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答题技巧总结.doc_第1页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总结.doc_第2页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总结.doc_第3页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总结.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总结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总结分析某一联的字,词,句,并进行赏析。 答题技巧1.分析相关字,词,句2.解释所在联的诗歌含义3.运用艺术手法4.描绘(展现)XX画面(场景)5.作用(表现作者感情,对诗歌整体产生影响)1.分析相关字,词,句2.解释所在联的诗歌含义3.运用艺术手法4.描绘(展现)XX画面(场景)5.作用(表现作者感情,对诗歌整体产生影响)例题“碧天如水倚红楼”一句哪个字用得最妙?试简要分析。 答倚,即倚偎之意。 湛蓝的天空如水洗过一般明净高远与红楼相依相偎。 运用拟人手法。 描绘出红楼高耸入云的雄姿。 流露出诗人对秋日红楼景色的喜爱之情。 比兴的手法答题技巧以XX(景物)写起,运用比兴的修辞手法,使诗歌含蓄。 融情于景的分析思路答题技巧1.分析景物特点2.体现景物品质(特征)3.表达作者情感例题这首诗表达技巧上有很多特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云气缭绕,松涛阵阵,长江奔涌澎湃。 这些景物表现了大自然的壮美恢弘。 诗人豪迈奔放的胸襟和情感融入其中,诗中有画,景中有情,富于感染力。 双关(象征)的艺术手法答题技巧1.表面上(诗面上)表现了XXX2.深层次(个人境遇,社会状况)中体现了XXX【联系背景,关注诗末注解】3.两方面的联系1.表面上(诗面上)表现了XXX2.深层次(个人境遇,社会状况)中体现了XXX【联系背景,关注诗末注解】3.两方面的联系例题怎样理解诗中“幽情”?答“幽情”表面上是伤春,面对“韶光”逝去,目睹“落花”堆积,一种“春去也”的感慨油然而生,从全诗看,幽情暗含着忧国之情,盛景不再,大势已去。 一种忧国伤时之痛郁结心头。 盛春不再,象征着南宋大势已去,伤春亦忧国,使人感到郁闷惆怅。 某一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题技巧1.内容上描写了XXX,表达了XXX2.结构上,起到了XXX的作用。 例题“情虽不厌”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从内容上看,点明了对看到的东溪之景的喜爱和内心的闲适愉悦之情。 从结构上看,总括上联,并与首联的“发船迟”,最后一句的“薄暮归”相呼应。 咏本诗题目为“咏XX”而很少从正面着墨,就某一联进行赏析。 答题技巧1.通过侧面描写进行着墨2.以景物烘托3.以情感烘托例题这首词为咏梅花,但很少从正面着墨,请从上片内容简析笨诗如何描写梅花的。 答上片通过侧面描写。 通过清幽的月光,迷蒙的迷雾,清澈的溪水来烘托梅花,写出它的优美姿态。 通过诗人内心感受烘托,通过“挂愁”“相思”等词表现梅花的动人神韵。 诗中前后两个部分表现的情感不同,这是否是一种不协调?答题技巧1.肯定作者写法2.介绍前后情感变化3.运用手法(反衬)4.表达情感例题这首诗前后两联分别由个不同色调的场景组成,情感氛围似乎不协调,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答本诗前后两联色彩乍看似不协调,实则不然。 前联以红叶青山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后联以风雨凄迷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 这恰是诗人匠心所在,诗人富于变化的笔墨突出了离别思绪。 XX评价本诗有XX(李白,杜甫,稼轩)之神来之笔,试做分析。 答题技巧1.联想相关人物或评价特点(浪漫,现实,豪放,婉约.)2.概括本诗特点3.进行类比1.联想相关人物或评价特点(浪漫,现实,豪放,婉约.)2.概括本诗特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