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01九年级语文上册郑愁予的《雨说》.docx_第1页
人教版2001九年级语文上册郑愁予的《雨说》.docx_第2页
人教版2001九年级语文上册郑愁予的《雨说》.docx_第3页
人教版2001九年级语文上册郑愁予的《雨说》.docx_第4页
人教版2001九年级语文上册郑愁予的《雨说》.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雨说教学设计 南部三中 赵明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注意把握语气和语调,通过朗读理解诗意。2、 把握诗中意象,理解诗中“雨”的形象的象征意义,初步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和品味意境的能力。3、 体会诗歌拟人化的艺术表现手法。4、 领悟诗歌主旨,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学情分析: 现代诗歌相比较于散文、小说,它用凝练的语言、简练的结构表达出诗人的思想情感,在简短的篇幅中又蕴含了一定丰富深刻的内容。作为初中学生学习现代诗歌,囿于阅读面偏窄,理解不到位,往往对诗歌的理解有些片面,又加之有的语言难于理解,难以激发他的感触,所以对诗歌兴趣不大。因此在诗歌的教学中交给学生阅读诗歌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诗的语言,诗中的形象,意境来深入作者的内心,从而产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进而喜欢并爱上阅读诗歌。教学重、难点:重点1、 理解意象,领悟诗歌主旨。2、 体会诗歌拟人化的艺术表现手法。难点联系写作背景,理解感受诗歌饱含的深情。教学方法:1、 诵读感悟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语言入手,感悟诗歌的音韵美,入情入境。并体会诗歌拟人手法的运用。2、 联想想象法。指导学生展开联想想象把握诗中的意象,从而理解诗中“雨”的形象的象征意义。教具准备;1、 示范朗读音频资料。2、 朗读背景音乐。3、 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教师激情朗读导入 1、我是快乐而沉静的雨。我从天空中飘落,伴着我欢快的足音,花草荡漾出陶醉的笑意;我和着自然清新的空气,将温柔的脸轻轻地贴近土地,在泥土中消融。“我来了,我来了就不再回去。”我用灵动的声音,奇异的形体和清透的心灵向你诉说,不知道你是否读懂了我教师板书课题2、作者简介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亲辗转大江南北,抗战胜利后到北京上学,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5岁发表处女作矿工,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获艺术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他的诗作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现旅居美国,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二、朗读与交流-读雨(一)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第一遍:指定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正音。注意下列字词。田圃(pu) 禁锢(gu) 留滞(zhi) 喑哑(yin) 襁褓(qiang bao)禁锢:束缚,强力限制。寒浅:初春时淡淡的余寒。留滞:停留不流通。喑哑: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温声细语:用温和的声音轻轻地说话。润如油膏:细腻光滑得像油,像脂肪涂抹的一样。2、再读课文,感知诗的音乐美。第二遍:听示范朗读,边听边就语调、语速、语气、重音、停顿等作标记,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 听后讨论明确诗歌各节的读法:如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出对春雨的企盼之情;第二节应读得轻柔、温和,表现对雨的关爱;第五节可读得欢快一点,传达喜悦之情;第八节应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第九节应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全诗的主旨。 根据讨论明确的读法,学生同桌自读自评,体会诗歌的音韵美。3、配乐朗读,读出情感。 播放舒伯特的小夜曲,请全体学生伴随音乐有感情的朗读全诗,体味诗中的意境。读后请学生说说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情调。4、文本探究 教师:“雨说”在诗中出现了几次?请同学们以此理出诗作的结构,并为诗作的四个部分命名。明确:“雨说”一共出现了五次。A、 第一部分(1-3):雨的到来B、 第二部分(4-5):雨的邀请C、 第三部分(6-8):雨的来意D、 第四部分(9):雨的祝福3、 合作与探究-品雨(1) 、倾听雨的诉说。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讨论。1、 在诗中“雨”说了什么?明确;这首诗通篇都是“雨”说的话。雨首先说她到来之前,“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雨说要“探访四月的大地。”,雨轻轻的来了,满怀着爱心;雨说她是到大地上来亲近孩子们的,希望孩子们不要拒绝她的到来,并与她同行,去迎接春天;雨说“他来的地方很遥远”,她来是要教孩子们勇敢的笑,让孩子们快乐的成长,这是她的使命;雨说“我来了就不再回去”,当把欢笑带给孩子们以后“我就快乐的安息”。雨最终牺牲自己将生命变成孩子们嘴里的“那份甜”,并在“那份甜”中融入对孩子们的“祝福的心意”。2、 雨让大地生机勃勃,那么在诗人笔下雨是什么样子的?请学生自读1-5节,试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来描述。明确:可以结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和朱自清的春中描写春雨的内容。 视觉上,“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表现雨的细密;听觉上,“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的”,表现雨的淅沥;触觉上,“亲一亲”,表现雨的轻柔3、 在第一节到第五节中出现过哪些景物?春雨到来前后大地景物有怎样的变化?第一节和第五节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联系?明确:第一节到第五节出现的景物:田圃、牧场、鱼塘、小溪。第一节描绘了大地枯旱的景象:田圃荒凉,种子禁锢;牧场枯黄,牛羊绝迹;鱼塘低浅,游鱼缺水;小溪干涸,水落石出。(冬景寒冷、阴暗、毫无生气。)第5节 概括雨来临后大地复苏的景象:田圃泥土润如油膏,牧场新苗添绿,池塘鱼儿欢腾,溪水叮咚流淌。(春天温暖、明媚、充满希望、生机盎然。)第1节 和第五节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结构上前后呼应。教师补充:冬天这寒冷的季节,在文学意象中,往往被赋予这样的象征意义-个人的,社会的,国家的困难、挫折。本文是作者1979年写的,1966年到1976年的“文革”,给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新兴的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1979年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刚开始人们对前景一片茫然,失去方向。随即的改革开放,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复苏。诗人此时虽身处美国,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