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西思维方式看翻译中静态.ppt_第1页
从中西思维方式看翻译中静态.ppt_第2页
从中西思维方式看翻译中静态.ppt_第3页
从中西思维方式看翻译中静态.ppt_第4页
从中西思维方式看翻译中静态.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中西思维方式看翻译中静态与动态的转换 张培基先生的译文赏析 摘要 思维方式是沟通语言与文化的桥梁 由于中西思维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 中西思维方式在中西文化及汉英语言中必然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 在翻译过程中 必须充分考虑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 本文认为 翻译中的转换实际上就是思维方式的转换 思维方式在翻译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文章以张培基先生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为例 论证了中西思维方式在翻译转换中的作用和影响 I 引言 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一种转换关系 这种转换绝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简单传递或转移 而是渗透了译者对于这个文本中一切文化 艺术 历史等诸多因素的理解 接受和阐释 翻译是通过译者主体的比较阐释 有些译文从字面上看 它已经逐字逐句按照原文的意思翻译过来了 但我们在阅读或欣赏这样的译文时总是觉得这样的文字象是隔了一层膜似的 给人一种 雾里看花 的感觉 让人感觉不自然 觉得别扭 很难进入我们的大脑 翻译家M S Peden认为 翻译是一项 破旧立新 的 重建事业 而译者就是承担 重建工程的建筑师 得先打破原文的外形结构 然后再按译语的表达习惯组词成句 张增健 1998 英语和汉语这两种差异迥然的语言 翻译的转换就自然更重要了 在翻译时 有些时候 我们可根据原文的句式表达 顺藤摸瓜 依样画葫芦 最大程度地忠实原文 有些时候 我们可按文理 轻挪慢移 修修补补即可 可有些时候 我们则需要 摧毁 原文框架 推倒重来 来个 面目全非 上面我们所说的 转换 实质上就是思维方式的转换 思维方式与语言密切相关 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 语言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 连淑能 2002 语言的使用体现思维的选择和创造 翻译的过程 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 而且是思维方式的变换 连淑能 2002 人类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反映 也就是说人类的思维活动 有其相通之处 思想是共同的 所不同的 是各自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 洋人有洋人的思维模式和表达方式 国人有国人的思维 表达方式 说中国话却偏要用西洋方式 总觉得有悖情理 所以能清醒意识到这一点 就能在 忠于原文 的前提下 为自己的翻译处理争取到更多的周旋 舒展的活动空间 而不致被 脚镣 铐死 张增健 1998 近年来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这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 本文试图从中西思维方式的角度来研究 诠释翻译中的转换问题 不同的民族 在观察一些事物现象时 所取的角度及思维方向有时是极不相同的 表现在言语中 不同的民族就可能采取截然相反的语言形式来描述同一现象 吕志鲁 1998 思维方式是沟通语言与文化的桥梁 由于中西思维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 中西思维方式在中西文化及汉英语言中必然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表现特征 在翻译过程中 必须充分考虑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 我们认为 翻译中的转换实际上就是思维方式的转换 思维方式在翻译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张培基先生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为例 来论证中西思维方式在翻译转换中的作用和影响 II 中西思维方式论略中国传统的哲学是以人为中心 无论是孔子的 天地之性 人为贵 还是孟子的 万物皆备于我 都强调人的首要性 汉族人受传统的哲学思想影响 在他们的意识里 人的主体意识 人的重要是相当强的 而英民族重视客体意思 思维的目标往往指向外界 探求外部客观世界对人的影响 这种思维方式反映到语言表达上 就是汉语习惯用表示人的词作句子的主语 或潜在的主语 而英语则有用非生物主语的倾向 钱歌川说 我们说英文时 贯常都要用人或生物做主语 而英文则爱用无生物做主语 潘文国先生指出 就语言研究来看 理论研究有三个层面 一是具体语言规律的层面 具体语言的语法 具体语言的音韵构造规律等等 二是普通语言学的层面 归纳各种语言的具体规律 抽象出较为一般和普遍适用的规律 三是语言哲学的层面 从更深一层探讨人类语言的本质 研究客观世界 主观意识和语言三者之间的关系 这三个层面一层深似一层 一层高于一层 后一层是指导前一层研究的基础 具体语言规律的研究要有普通语言学的理论指导 而普通语言学的研究要以语言哲学的研究作为前提 潘文国 1997 359 他进而论述了英汉语言心理上的对比问题 认为这是更深层的对比 企图推导出隐藏在不同表达法后面的心理和文化背景 进行一种哲学式的思考 目的是为了最终建立中国的语言哲学 悟性的特点是参与意识 理性的特点是距离意识 主张悟性的儒 道 佛在本质上都是参与的 只是参与的方法和对象不同 儒家的基本人生态度是入世 他参与人们的社会活动 与人生社会同命运 道家和释家的基本人生态度是出世 但道家出世后并没有遁入真空 而是参与了自然界 把自己融入了大自然 佛家的出世进入的是彼岸世界 参与的是生命的轮回 而中国的佛教徒又更多地渗入了道家的人生观 主张理性的西方哲学其前提是保持物我之间的距离 只有隔开了距离 才能对研究对象进行冷静的解剖析 因此主张理性的必然主客体分明 潘文国 1997 364 中国哲学的一个最基本 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天与人 或天道与人道 自然与人为的关系问题 作为宇宙观照的自然观 天 是化生万物的本源 人是天工造化之物 所谓 天人合一 是人与天道本性生养 赞化 共运的关系 即人与自然的整一 协调 有机的联系 作为认识论的基本范畴 天 指认识对象 客体 人 指认识主体 天人合一 则是指认识主客体相互依存 相互包容的一体关系 中国哲学的本体是整一的 无论称其本体为天 为道 为太极 阴阳 或为理 为心 为气 都具有冯友兰归结的 大全 一 的性质 徐行言 2004 112 在人类与自然同一观念的基础上 中国古人对于世界万物的认识始终保持着多元化的整体性 特别强调感性的综合判断思维方式 西方古人在要求自然符合人的愿望的基础上 严格地划分了人与自然的界限 而且细致地区别万物的特征 十分注重逻辑分析的综合思维方式 阁保平 2004 连淑能论述了中西思维方式的十大关系 伦理型与认知型 整体性与分析性 意向性与对象性 直觉性与逻辑性 意象性与实证性 模糊性与精确性 求同性与求异性 后馈性与超前性 内向性与外向性 归纳性与演绎性等 连淑能 2002 思维方式的差异归根到底是文化的差异 从人类思维的整体来看 思维方式具有时代特点 区域特点 社会特点 四者纵横交错 构成网络结构 研究这个网络结构 不仅是思维学 文化学和社会学的任务 也是语言学的任务 连淑能 2002 III 中西思维方式与翻译中静态与动态的转换 世界上所有的语言 不管其各有多少种句型 都可归纳为动态的和静态的两种 其原因是客观现实中的一个事件 人们可以用动态来表达 也可以用静态来表达 表述的角度不同便构成了动态句型和静态句型 周志成 2004 392 3 1物人转换汉民族在民族文化心理 认知策略上的差异 从语言哲学 认知语言学 语言类型学 人类语言学 语言心理学 文化语言学 语用学等多学科 多维度进行审视 如英汉语篇衔接手段中英语多用物称 汉语多用人称 就表明了理性与悟性 刚性与柔性 客体意识与主体意识等方面的思维差异 反映了汉民族的 天人合一 一元归纳思维定势和西方民族的 天人二分 的二元演绎心理定势 入场券卖每人美金二元 但看的人竟有几千人之多 每到紧要关头 几千人同声喊着本校的 呼声 yell 以鼓励场中的武士 ThoughadmissioncostasmuchastwoUSdollarsperperson yettherewasalargeattendanceofseveralthousand Ateachcriticalmoment thestadiumwouldbeechoingwiththespectators chorusofwildyellsfortheirownathleticheroes 但是我以后还去看过几次 看到第三次 我也不知不觉的站起来 跟着我们的同学们拼命的喊那助威的 呼声 Iwenttowatchfootballseveraltimes Thethirdtime however foundmerisingtomyfeetinspiteofmyselftojoinmyfellowstudentsincheeringlikemad 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 合家高兴透顶了 Whenababyboyisborntoafamily thereisimmensejoyinthewholehousehold 父亲又常常带我去参观军舰 指点给我军舰上的一切 我只觉得处处都是整齐 清洁 光亮 雪白 心理总有说不出的赞叹同羡慕 Myfatheroftentookmetoanavalshipandshowedmearound Itarousedinmeaninexpressiblefeelingofadmirationtoseeeverythingonboardsospickandspan andsoglossyandspotlesslywhite 关于这事 我常自比为古时的皇帝 而把插在架上的书臂诸列屋而居的宫女 Thisoftenpromptsmetolikenmyselfandthebooksonmyshelvesrespectivelytoanancientemperorandhisconcubineshousedseparatelyinarowofadjoiningrooms 3 2主被转换几乎每一本讲英汉翻译的著作都要谈到被动句的问题 认为英语爱用被动句 汉语不爱用被动句是两种语言的显著区别之一 如果我们往深一点看 就可以发现在这些句子的后面也体现了两种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 除了别的原因之外 很多英语被动句必须译成汉语的主动句是因为前者反映了客体意识而后者必须应之以主体意识 潘文国 1997 366 中国传统哲学注重天人合一 物我合一 在人和万物之间的和谐统一的关系中 人要起主导作用 万物皆备于我 说明了汉人的思维方式中有一种主体意识 而西方哲学强调物我二分 主客对立 人为万物的尺度 更多地强调客体意识 周志成先生也说 主动与被动表现形式的差异主要取决于语言自身的特点 但另一方面也与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思维方式有关 而汉语 与整体思维相应 主动态与被动态似乎都 尽在不言之中 没有形式标记 没有规范 许多时候 不管是主动意义还是被动意义 句子的形式一个样 多是主动式 又因为行为和动作一定是 人 这个主体才能进行和完成的 于是许多有被动意义的句子也用主动句子表示 主语形为施事实为受事 这种受事施事化现象相当普遍 这种句子在古汉语中与被字句相比占绝对优势 到现代汉语中还是占优势 周志成 2004 429 我爱我母亲 特别是她勤劳一生 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朱德 母亲的回忆 Ofherhardworkinglife inparticular agreatmanythingswillforeverbecherishedinmymemory 母亲知道我们所做的事业 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 朱德 母亲的回忆 WhenshewasinformedofthegreatcauseinwhichIwasengaged sheeagerlylookedforwardtothehardlifeofapeasantwomanathome sheeagerlylookedforwardtothesuccessofChina snationalliberation 她是一个青年团员 一个积极而热心的人 不管厂里也好 里弄也好 有事找陈伊玲准没错 何为 第二次考试 AsaYouthLeaguer shewasenthusiasticandearnest Wheneverthefactoryorherneighborhoodwasinneedofsomehelp shewasalwaysconsideredtherightpersontoapproach 3 3名动转换就汉语和英语对比来说 在语言运用中是动词优势还是名词优势 在语言研究中是以动词为重点或以名词为重点 一向是个受关注的课题 周志成 2004 381 郭绍虞先生说 我经常提出一个假设 就是认为西洋语法是重在动词 汉语语法则重在名词 潘文国先生指出 英语在理论上以动词为中心 而实际上是名词占优势 汉语理论上以名词为重点 而实际上动词占有一定的优势 这两个违背民族心理的语言事实是各自语言的特点决定的 潘文国 1997 379 他认为英语爱用名词尤其的爱用抽象名词也反映了英语民族的客体意识 并说认识到这一点对翻译特别有用 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Starvationwasaremotethreat 他们一时不必担心饿死 如果把这句话翻译成 饥饿是个遥远的威胁 就太外国腔了 我每当听到一个旧友死去的消息 总要惆怅多时 p 43 Thenewsofanyoldpal sdeathwillinvariablymakemesadinmyheartforalong longtime 到徐州见着父亲 看见满院狼籍的东西 又想起祖母 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朱自清 背影 WhenImetfatherinXuzhou thesightofthedisorderlymessinhiscourtyardandthethoughtofgra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