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雷电颂.docx_第1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雷电颂.docx_第2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雷电颂.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雷电颂教学设计定边三中 王春霞 教材依据:本节课教学设计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七篇课文. 一、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性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人文内涵丰富的教学设计文章成为语文教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单元的课文意在让学生透过文字,去捕捉作家们的情感律动,去感受他们心灵的无限风光。同时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而本文又属于散文诗中的精品,通过朗读注意课文中的联想和想像,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从而理解课文内容,感知屈原的高大形象。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朗读课文,体味文章气势,感受情感律动。方法与途径: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剧本主要靠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情感与评价:利用多媒体课件,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3.教学重点与难点。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联系背景资料,深刻作品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朗读录音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利用多媒体展示郭沫若、屈原的相关资料,播放橘颂的背景画面(电影屈原插曲),感受草木飒飒的悲凉气氛,倾听屈原在波涛汹涌的流水岸边的仰天长问,(设置情境)简介历史剧屈原写作的时代背景。指出雷电颂是屈原斗争精神的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全剧高潮中最有力的一个音符。(二)、整体感知:1.课堂范读:(多媒体)指出课文在形式上并不押韵,但节奏分明,声调铿锵有力。2.要求学生自行朗读,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文章气势,并谈感受。3.明确本文是屈原的内心独白,在语言表达上要感情澎湃,气势雄浑。4.要求学生按自然力声威的发展和屈原的感情脉络划分段落层次。第一层(13段),呼唤风暴怒吼,由衷赞美“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第二层(46段),呼唤风、雷、电,表达憎恨黑暗、渴求自由的强烈愿望。第三层(78段),赞颂闪电的光明与火花,并决心与之一起烧毁一切黑暗势力。第四层(912段),义正辞严地诘责“土偶木梗”,表示与污秽、邪恶势不两立。第五层(13段),表现屈原的坚强意志与必胜的信心。(三)、品味语言:1.选读喜爱的句子,学生讨论、交流。明确:雷电颂这段独白,大致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风、雷、电的期待与歌颂,一是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诗人呼唤风,由雷及电;由诅咒黑暗,再到追求光明;由歌颂火进射出光明,再到烧毁一切偶像。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一气呵成,使诗人的满腔怒火和对光明的渴望追求得以充分表现。 2.精读好句,师生讨论、交流。例如: “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 明确:对黑暗势力的不屈不饶,对光明的热切向往。3.把握人物的情感和性格特点。明确:热爱祖国,浩然正气,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四)、探究活动:1.象征手法,思想深沉,情感含蓄,表达凝练(学生讨论、交流、朗读)。明确:文中屈原借助于讴歌伟大的自然威力,抒发了对摧毁黑暗的渴望和对这种伟大正义力量的赞美。风、雷、电,这些自然界的现象,在诗人心目中,已经成为一种战胜黑暗的力量,诗人又把自己的伟大战斗精神融入咆哮的风,轰隆隆的雷和闪耀的电之中。风雷电摧枯拉朽,“咆哮”、“爆炸”、“劈开”,这正是屈原在和黑暗势力进行殊死的搏斗。因此,屈原对风雷电的歌颂,也是对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正义力量的歌颂。2.多种修辞手法,表达感情,增强语势。(学生讨论、交流、朗读)明确:独白中屈原满怀激情地直接和风雷电对话,直接怒斥偶像神灵,这些拟人的手法,痛快淋漓地表达出鲜明的爱憎感情。反复、排比的方法,充分地表达感情,使独白更有气势。如: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等等,感情洪流就都宛如江河溃坝,汹涌奔腾。诗中还有不少反问句、设问句,“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你,你红着一个面孔,你也害羞吗?”“哭,哭有什么用?但那湘妃竹不是主人们用来打奴隶的刑具吗?”等等。这些句子,呼唤指斥,使独白更增强了战斗力。(五)、欣赏拓展:1.学生配乐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2.对比封神榜中的比干、吴国的伍子胥等,体会屈原的爱国热情,推荐阅读小说红岩。3.学生讨论、交流、朗诵课文前六段。(六)、小结: 这篇散文诗,是“生之颤动,灵之喊叫”,是诗人自尊的灵魂喷薄而出的诗。它不仅是刻画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笔是屈原斗争精神最突出的体现,而且它使全剧主题思想鲜明地突现出来。这篇散文诗,想像瑰丽奇特,把屈原和风雷电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显示了追求光明,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成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塑造了千古不朽的爱国者的形象。(七)、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板书: 独白 抒情 爱国(八)、教后反思: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课外查找资料了解作者、课文创作背景、主要人物等,并在学习正文前交流介绍出来,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又主要采用诵读的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