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王毓敏 路桥三中教学目标:1、 品词句,感受孟子“主张仁政”的王道思想;2、品章法,体会孟子“借战论政”的说理特点。学情分析:1、 此文本是九(下)文章,鉴于九年级早已授课,因此尝试放在八年级。八年级同学对于孔子及其代表的学说有一些了解,但对于包括孟子在内的百家争鸣时代的各流派思想了解甚少。所以,本课教学的目标之一,是要让学生通过品词句,了解孟子主张“仁政”的王道思想。2、 孟子散文教学应包含文言文教学的文言、文章、文学、文化的四个维度,因此这节课的授课意图自然要体现这四方面。文言即字词语义的教学,文章是指其布局章法,文学性特指词句的炼字炼句处的赏析,文化指孟子特有的儒家学说思想的体会和传承。但这四个方面不可以割裂教学,宜以此为据,做到“文言”并举。3、 关于文言字词的语义理解:(1)原则一:课后有注解的,不必再讲;(2)原则二:课后有注解,但没有讲清楚其发展渊源的,了解了这层关系会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字词,有必要补充相关知识。比如城、郭。(出示春秋吴越里关于城和郭的相关语句,这也是古代的一种文化现象。)(3)原则三:课后没有注解,但需要考究的炼字之处,要停下来品品。比如“环而攻之”的“而”,“然而不”的“然”。 (4)原则四:教参里有注解,课后无注解,学生不知其所以然的地方,要重点讲。比如:“得道”的意思为什么是指“施行仁政”?光凭文字前后推断还不足以有力解释的文字,要引进相关知识。我准备了“道”字金文的古字写法及意义,并用一些引经据典的文字证明“得道”的意义,必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4、关于文章的布局章法 本文的特色是由“论战”上升到“治国”层面。这篇文章并非典型的议论文,体现诸子散文比较重于说理的特点。所以不必太拘泥强调论证过程或论证方法,而是要体会由“论战争”上升到“论治国”的特点。然而,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是后半部分文字为什么是“论治国的”?实际上都在说什么?又何以跟“仁政”有重要联系? 我的解读是:(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一句,用三个“不以”组合成铺陈的排比句式,实则从上文的“人和”推导出治国(域民、固国、威天下)不只靠这些地利因素,而要靠别的。那到底要靠什么呢?即“人和”“民心所向”。 (2)而后文主要是在谈论“得道”的重要意义,且是三重反复。而且此三重反复是学生自己品不出来的,需要老师引导。(3)话说“得道”的重要意义和“民心所向”有何关系?这定是学生读此文非常困难的地方,也是文章的章法安排让人不明的地方。所以,我想到要从“道”字入手,寻找“得道”的内涵。通过查寻资料,得知金文中道字的写法是个会意字,并了解自古以来道有“治理”的意思。而“得道”就是指“能够治理”,那怎样才算是“能够治理”?施行仁政,才是治国之道。这样一来,就可明了后半部分想要表达的是:如何才能在治国中民心所向,即实现“人和”,就得施行仁政。至于这句话为什么没有直接说,大概是下文的对于“施行仁政”的重要意义的三次反复强调的目的已经不言而喻。至于这个教学过程设计的目的,是希望学生深入体会这些文字章法背后要表达的思想。教学设计:一、 导入:同学们,你们对孟子有哪些了解呢吗?说说看。补充:孟子生活在据今2300多年前的战国中期,是战国诸子百家当中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学说的重要继承人。他出身贫寒,是由母亲纺纱织布抚养成人,有其母亲三迁择邻、断织教子的故事。成年之后,曾做齐国卿相,来往于各诸侯国之间,像当年孔子那样周游列国,殚精竭虑地宣扬自己的重要思想。(板书)这节课我们要走进这篇能显著体现他重要思想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板书课题及孟子)。二、 朗读检查,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停顿。1、 请一学生读,要求听其音及句子停顿;(纠错评价)(1)特别关注“夫”的读音;(2)关注节奏停顿: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2、 全班读。三、 体会孟子“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关系中“人和”最重要的观点。解决三个问题:1、三个因素中,孟子强调的是什么?2、孟子如何论证“人和”最重要?3、强调“人和”,孟子想要表达什么?1、同学们肯定听说过“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者是说我们做事成功的三要素。对于这三者,孟子的观点是什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你觉得他在强调什么?用什么强调?(三者关系中,人和最重要。用“不如”强调)读一读这个句子。2、孟子怎么来论证他这个观点的?(1)体会“天时不如地利”A、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虽必有得天时之利,却不能取胜”,这个攻城失败的战例来表明“天时不如地利”。即:有利于作战的天气因素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因素。B、 补充课后有标注但没有讲清其渊源的知识:城、郭的概念。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吴越春秋出示城郭图片(具体可感,以示其形和意。)C、 关于城是小城出示对比数据,说说有什么发现。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秦咸阳城内城遗址面积约48平方公里,汉代长安城内城面积约36平方公里。D、 城小,取胜的可能性大不大?有哪些前提因素? “而”表承接(先围起来,再打)“天时”(时:时令、季节阴晴雨雪等因素)有利于作战的气候因素这样的城攻不下来,遗憾吗?从哪里读出来?(而、必、然、而) E、 齐读这部分文字。(2) 体会“地利不如人和”A、何为“地利”?关于它的具体表现,下文有答案吗? (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师补充:天地之间有一样很重要的东西就是人。那么不属于天,不属于人,就是属于地了。天是指那些人力因素根本无法控制的东西,比如四季变换、风霜雨雪、洪水地震等等。地利即指有利于攻守的地理方面的条件,相关的兵甲、粮食等方面的优势。)B、 孟子又是怎么来证明“地利不如人和”?(这个城的地利条件很强大,却不能守住的例子)C、比较下列几句:你更喜欢哪个句子? 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下一句用三个“非不”,表示强调地利因素之好,与下面的“委而去之”形成鲜明的对比。又表感慨遗憾之意味。)D、师生共读,学生跟着老师读,像二重唱一样。E、这么好的地理优势,为什么守城守不住?是人不和。 哪里看出“人不和”?“委而去之”,弃城而逃跑。 小结:“天时、地利”都只是外部条件,人和才是根本。实际上,人和的实质就是人心所向。四、“人和”是战争的最高境界,孟子谈“人和”“民心所向”的重要性,只是在论战吗?读“故曰”文末,思考:孟子真正想说的是什么? 结合文字来谈。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这句话句式有什么特点?(排比、三个否定) 这样的句式你读出孟子说了什么?治理国家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客观条件上。排除了“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意味着什么呢?也就是说不靠这一切,而靠别的,那是什么呢? (人和民心所向) 由哪个词对应而来?(故曰) 一生读这几句文字。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句话在说什么?通过对比,讲述“得道”的重要意义“民心所向”(板书) 什么是“得道”?(施行仁政)要施行仁政是怎么读出来的?关于“道”“道”是一个会意字,金文的“道”字:外面是一个十字路口,表示四通的大路,也就是“行”字;里面是一个人头的形状,也就是一个“首”字,代表了观察、思考、选择;下面是一只脚的形状,也就是一个“止”字,代表了行走。整个字的意思是,在岔路口帮助迷路者领路。可见是给人做向导,也就是“导”的古字。康熙字典:其中一条说是“道”,“又治也”,与“导”同。论语:道千乘之国。康熙字典:其中一条说是“导”,“又治也” 。书禹贡:导岍及岐,至于荆山。”(言治山通水也) 可见,自古以来,“道”就有“治理”的意思。道是导的古字。该句译成“能够治理的君主得到的帮助就多,不能够治理的君主得到的帮助就少”。而怎样才算是“能够治理”呢?就是将国家治理成“人和”的国家,使国家上下一心。而如何才能治理好国家呢?就是“施仁政”以求得“人和”即“民心所向”。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你读出了什么?通过对比,第二次反复讲述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意义“天下归附”(板书)连亲戚都要背叛,那么国家的命运就危在旦夕了。而多助之至,天下人都归顺他。4、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你读出了什么?这是第三次反复强调“施行仁政”的重要意义“仁者无敌”(板书)5、出示材料:“为渊驱鱼,为丛驱雀”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孟子 离娄上小结:正是对于“得道”之意义的三次反复强调,就让我们很鲜明地感受到孟子希望君主所做之事,就是要施行仁政,从而达到“人心所向”,天下归附,仁者无敌的境界。 可是孟子为什么没有直白地表达“希望君主要施行仁政”?因为对于“施行仁政”的意义的三次反复强调的目的已经不言而喻了。 “人和”是战争的最高境界,而“施行仁政”是治国的最高境界。 五、为什么孟子要提出“仁政”思想? 出示背景材料: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孟子 离娄上 学生说理解,了解战国的时代背景。师小结:春秋无义战,在孟子看来,那个时代的战争多是为了满足国君的贪欲而发动的,造成了“杀人盈野”“杀人盈城”的生灵涂炭,把人民和国家都推向了灾难的深渊。 孟子生活在这样一个诸侯相互攻伐兼并的战国时期,他倡扬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