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留守学生.doc_第1页
说起留守学生.doc_第2页
说起留守学生.doc_第3页
说起留守学生.doc_第4页
说起留守学生.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注留守学生说起留守学生,作为一名老师,没有人没遇到过,特别在这样一座小县城,上学的孩子既有城市的也有农村的,留守的孩子是很多的。下岗的工人和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每年都有好多人去往工业发达的地区打工,由于打工时间久了,他们早已把打工地作为他们的第二故乡,而他们的孩子由于没法就近上学,到了上学的年龄,往往被送回来上学,成为留守学生。作为一名老师,我碰到过许多这样的孩子,感觉他们需要老师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下面我来说一说我在工作中是如何对待这些留守孩子的。留守幼儿的特点与教育策略:一、沉默寡言型。这一类的孩子往往跟着家中的老人或者寄养在亲戚家中,他们往往缺少更多与他人交流的机会,只是被喂饱饱的,并被大人要求要乖,听话,从而养成沉默寡言的性格。比如我在小班时带的余某某。就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在印象中,刚来时,一直是个很乖的小女孩,整天都坐在小椅子上,既不和小朋友交流,也不理睬老师的关心。只是用她那双小眼睛默默的看着,然后就趴桌子上睡一大觉,等着姨婆来接,默默跟在后面回家。怎样打开这样寡言的孩子的心扉呢?一直比较困惑,试了多种方法都无效,反而离老师更远,只好尝试着让一些比较懂事的孩子去接近她,果然渐渐开朗了,也愿意和老师交流了,融入了集体生活中,学习上也能主动与他人交流,一个学期进步很大,家长对老师非常感激。二、过度活泼型。这一类孩子跟着家中老人比较多,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隔代教育中的溺爱现象是比较严重的,孩子被宠得什么事情都以自我为中心。比如我班的胡某某,是个挺聪明的孩子,刚入园时,总为了抢别人的玩具,打人抓人咬人,天天有家长告到老师这里来。老师通过与他的奶奶交流了解到,原来他妈妈在他一周岁的时候就去杭州打工了,他跟着爸爸奶奶一起生活,平时爸爸工作忙,没空管他,都是奶奶带,所以他要什么奶奶都尽量满足他,可以爸爸要知道孩子做错什么,肯定是乱打一通。奶奶就更护着,所以养成了这样不良的行为习惯。所以我决定要象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用爱心去感化他,知道他爱看奥特曼的书,我就在晨间时,寻找一些和他一起观看,带他一起做游戏,教他为集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用自己的行为去感化他,让他学会关心他人,体会关心他人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从而改正不良的行为。胡某某一个学期来,获得了同伴们的友谊,而自己也越来越进步了。三、哭闹不止型。这一类孩子也大多是属于隔代教育的比较多,被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带大的孩子,被无微不至的关心爱护着,孩子很少与社会接触,所以来到幼儿园他就会感觉孤单、害怕,同时还有深深的失落感,因为老师面对的是所有的孩子,她要给予每个孩子爱心,让这些孩子有失落感。比如我们班的朱某某,是个挺可爱的小女孩,就是自理能力较差,每天入园总要哭闹不止,老师是怎么劝都不行,她每次总三抱着爷爷的腿不放手。当有一次,我把她从她爷爷手里接过来,抱着她给小朋友上课,她不哭了,把她放到她的座位上就大哭,让你没法上课。等我蹲下来安慰她的时候,她张开手就把我脸一抓,我的脸上火辣辣的疼,说实话,心中有些懊恼。可是看着这不懂事的三岁孩子,我的心情平静下来,我低下头问她:“你的小手抓老师,把老师脸抓破了,老师疼吗?”她低下头,小脸涨通红,知道自己错了,不再说话,我趁此机会告诉她,要学会体谅别人,爷爷奶奶在家要做很多事情,而小朋友的任务就是到幼儿园来学本领,所以不可以哭闹。同时在平时的一日生活中,给予她更多的关心很爱护,教她大小便,洗手穿衣服,让她每天都以愉快的心情走进幼儿园。四、无拘无束型。这类孩子也常常是隔代教育的孩子居多,祖辈们对他们是放任自流的,所以上幼儿园后,是不知道上课要进教室的,老师说的常规是根本不放心上,等活动要开展时,老师往往要先去找他们,给老师工作带来了不便,同时孩子自己也没有良好的常规,直接影响了他的学习。比如我们班的杨某某,没有纪律是出名的了,胆子特别大,幼儿园的角角落落都见过他的身影,许多老师都认识他。他不但自己到处跑,还把班上的其他孩子也带着到处跑,老师上课就到处找人,我应该怎么办呢?经过观察,发现这个孩子自理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学习新事物的能力也还不错,喜欢别的孩子跟着他,其实是个很聪明的孩子。我抓住他这些特点,在他到处乱跑犯错误的时候,在集体面前批评了他,往往这个时候跟着他的孩子就会少了,而他也感觉到失落。我又个别的与他交流,告诉他只有他自己在学习纪律上有大的进步,才能成为同伴们的好榜样,渐渐的发现他变了,不再乱跑,学习更努力,也更懂事了,还被同伴们选为小组长呢。以上是我在关爱留守幼儿中的一点小小经验,与大家交流共享。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心爱护他们,他们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关心他们就是关心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为我们祖国的未来建设带来更多的希望!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广大农村变化日新月异的同时,也出现了亟需全社会给予关爱的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指的是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人数近2000万人,也就是说,在我国3亿6千万儿童中,每18个孩子就有一人无法与父母共同生活。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也是一个弱势的群体。他们本应和其他未成年人一样,能每天得到父母的关心与呵护,能享受到家庭的幸福与快乐。然而,因长期与父母分离,再加上代管人有时又监管不力,这些孩子在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思想、行为、心理上容易发生偏差。他们就像独居空巢的孤单小鸟,虽然平日生活在群鸟争飞的喧闹环境里,但每当回到自己空荡荡的窝巢想起不在身边的父母,难免会忧心忡忡。这些孩子比一般的未成年人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关爱和呵护。因此,中小学校、幼儿园对留守儿童负有义不容辞的教育责任。据有关问卷调查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遇到问题,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是教师,比例为67.0%,第二为同伴,比例为24.1%,家人的比例为6.1%;生活中有了烦恼,留守儿童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为教师,比例为34.0%,第二位为同伴,比例为33.9%,家人的比例为28.8%。因此,作为黟县示范幼儿园的一名幼儿教师,给班上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爱,则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班共有留守儿童六名,为做好每名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开学初,我就通过多方了解,掌握每名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并根据我对每名留守儿童的性格观察,为他们建立了个人档案,从而为每名留守儿童做到“因人施教”打下基础。另据有关资料介绍:留守儿童有了烦恼向家人倾诉的比例是最低的。中小学生和幼儿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与此相关的也带来了一些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有倾诉的渠道,也需要有人能够告诉他们怎样正确对待这些问题。家人在这方面应该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但由于父母在外,留在家里的其他亲属或父亲或母亲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这种情绪的长期积累,对于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因此,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主动对这些儿童给予特殊的关爱,努力使他们切实感受到班集体温暖,以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在课程教学中灵活多样地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在主动与留守儿童经常性地进行交流,倾听孩子诉说的同时,我还争取更多的机会与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进行交流和沟通,及时反馈这些留守儿童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和性格等方面情况,并督促留守儿童的父母应尽最大可能加强与孩子的联系和沟通,以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尽量减少由于“留守”而给孩子带来的不利影响。目前,我班的六名留守儿童与其他幼儿相处融洽,学习、生活能力、性格发展等方面都呈现较好的发展趋势。如今正直我国农村劳动力进城打工的大浪潮。对于经济的发展这是个可喜的表现,而相对于教育,却引人深思,原因何在?那么多的家长远离家乡外出务工,将子女托咐给谁?教育子女的重担倾斜到谁的肩头呢?我校地处山区,上述不在少数,如何关爱留守儿童、教育好他们?我个人认为应当营造“阳光教育”。什么是“阳光”教育?我觉得是一种能让留守儿童,在父母未在身边的情况下依然开心幸福,拥有阳光般温暖的教育,学得开心、玩得也开心。对此我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一、营造“阳光教育”,道德注重“三育”。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由此可见,人的教育离不开:社会、家庭、学校这三大教学环境。从表面上看,教学环境只处于教学活动的外围,是相对静止的,但实质上它却以特有的影响力干预着教学活动的进程,系统地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如果说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角,那么教学环境就好比是他们活动的舞台。因此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共同培养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而相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平日里的家庭教育还是缺失的重要环境。因此我们作为一名管理者班主任,更应当体察入微、关爱入微、交流入微,给留守儿童以更多“慈母般”的翔。何为体察入微,我觉得应当是“听其言、观其行、思其心”。从留守儿童每天的言行举止,每一细微之处,思想他们心时的想法,感受他们的变化;否开心,是否有疑问未解,是否有话想说,但又迟迟不决、是否学得踏实等等。关爱入微则是在体察的基础上,每天或隔一两天询问留守的生活、学习、游戏、交往等情况。尽可能做到关爱他们宛若其父母。那这些孩子肯定打心里喜欢你、尊敬你。如做到前两点,交流入微就十分容易了。因为孩子们在心中已把教师当成自己的“父母”。性能和我们倾心而谈。此时我们不妨把孩子们当成自己的小朋友,畅所欲言,但心中却不可忘却自己仍是一名管理者,因为我们是要通过细细的谈心,寻找更好的方法教育好留守儿童,给住院病人以阳光般的温暖,而不是纯粹的朋友,予以弥补家庭教育的。因此,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三者相互依托、缺一不可。二、营造“阳光教育”,也要注重“三需”。1、儿童对交往的需要。现在独身子女居多,由于其在家中地位的特殊,使孩子缺乏交往能力。留守儿童更加得到其代理监护人的溺爱。(其祖父母、外祖父母等)但21世纪的人才要求会生存、会发展、会生活、会创造、会交往。因此班主任除了应创设一个团结的集体,还应扩大留守学生的交往圈。学校和社会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班主任可以通过组织多样挑选以,如:课外兴趣19组、互帮互助小组、学做小雷锋活动、探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等,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尊重、学会相处、学会关心、学会帮助,增进彼此的了解,让留守儿童感受大家庭的温暖和交往所带来的惊喜。2、留守儿童对环境的需要。留守儿童处于家庭、学校、社会三大环境中,他们需要在不同的环境中得到重视、尊重;良好的环境中求知交友,施展自己的才能;他们成长的道路上,有良好的环境为他们做基础。在三大环境中,家族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学校是成长的阶梯,社会是施展才干的大舞台。有人说,留守儿童的家庭不再是美好的摇篮了。我觉得父母不在他们身旁,确是打存了原有家庭的和谐。但其他亲人对留守儿童深深地爱和远在异地务工的父母在电话里、书信里几句对孩子热爱的关怀,都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家庭的幸福、温馨,父母在外依然是那么地关爱着他们。而作为副主任,我们应当多家访或与留守儿童的代理监护人多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所在地的社会情况,用非常真切的话语感染孩子们的代理监护人,让他们在生活、学习、交往等方面给予孩子们更多的关爱和教导。让家庭、社会和学校这三在环境所迸发出的浓浓的爱始终如三春朝晕播洒在留守儿童的心坎上。3、留守儿童对情感的需要留守儿童的情感波动性较大,对周园的反应敏感性强,他们需要平等友善、关心、理解和尊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他们更容易被宠坏、更容易形成娇气的不好习惯、也更容易在自尊心上受到伤害。作为副主任应当采取措施使留守儿童经常保持乐观、稳定、愉快的积极情结,使他们获得爱的互需、爱的激励,从而促进其在学校、家庭的学习与生活。并引发全体同学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帮助。比如:我们可以受用写信的方式,让所有的同学都写一封给父母亲的信,往往写得感情最真挚的是那些留守儿童,因为他们的心中是那么的思念父母。而后将好的作文展出或诵读,让全体同学都感受一个孩子对父母的真挚的心。这样所有的同学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