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政策与理论调查报告.doc_第1页
民族政策与理论调查报告.doc_第2页
民族政策与理论调查报告.doc_第3页
民族政策与理论调查报告.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理州洱源县乔后镇白族本主文化摘要: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白族先民就在以苍山洱海和滇池为中心的地区生息繁衍,在河旁湖滨的台地上创造了早期文明的水稻农耕文化,过着农耕渔猎的定居生活。从西汉至唐初,白族先民在汉文化以及其他外来文化的影响下,不断进分散和聚合,先后形成东西洱河蛮、白子国、渠敛诏及六诏等酋邦,后建立了南诏国,大理国等政权,历500多年.历500多年。公元1253年大理国被蒙古灭亡。建立了云南省元朝任命大理段氏为“大理总管”,世袭其职。终元之世,大理总管传11代。公元1381年明朝大军平定云南,取消了段氏在大理的世袭特权。元明清三代,白族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与中原相融合,白族在这历史长河的不断流淌中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本主文化”。 关键词:白族,本主文化,大理州洱源县乔后镇。1白族: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白族自称“白伙”、“白尼”、“白子”等,汉语意为“白人”。年,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白族。2本主文化:本主崇拜是白族独有的一种宗教信仰。本主又叫本主神,白语称“武增”,又称“老谷”(男性始祖)、“老太”(女性始祖),各地还有“武增尼”、“增尼”、“东波”等。这些称呼有祖先和主人的含义,但并不是单纯的祖先崇拜。一般认为,本主崇拜源于原始社会社神的崇拜和农耕祭祀。它在南诏时期即已形成,并且是南诏、大理国时期白族的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以后又历经数百年的发展,本主数量不断增加,文化内容越发丰富,才形成如今的本主崇拜格局。由于白族先民的来源较为复杂,在社会历史变迁中,宗教信仰也显得游离不定。随着社会相对稳定,民族共同心理的确立,才渐渐形成了比较固定的崇拜对象“本主”。我们知道,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其社会根源。白族民众大多生活在平坝地区,生活相对稳定,人们所渴望的是村社平安,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于是集体无意识地信仰起相当于村社神的“本主”。希望“本主”一年四季保佑村社子民。在白族语中,“本主”也可直译为“大当家”、“大老爷”。由此可见,“本主”带有一定的宗法家长的色彩。长期以来,“本主”崇拜的具体表现形式在各个地区有所区别,但主要内容是基本相同的。“本主”庙一般设在村社附近,这“本主”还有点类似于希腊神话中俄林波斯山的众神,人情味很浓。一村一社皆有自己的本主庙,本主不是单独的个体,一般都由本主夫妇和子女侍从组成。所以,进入本主庙,往往给前来祭祀的白族子民一种很温馨的感觉。这种情况,与进入佛教寺庙所产生的那种庄严肃穆感很不相同。 本主崇拜从一开始,其形象就被定位成一个村社的看护神,对村社的兴衰以及子民的发达负责任,他的地位与佛教诸神是并立的,他们之间不属于隶属关系。这有些类似于一个是本土选举产生的地方官,一个是外来的有威望的信仰权威。他们在白族人心目中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与相应的心理需求挂钩,两者相互渗透。原本属于本主崇拜的一些思想和信仰,也嫁移到佛教信仰里。这就是白族地区宗教信仰的客观事实。 白族民众习惯于向本主许愿,一旦心愿许下,就一定要抽出时间到本主庙祭祀。这种习俗统称为“磕头”。磕头仪式中必不可缺的牺牲是活公鸡,主事家长手抓活公鸡,掐其冠血,在本主庙诸神灵塑像前点血祭祀,口中念念有辞,都是心中的美好愿望。仪式结束后宰鸡煮食,祭祀的人家,家族老少要在本主庙里把所有祭品享用完毕,仪式才宣布结束。大理州洱源县乔后镇白族本主文化,以及变迁 在大理州洱源县乔后镇白族地区,每年腊月三十(农历旧年的最后一天),几乎家家户户都拿出自家最好的祭品(家禽类肉食品为主,主要以鸡,猪,鱼为主,还有其他蔬菜,水果等贡品),鸡放到大锅里整只煮熟(掏出内脏等不干净或不能食用的部分),中午时分开始做准备,下午先在家里祭神祖先灶王、门神,然后吃年饭,晚上十二点大家把丰盛的贡品摆在大托盘中(全部为素食)。村民们托着祭品,抢着时间到本主庙里烧香、祭祀、放鞭炮驱邪,和本主一起分享过年的快乐(村民们认为谁最早到本主庙最好,最晚回来最好,由家中当家的男性或家中长子去祭神,有守夜的性质,一般人去就是呆一晚上)。 每年农历冬至日也是如此(尤其是冬至在过年前面的更是隆重,贡品主要以饵块年糕为主,也是素食)。贡品为素食,主要由于当地人信奉佛教为原因。然后就是一年四季换季(及家里两季农作物播种前和收割后),家里有大的变动(有人出生或常年生病、子女出嫁、大的家畜生死或买卖、子女外出求学或生活、家里两季做生意发财、官员升迁等大的活动)都要到本主庙祭神、祷告、叩谢。尤其是家里有人出生和娶媳妇或招女婿是必定去的,当生下来的娃娃满月时要到本主庙叩谢取名字,届时请家族中年老或村中有文化或有地位(不是权势,而是德高望重的人们)来帮忙取名字,最终决定权在于本主有抽签的性质,以便得到本主的认可(新生的人为本村人)。家里娶媳妇或招了女婿也要在结婚三天后去本主庙叩谢,以便得到本主认可这家庭中的新成员。以前到本主庙里去祭神、祷告、叩谢。一家老少高高兴兴到本主庙里“野炊”一回,吃饭前面放上一串鞭炮这鞭炮声才是关键的,它向其他村民释放出一个明显的信号,这家有大事啦(一般为喜事)饭后回家时家里的长者要一路的叫家里小孩或体弱者的名字叫魂,以防被鬼魂勾走了他们的魂魄。但是随着这几年的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这种到本主庙祭神、祷告、叩谢的活动不在那么隆重,但是基本次数保持不变,只是不在那么庄重了(一般人们都不在本主庙吃饭了 ,在本主庙只是做点必要的贡品,其他的在家里做,到祭神完毕再回家里宴请亲戚) 在一个村子里,各家各户轮流着到本主庙上香(早晚一次,每家连续上香5天)在此期间家里也必须要上香,村民现在家里上香,然后再到本主庙去上香,以便得到本主的庇护。因此本主庙里的香炉,灯塔等一直香火不断。 每年或遇到特殊年份(自然灾害、佛教信仰需要),村里定会在本主庙举行庙会,以此来进行祭神、祷告、叩谢等。届时村里会请本地区的得道高僧、德高望重之辈来主持庙会,这是全村人的特大活动,这等庙会十分庄重、隆重。届时全村人能去与会的都去,会期全村人都要吃大锅饭(全部是素食),穿着端庄。每个村庄的本主庙都是全村人的公共财产,村民们有公费,多数都是村里的公告收入,少部分是村民定额上交的,由村长管理,用来支配村里的公共消费(主要是庙会的开销和庙宇的修缮)每个村庄,村民都十分重视本主庙会的参与,本主庙的修缮和维护,一般本主庙都会定期修缮,修缮时大家平均出资,共同出力,这是一个村子凝聚力的一种体现。在本地区本主信仰的地位要稍微低于佛教信仰的地位,一切庙会都要考虑,服从佛教庙会(及在举行佛教庙会时就不能举行本主庙会,重大本主庙会只能吃素等)。本地区白族本主文化历史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