“抬高”。)E、臣战河南,然不自意先入关破秦。(“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F、视之,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意”作主语,为名词,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方法:语法分析推断法(利用语法结构)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课外:A、文过饰非 (掩饰)严惩不贷 (宽恕)孜孜不倦(勤勉的样子)B、有势者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 (“朱丹”、“黝”都处在谓语的位置并分别带了宾语“门”和“之”,所以就能感知它们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是“漆成红色”和“涂成黑色”的意思。)C、自放驴,取樵炊爨(2000年全国高考题)(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D、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 (四)课内:A、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B、烟涛微茫信难求(“难求”为谓语,而“信”修饰了“难求”,作状语。状语一般由副词和形容词充当,结合语境就可以推断出“信”是实在的意思。)方法:语境分析法(利用上下文语境)“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绝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我们要寻找的钥匙。课外:A、又以適去,意不自得。(根据“意不自得”可以推知“適”同“谪”,“又以適去”,是“又因为被贬而离开”。)B、(郭)永以书抵幕府(“抵”是多义词,这里是什么意思?前文说,太原地方长官总是任用名望很高的人,每次宴请耗费千金,这些钱都是从各县搜刮来的,对大谷县征敛尤为紧迫,于是“永以书抵幕府”,意思是:郭永写信送到太原帅幕府。抵,送达。) (五)课内:A、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言听计从:听从)B、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务农,从事)C、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超出)方法:成语印证法(利用成语)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借用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有时也能让我们“绝处逢生”。课外:A、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速之客 :招致)B、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接近)C、(95年试题12题)在官清恪,未尝闻私。(恪守不渝:谨慎而恭敬)D、吾亦望汝副其心(名副其实:符合) (六) A、(97年高考)“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同课文的“沛公不胜杯杓”中的“胜”;B、(97上海卷)“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同课文“向使六国各爱其地”中的“爱”;C、“伐其功”跟课文屈原列传中“平伐其功”中的“伐”均是“夸耀”之义。方法:课文迁移法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其实课文中已出现过,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解答文言实词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代入检验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你掌握的法宝越多,你获得成功的系数就越大 三、巩固练习:(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并说说词义判断方法)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世家歙州 家:定居。B、君行坏堰 坏:使毁坏。C、迁秘书省校书郎、知县事 知:主持、执掌。D、四方奏疏不可其意者悉投二瓮中 可:符合、适合。解答:A、家:定居。谓语、动词B、根据上下文意,不可能是许逖出行使河堰毁坏,而应是许逖行走在已损坏的河堰上,有所感慨,于是下决心重修。因此不能把“坏”理解为使动用法。C、知:主持、执掌。例如,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勾践灭吴)D、可:符合、适合。例如,可口。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004年湖南卷) 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睦 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 亲近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北边 高考文言文选材虽然在课外,但大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依据。考生只要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就不难准确辨析选文中的几个实词释义的正误。 【解析】“阴”在课文登泰山记中有“其阴,济水东流”一句,山的北面为“阴”。“和”在课文赤壁赋中有“倚歌而和之”一句,意思是“跟着唱、随声附和”,与选项中的“和”相同。答案解释为和睦故B错。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005年浙江卷) A视其舟,则离败而胶 搁浅 B庭除甚芜,堂庑甚残 废弃 C疆场无侵削之虞 忧虑 D条其言,书于褒城驿屋壁 整理 本句从“堂庑甚残”可判断出“除”是个名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006年天津市) A南迫洛阳 逼迫 B有牧人御众之才 统治 C引耿弇等五营击之 带领 D恂经明行修,名重朝廷 美好 B句中的“牧”是一个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左为“牛(泛指牲畜)”,右为“人手中拿着一条鞭子”,把两者的意思联系起来,就是“放牧牲畜”;引申一下,对象如果是人,自然就是“统治,治理”之意了。所以该项的解释是正确的。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006年全国卷) A季布匿濮阳周氏 隐瞒 B意季布匿其所 料想 C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 授官 D诸将皆阿吕后意 迎合 如果平时熟读文言文的话,根据前后文的语意,很快就会找出答案。这四个字并不在常用120个文言实词内,却是课文中常见的。如:匿:中丞匿于溷藩以免五人墓碑记;相如引车避匿廉蔺列传。意: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诏书特下,拜臣郎中陈情表;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蔺列传。熟读课内文言文,读透记准,此题不难得分。A项译不通。成语“销声匿迹”中的“匿”应为“躲藏”。用在此句中恰好吻合。该句“匿”的后面省略了介词“于”,整个句子的意思为“季布隐藏在濮阳周氏家”。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与技巧四川省平昌中学陈国锋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与技巧1,形训推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A,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B,若少屈,冀得一归觐(1998年高考)A句“造”的义符为“辶”,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就可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B句“觐”为形声字,义符为“见”,联系下文推断为“拜见”之义。2,声训推断法:(通假推断法)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A,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B,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A句“顿”与“钝”读音相近通假,“钝”的含义是“不锋利”,那么“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思是“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B句“要”与“邀”同音通假,推断“要”的意思是“邀请”。3,词性推断法: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A,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B,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C,变姓名,诡踪迹D,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A句为对仗句,“据”对“拥”,“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的意思,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B中借助“良”推断“劲”应为形容词,进而解为“硬的、强有力的”。C句中借助“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