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翻译教学大纲.doc_第1页
英语翻译教学大纲.doc_第2页
英语翻译教学大纲.doc_第3页
英语翻译教学大纲.doc_第4页
英语翻译教学大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外国语言文学系英汉翻译教程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 英语 二一年八月英汉翻译教程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00087课程名称英汉翻译教程课程英文名称A Course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总学时数100授课学时64实践学时实验学时习题课学 时36设计学时学 分开课单位蓝天学院外语系适用专业英语专科先修课程高级英语、英语阅读等课程类别学科核心课选用教材英语翻译教程庄绎传编著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主要教学参考书英语翻译教程张培基、喻云根、李宗杰、彭漠禹编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汉英翻译教程吕瑞昌、喻云根、张复星、李嘉古、张燮泉编 陕西人民出版社中国翻译双月刊 中国翻译编辑部编辑出版本课程 任务和 目的英汉翻译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一门必考课程。英汉翻译包括英译汉和汉译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本课程除简单介绍中外翻译理论知识外,主要是通过对照阅读,引导应考者研究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找出英汉互译的规律,用以指导实践。通过学习本课程,应考者应熟悉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能将中等难度的英语文章译成汉语,内容准确,文字流畅;能将比较简易的汉语文章译成英语,用词得当,语法平稳。本课程与英语专业其他课程相辅相成。它作为一门实践课,有赖于英语专业其他课程为应考者打下良好的英语基础,使应考者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初步达到阅读英文原著的水平,并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因而具备从事英汉翻译的条件。另一方面,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和语言对比研究,应考者可以进一步认识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通过学习本课程,了解了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并能在翻译实践中恰当地加以运用,提高使用两种语言的能力和翻译水平。教学大纲制订单 位外语系英语教研室教学大纲制订时间2010-8-15二、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一)、实践部分 本课程采取单元教学,共分十个单元。单元中每课有对照阅读和练习,并附有提示和解说。每单元有一小结,重点说明通过语言对比可以看出的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第一学期教授前六个单元,第二学期讲授后四单元并进行复习考试。第一单元 故 事 1. 故事选篇。其特点是:以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讲述自己或别人的经历。情节具体,文笔细腻生动。 2. 语言对比: (1)代词。英语代词用得多,汉语实词用得多。英语可先出代词,后出实词。汉语则先出实词,后出代词。 (2)形容词与副词。注意搭配,一种语言可用的搭配,不一定能用于另一种语言。有时形容词或副词汉译时可单独处理。 3. 考核要求:翻译中有处理下列问题的能力: (1) 所选故事的特点及理解方面的难点; (2) 代词; (3) 形容词与副词。第二单元 历 史 1. 历史文章选篇。其特点是:介绍历史情况,说明事实,并阐发其意义。语言正式,概括性强,不作过细的描写。 2. 语言对比: (1) 重复与代称。英语不喜重复,多用代称。汉语不怕重复,多用实称,少用代称。 (2) 定语从句。英语大量使用定语从句,可以体现出句子的层次。汉译时可放在被修饰语之前,或在原地处理,译成并列分句,或移至句首,提前处理。汉译英时注意使用定语从句。 3. 考核要求:翻译中有处理下列问题的能力: (1) 所选历史文章的特点及理解方面的难点 (2) 重复与代称 (3) 定语从句第三单元 地 理 1. 地理文章选篇。其特点是:说明地理情况,顺便介绍当地社会生活,并议论有关的热点问题。所用语言可以生动、细腻,可以拘谨、正式,需视文章使用的场合而定。 2. 语言对比: (1) 动词。动词怎样与主语和宾语搭配,英语和汉语往往有很大不同。翻译时需根据上下文选用适当的动词。有时甚至需要改变句子结构。 (2) 分词短语。英语大量使用分词短语,可以体现出句子的层次。汉语则多用并列谓语或并列分句。汉译英时注意使用分词短语。 (3) 被动语态。英语多用被动语态,汉语少用被动式。英译汉时,可用无主句,或用主动句表示被动含义。 3. 考核要求:翻译中有处理下列问题的能力: (1) 所选地理文章的特点及理解方面的难点 (2) 动词 (3) 分词短语 (4) 被动语态第四单元 经 济 1. 经济文章选篇。其特点是:着重说明经济形势,提出主张和建议,以大量数据说明问题。所用语言视场合而定,文件的语言正式而精练,演讲的语言则要比较易于上口。 2. 语言对比: (1) 经济术语。经济领域有大量的专门术语。有些普通词语在经济文章中有特殊含义。经济术语有特殊的用法和搭配。 (2) 数字及有关的术语和量词。 3. 考核要求:翻译中有处理下列问题的能力: (1) 所选经济文章的特点及理解方面的难点 (2) 本单元出现的经济术语 (3) 数字的译法 第五单元 文 化 1. 文化文章选篇。其特点是:探讨人生、生与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夹叙夹议,语言生动,文情并茂。 2. 语言对比: (1) 关联词。英语重形合,关联词用得多。汉语重意合,关联词用得少。 (2) 语序。英语强调突出重点,语序灵活。汉语多用并列结构,更多借重于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评论与表态的话语,英语多放在句首,汉语多放在句末。 3. 考核要求:翻译中有处理下列问题的能力: (1) 所选文化文章的特点及理解方面的难点 (2) 关联词语 (3) 语序第六单元 文 学(1) 1. 文学作品选篇。这一部分的特点是:以对话为主,穿插一定量的叙述和心理描写。对话像对话,易于上口。不同的人在不同场合,说话各有其特点。 2. 语言对比: (1) 选词。文学作品语言丰富生动,选择词语的余地大。要根据上下文选择最恰当的词语,特别是动词和形容词。 (2) 对话。对话有口语的特点。对话可以体现说话者的身份、心情以及他对人、对事的态度。 3. 考核要求:翻译中有处理下列问题的能力: (1) 所选文学作品的特点及理解方面的难点 (2) 选词 (3) 对话第七单元 文 学(2) 1. 文学作品选篇。这一部分的特点是:以叙述和心理描写为主,穿插一点对话。叙述包括对自然条件的描述和对事情发生过程的描述。注重连贯性。 2. 语言对比: (1) 描述的连贯性。通过情节的发展、一连串的动作,或时间状语、地点状语来体现连贯性。 (2) 心理描写。直接描写心理活动,或通过描述动作来刻划人物的心理,或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 (3) 反译。为了行文方便,或为了掌握分寸,如不能按原文的角度译,可从相反的角度来译。 3. 考核要求:翻译中有处理下列问题的能力: (1) 所选文学作品的特点及理解方面的难点 (2)描述描述 (3) 心理描写第八单元 科 普 1.科普文章选篇。其特点是:使用科学术语,介绍科学知识,但不谈得很深,以便于普通读者理解。语言比科学专著较为灵活。 2. 语言对比: (1) 科技英语的特点。(如英语大量使用被动语态等。) (2) 抽象名词。英语抽象名词用得多,汉语用得少,汉译时可译作动词或形容词。 (3) 增词与减词。汉语多用动词和范畴词,英语用得少。由于行文的需要,翻译时也可适当增词或减词。 3.考核要求:翻译中有处理下列问题的能力: (1) 所选科普文章的特点及理解方面的难点 (2) 抽象名词 (3) 增词与减词第九单元 法 律 1. 法律文章、文件选篇。其特点是:大量使用法律术语,法律条文内容周密,语言精确。翻译此类文章或文件,需特别强调忠实于原文,法律条文更要字斟句酌,以最精练的语言准确地传达原意。 2. 语言对比: (1) 法律文件的特点。语言正式、精练,内容缜密、周到。 (2) 主谓搭配。汉语的主谓关系没有英语那么密切。汉译英时需多考虑主语能否与谓语搭配。 (3) 断句与并句。由于两种语言句子结构的差异,翻译时往往把一句分成两句或多句,但并句的情况较少。 3. 考核要求:翻译中有处理下列问题的能力: (1) 所选法律文章、文件的特点及理解方面的难点 (2) 主谓搭配 (3) 断句与并句第十单元 演 讲 1. 演讲词选篇。其特点是:范围广,一篇演讲可能涉及各方面的内容,语言正式而生动,有时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翻译此类文章,句子结构不要过于复杂,语言正式而又能上口,要考虑听众听的效果。 2.语言对比: (1)成语。英译汉时可适当使用成语,特别是四字成语。汉译英时只需译出基本意思,不一定译出成语的形象,更不必追求使用英语成语。 (2)文化差异。译文里可略加几个字,以帮助外国读者理解中国的事物和典故。或采取加注的办法加以说明。 (3)照顾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联系。 3. 考核要求:翻译中有处理下列问题的能力: (1) 所选演讲的特点及理解方面的难点 (2) 成语 (3) 文化差异二、理论部分: 主要对下列中外翻译名家及其论述作简要介绍:1. 鸠摩罗什(344-413) 对翻译佛经的贡献 翻译倾向:意译2. 玄奘(602-664) 对翻译佛经的贡献 主张:“既须求真,又须喻俗”3. 严复(1853-1921) 天演论及其他译作 翻译标准:信、达、雅4. 林纾(1852-1924) 巴黎茶花女遗事及其他译作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作用 钱钟书对林译的评论 钱钟书关于文学翻译的主张:“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5. 鲁迅(188l一1936) 译作概述 对翻译工作的态度 主张:“宁信而不顺”,“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 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6. 霍秋白(1899-1935) 与鲁迅关于翻译的通信7. 郭沫若(1892-1978) 关于理想翻译的论述 主张:“翻译工作者必须有高度的责任感8. 茅盾(1896一1981) 主张直译,同时提倡保留神韵 1954年关于文学翻译的论述9. 傅雷(1908-1966) 对翻译工作的态度 主张:“重神似不重形似”10. 王佐良(1916-1995) 关于直译与意译的论述 关于翻译的其他论点11. 杨宪益、戴乃迭 关于文化差异的论述 强调“必须非常忠实于原文” 戴乃迭强调“应该更富有创造性”12. 周煦良 对“雅”的解释:得体 关于风格的论述13. 西塞罗(Cicero,前106一前43) 论演说术(选读)14. 哲罗姆(Saint Jerome,约347-420) 论最优秀的翻译(选读)15. 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1747-1814) 论翻译的原则(选读) 我国对泰特勒三原则的介绍与评论16. 萨沃里(Theodore Horace Savory) 翻译艺术(选读)17. 恩格斯(PEngels,1820一1895) “不应该这样翻译马克思的著作”(选读)18. 费道罗夫 翻译理论概要(选读)19. 巴尔胡达罗夫 语言与翻译(选读)20. 奈达(Eugene ANida) 奈达与泰伯合著翻译理论与实践(选读)21. 斯坦纳(George Steiner) 语言与翻译面面观(选读)22. 爱德乐(Sol Adler) “防止中文式的英文”(选读) 考核的要求:上述名家关于翻译的主要论点。三、课程基本要求:1熟悉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2能将中等难度的英语文章译成汉语,内容准确,文字流畅;3能将比较简易的汉语文章译成英语,用词得当,语法平稳。四、学时分配表:教学环节教学时数课程内容讲课实验实践习题课讨论课设计其他小计1、Introduction222、Unit1 Stories3253、Unit2 History3254、Unit3 Geography3255、Unit4 Economy3256、Unit5 Culture3257、Unit6 Literature3258、Unit7 Literature3259、Unit8 Popular Science32510、Unit9 Law32511、Unit10 Speeches325Translating Theories16420Translating Skills628Translating Practice448General Revision6612总 计6436100五、课程教学的有关说明1本课程自学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