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早恋遇上手机.doc_第1页
当早恋遇上手机.doc_第2页
当早恋遇上手机.doc_第3页
当早恋遇上手机.doc_第4页
当早恋遇上手机.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当早恋遇上手机由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当北京遇上西雅图,忽然想到了现在这个题目。 如果我们稍微留意一下就会发现,有一些生活中的细节现象,最初常常会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甚至成为一种热议的社会现象。尽管事情过后再看看,似乎就那么回事,并无多大实质意义,但在当时似乎就关乎着大是大非,甚至成了一场纷争。比如,清末时关于该不该剪辫子、改革开放之初是否能穿西装,中学生能不能早恋、学生与网络凡此等等不一而足。随着手机的普及,学生中拥有手机者已然成为一种趋势。于是,围绕学生该不该、能不能拥有手机的争执也吸引了众多的视听。其实“学生该不该用手机”和“中学生该不该早恋”似乎如出一辙,但又有区别。前者有“可”的理由,也有“否”的理由;但早恋,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毫无疑问都会持否定态度。说到早恋,许多家长如临大敌,常常会乱了方寸。而且,多数父母对所谓“早恋”的理解是有偏颇的。其实,喜欢,是一种很自然也很纯真的情感。不管佩服也好,还是崇拜也好,喜欢就是喜欢,是发自孩子内心的真实情感。那种喜欢,其实就是青春期的萌动或者仅仅是对异性的好感,是青春期的正常反应。我们知道,早恋不可怕,关键是把握好教育的时机和尺度。在处理“早恋”问题上家长若一味地强加阻止,往往会适得其反。所以,家庭教育的适合切入以及教育尺度的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家长需要了解青春期孩子的特点和心理需求,认识到孩子和异性交往是心理正常发育的表现,切莫“谈虎色变”。孩子不管多小都是有情感需求的,当孩子把目光从关注自身转移到关注同龄的异性朋友时,孩子的“青春期”就到了,男女生一起说个悄悄话,经常结伴回家,长时间的形影不离便会被同伴或是师长一棒子打到“早恋”的队伍中去,反而把事情复杂化了。家长要善于通过多种渠道经常向孩子讲解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理解他们的需求,及早发现问题并妥善解决问题。加强教育,预防为主,未雨绸缪。一旦发现“苗头”,切忌简单粗暴地训斥,要平等沟通,给他们创造集体活动的机会,让他们既能满足自己和异性交往的心理需求,又不至于把需求和精力指向一个人,同时还可享受同伴的友谊和快乐;一旦发现“苗头”,家长要“巧迁移”,引导他们把旺盛的精力转移到学习和正常的娱乐活动上来。比如,把家庭营造成一个温馨、和睦的乐园,让孩子有安全感,有倾诉的欲望。再比如,增加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尽量多一些和孩子聊天、游戏、运动的机会,赢得孩子的信任,做他们的良师益友,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到紧张的学习上。其实,很多孩子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爱,他们把相互吸引当成“恋爱”,所以面对孩子早恋,要勤疏导,教育方式要因人而异。同理可证,手机禁入校园实际上正暴露了我们教育的无奈! 简单粗暴的做法只能引起孩子们的反感。所以,孩子用手机,不应去堵,去压制,而应去疏导!手机是高科技产品,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应让孩子们去正确的认识和使用手机。 中学生使用手机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从个人来说,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多,对中学生的诱惑力也越来越大,会使部分中学生在学校时也无心听讲,在课堂上玩游戏,发短信,上网,听音乐等,影响学习。我有几个学生,刚上初中,整天有事没事都用手机挂QQ。其实初中正是知识积累的阶段,它不仅是为高中打基础,更重要的要慢慢树立起自己的价值观。中学生不应该用手机,使用手机的中学生的耐性会降低,浮躁,易冲动,长此以往的后果就是无法面对困难,或者说是半途而废,你说严不严重?中学生自治性差,在上课无聊的时候,或认为老师讲的内容他全都会的时候,他会用手机聊天,玩游戏。甚至不少寄宿生宁愿浪费睡眠时间也要尽情地玩手机,不仅不遵守规定的作息时间,还会影响第二天的学习效率;加之极为容易被他们所忽略的是,手机对人体的辐射,使人不容易进入深层睡眠。从社会角度来说,中学生的心态还不成熟,于是很容易形成攀比心理,在学校互相炫耀名牌手机,有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从而影响学风校风。不少学生觉得没有手机没有面子,拥有者又在比牌子、比第几代,等等,炫富攀比之风,和节俭美德显然是格格不入的。一部手机少说几百动辄几千,给家长增添了经济负担,没钱买好手机的同学可能还会遭到其他同学的冷嘲热讽,从而产生自卑,也许会影响他们一生。有时,还有可能引发敲诈勒索等不良事情。从安全角度来说,时下不少中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相当不够,经常看到有学生在路上边走边玩手机的,这很容易引起犯罪分子的注意,运气好一点的,就只是手机被抢了;运气不好的话,犯罪分子持械抢劫,很可能造成人身伤害。加之手机已经成为考试作弊的主流手段而被归类于明文禁止之列。 现在,常用“控”字来形容对某一事物超级喜欢的意思。比如,超级喜欢短发的人叫“短发控”;极其喜欢大房子、豪宅的人叫“巨宅控”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控”,有些听都没听说过,若是你百度一下的话,准会大吃一惊。“控”本是一个中性的字眼。可若是那种嗜好和喜欢过于极端就会给人BT的感觉,这时“控”就有些贬义意味了。听过许嵩的微博控吗?“你最Happy的是看到粉丝数增多,其实全是我的弟兄。只是喝一碗杨枝甘露,你掏出手机拍个不休。把我晾在一旁像一块木头,让我感觉有点寂寞。你是可以什么都不做,但不可以什么都不说。你又登陆了你微博,分享直播你的生活。我是可以什么都不说,但不可以什么都不做,放下客户端立地成佛”许嵩活脱脱地唱出了一个热衷于玩博之人的形象,这个人离我们不远,就在我们身边。 侄儿高中,十一长假回来,话没与我说多少,却让我彻底见识了什么叫“手机控”、“网络控”,什么叫“人人控”、“微博控”。 一家子围在一起吃晚餐,其乐融融。然而,菜刚上桌,侄子便掏出相机“咯嚓咯嚓”,闪光灯不停地闪烁,弄得我们都不敢下筷子,以致后来每道菜上桌都要先等侄子拍好才敢动手。当我们吃得津津有味的时候,侄子早已把照片发上了“人人”。好在我们吃的都是家常菜,要是全是鱼翅、鲍鱼、燕窝什么的,恐怕我们都成了“网络红人”。 本想让侄子好好介绍介绍学校里丰富多彩的生活,可是他忙得没有时间听我们说话,也没兴致与我们聊天,倒是手机让他有足够的倾诉欲望,“唧唧”的Q声不时传来,老是让我误以为自己的Q没下线。除了Q声,还有“人人”声。我瞄了一眼,还真够他忙碌的,微博、“人人”两不误,一边上传照片,一边发日志,大拇指和食指在手机屏幕上来回穿梭,看得我眼花缭乱。奇怪,轮到我们怎么就没话说了呢?难道这就是所谓的“代沟”?我偷偷为侄子估算了下时间,发现一顿饭1个半小时里足足有一个小时是喂给了手机。好不容易回趟家却又无话可说,这让大嫂甚为不悦,平日里我就听他抱怨过,现在的孩子怎么了?一天到晚都挂在网上,不是QQ便是“人人”,与同学在网上好像有说不完的话,可见了父母却半天没两句话。起初听到这些话,我还劝慰她要放宽心,孩子与父母分别久了自然会有话说的。然而这次亲眼目睹,却令我的内心受到了很大的触动,是谁抢占了我们与孩子交流的时空?又是谁让我们的孩子成了“手机控”、“网络控”?不容置疑,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创新,都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享受生活。可是,现实生活中实在有太多的例子足以证明物极必反的道理。不过话又说回来,时代在发展,以过去的眼光看待新事物新问题是容易出错的。不可否认的是,使用手机又有明显的优越。学生如果有急事要联系家长,特别是在发生意外时要及时联系监护人或者老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可以用手机查找资料;可以收看新闻,增长见识;在闲暇时间,可以用手机来听听音乐解解乏!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思想认识水平会不断进步,辨别是非的能力会不断提高,生活在高科技社会,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家长在给孩子买手机时,可以和孩子约法三章:学习需进一步努力(考到多少名次);上课期间不准开手机;手机的型号和功能要少,只要能打能接发短信就行;电话费必须限制。 手机可以带,学校应该尊重学生,但是学生也应该尊重学校的校规,在上课等特定场合不能使用手机的,应该坚决不使用,应以学习为重。 不同的时代评判标准也是不同的,我们不能完全照搬某个时代的规范来约束限制另一个时代的人和事。应该客观的,辩证的,一分为二,与时俱进的加以区别对待,而不能一棍子打死。所以,就像怎样对待“早恋”现象一样,我们不能简单粗暴的处理。我们能 “控”制的,不是学生不该用手机,而是教育孩子手机是工具,不是玩具,要健康使用手机。当早恋遇上手机平潮小学 张秀平如果我们稍微留意一下就会发现,有一些生活中的细节,最初常常会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甚至成为一种热议的社会现象。尽管事情过后再看看,似乎就那么回事,并无多少实质意义,但在当时似乎又是关乎大是大非的,甚至成了一场纷争。比如,清末时期该不该剪辫子、改革开放之初是否能穿西装,中学生该不该早恋凡此等等,不一而足。随着手机的普及,学生拥有手机已成为一种趋势。于是,围绕学生该不该、能不能拥有手机的争执也引发了一些议论。“学生该不该用手机”和“中学生该不该早恋”似乎如出一辙,其实是有区别的。前者有“可”的理由,也有“否”的理由;但早恋,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毫无疑问都会持否定态度。说到早恋,许多家长如临大敌,常常会乱了方寸。而且,多数父母对所谓早恋的理解是有偏颇的。其实,喜欢,是一种很自然也很纯真的情感。不管佩服也好,还是崇拜也好,喜欢就是喜欢,是发自孩子内心的真实情感。那种喜欢,其实就是青春期的萌动或者仅仅是对异性的好感,是青春期的正常反应。我们知道,早恋不可怕,关键是把握好教育的时机和尺度。在处理早恋问题上,家长若一味地强加阻止,往往会适得其反。所以,家庭教育的适切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家长要了解青春期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认识到孩子和异性交往是心理正常发育的表现,切莫谈“恋”色变。当孩子把目光从关注自身转移到关注同龄的异性朋友时,孩子的“青春期”就到了。男女生一起说个悄悄话,经常结伴回家,长时间的形影不离便会被同伴或是师长一棒子打到“早恋”的队伍中去,这反而把事情复杂化了。家长要善于通过多种渠道,无痕向孩子讲解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理解他们的需求,及早发现并妥善解决问题。一旦发现“苗头”,切忌简单粗暴,要平等沟通。可以为他们创造集体活动的机会,让他们既能满足自己和异性交往的心理需求,又不至于把需求和精力指向某一个人,同时还可享受同伴的友谊和快乐;可以巧用“迁移法”,引导他们把精力转移到学习和正常的娱乐活动上来。比如,把家庭营造成一个温馨、和睦的乐园,让孩子有安全感,有倾诉的欲望;再比如,增加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尽量多一些和孩子聊天、游戏、运动的机会,赢得孩子的信任,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其实,很多孩子并不知道什么是恋爱,如果大人们把孩子间的这种相互吸引说成是恋爱,孩子们也因此就学着“恋爱”一番,那岂不是帮了倒忙了。同理可证,禁止学生把手机带入校园实际上正暴露了教育的无奈! 简单粗暴的做法只能引起孩子们的反感。所以,孩子用手机,不应去堵,去压制,而应去疏导!手机是高科技产品,是社会进步的产物,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无权去禁止孩子拥有和使用手机,所要做的是引导孩子正确地使用手机!尽管学生拥有和使用手机存在种种弊端,可是学生使用手机,也是有合理和必须之处的。学生如果有急事可以联系家长,可以在意外发生时及时联系监护人或者老师;学习上有什么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