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物态变化.doc_第1页
第二章物态变化.doc_第2页
第二章物态变化.doc_第3页
第二章物态变化.doc_第4页
第二章物态变化.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三种状态的不同特征,会使用酒精灯。(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3)了解医用体温计的特点,会使用体温计。(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过程与方法(1)组织学生观察,感受水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下的不同特征,利用语言将这些特征描述出来。(2)组织学生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并认真分析、讨论、总结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相互协作、友好相片的健康心理。(2)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与交流,学会使用酒精灯并归纳水的三态及特征。(2)通过演示,使学生自己得出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及构造。(3)通过实验使学生自己总结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难点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导语一 师:下面我们观看几幅画面:冰川、河流、云、雨、雾、露、霜、雪、雹等画面。(播放多媒体)导语二 师:我们对上述画面并不陌生,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呢?二、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一)观察水的三种状态及特征做一做按课本图形操作21,在烧杯中放入少许冰块,加热,直至烧干。观察水的三种状态变化。(学生活动)分组实验观察并完成课本上的表格。状 态形 状(固定/不固定)体 积(固定/不固定)固态固 定固 定液态不固定固 定气态不固定不固定提 示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发现问题。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探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二)酒精灯使用时的注意点:(多媒体展示)a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b绝对禁止用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c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d用外焰加热。议一议平时我们常会看到水在温度降低时结冰,而水温度升高时又会变成水蒸气,所以我们说水有三种状态,分别为固态(冰),液态(水)的气态(水蒸气)。那么水在发生状态变化时,它的形状和体积变化有何特征呢?(学生猜想)点 拨师:同学们看到以上实验中冰形状体积都固定;水形状不固定,但体积固定;而水蒸气形状和体积都不固定了。想一想除了水有三种状态外,其它物质也有三种状态,列举事例。小结归纳(板书)物质处于固态时,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液态时,有一定体积,但没有一定的形状;气态时,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三)练习使用温度计导 入物质的三态发生变化时,与温度有密切关系,要想深入进行研究,首先要 学会温度的测量。测量温度的工具是温度计。看一看 首先让学生观察温度计实物,然后播放幻灯片,介绍各种类型温度计。使学生明确:1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2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基本原理: 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3温度计的基本构造: 玻璃外壳、液体泡、毛细管、测温液体、表面刻度。点拨与归纳1温度单位摄氏度()的规定:(1)表示所使用的温标是摄氏温标,由瑞典物理学家摄耳修斯首先规定。(2)以通常情况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作为0度,以及1 个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 的温度作为100度。(3)0度到100度之间等分为100等分,每一等分是摄氏温度的一个单位,叫1做摄氏度。(4)摄氏温度用符号表示,读作“摄氏度” 例:“8”,读作“负八摄氏度”或“零下八摄氏度”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观察温度计的是量程(即测量范围)和分度值(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值);(2)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量物体充分接触;(3)当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仍需和被测物体接触;(4)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看一看播放幻灯片,让学生观察了解:(1)温度计的刻度划分。(2)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3)温度计的正确使用。(4)错误读数导致的结果偏差。议一议让学生对照上面温度计的使用讨论课本图27“谁对?谁错?”偏大偏小准确ccccBACD拓 展 体温计及使用体温计是玻璃管内装有水银的液体温度计,它的测量范围通常是3542。体温读报玻璃泡容积大,毛细管内径很细,当温度发生一定的改变时,水银柱的长度变化很大,因此就能较为准确地测量出人体的温度。此外,体温计玻璃泡与毛细管连接处的管孔特别细,且略有弯曲,当体温离开人体后,水银忽然变冷收缩,从弯曲处断开,直管中的水银暂时退不出来。这样,体温计就可以离开人体读数。12cm24cm4cm2010思 考一支体温计测量第一位同学的体温是37.6,没有甩就测量另外两位同学的体温,如果这两位同学的实际体温分别是36.8和38.2.则体温计的示数分别为 37.6 和 38.2 .三、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类型一: 物质的三种状态例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A水形状固定,体积不固定 B水形状固定,体积也固定C冰体积固定,开关不固定 D水蒸气形状和体积都不固定例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水的三态是指冰、水和冰水混合物B露、雾、霜都是水的“化身”C水的三态变化与温度有密切关系D一般物质也都有三态类型二: 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例3去年南京最低气温是-7,正确的读法是( D )A负摄氏7度 B摄氏负7度 C零下7度 D零下7摄氏度例4按温度计的使用要求,将下列步骤按正确的操作顺序排列(用字母代号)D. B. E. A. F. C A.让温度计与被测物体接触一段时间 B.选量程适当的温度计 C.从待测液体中取出温度计 D.估计待测液体的温度 E.让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待测液体中 F.观察温度计的示数,作好记录例5体温计的示数是38,若粗心的护士仅消毒后就直接用它去测量37和39的病人的体温,则该体温计的示数先后分别是( B )A37和38 B38和39 C37和38 D37和37四总 结:1物质的三态及特征2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五、作业六:板书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1)一:分组实验观察并完成课本上的表格。状 态形 状(固定/不固定)体 积(固定/不固定)固态固 定固 定液态不固定固 定气态不固定不固定物质处于固态时,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液态时,有一定体积,但没有一定的形状;气态时,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二)酒精灯使用时的注意点: a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b绝对禁止用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c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d用外焰加热。(三)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观察温度计的是量程(即测量范围)和分度值(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值);(2)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量物体充分接触;(3)当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仍需和被测物体接触;(4)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四、总结反思 课 题: 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在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练习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过程与方法组织学生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并认真分析、讨论、总结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相互协作、友好相片的健康心理。(2)让学生经历实验操作过程,享受物理实验带来的喜悦。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实验使学生进一步强化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难点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实验器材 冰块、自来水、温水、烧杯两只、温度计一支课型 实验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导语一 师:同学们,温度是什么样的物理量?温度的测量工具是什么?导语二 师:(1)常用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2)常用液体温度计的构造是什么? (3)怎样正确使用温度计?二、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实验(一)测量冰块的温度【实验步骤】(1)估测被测物体冰块的温度,记入表格;(2)观察温度计的是量程(即测量范围)和分度值(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值);(3)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冰块充分接触;(4)当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仍需和冰块接触;(5)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6)将实验结果记入表格。做一做学生按要求实验操作,教师巡视。实验(二)测量自来水的温度实验(三)测量温水的温度【实验步骤】同上 记录表格冰 块自来水温水估计温度/实测温度/交流你的估计准确吗?议一议我们在实验中,使用温度计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小结归纳(板书)(1)实验前先要估测被测物体的温度,选择合适温度计;(2)要爱护温度计,不能用温度计搅拌液体,更不能与容器碰撞。(3)要规范读数。看一看 多媒体播放 “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图片,并请学生同时阅读书本中有关内容,请学生就此发表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课后活动 每个学生可选择一个恰当的时间做实际温度的测量记录,通过描绘不同时刻所对应的温度边连线,了解一天中气温变化的情况。三、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类型一: 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 例1按温度计的使用要求,将下列步骤按正确的操作顺序排列(用字母代号)D. B. E. A. F. C A.让温度计与被测物体接触一段时间 B.选量程适当的温度计 C.从待测液体中取出温度计 D.估计待测液体的温度 E.让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待测液体中 F.观察温度计的示数,作好记录例2体温计的示数是38,若粗心的护士仅消毒后就直接用它去测量37和39的病人的体温,则该体温计的示数先后分别是( B )A37和38 B38和39 C37和38 D37和37四、 拓展升华拓 展(05庐江县) 气象学里的日平均温度,是一天当中的2时、8时、14小时、20时这四个时刻气温的平均值如果某地某日这四个时刻的气温如图1所示,则该地的日平均气温是 2 。总 结 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五、作业六:教学反思课 题: 汽化和液化(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汽化和液化。理解汽化和液化互为逆过程。(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以及沸腾的条件。(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过程与方法(1)组织学生观察水的沸腾,记录数据、描绘图像,总结归纳出游人沸腾时的特点。(2)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学会用图像这种直观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索物态变化的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态变化道理。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蒸发的特点和蒸发吸热。知道液化现象和液化的方法,以及通过实验总结出沸腾现象和沸腾的特点。难点液化蒸发时要吸热有致冷作用和液体沸腾时要继续吸热,且保持温度不变。实验器材 冰块、自来水、温水、烧杯两只、温度计一支课型 实验课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导语一 师:夏天,晾在太阳下的湿衣服一会儿就干了,衣服上的水跑到哪儿去了?导语二 师:秋天的早晨,荷叶上常会有晶莹的露珠,深秋的早晨常会大雾迷漫,这此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呢?二、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一)观察蒸发现象【做一做】(1)找两位学生上讲台,在其手背上涂一些酒精,引导学生观察手背上酒精的变化,并交流手背上涂酒精有什么感觉?(2)学生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涂些酒精,观察温度计的示数有什么变化?提示老师提醒学生注意发现问题,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问题1 上述两个实验中,酒精的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讨论交流学生交流后回答:酒精从液态变成了气态。问题2上述实验(1)中,手背为什么感觉凉?实验(2)中温度计的示数为什么下降,这些现象都说明了什么?讨论交流 鼓励学生积极交流,大胆猜测,能说出酒精要吸热。小结归纳(板书)(1)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汽化。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2)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叫蒸发。(3)蒸发在任何任何下都能发生。液体在蒸发过程中需要从周围物体吸热,有致冷作用。议一议衣服变干的过程是什么现象?要使洗好的衣服干得快,同学们有哪些方法?方法1:放在阳光下晒方法2;将衣服展开来晾晒方法3:放在通风处提问同学们能归纳出加快(减慢)蒸发的方法吗?小结归纳(板书)(1)升高(降低)液体的温度;(2)增大(减小)液体的表面积;(3)加快(减小)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应用与拓展学生阅读课本中的“生活、物理、社会”了解减慢蒸发的具体应用实例“火洲”里的“坎儿井”。(1)坎儿井:是一个地下灌溉 工程,输水过程中可以减少水的蒸发和渗漏。议一议(2)你认为坎儿井的哪些结构特点能达到上述目的。地表下的温度低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小地表下基本上不通风输水管道水不渗漏(二)观察水的沸腾提问同学们在家烧过开水吗?见过水的沸腾吗?那么,水在沸腾时有何特点呢?【做一做】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水从加热到沸腾的过程特征。【实验步骤】向烧杯中注入适量水,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并描述实验中声音和气泡的变化情况。当水温度升高到90时,每隔一分钟记录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温度计示数不变。拿走酒精灯停止加热,观察水的沸腾情况。【数据记录】时间(分)12345678910温度()【看一看】(1)水中气泡在沸腾前较小,沸腾时较大。(2)沸腾前,对水加热,水的温度不断上升,沸腾时,继续对水加热,此时水的温度保持不变,说明水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听一听】沸腾前,水中的声音较响,沸腾时,水中的声音较低。【做一做】水沸腾后拿走酒精灯,停止加热,不停止沸腾,说明水沸腾时要吸热。实验时水温度达到 98 ,才开始沸腾。【小结归纳】(板书)(1)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2)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3)水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继续吸热。【查一查】学生查阅课本P36“一些液体的沸点”,了解各种液体的沸点不同。【议一议】(1)测量沸水的温度应该酒精温度计还是水银温度计?为什么?(2)液态氧中含有液态氮,应该怎样分离它们?【想一想】说说沸腾和蒸发的区别和联系汽化蒸 发沸 腾联系液化现象,吸热液化现象,吸热区别仅发生在液体表面液体内部和表面缓 和剧 烈在任何温度下都可发生在一定温度(沸点)下才发生影响因素:温度、表面积空气流动沸点、继续吸热【画一画】水的沸腾图像90951001052468101214201618ABC温度时间/分三、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类型一: 蒸发现象 例1用水洗头发以后,用电吹风吹出的热风很快应能使头发变干,原因是什么? 答案:头发变干是由于水蒸发而造成的,电吹风吹出的热风一方面可以提高水的温度,另一方面加快了空气的流动速度,使蒸发加快,这样,头发就很快变干了.变式1针对我国土地沙化及沙尘暴日益严重的形势,专家们建议:要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裸地面积.这样可以使土壤中的水蒸发减慢。变式2夏天,人站在吊扇下吹风有凉爽的感觉,如果把一支温度计也放在吊扇下吹风,温度计的示数将( C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D无法确定例2通过观察图4所示的三幅晒衣服的示意图,结合日常生活的经验,可知: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 表面积 、液体的光照层度(温度)和液体表面的 空气流动快慢 有关。类型二:沸腾现象例3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某实验小组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的气泡的上升情况不同,如图所示,则图 (b) 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图 (a) 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实验小组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时间(分)45678910111213温度()90919293979898989898(1)从记录的数据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此时水沸腾的温度是 98 。(2)当时大气压 不是 标准大气压(选填:“是”或“不是”)。变式端午节,小施和小李帮妈妈煮粽子。煮粽子的水烧开后,小施认为要继续将火烧得很旺,使锅内水剧烈沸腾,这样会很快将粽子煮沸熟。小李则认为,水沸腾后改用小火,让锅内水微微沸腾,同样能很快将粽子煮熟。你认为谁的想法更合理?你的理由是什么?答案:小李的想法更合理。因为水沸腾时的温度不变,微微用火加热,也能使水沸腾保持沸点时的温度,比用大火烧还要节省燃料。四、总结反思 拓展升华五:板书 汽化和液化(1)(1)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汽化。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2)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叫蒸发。(3)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蒸发过程中需要从周围物体吸热,有致冷作用。(4)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5)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六、作业 七:教学反思 课 题: 汽化和液化(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汽化和液化。理解汽化和液化互为逆过程。(2)了解使气体液体的方法。(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觉的一些液化现象。过程与方法组织学生观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实验,加深对液化现象的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索物态变化的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态变化道理。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知道液化放放热,知道液化现象和液化的方法。难点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觉的一些液化现象。实验器材 圆底烧瓶、温水、酒精灯、铁片(玻璃片)、铁架台课型 新授课课时安排 1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导语一 师:秋天的早晨,荷叶上常会有晶莹的露珠,深秋的早晨常会大雾迷漫,这此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呢?导语二 师:同学们家里做饭用的燃料“液化气”常温下是气态,它是怎样变成液态贮存在钢瓶里的呢?二、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甲乙(一)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做一做】如图甲所示,将圆底烧瓶内注入少量的温水,取一干燥的铁片(玻璃片)放在瓶口上方。【看一看】仔细观察瓶口附近是否出现了什么?上方的铁片底部出现了什么?现象:瓶口上方有雾气出现;铁片底部有水珠出现。【做一做】如图乙所示,将圆底烧瓶内注入少量的温水,取一蒸发皿放在瓶口上方,在蒸发皿内倒入适量热水。【看一看】仔细观察瓶口附近是否出现了什么?上方的铁片底部出现了什么?现象:瓶口上方没有雾气出现;蒸发皿底部也没有水珠出现。【讨论交流】 为什么图甲中有水珠出现而图乙中没有水出现水珠呢?学生交流后回答:图甲上方温度低,潮湿而暖和的水蒸气遇到冷时,会出现“白雾”而图乙上方温度高,所以不会出现“白雾”。【试一试】请一名同学上台用手摸一摸图甲和图乙上方的铁片和蒸发皿,说出手的感觉如何。(烫手)【问 题】图甲和图乙上方的铁片和蒸发皿烫发手说明了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说明水蒸气遇到它们时要放热。雨滴的形成要经历怎样的物态变化?需要什么条件?(学生分析总结)【小结归纳】(板书)(1)瓶中潮湿而暖和的水蒸气上升,当在瓶口附近遇 冷 时,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2)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做液化,液化时要放热。【做一做】课本图2-20,用注射器吸进一些乙醚,用橡皮塞堵住注射孔,先向外拉动活塞,当看不见针筒内的乙醚液体时,再推压活塞,观察注射器中是否出现了液态乙醚。【议一议】这个实验中采用的液体方法是什么?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哪些?【小结归纳】(板书)(3)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两种:降低温度;压缩体积。【想一想】(1)当水壶里的水沸腾时,为什么靠近壶嘴的一段看不见“白气”,而在上面一段能够看见?答案:因为壹嘴处的温度很高,水蒸气无法放热,不能液化;而离壹嘴稍远的上面一段温度较低,水蒸气能够放热而液化成小水珠,聚集在一起,形成我们看见的“白气”。(2)家庭用的液化石油气是怎样液化的?答案:石油天然气在常温下是处于气态,通过不断向钢瓶充入石油天然气,增大了钢瓶内的压强(相当于压缩了石油气的体积),使之在常温下液化。三、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类型三:液化现象例1在卫生间里洗过热水澡后,室内的玻璃镜面会变得模糊不清,过了一会儿,镜面又变得清晰起来,请你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镜面上发生的这两种现象。答案:在卫生间里洗过热水澡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玻璃镜面,液化成小水珠,使玻璃僮面变得模糊不清;过了一段时间后,镜面上的小水珠蒸发(汽化),使得镜面由模糊变得清晰起来。变式1有一种说法叫“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水缸穿裙子是指在盛水的水缸外表面,齐着水面的位置向下,发现了一层均匀颁布的小水珠。关于小水珠出现的原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水缸有裂缝,水渗了出来 B是水的蒸发现象C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 D是水蒸气附着在上面例2 (05江西)如图2所示,甲、乙两个房间里的相同的两壶水放在相同的电炉上都已烧开,我们可以根据所观察的_甲_房间壶嘴的上方_小水珠_较多,判断出_乙_房间的气温较高.例3(03辽宁)请你根据图所展现的情景,提出一个与物理知识有关的问题,并针对所提出的问题做出简答。问题:他为什么看不清热锅中的食物?简答: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眼镜片液化,使镜片蒙上一层小水珠问题:砂锅上方的“白气”是怎样形成的呢? 简答:是由于热汤内温度高的水先汽化成水蒸气,然后遇冷而液化成小水珠。形成所谓的“白气” 。四、总结反思 拓展升华五:板书: 汽化和液化(2)(1)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做液化,液化时要放热。(2)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两种:降低温度;压缩体积。【拓展】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住在非洲的沙漠中的居民,由于没有电,夏天无法用冰箱保存食物,一倍物理老师发明了一种“沙漠冰箱”罐中罐。它是由一个内罐和外罐组成,两罐之间填上潮湿的沙子。如图所示,使用时将食物和饮料放在内罐,罐口盖上湿布,然后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并经常在两罐间的沙子上洒些水,这样就能起到保鲜作用。(1)经常在两罐间洒些水的原因是 利用水蒸发吸热 。食物沙子和水纱布(2)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是为了 加快水的蒸发 。六、作业 七:教学反思:课 题: 熔化和凝固(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含义,知道熔化 凝固图像。(2)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3)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会查熔点表。 (4)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5)能利用熔化和凝固的知识解释简单现象,解决简单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师生共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知道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2)组织学生讨论并利用对比法,了解是否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的一种方法。(3)通过师生共同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图像法研究物理问题的优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的情感。(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善于实践和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品质及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探究晶体、非晶体的熔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概括能力。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了固体熔化时的温度的变化规律,并能用图像表示出来。实验器材 冰块、松香、酒精灯、温度计、铁架台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导语一 师: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不尽长江滚滚来”,望着这气势磅礴、奔腾万里的滔滔长江, 同学们可曾想过,这万古不竭的巨流最初竟是各拉丹东雪山消融后的点点水滴,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和液态变为固态的情况。导语二 师:请同学们看一个演示实验:将蜡烛点燃后倾斜一角度,让烛油滴进一个空火柴盒。同学们观察到的现象说明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蜡烛的烛油滴下来,在火柴盒中又变成了蜡块。师:这说明了固态的蜡烛和液态的蜡烛可以相互相互转变。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和液态变为固态的情况。二、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一)探究冰、蜂蜡的熔化特点1、熔化【问 题】(1)同学们见过哪些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现象?(2)同学们见过哪些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现象?【讨论交流】春天冰雪消融;雪糕在口中变成水;夏天,柏油马路上沥青在调温下变成液态;点燃的蜡烛有烛蚰滴下来等,都是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冬天水结成冰;工厂铸造车间,工人将铁水浇在模子里,冷却后,铁水变成固态铸件等,都是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现象。【小结归纳】(板书)(1)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做熔化。(2)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做凝固【提 问】我们能否随意地将冰变成水,然后又将水变成冰?现在有冰块、蜂蜡这两种物质,我们要使它们熔化并研究其过程,找到熔化和凝固的规律,根据同学们刚才的猜想,你们认为固态怎样才能变成液态?在变化过程中其温度将怎样变化?需要什么样的实验装置?【演示实验1】观察冰的熔化如图课本图2-28所示,将碎冰放入试管内,在冰中插入温度计。记下此时温度计的示数,用酒精灯加热,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同时注意观察试管中冰的状态变化,直到冰全部熔化后5min为止。最后根据数据在坐标纸上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演示实验2】观察蜂蜡的熔化如图课本图2-28所示,将碎蜂蜡放入试管内,在冰中插入温度计。记下此时温度计的示数,用酒精灯加热,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同时注意观察试管中冰的状态变化,直到蜂蜡全部熔化后5min为止。最后根据数据在坐标纸上蚝蜡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时间/min00.511.522.533.544.55冰温度/-4-3-2-10000024状态固态固态、液态共存液态蜂蜡温度/2022242838455055586480状态时间/min1温度/-5234550678910ABCDEFG冰的熔化(水的凝固)图像固态固态液态固液共存固液共存吸热放热温度/时间/min12345067891020406080蜂蜡熔化(凝固)图像 【讨 论】请同学们讨论分析:同样是固体,为什么蜂蜡和冰块的熔化过程却不同呢?让学生运用“比较法”比较出这两种物质熔化过程中的异同点。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完成下表:固 体相同点不同点冰有固定熔化温度吸 热熔化过程处于固液共存状态蜂蜡没有固定固定熔化温度吸 热熔化过程是慢慢软化的过程 【小结归纳】(板书)固体分为两种:(1)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如:海波、冰、金属等。(2)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如:松香、沥青、蜂蜡、玻璃等。(3)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几 种 常 见 的 晶 体【播放幻灯片】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几 种 常 见 的 非 晶 体【读一读】学生阅读课本“一些物质的熔点” 表,仔细观察、体会,并回答问题。【问题】 (1)在寒冷的北方,最低气温可达-40,为什么不用水银温度计来测量气温?你认为用什么温度计较好?(2)在熔化锡块时,可以把锡块放在铁锅里加热,但熔化铁块时,为什么不能把铁块放在锡锅里加热呢?【讨论交流】请在对图像分析、问题讨论、思考的基础上,请学生总结出晶体熔化的两个必要条件。【小结归纳】(板书)(4)晶体熔化的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加热(吸收热量)。2、凝固教师在前面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图像上再画出其对应的凝固图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凝固图像,并与熔化图像进行比较,总结凝固的特点。液体不同点相同点有无凝固点熔融状的晶体凝固过程温度不变放热有熔融状的非晶体凝固过程温度变化(降低)放热无【小结归纳】(板书)(5)凝固点(熔融)晶体凝固时的温度。(6)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非晶体则没有凝固点。(7)(熔融状态)晶体凝固的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吸收热量)。三、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类型一:熔化和凝固现象例1以下关于熔化和凝固的说法,正确的是( C )A同一种晶体的熔化温度比其凝固温度要高B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但有一定的凝固点C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D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其温度保持不变,故不需要吸热变式1北方冬天菜窑里放几桶水,可以防止蔬菜受冻,为什么?而炎热的夏天在房间里放几盆水会凉快,为什么?解析:北方冬天菜窑里放几桶水,当温度降低到0时,水凝固成冰,同时放出大量的热,可预防蔬菜受冻;夏天房间里放几桶水,水蒸发吸收大量的热,可使房间温度不致过高。例2 如图2是甲、乙两种物质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下述结论正确的是:( C )图2A甲物质是晶体,乙物质是非晶体 B甲、乙物质都是晶体C甲物质是非晶体,乙物质是晶体 D甲、乙物质都是非晶体四、总结反思 拓展升华五:板书:熔化和凝固(1)(1)晶体和非晶体及其特点。(2)熔化和凝固及其特点。(3)熔化和凝固的条件。六、作业 目标检测七:教学反思课 题: 熔化和凝固(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在学习熔化和凝固的基础上,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应用。(2)会用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描述物体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3)通过熔化和凝固现象的实例,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4)能利用熔化和凝固的知识解释简单现象,解决简单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师生共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知道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2)组织学生讨论并利用对比法,了解是否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的一种方法。(3)通过师生共同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图像法研究物理问题的优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的情感。(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善于实践和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品质及相互协作、友好相处 的健康心态。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利用熔化和凝固的知识解释简单现象,解决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概括能力。难点 正确理解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图像,并对熔化或凝固过程中物体状态变化的描述及判断.课型 新授课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导语一 师:熔化和凝固有哪些规律呢?熔化和凝固现象在生活和生产中有哪些应用呢? 二、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讨论交流】学生回忆、交流总结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小结归纳】(板书)1、熔化的规律:晶体非晶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达到熔点,温度不变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晶体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非晶体熔化是慢慢软化的过程熔化过程都需要吸收热量晶体熔化的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2、凝固的规律:晶体非晶体晶体有一定的凝固点达到凝固点,温度不变非晶体没有一定的凝固点晶体凝固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非晶体凝固不存在固液共存状态凝固过程都需要放出热量晶体凝固的条件:(1)达到凝固点;(2)继续放热3、熔化和凝固的应用【播放幻灯片】熔化和凝固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应用图片。【议一议】在我们周围的生活你还见到哪些熔化和凝固现象?对展示的图片进行解释。学生思考并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熔化和凝固现象。【介 绍】向学生介绍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冶铁的国家,铸铁的使用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投影商代的陨铁器物,春秋晚期的钢剑,河北沧州铁狮)这都是中华民族勤劳与智慧的结晶,也为世界的冶金史增添了光辉灿烂一页。三、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类型二: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象温度()时间(min)温度()温度()温度()时间(min)时间(min)ABCD时间(min)例1 现代建筑中出现一种新设计:在墙面装饰材料中均匀混入一种小颗粒新诗的小球,球内充入一种非晶体小球,当温度升高时,球内材料熔化吸热;当温度降低时,球内材料凝固放热,使建筑内温度基本保持不变。下面四个图像中,表示球内材料的熔化图像的是 ( C )时间(min)温度()ABCD48变式1如图海波的熔化图像,有关这个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当温度达到48时,海波已经熔化BBC段海波没有吸收热量,所以温度没有升高CBC段海波在继续吸热,温度不变,完成熔化过程D图像中AB段为固态,BC段为液态,CD段为气态例2 如图两种物质在固态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1)由图判断出 甲 图线是晶体,该晶体的熔点是 80 ,熔化时间是 3 分钟,另一图线时间(min)温度()ABCD80甲乙乙25的物质可能是 非晶体 。(2)温度升高的是 AB、CD 段,温度不变的是 BC 段,AB段处于 固体 状态,BC段处于 固液共存 状态,CD段处于 液体 状态,吸热的是 AB、BC、CD 段。四、总结反思 拓展升华【总 结】 (1)熔化和凝固的规律。(2)熔化和凝固的应用。【拓 展】冷水“化”冻鱼的物理学问有经验的人买来冻鱼,总是用冷水将鱼“化”冻,方法是:把冻鱼放在冷水盆国,泡一段时间后,鱼体表面就会结一层冰,剥掉这层冰,就会看到鱼已经“化”冻了。有人称这种“化”冻的方法叫做“冷水去冻”。水温在通常情况下降到0就开始结冰,但是如果在水中掺入一些糖或盐等“杂质”,就会发现这种糖水或盐水的凝固点低于0,而鱼的体液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无机盐类,因此凝固点也低于0 ,当把冻鱼放进冷水中时,由于鱼的温度低于水温,则冻鱼吸热并开始化冻,而外面的水由于放热而降温,当水的温度降低到0时,若冻鱼还未彻底化冻,由于冻鱼凝固点低于0,因此,冻鱼仍要从周围的水中吸收热量,使一部分水凝固成冰附着在鱼体上,当冻鱼彻底解冻时,鱼体表面的冰层达到最大厚度,此时,鱼、冰、水的温度都是0。热传递停止,这就是“冷水去冻”化冻鱼的道理,这种方法与热水化冻鱼相比较,可以较好地保持鱼的鲜味。【思考】(1)冻鱼熔化的温度 低于 (选填:“低于”、“高于”或“等于”)水的凝固点。(2)冬天,公路上有积雪时,常会出现“夜冻昼夜化”的现象,使交通事故频繁发生。此时,护路工人常在路面上撒下大量的盐,以避免“夜冻昼化”现象,这是因为撒了盐之后,盐水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 低 (选填:“高”或“低” )。五、作业 目标检测课 题: 2.4 升华和凝华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3)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过程与方法(1)组织学生观察并利用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来理解升华和凝华的定义。(2)师生共同探究人工造“雪”的过程,理解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活动、课堂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和它们各自的吸热和放热情况。(2)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3)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在生活中和应用。难点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课型 新授课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导语一 师:我们知道物质可以由液态变成气态或固态,那么物质能够直接由固态变成气态或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吗?下面我们通过活动来观察物质在固态与气态之间的变化。 二、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1人工造“雪”【做一做】在锥形瓶里放入少量的碘粒,在靠近碘粒的上方悬挂一 段棉线,用酒精灯微微加热。移去酒精灯然后观察瓶中 的变化。【提示】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并发现问题。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想一想】碘发生了怎样的物态变化?变化过程中有没有出现液态的碘?棉线析出的碘外形像什么?【点拨】师:同学们可以看到以上实验中加热时,碘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冷却时,碘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这个过程中没有出现液态的碘,棉线上析出的碘像雪(人造雪)。【小结归纳】(板书)(1)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现象叫做升华。(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做凝化。(3)物质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放热。【应用】让学生举例说出生活常见的一些升华和凝华现象。升华现象:冬天,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卫生球变小;用久了的灯丝变细。ab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卫生球逐渐变小用久了的灯丝变细凝华现象:冰棒表面的“白粉”;寒冬的夜晚,窗户玻璃内表面上的冰花;用久了 的灯泡变黑(先升华后凝华)。用久了的灯泡变黑寒冬窗玻璃内表面的冰花冰棒表面的“白粉”【多媒体展示】“生活、物理、社会”:用干冰起先人工降雨的过程。 干冰(固态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气体 升华 热 空气中的水蒸气 凝华 液化 冰晶 小水珠 雨 【阅读】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人工降雨”的短文。【议一议】(1)“人工降雨”的第一种方法中涉及哪些原理和物理现象(2)“人工降雨”的第二种方法是什么?涉及哪些学过的知识?(3)“人工降雨”的第三种方法是什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