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中的“感觉”.doc_第1页
阅读中的“感觉”.doc_第2页
阅读中的“感觉”.doc_第3页
阅读中的“感觉”.doc_第4页
阅读中的“感觉”.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阅读教学中的“感觉”曾秀莲感觉,是我们接触事物所产生的知觉,可以解释为觉得、认为。当我们人类接触到客观事物后,就会产生最原始的主观映象。所以,我们在阅读语言文字后,自然会产生一定的感觉,会有自己的感知、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体现在阅读教学中,就是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何为感悟?简单地说,就是感觉、感受和体悟。然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对感悟表现出束手无策:一方面,语文上有许多东西,学生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悟”出来的。因为读书的深度,个人的积累,生活的经验,思维的广度都会影响我们对文章的理解。所以在语文教学的有限时空中,要学生得出独到的深刻的多元的感悟,又谈何容易?另一方面,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来至不同的地方和班级,彝汉共学,语感不同,语文素养不同,对同一个材料所能感悟的程度也不尽相同。阅读是学生的一种个性需求,而在这种个性需求的过程中,要把自己读进文本里去,又要联系生活想开去,就必须得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和行为实际,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人生经验去读。我们面对的班级,彝汉生活的环境不同,生活经历和体验也不同,如何才能让这些不同的孩子读出个性化的感受呢?这的确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面对这些参差不齐的孩子,阅读教学给我们带来太多的困惑。在解决了字词和读通了课文的情况下,让孩子们找出感受深刻的地方,说说自己的感悟。这样的要求,对好多刚从彝族地方来的孩子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因为他们在读的过程中根本没有留心感受深刻的地方,他们甚至根本读不通课文,不知道什么是感受和体会,那么,还如何让他们来交流独特的感受呢?即使个别几个优秀的孩子,清晰流畅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觉,多数孩子仍然象听天书一样,一片茫然。这样的阅读教学,只是为几个人进行的教学,很让人失望和颓唐。所以,我们应该尝试着把复杂的深奥的东西简单化,变成孩子们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来进行。阅读教学要注重感悟,简单地说,这感悟不就是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独有的感觉吗?阅读是感觉的前提,而感觉就是在阅读中获得的最真实最淳朴的情感。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一直尝试着从五个环节来把阅读和感觉联系起来:即找感觉、说感觉、拓感觉、品感觉、写感觉。一、初读课文找感觉语文教材中所选编的每一篇课文,都写得很优美,有深度有内涵。就是我们老师,仅靠自己读个一两遍就想全面把握内容理解课文,都有一定的难度,何况是学生呢?因此,课前的预习是必须的过程,教师得明确地提出预习要求,不能给学生布置过多的作业,应该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预习。为了教会学生预习的办法,激发他们预习的热情,我们教师一定要像他们那样进行精心的预习,并将自己的预习展示给他们看。其实,学生自己回家预习的过程,就是一种初读课文的过程了,他们内心或多或少的都会有一些感觉。第二天检查预习情况,指名初读课文后,教师再让学生说说自己听完这篇文章后,心里究竟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或者说心里此时涌动着什么样的情感。学生在自己读过几遍后,再次听了同学的朗读,都应该有自己一定的感觉。或感动,或感激,或敬佩,或自豪,或幸福,或悲伤,或同情,或自责例如:别饿坏了那匹马,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心里会涌动一种感动或者感激的情感;一面,学生在初读后会升起一种敬佩和爱戴的情感;跑到家里来的松鼠初读后会让学生感到很有趣和愉快,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学生在读后内心对两个孩子充满了同情,感觉他们特别的可怜,命运太悲惨。如此一交流,就在初读课文时找准了文章的感情基调了。至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在细读课文时自然会一一迎刃而解。二、细读课文说感觉初读课文时,老师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写作的思路,摸准文章的感情基调。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悉心品读课文,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注意自己心情的变化,读到一定的地方,感觉自己走进了角色,心情随之起伏时(即有了不一样的感觉之时),立即在此作个记号,把这个地方的语句反复读几遍,看看再一次的读会让自己产生什么样的感觉,并力争用一些精练的词句把这些感觉批注在旁边。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些重点语句含义深刻,而学生在悉心品读的过程中,自然会在这里找到自己独特的感觉。当然,对于部分基础特别差的孩子来说,连读通课文都有一定的难度,这就得在课前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让班上优秀的同学带领他们反复地读,帮助他们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这些孩子在细读课文的过程中并不会是毫无感觉,毫无收获的。文章中能够震撼所有学生心灵的地方,这些孩子一样也有自己的感觉,只是他们无法用一定的词句来描述自己的感觉而已。如果让他们来交流自己此时的感觉,他们或者也会用很简单一个词来说自己的感觉,其实这已经很不容易了。例如老人与海鸥一文中,老人去世后海鸥们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大声鸣叫,肃立守灵的那些句段,非常吸引和感动每一个孩子。这些地方,应该尽量让那些基础差的孩子来谈自己此时的感觉。哪怕他们只能说出一个词,如:海鸥懂感情,海鸥象人,海鸥舍不得老人,海鸥很着急,海鸥很伤心等,我们都得肯定他们阅读的进步。又如凡卡一文中,凡卡在信中这样对爷爷说:“这儿的人都打我。我饿的要命,又孤零零的,难受得没法说。我老是哭,有一天,老板拿楦头打我的脑袋,我昏倒了,好容易才醒过来。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学生读了这段话后,内心都会很受震动。此时,就应该让那些不爱发言不敢交流的孩子来谈自己读后的感觉。他们只要能说出凡卡太可怜了,凡卡生活太悲惨了,老板太狠毒了,我很同情凡卡。我们都应该给予这些孩子称赞。如果这些孩子有自己的感觉而实在无法用语言来说,我们应该鼓励他带着自己的感觉来读感受深刻的地方,鼓励他尝试把自己的感觉读出来,仍然读不出感觉来的孩子,老师可以给予适当地引导。不同层次的孩子,表达自己感觉的方式有所不同,不论他用什么方式来表现,只要有感觉就好。交流了感觉,还得让孩子们储存这些感觉,否则交流就显得没有意义了。所以在重点句段旁边,老师还得帮助孩子们梳理感觉,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感觉,并鼓励他们再次把这些感觉写下来。三、师生交流拓感觉由于学生生活经历不同,人生体验的不同,对同样的描写感觉也不尽相同,如何把学生千差万别的感觉加以梳理,并输送到每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呢?光是学生的畅所欲言和大胆交流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也得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去,以老师的感觉来启发学生的感觉,把自己放进文中的角色之中,象孩子们一样悉心品读专心抒写用心交流。告诉孩子们自己的心情,鼓励孩子们猜测揣摩老师的感觉。例如:爸爸的鼾声一课,事先我就让学生猜测一下老师听到身边亲人的鼾声后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学生积极猜测:焦急、烦躁、揪心、担忧、愉快、幸福在学生竞相交流之后,我再话锋一转,那么文中的小作者听到爸爸的鼾声后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这种揣摩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互相启迪感觉,互相寻求感觉,互相拓展感觉的过程。再如,在一夜的工作中,读了总理审阅文件的那段话后,学生感觉到总理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审阅文件十分认真细致。我告诉学生,在这里我感觉到总理工作很辛苦,正因为他如此的认真细致,才会花更多的时间,难怪总理会夜以继日地工作。听了我的这番话后,有个同学说“从这几句描写中,我还感觉到总理是个严格要求自己的人,他在工作中能这样一丝不苟,我想,总理在生活中一定也会一丝不苟吧。”学生能从总理的工作想到生活中的总理形象,这样学生在理解后面的总理特意扶正那把转椅的句子时就会得心应手了。同时,老师要信任学生,有时候个别优秀学生的感觉往往会令我们耳目一新,心中敞亮。所以,并不一定老师的感觉就是最权威最独到的,吸收学生独特的感觉,会在彼此碰击之中整理出更加深刻的感觉出来。四、诵读课文品感觉细读课文找到了感觉后,我们还要让感觉得到升华,让感觉深入到孩子们的心扉。因此,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是让感觉再次震撼每个孩子的最佳形式。个人有感情的诵读,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师生对读,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读出感情;各种形式的挑战朗读,能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自主的表演朗读,会赋予朗读丰富的情趣。总之,朗读能再度掀起感觉,能逐渐推进感觉,也能以最好的方式串联起零散的感觉,朗读的过程其实就是我们表达感觉的过程。如果每一篇文章在学习之后,我们都组织学生以充沛的感情去诵读的话,不仅能让感觉永驻孩子们的心间,也能轻松愉快地调动起孩子们参与朗读乐于朗读的兴趣和愿望。五、回顾课文写感觉高年级的学生,多多少少也积累了一定的语言和情感,品悉了课文,朗诵了课文,交流了感觉,并不代表学生已经与作者找到了共鸣,也不代表学生心灵就得到了洗涤。所以,老师还得让学生写一写学完课文后最想说的话,或是对文中的主人说,或是对作者说,或是对自己说,或是对同学说,或者说自己得到的收获受到的教育懂得的道理都行。或者让学生挑战作者再写插图,走近作者补充或续编故事,学习作者仿写文章。例如少年闰土一课,我们在学习完后,我就让学生挑战鲁迅再写插图,提示学生可以按照从下到上,从人物到景物,从动作到外貌来写,是否也能描写出那么优美的夜晚,也能刻画出一个机智勇敢,拥有丰富生活的闰土出来。这样的挑战仿写,就是让学生把表达顺序中感受到的东西学以致用。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学生对这个可怜的女孩充满了同情。我们可以这样设问:假如这个女孩就在你所在的村庄,就在你的面前,你会对她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