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海南地理环境调查一、海南省地理位置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划界,西临北部湾与越南民主共和国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省相望,东南和南边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海南省的行政区域包括海南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全省陆地(主要包括海南岛和西沙、中沙、南沙群岛)总面积3.54万平方公里(其中海南岛陆地面积3.39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地形与地貌海南岛四周低平,中间高耸,以五指山、鹦歌岭为隆起核心,向外围逐级下降,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构成环形层状地貌梯级结构明显。山地和丘陵是海南岛地貌的核心,占全岛面积的38.7%,山地主要分布在岛中部偏南地区,丘陵主要分布在岛内陆和西北、西南部等地区。在山地丘陵周围,广泛分布着宽窄不一的台地和阶地,占全岛总面积的49.5%。环岛多为滨海平原,占全岛总面积的11.2 %。西、南、中沙群岛地势较低平,一般在海拔4-5米之间。海南岛形似一个呈东北至西南向的椭圆形大雪梨,东北至西南长约200公里。西北至东南宽约18O公里,总面积(不包括卫星岛)3.39万平方公里,是我国仅次于台湾岛的第2大岛。环岛海岸线长1528公里,有大小港湾68个,周围负5米至负10米的等深地区达2330.55平方公里,相当于陆地面积的6.8。海南岛热带面积占全国热带总面积的424%。环岛平原在地区分布上,琼北有文昌海积平原, 琼西北有王五加来海积阶地平原, 琼南有琼海万宁沿海平原和陵水输林沿海平原, 琼西南有南罗九所滨海平原。南海诸岛地形具有面积小、地势低的特点。其中以西沙群岛的永兴岛面积较大,计1.8平方公里, 其余都在1平方公里以下,最高的西沙群岛石岛,海拔也不过1215米,其余一般都只高出海平面45米。此外,还有一群暗沙水表岛屿。海南岛北与广东雷州半岛相隔的琼州海峡宽约18海里,是海南岛与大陆之间的“海上走廊”,也是北部湾与南海之间的海运通道。从岛北的海口市至越南的海防仅约22O海里,从岛南的榆林港至菲律宾的马尼拉航程约65O海里。西沙群岛和中沙群岛在海南岛东南面约300多公里的南海海面上。中沙群岛大部分淹没于水下,仅黄岩岛露出水面。西沙群岛有岛屿22座,陆地面积8平方公里,其中永兴岛最大(1.8平方公里)。南沙群岛位于南海的南部,是分布最广。暗礁、暗沙、暗滩最多的一组群岛,陆地面积仅2平方公里,其中曾母暗沙是我国最南的领土,南海诸岛是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交通的必经之地,在国际海运航线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二、海南岛地貌分区和分类1地貌区的划分地貌区是根据岛内地貌的宏观差别, 即区域地貌的综合特征来划分的, 它受宏观的新构造运动格局和影响新构造条件的大地构造基础控制. 海南岛全境可划分为 2 个地貌区, 即北部台地平原区和南部山地丘陵区 , 其分区界线大部分为区域性断裂, 这些区域性断裂有的是一级大地构造单元界线, 有的则是二、 三级构造单元界线, 其两侧新构造升降情况或幅度不同, 从而造成了地貌宏观特征的差异2. 地貌亚区的划分地貌亚区是在地貌区内根据区域地貌的具体差异来划分的次一级地貌, 其划分的依据为:在山地、 台地和丘陵区为区域性断裂, 两侧为不同升降幅度所控制的切割深度不一的山地、 台地、 丘陵和山间盆地; 平原为不同的新构造沉降幅度和河流堆积强度所造成的区域性地貌以及残留的丘陵区. 在全岛的 2 个陆地地貌区内共可划分出14个地貌亚区(见图1) I. 海南岛北部台地平原区: l. 文昌海积平原区; 2. 云龙 - 蓬莱 - 大路熔岩台地区; 3. 南渡江中下游河谷平原区; 4. 永兴 - 临高熔岩台地区; 5. 王五 - 加来海成阶地平原区II. 海南岛南部山地丘陵区: l. 琼海 - 万宁沿海平原变质岩残丘区; 2. 陵水 - 榆林沿海平原变质岩山地丘陵区;3. 吊罗山 - 同安岭岩浆岩山地丘陵区; 4. 琼中混合花岗岩山地丘陵区; 5. 儋州 - 昌江花岗岩变质岩丘陵台地区; 6. 海南岛中部红层地貌区; 7. 坝王岭 - 南高岭变质岩花岗岩山地丘陵区; 8. 尖峰岭 - 牛腊岭岩浆岩山地丘陵区; 9. 西部第四纪滨海平原区图 l 海南岛陆地地貌分区图地貌形态类型 地貌形态类型是地貌的基本单元, 它是论述有关地貌问题的基础. 在我国, 已有许多地貌形态类型划分的方案, 其中使用较广泛的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提出的 “山岳分类表”, 但由于它明显存在着一些缺点, 因此, 笔者以 4 km 2范围内的地形最大高差来划分地貌形态类型, 并结合海南岛地貌的实际情况, 提出了地貌形态的分类指标 (见表 l) ; 并且地貌形态类型的界线一般定在地形变化的转折部位.按表 l 所列的分类指标划分海南岛的地貌形态类型, 岛内台地面积占全岛总面积(33 920. 53 km 2 ) 的 32. 6%, 山地占 25. 4%, 阶地占 l6. 9%, 丘陵占 l3. 3%, 平原占 ll. 2%; 另外, 岛内的水域 (只计算4 km 2 ) 及其他面积占 0. 6%. 海南岛的地貌是山地、 丘陵、台地、 阶地和平原并存, 且以台地为主, 这对于正确认识省情和制订有关规划是很有意义的.表 1 海南岛主要地貌类型划分 地 貌 类 型 海拔高度/ m 面积/ km 2 占全岛陆地面积 / %山 地:中山/低山 800/500 800 6067. 6 /2555. 45 25. 4丘陵:高丘陵/低丘陵 250 500/l00 250 2604. l6/l893. 55 l3. 3台 地 l00 ll052. 4 32. 6阶 地 l00 5724. 36 l6. 9平 原 l00 3808. 85 ll. 2其 他 5 2l4. l6 0. 6合 计 33920. 53 l00 三、海南局部地区地形变化情况(以海南西部为例)根据海南西部沿海地区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的实际,并考虑到统计资料详细程度与空间数据精度的匹配,对土地利用类型没有过细划分,仅将其分为:水田、旱地、建筑用地、林地、防护林地、荒草地、风沙化土地建筑用地主要指城镇和农村居民点、工矿用地以及交通设施等用地,荒草地主要包括草地、灌丛以及其他未利用土地 研究区各地类分布及各地类面积和比重分别见图2和表2图2 八所和昌化地区1930-20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Figure 1 Maps of land use change in Changhua and Basuo rejion from 1930s to 2000s20世纪30年代土地利用特点20世纪30年代海南西部土地利用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植被覆盖率高,荒草地、林地面积广大八所和昌化地区荒草地总面积分别为6635 km2和3539km2,占研究区比例的6032和4423当时西部沿海地区荒坡旷野,极目皆是,如那旺、十所、八所一带,面积广大森林主要分布在沿海低山丘陵及居民点附近,往内陆森林逐渐增多,昌化地区山地多,森林面积广,达2074 km2,占2592,八所地区森林在居民点附近以及低山上有零星分布,面积有493 km2,占448德国民族学家H史图博1931-1932年2次沿昌化江考察,看到沿途有茂密的原始森林二是耕地比重大,且以旱地为主耕地在面积上是仅次于荒草地的土地类型,当时平均使用土地达到o34 km2户耕地分布不连续,多沿河流沟谷分布,或者分布在地势低洼的地方,形状狭长,呈小块状八所地区耕地面积有3501 km2,占3183,昌化地区耕地有1958 km2,占2352二区旱地分别是2226 km2和1885 km2,分别占耕地的6358和9627三是居民点所占面积最少居民点总面积仅有279 km2,其中八所地区201 km2,昌化地区078km2当时,该区人烟稀少,据1936年调查,感恩县人口密度仅9人km2,昌江县为16)kkm2四是风沙化土地在20世纪30年代已经出现,不过仅分布在沿海地区和沿河地区,面积小在研究区内,20世纪30年代八所地区风沙化土地有168 km2,昌化地区有424 km2,比重分别为153和53风沙化的表现形式有裸沙地、半荒草沙地、荒革沙地、灌丛沙地等沿海突出的岬角地区风沙化严重,昌化地区、四更地区、板桥地区、佛罗(莺歌海)地区等都是如此岬角的西南海岸风沙化明显强于西北海岸当时西部地区地极荒凉,杂树丛生,在高台地上可见白色浮沙,其上仍生长有耐旱之杂树,没有裸露的大片沙地,或者典型的流动沙丘沙质土壤却是事实,居民所用竖井一年须疏浚一次,不然则淤塞成废井20世纪50年代土地利用特点到20世纪50年代,该区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主要表现在风沙化土地面积扩大,林地面积、耕地面积减少风沙化土地八所地区有2362 km2,昌化地区有1024 km2,分别比20世纪30年代增加了2194 km2和6 km2,增长了14倍和24倍在西部沿海地区都存在风沙化现象,其中以昌化地区、东方县南部沿海地区、东方八所附近地区、莺歌海以北沿海地区最严重风沙化土地沿海岸线向内陆延伸,宽者达数千米沿海地区土质多沙,生长有干生的有刺灌丛,多沙荒草原,莺哥海和咸塘附近有些流动的沙丘生态环境风沙化的加剧给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的危害1954年5月2日,在东方县出现了少有的沙尘暴天气林地面积八所地区和昌化地区比20世纪30年代分别减少了429km2和325 km2,减少比率分别为8702和1567对森林的破坏到这个时期是最严重的,除在一些低山如昌化大岭、马岭上有一些成片的森林外,在其他地方几乎看不到森林,以前在丘陵岗地和村庄附近的森林也几乎绝迹耕地面积减少速度惊人,2区分别减少了2090 km2和1580 km2,20世纪50年代2区的耕地面积仅及30年代的4149和1931耕地总面积虽减少,但水田面积却在增加,其在耕地中的比重占绝对优势,昌化地区增加了209 km2,八所地区增加了073 km21949年昌江、东方、乐东3县水稻播种面积仅255104 km2,1954年增至437lOkm2,1957年则达到531lOkm2建筑用地增长较快,八所地区因八所镇的建设速度快于昌化地区,从201 km2增加到857 km2,增长了3倍多,昌化地区从O78 km2增长到105 km2荒草地八所地区变化不大,昌化地区有所增加,从3539 km2增加到4744 km220世纪7080年代土地利用特点20世纪50年代严重的生态环境退化到70年代已基本得到控制,耕地、森林面积增加,风沙化土地面积减少1965年开始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各地大搞水田平整,开荒造田,水田面积大增,使70年代的耕地基本上是水田在风沙化地区,通过种植木麻黄、桉树等,使风沙化趋于稳定防护林面积增长迅速,八所地区增长了1367 km2,昌化地区增长了628 km2耕地面积增加,并超过了20世纪30年代的水平,八所地区耕地面积比30年代多799 km2,昌化地区多128 km22区的风沙化土地面积缩小到543 km2和432 km2,比50年代减少了1819 km2和395 km2,其中昌化地区的面积接近30年代的水平20世纪80年代同70年代相比,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基本没有变化,只是耕地中水田比重降低,旱地比重上升,八所地区水田和旱地的比例由70年代的l:001上升至80年代的l:069,昌化地区由1:020上升至l:13220世纪80年代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户可自行选择耕作方式,一些不适合种植水稻的耕地被改作旱地21世纪初土地利用特点进入2l世纪以来,研究区土地利用仍然具有耕地、防护林地、建筑用地面积增大,荒草地面积减少的特点八所地区因城镇扩张、新建工业区、新建公路而使建筑用地增长迅速,比重已达1925因农业基地的建设,如万亩香蕉基地、万亩反季节蔬菜基地、万亩果园基地等,使耕地出现了集中连片开发的趋势,耕地比重上升,八所地区由20世纪70年代的4294上升到4675,昌化地区从2608上升到3794,增加的主要是旱地,水田面积略有减少防护林地八所地区的比重由20世纪70年代的1398上升为1743,昌化地区由lO3l上升为1636荒草地比重八所由70年代的2563减少到987,昌化地区由2814减少到808风沙化得到有效控制,风沙化土地面积变化不大,八所地区略有减少,由70年代的543 km2下降为386km2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自然环境的脆弱性研究区西临北部湾,因位于五指山和越南长山山脉的雨影区,降水稀少,其中东方是海南降水最少的地方,年降水量仅1000 mm左右,而蒸发旺盛,蒸发量高达2 500 mm左右,是降水量的25倍,属于半干旱地区,干旱期长达6个月高温、大风、西南干热风加剧了区内的热害和干旱程度土壤以沙质土为主,胶结性差,易被侵蚀。干旱、多风、多沙的环境,使本来具有脆弱性的海岸带,更具不稳定的特点人类活动的影响生态环境的变化过程实际就是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断加强的过程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态环境的变化受日本帝国主义的掠夺、建造防护林、兴修水利、城镇建设等影响1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20世纪3050年代这一时期是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阶段,其主要的原因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日本帝国主义在占领海南期间,疯狂掠夺各种资源昌江流域是海南森林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也是日寇掠夺最严重的地区沦陷期间,日资岛田、王子、台湾海南产业等公司在感恩、昌江大面积开采热带阔叶林和针叶林这3家公司共有18家木材加工厂,工作人员有1 500多人,每年伐木材1104 m3,这样区内森林急剧减少1933年全岛森林覆盖率仍有50,到1949年下降到35,沿海各地,弥望童山此外,日寇还在这单开矿山,修铁路,建港口(1939年,日本侵略者曾在中国各地抓来20多万劳工修建八所港),修筑军事设施,肆意焚烧森林,毁坏农田、村庄,使生态环境迅速恶化,风沙化危害加剧据调查,解放前区内患眼疾的人达90,说明当时风沙之盛到解放前夕,海南岛的生物质总量约为198108 t,只相当于历史最高水平的1827;热带旱生矮林序列总量603106 t,只相当于历史最高水平的1504,说明日寇对海南生态环境破坏之严重2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研究区是海南风沙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海防林建设的重点地区1954年海南林业处就拟具了一个5年期的实施营造海岸带防护林计划,1956年义做出了一个长远规划,计划在沿海地区营造一条30 km宽的林带,以削弱风沙危害1957年开始建立乌岭林场和通天林场,1963年合并成岛西林场,该场1964年就造林024104 hm2至1986年,儋州、昌江、东方、乐东4县(市)历年造林面积已达1213万hm2,造林保存面积778万hm2,其中沿海防护林地有103万hm2此后,植树造林,建设海防林一直没有间断过1995年4县(市)造林面积4606 hm ,1999年造林面积2 931 hm2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改善了生态环境,减少了风沙化危害,在研究区生态环境的逆转中发挥了主要作用3水利灌溉丁程建设研究区属于干旱气候区,水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因素,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水利建设,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水利条件的改善,不但增加了耕地中水田的比例,也提高了耕地总面积儋州、昌江、东方、乐东4县市农田水利灌溉面积1965年为326104hm2,1970年为295104 hm2,1975年为438104 hm2,1979年为383104 hm2近年修建的大广坝水利工程对东方和昌江的发展意义重大该水库总库容171亿m3,年供水量1391亿m3,可灌溉673hm2耕地和草原,同时可向工业区和城镇供水22亿m3该工程呵有效解决研究区的缺水问题,并使区内的荒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利用4经济和城镇建设新中围建立后,国家重视基础设施建设,1950年同家拔巨款重建八所港,又新(重)修了海榆西线、石昌线等公路,20世纪90年代又新修了西线高速公路铁路有石八(石碌一八所)线、榆林一北黎线,现在已形成公路、铁路、海运为主的综合运输交通网络交通条件的改善促进了工业农业的发展莺哥海盐场是中国最大盐场,东方盐场、海南钢铁公司都是海南著名的大型仓业随着海南西部工业走廊的建设和北部湾油气资源的开发,更多企业落户西部地区,尤其是东方和儋州2市已成为企业家的投资乐土,使工业用地随之增多研究区内有30多个农林牧渔场,3万多人口,是有名的香蕉、剑麻等热带作物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生产建设使植物生态环境变为人工建筑,大面积热带作物基地的建设改变了生态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乡镇文化站文物保护知识测试题目预测
- 2024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单元 4 孙权劝学说课稿 新人教版
- 2025年乡镇执法队伍招聘考试法律常识模拟试题及答案
- 第四节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教学设计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湘教版2012
-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 短诗五首说课稿(pdf) 新人教版
-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新)第八单元课题1《金属材料》说课稿
- 第2节 信息处理的工具-计算机教学设计初中信息技术(信息科技)第一册粤教版(广州)
- 6.4 实物粒子具有波动性教学设计高中物理沪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 第三册-沪教版2019
- Unit 4 Topic 2 Section D 教学设计 仁爱科普版九年级英语上册
- 市政工程项目管理流程优化方案
- 《光伏逆变器用长寿命级CD297S型铝电解电容器》
- 《公路软土地基处治工程技术规范》(DB45T 1972-2019)
- 工余安健环知识培训
- 云南省石林县鹿阜中学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四节 地球的公转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
- 《路遥人生》读书分享课件
- 以青春之名励青春之志
- 小学数学新旧知识关联
- 第9课 共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大团结》(初中 精讲课件)
- 万夫一力天下无敌 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增强班级凝聚力主题班会
- GB/T 20671.4-2006非金属垫片材料分类体系及试验方法第4部分:垫片材料密封性试验方法
- 灌肠分类、操作及并发症处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