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时优化提分练中图版全国通用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3 作业+Word版含答案 .doc_第1页
地理课时优化提分练中图版全国通用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3 作业+Word版含答案 .doc_第2页
地理课时优化提分练中图版全国通用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3 作业+Word版含答案 .doc_第3页
地理课时优化提分练中图版全国通用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3 作业+Word版含答案 .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能力提升读“玉龙雪山景观图”,完成第12题。1在玉龙雪山能看到外形酷似尖尖的金字塔的山顶(角峰),形成这一地貌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a.板块碰撞b.冰川侵蚀c.流水侵蚀d.断裂上升2来到雪山北侧虎跳峡时, 导游介绍的峡谷成因中,正确的是()a.地壳断裂,冰川侵蚀b.地壳抬升,流水下切c.地壳张裂形成谷地d.地块断裂陷落,形成谷地解析第1题,角峰是冰川侵蚀形成的地貌形态。第2题,虎跳峡峡谷是在区域地壳抬升、先成河深切作用下形成的。答案1.b2.b读“东、西半球板块分布示意图”,完成第34题。3甲板块为()a.美洲板块b.太平洋板块c.印度洋板块d.南极洲板块4丙、丁两个板块相互碰撞,形成()a.安第斯山脉b.阿尔卑斯山脉c.喜马拉雅山脉d.科迪勒拉山脉解析依据各板块的位置可知,甲为南极洲板块,丙为非洲板块,丁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相碰撞形成阿尔卑斯山脉。答案3.d4.b下图为“某地某水平面的岩层分布图”,从甲到丁,岩层由老到新。读图,完成第57题。5图中丁的地质构造为()a.褶皱b.背斜c.向斜d.断层6图中甲和丁两处可能都有含煤层和煤层气,从矿难成因上看,图中甲、丁两处最容易发生的矿难事故分别是()a.瓦斯爆炸和透水事故b.井喷事故和瓦斯爆炸c.透水事故和瓦斯爆炸d.透水事故和井喷事故7若该地地表甲处为谷地,丁处为山岭,其是()a.地壳运动所致b.内力作用所致c.岩浆活动所致d.外力作用所致解析第5题,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丁处岩层最新,而其两翼岩层由新到老,故为向斜。第6题,读图可知,甲处的地质构造为背斜,所以其顶部易含煤层气,最容易发生瓦斯爆炸或井喷事故。丁处为向斜,为良好的储水构造,容易发生透水事故。第7题,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由于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从而形成山岭。答案5.c6.a7.d科考人员在河西走廊发现了一种类似于蜂巢的地貌,裸露在外的花岗岩千疮百孔,距今已有上亿年,周围有4亿5亿年之前形成的沉积岩。下图是“该地区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第89题。8形成“蜂巢”的地质作用是()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c.冰川侵蚀d.流水沉积9此处地貌的形成过程是()a.沉积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侵蚀b.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岩浆喷出c.岩浆喷出沉积外力侵蚀地壳抬升d.岩浆侵入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解析第8题,河西走廊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风力侵蚀较强。第9题,此处地貌应是先沉积形成沉积岩,之后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再经地壳抬升,花岗岩出露地表,受外力侵蚀形成。答案8.b9.a(2015全国高考)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完成第1011题。10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a.持续淤积b.先侵蚀、后淤积c.持续侵蚀d.先淤积、后侵蚀11推测19921997年期间()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答案10.d11.b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第1213题。12图中b、d代表的岩石分别是()a.侵入型岩浆岩、沉积岩b.沉积岩、侵入型岩浆岩c.变质岩、喷出型岩浆岩d.沉积岩、变质岩13图中表示的是()a.外力作用b.变质作用c.上升、冷却凝固d.重熔再生解析图中a来自地幔,为岩浆,进而推知e为喷出型岩浆岩,b为侵入型岩浆岩。d由沉积物形成,为沉积岩。c为变质岩,为变质作用。答案12.a13.b14研究发现,长江干流江苏段河床在1985年前后平均冲淤状态发生了明显的转变,由淤积转变为冲刷,其主要原因是()a.该河段平均流速下降b.该河段径流量减少c.流域年降水量减少d.上游来沙量减少解析平均冲淤状态由淤积转变为冲刷,即整体上河流的流水侵蚀作用强于流水堆积作用。a、b、c三项所述原因都会导致河流流量减少,流速变慢,流水堆积作用加强。上游来沙量减少,则泥沙淤积减少,故d项符合题意。答案d某同学骑自行车自甲地向乙地持续行进,进行野外地理考察。该同学利用手持gps接收机每间隔60秒自动记录一次位置。图1是“考察线路地质剖面图”,图2是“gps所记录的位置分布图”。据此完成第1516题。图1图215图1中所对应的地质构造依次是()a.向斜、背斜和断层b.断层、向斜和背斜c.背斜、向斜和断层d.背斜、断层和向斜16与图2相对应的剖面图是()a.a图b.b图c.c图d.d图解析第15题,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处岩层发生明显的位移,为断层。第16题,因为gps接收机每间隔60秒自动记录一次位置,而从图2描述的点观察,从甲地出发,60秒走过的路程较长,说明坡度大且是下坡;随后各点较均匀分布,说明地形平坦;中间间隔较远,说明这段路坡度较大,为下坡路段;最后各点分布较密,说明相同时间走过的路程短,即坡度较陡,为上坡路段。对应图1中四幅图,d图符合题意。答案15.c16.d17某大学地理系的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到全国各地进行考察活动,下图是他们绘制的地貌景观素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1)学生甲的考察活动是在他的故乡海南省三亚市进行的,你认为他绘制的最有可能的是图。(2)学生乙自豪地说:“我是全班考察活动中到达最高海拔的一个。”学生乙绘制的最有可能的是图,该地貌形成的主要作用是。(3)学生丙说道:“我这次在同一地方,冒着高达40多摄氏度的高温绘制了两幅图,应该数我最辛苦。”你认为哪两幅图是学生丙绘制的?它们的名称分别是什么?主要是由什么地质作用形成的?(4)在e图中画出当地盛行风向,该地貌在世界上许多地区呈扩大化的趋势,其原因是什么?它所造成的危害主要有哪些?解析a图为风蚀蘑菇;b图为海蚀地貌;c图为冰蚀地貌;d图为河口三角洲;e图为沙丘,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区。答案(1)b(2)c冰川侵蚀作用(3)a、e。a是风蚀蘑菇,主要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e是沙丘,主要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4)风向箭头从右向左。自然原因:气候异常,干旱地区面积广。人为原因:植被遭到破坏,过度农垦,过度放牧等。危害:埋没村舍、道路,破坏农田、牧场。18读下面两幅图,完成下列各题。(1)甲处的地质构造是,该地质构造的中心和两翼岩层的新老关系是。乙处的地质构造是,丙处可能容易形成的是地貌,丁地的地貌是。(2)图中河流a处河段的流向大致是。(3)现准备在ab河段建设水电站,试分析有利和不利条件。(4)分别从图中h地沿经线向南到南极点、沿所在纬线绕地球一圈,所经历的板块数()a.相同b.相差1块c.相差2块d.相差3块(5)(双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丙处有流水侵蚀地貌,丁处是流水堆积地貌b. ab间的褶皱是内力作用形成的c. a、b处的地貌只分布在湿润地区d. h地冬季温暖,原因是周围山地阻挡了冷空气e.图中区域易发生台风、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解析第(1)题,向斜、断层等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形读图可知。第(2)题,可根据经纬网来判断河流的流向。第(3)题,水电站的建设要从河流的水量和落差以及建设的工程量、地质条件等方面来分析,水量受气候影响,落差、工程量受地形影响。第(4)题,要熟悉板块的分布。第(5)题,丁处是峡谷,受流水的侵蚀作用而形成;ab间的褶皱是受内力作用形成的;a、b处的峡谷地形是受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不仅仅分布在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