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评价及试卷分析.doc_第1页
08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评价及试卷分析.doc_第2页
08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评价及试卷分析.doc_第3页
08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评价及试卷分析.doc_第4页
08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评价及试卷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8年普通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评价及试卷分析(广西卷)2008年普通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第卷)(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山西、陕西、浙江、江西、安徽、福建、辽宁和广西等省区使用),充分体现了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坚持高考命题的基本原则,即坚持科学性原则,坚持遵循大纲考大纲的原则,坚持考查学科能力的原则,坚持稳中求变,稳中求新的原则,突出对历史学科综合能力的考查,力求做到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理念,代表了命题的方向。一、 试题分析1试题结构稳中求变。(1)试题结构稳定。题型、学科试题排列、赋分等与往年一致。题型还是两大题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选择题的排列仍按地理、历史、政治这样的顺序排列,赋分还是100分。(2)学科比例没有变化,仍然是地理、历史、政治各占100分。(3)选择题的结构、形式发生了重要变化。全卷12道选择题,没有设计一个大的主题,终于放弃了2000年以来文科综合历史学科的选择题都是围绕中心问题来设置的小专题式的选择题,命题方式恢复了2000年以前高考历史选择题的非主题考查的形式,从而使高考历史科考查的角度明显地增多,考查的知识面明显地扩大,试题的覆盖面明显地增加了。这也是和2008年的考试大纲一致的。(4)从试卷的呈现方式看,试题较多地采用了历史材料和图表的方式,注意了试卷呈现方式的多样性。试题的第13、19、21、22、37、39题中运用了许多文献材料和历史图片、表格数据等,充分考查了考生阅读史料、解读图表、分析情景等历史阐释能力。(5)试卷的内容结构发生了变化。2007年文综历史试题(卷),中国古代史32分,中国近现代史38分,世界近现代史30分。基本符合其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所占的比重。而今年的文综历史试题,中国古代史所占的分值达到40分,而中国近现代史仅占有24分,实在有点出乎意料。(6)整个文综试题的总量由去年的40题减少为39题,把去年的36、37题合并为一题,非选择题39题以历史材料导入,(1)问、(3)问是地理题,(2)问、(4)问是历史题,这种变化反映了学科间综合的进一步加强。2试题突出对历史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和重点知识的考查,基本没有出现偏题、怪题现象。今年试题不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基本上都是围绕主干知识和国内外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考查。如第13题考查新思想的萌发,鸦片战争的失败迫使爱国知识分子转变观念,开始抛弃虚骄自大的陈腐观念。第14题考查洋务运动中民用工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官督商办。第15题考查了科学技术的双重作用,结合一战的灾难性后果,指责科学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杀人工具。第16题考查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建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抗日,体现了政治民主化主题。第17题考查了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取得的重要外交成果,也是民国外交的一次胜利。第18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19题考查工业文明。第20题考查日本明治维新,西洋文明传入日本,导致日本在制度及文化上出现巨大转变的现象。第21题考查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世界影响。第22题考查二战后国际关系和德国分裂及统一。第23题考查朝鲜半岛形势。此外,试题第12题还考查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常识“山南水北”。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一直是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的重要要求和目标,这也必将对今后的高中历史教学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3注重对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能力考核目标及要求的多层次考查,充分体现了以知识为载体,以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综观全卷,主要是通过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等“三新”来最大限度地考查考生的学科综合能力。试题表述很多采用“是”、“说明了”、“反映了”、“原因是”、“如何理解”、“主要依据是”等需要考生去理解、探究历史学科奥秘的词语。考试大纲中能力考核的目标分为四级:第一级是“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今年特别强调对时间信息的获取。如第17题、19题、21题,时间信息就是解题的关键。第13题近代中英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第15题1920年梁启超游历欧洲时的世界情势、第20题1878年明治维新10年后的日本社会、第22题1961年与1989年的德国柏林街景比较、第23题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朝鲜半岛的状况等,这些时间也都是解题的关键条件。第二级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如第12题、20题、21题。第三级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如第13题、14题、22题、23题、37题的第(1)问。第四级是“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如第15题、16题、17题、18题、19题、第37题的第(3)问“如何理解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第39题第(4)问“如何理解土尔扈特的回归是值得我们传诵的伟大的叙事史诗?”等题。4试题注重创设“新材料”、“新情境”,着重考查知识迁移的能力,体现了新课程标准重视探究过程和方法的理念。今年试题在情境性选择题的大幅增加、精心选用及巧妙设计方面,可谓精心雕琢,匠心独具,方向性非常明显。12道选择题几乎全是情境题,情境材料涉及报纸评论、学者观点、生活场景、历史图片等,第37题、39题这两道非选择题更是容量巨大的图表资料、文献资料摘录。试题中几乎没有一题是对材料内容的直接发问,都需要学生在新情境下,运用学科知识,进行一定的思考后才能作答。如第13题:一位在华美国人士在评论近代中国的一部著作时说:“它是因中英战争刺激而产生的一部成果。我们认为它将极大地摧毁傲慢心态,驱散中国统治者和学究们的愚昧无知,证明他们所属的并非地球上的惟一一个国家。”该著作的作者是A.姚莹B.徐继畬C.郑观应D.严复该题引用一位美国人对著作的评价,来考查考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提供著作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判断。姚莹和徐继畬为鸦片战争之后“新思想的萌发”代表人物,姚莹的代表作康輶纪行关注重点在西藏等问题,而徐继畬的代表作瀛寰志略则是世界历史地理著作,广泛介绍了世界各国,证明了中国“并非地球上的惟一一个国家”。第14题:洋务运动时期,有一类企业是“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采用这种经营管理方式的企业是A江南制造总局 B轮船招商局C发昌机器厂 D耶松船厂该题考查考生对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理解,官督商办是一种形式,要求学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来认识企业的特点。第15题:1920年,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谈到“科学万能说”时,认为它“当然不能像从前一样的猖獗”。梁启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A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遇到阻碍 B科学技术在欧洲的发展水平很高C科学技术在世界大战中成为工具 D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减缓该题要求考生理解“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的观点。要理解这一观点,考生须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飞机、坦克、大炮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成果应用于军事之中,科学技术在世界大战中成为战争的工具这一史实出发,才能得出科学不是万能的结论。第19题:诺贝尔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写道:“假设一位古希腊人能被奇迹般地送到1750年的英国,他或她会发现许多熟悉的事物。不过,如果希腊人再晚两个世纪被送来,就会发现,自己宛如置身于一个幻想的世界,什么都不认识,甚至什么都不理解。”作者提出后一种假设的主要历史依据是 A工业社会形成与发展 B人口爆炸性增长 C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 D各国间交往密切该题要求考生理解1750年和两个世纪后,即1950年。与古希腊相比,工业文明时代在社会生活方方面都出现巨大的变化。古希腊人置身于1950年的世界,“什么都不认识,甚至什么都不理解”。把题中各选项置于这样的世界大背景,才能选出正确的选项。第20题:在1878年的日本,儿童玩拍球游戏时,用10种最值得采用的新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数字,它们分别是汽灯、蒸汽机、马车、照相机、电报、避雷针、报纸、学校、信箱和轮船。这主要反映了日本 A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 B富国强兵的奋斗目标 C全盘西化的生活方式 D文明开化的文化政策该题考查考生对日本明治维新推行“文明开化”政策产生结果的理解。10个新事物,大多和社会文化息息相关,例如照相机、电报、报纸、学校、信箱等等,不是简单的经济,而这些内容又不足以确定全盘西化。富国强兵固然是明治维新的目的,但又不合题目的要求。“文明开化”指的是明治时期,西洋的文明传入至日本,引致在制度及文化上出现巨大转变的现象。其实质反映的是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日本的封建文化。对于历史学科来说,广大师生都觉得今年的选择题太难了(相对于非选择题),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主要是是选择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的题目没有了,而代之于考查思维能力为主的材料选择题、最佳选择题、变换叙事式选择题。在12道选择题中,有10个提供了材料、设置了“新情境”。这样的考查,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改变学习方式有着方向性的意义。5.试题充分展示新课改理念,命题立意较高。试题较好地展示了新课改理念对考生的要求,彻底抛弃了对历史知识死记硬背的传统理念。12道选择题没有一道是考查历史识记能力,试题提供了全新的情景材料,令人耳目一新。选择题题干几乎没有一例为教材原文照搬的现象,每一道选择题的解答都需要考生认真理解、耐心推敲、斟酌分析等步骤,才能挑出正确的选项。非选择题37题关于唐朝科举制度与英国近人文官制度的建立,通过考生阅读提供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该题不需要考生死记硬背一些历史知识,侧重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涉及到阅读材料、收集信息、处理材料、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要求考生必须具备较强的科学思维能力,从政治、经济、文化、国家结构、政府功能、国际影响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把比较、分析、归纳等手段融为一体。同时,该题的视角较为独特,关注近年我国史学研究的新成果,突破传统思维,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关注科举制的不足吸引到正确看待科举制对人类历史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中来。6继续注重史学常识的考查,体现了对文科考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与去年关于帝王谥号的试题相似,命题专家今年如法炮制了第12题。命题专家知道这些内容在中学历史教材中是没有的,但学生应该在地理、语文课上学习过此类知识,其命题意图就是考查学生的文、史、地学科知识综合素养。解好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有效利用课程资源,不能局限于教科书内容,要扩大视野,积累丰富的知识。同时,也对历史教师知识面的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继续注重对热点问题的隐性考查,体现了历史学科的史鉴功能。今年的热点试题设计体现了“现实问题历史联系”、“隐性考查学科知识”的特点,充分凸显出了历史试题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历史学科的社会功用,要求考生用历史知识来透视和解决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具有明显的导向性。如第13题体现了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以及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第14、20题折射了科教兴国这一热点;第22、23题涉及国家分裂和统一这一热点(今年是朝鲜半岛分裂60周年)。第37题则考查了科举制度对欧美近代文官制度的影响,凸显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和相互促进作用。绵延1300年的中国科举制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和教育,也对周边国家和域外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科举制对促进东亚国家的封建化和考试制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对近代欧美文官制度的建立产生过积极影响,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重新审视百年前的科举革废,更有助于总结考试规律,推动当代考试理论与实践变革。第39题“土尔扈特回归祖国”折射热点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试题从历史的角度考察现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体现了以史为鉴的功能。二、试卷分析高考评卷期间,我们文科综合测试历史学科质量分析组对全区120668名考生的答卷,随机抽取了3896份第卷(非选择题)样本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今年文综历史卷平均分为47.5399分(去年为43.6867分),难度为0.4754(去年为0.4369),标准差13.1918(去年为13.2729),区分度0.3185(去年为0.4031),最高分为92分。1选择题在文综卷中,历史学科选择题为第12-23题,每小题4分,共48分。考生平均得分23.3955分(去年为25.4018分),难度为0.4874(去年为0.5292), 标准差8.1339, 区分度0.4102。其中满分(48分)考生为146人(去年为81人)。表一 2007年、2008年高考文综第I卷历史题难度比较分布表难度系数2007年题号2008年题号0.100.20120.210.30230.310.4013、17、19、2213、15、210.410.502014、17、220.510.602112、200.610.7016、18、190.710.8014、15、16、230.810.9018表二 2008年文综第I卷历史题考生(120668人)答卷情况统计表题号ABCD答案难度12400355972926764157D0.531334242409602479919393B0.34144793455614123253568B0.461553901100894195913411C0.35167841525402634912180A0.65172643529751984353390D0.4418250401799847487918C0.7019839791102300314426A0.702019643190691321567546D0.56214329327324445604272A0.362237540579131096113022B0.482320110332093217433798D0.28通过表一、表二的比较、统计,我们看到,今年历史学科选择题的难度有所提高。去年的历史题,难度在0.71-0.9之间的题目就有5道题,占了12道选择题的近一半。反观今年历史选择题,12道选择题难度值均控制在0.28-0.70之间,其中,难度在0.28-0.50之间的题目有7题,0.51-0.70难度的有5题。第12题考查中国古代地名中某些“阴”“阳”命名的原因,其实是考查对中华文化中传统性常识的了解,考查考生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历史综合素养,要求考生有比较广泛的知识面,特别是相关的语文知识和历史知识。中学语文教材的文言文注释中虽有“山南水北谓之阳”,但中学历史教科书里没有专门的叙述,所以这题的答对率只有53%,有33.18%的考生错选了A项“山之南、水之北”,这主要是因为这些考生对“山南水北”称“阳”还是“阴”没有准确的理解造成的。有4.95%的考生错选了B项“山之南、水之南”,有7.68%的考生错选了C项“山之北、水之北”。第13题考查的是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的一部著作的作者,在题目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鸦片战争之后“新思想的萌发”代表人物只有两人:姚莹和徐继畬,姚莹的代表作康輶纪行关注重点在西藏等问题,而徐继畬的代表作瀛寰志略则是世界历史地理著作,广泛介绍了世界各国,证明了中国“并非地球上的惟一一个国家”。C项郑观应是在19世纪60年代出现的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盛世危言最早在中国主张实行君主立宪;D项严复则是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之一,最早将西方文化系统地介绍到中国。结果显示,有28.38%的考生错选了A项姚莹,有20.55%的考生错选了C项郑观应,有16.07%的考生错选了D项严复。第14题考查的是洋务运动时期,洋务企业中民用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考生要解好这道题,必须从题目所给的四个选取项中,首先选出洋务派的企业:A江南制造总局,B轮船招商局。C项发昌机器厂属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D项耶松船厂属于外商创办的企业。A项是洋务运动时期的官办军事工业,而只有B项是洋务运动创办最早、规模最大的民用工业。结果显示,有39.72%的考生错选了A项江南制造总局,有10.21%的考生错选了C项发昌机器厂,有2.96%的考生错选了D项耶松船厂。之所以的近四成的考生错选了A项,主要原因还是没有从题干所给的材料中概括归纳出“官督商办”这个洋务运动中民用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总的来说,今年高考文综历史学科选择的命题有如下特点:一是进一步加大了能力考查的力度,以前文综历史题一度重在考查考生的再认再现历史知识能力的题目没有了,而更多地侧重于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比较、综合等多方面的能力。二是每一道题目都提供了全新的情景材料,整个题干没有一例是教材原文的照搬现象,给人予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三是选择题的呈现形式由近年的一拖三、一拖四的专题形式代之于单一制形式,提高了命题的灵活性,也提高了试题的覆盖率。2非选择题在文综的非选择题中,属于历史学科考查内容的有第37题和第39题的第(2)、(4)问,总赋分是52分,考生平均分为24.1444分(去年18.0665分),难度为0.4643(去年0.3474)。其中,第37题(赋分32分)平均分14.2578分(去年10.12分),难度为0.4456(去年0.3163);第39题第(2)、(4)问(赋分20分)平均分9.8866分(去年7.94分),难度为0.4943(去年0.3970)。第37题第(1)问“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赋分6分,考生平均得分1.9769分,难度0.3295,区分度0.6397,满分考生1015人。这一题要求考生比较材料中所给明经、进士科的考试内容,通过对其不同内容的具体分析得出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的结论。在这一问中,一般考生还是答得比较好的,如考生写道“进士科的考试比较灵活性,比明经考试的背诵经文更具选拔性。”许多考生丢分的主要原因是:望文生义。如答:“进士学问大,计谋多,得到此人不旺盛都难”。 不切题意,不从国家需要人才的角度出发,而是从诗歌盛行的角度看问题。如答“唐朝较为太平,百姓生活富足,多喜欢吟诗作赋,进士科中的二试较有利于他们的发挥”。 只看到考试科目的减少,而不去分析明经、进士两科考试的本质区别。如答“因为进士科初试科目少了孝经、论语,减少了初试的难度,使更多人参与竞争”。 还有相当部分的考生从当官大小的角度来回答问题。如答:“明经科大多只要求背诵并容易通过,不能发挥自己的实际才干,录用时授官不大。而进士科要经过自己的真才实学和自身的努力,通过考试获得录用,授官时官职也较大”。 也有部分考生则从考试的难易来分析明经科与进士科的区别。如答:“进士科初试更容易通过,学习不那么辛苦,通过后更容易求官位”。第37题第(2)问“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赋分10分,考生平均得分6.1818分,难度0.6182,区分度0.5662,满分考生1885人。这一问主要考查考生的分析、比较能力。统计显示,这一问是非选择题中得分率比较高的,许多考生都能指出“唐代科举取士注重选拔有用的人才,并且是通过考试竞争得来的。而英国的选官则是由国王直接钦点,被视为国王的仆人,无法很好地为百姓服务”。这一问考生丢分的主要原因有:史实混乱,把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的史实相混淆。如答“中世纪英国文官制度是公开选拔考试,择优录用”。 没有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这两种选官制度的区别,而却答出唐科举考试的科目及考试内容、英国近代文官考试的科目。如答:“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为主,而近代英国文官考试科目有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 没有把准题目的时间限定词“中世纪的英国”,从而把材料所列的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及近代英国文官考试的历史一举罗列。如答:“唐朝采用科举取士;中世纪的英国官员主要由国王遴选,后又采用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18世纪末,文官录用由国王、宫廷权贵和各部长直接行使。1853年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第37题第(3)问“如何理解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赋分6分,考生平均得分1.5128分,难度0.2521,区分度0.5299,满分考生1007人。这一问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和论从史出的能力。一般考生都能答出“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迫切需要更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生产,开始注重教育,选拔有能力的人进行管理”。或答“资本主义的发展,旧的文官制度不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一问考生丢分的主要原因有:史实混乱,所答非所问。如答“启蒙思想冲击封建选官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并得到发展,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政治统治,封建的选官制度已不再适应”。或答“英国通过工业革命,发展了新科技,提高了认识,新航路让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更上一层楼,加上越来越多的复杂事务要处理,所以文官就应运而生了”。 没有从工业革命的发展需要促进了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来回答问题,而回答了文官制度建立的过程。如答:“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了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 从经济促进科技发展来谈文官制度产生物原因。如答“工业革命使英国的经济不断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促进了科技的进步,加快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第37题第(4)问“指出唐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赋分10分,考生平均得分4.2684分,难度0.4586,区分度0.6502,满分考生10289人。这一问主要考查考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好的考生能够答出“为国家选拔人才,推动社会进步;提高国家工作人员的文化素质;打破封建特权,使更多庶族弟子参加到国家管理中;提高了各部门的行政能力,使用人才得到任用;为后来考试制度的完善奠定了基础”。这一问考生丢分的主要原因有:史实混乱,不知所云。如答:“政府有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实行了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国民党深刻反思,实行了立法选择制度。民族矛盾激化和缓和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标志”。 没有从考试本身来比较,而更多地从政治层面地分析其相同之处。如答:“采用择优取士的方式都有利于国家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或答“有利于国家政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综合国力得到提高”。 仅从考试的内容来说明社会进步。如答“推动了文学事业的发展。唐代科举制需要做诗赋,从而使唐诗发展到顶峰。英国文官考试考古典文学和现代语言,也促进了英国文学的发展”。 仅仅把考试方式作一比较而已。如答“都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考试的科目有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第39题第(2)问“分析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的原因”,赋分12分,考生平均得分6.2378分,难度0.5198,区分度0.5111,满分考生192人。这一问主要考查考生的分析归纳概括能力,要求考生依据材料,从土尔扈特自身的文化传统、与清政府的关系、与沙俄政府的关系等角度进行分析回归原因。这一问一般考生都能答出沙俄的压迫与奴役促使土尔扈特回归祖国。这一问考生丢分的主要原因有:史实混乱,把土尔扈特部当成我国领土的一部分。如答“土尔扈特是我国的领土,而常年遭受到俄国的侵略和占领,土尔扈特回归祖国使我国实现领土完整,实现国家的统一”。或答“土尔扈特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恢复国家的领土和主权完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没有从史实出发去分析原因,而仅仅笼统地答“人民渴望统一,勇于与俄国对抗”,或答“领导人的正确领导;得到外国的援助;土尔扈特人民的英勇抗敌”。 只是罗列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的过程。如答“1765年土尔扈特汗国渥巴锡汗抗议俄国对土尔扈特的侵扰和掠夺;1770年俄国征调土尔扈特汗国2万人参加对土尔其的战争。秋,渥巴锡从前线归来,秘密召开会议,决定东归祖国;1771年10月15日,渥巴锡在木兰围场觐见乾隆皇帝。10月27日乾隆帝立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两碑,以资纪念”。 史实混乱,所答非所问。如答:“国家统一;经济的繁荣发展;我国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第39题第(4)问“如何理解土尔扈特的回归是值得我们传诵的一篇伟大的叙事史诗”,赋分8分,考生平均得分3.6488分,难度0.4561,满分考生5439人。这一问主要考查考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一般考生都能答出土尔扈特克服艰难险阻、回归祖国,表现了不畏强暴、心向祖国的优秀传统。而最后两个得分点(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体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则是丢分最严重的。考生丢分的主要原因有:史实混乱,从土尔扈特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的角度谈看法。如答“土尔扈特的回归经历了各种艰辛,它的回归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骄傲和自豪”。或答“土尔扈特自古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土尔扈特有利于我国的统一,有利于坚定我国民族统一的信心”。 跨跃时空去谈土尔扈特回归的意义,没有切合题目的要求。如答“土尔扈特的回归,有助于我国的和平统一;台湾省还未回归祖国,土尔扈特的回归有利于促进台湾的回归”。 只罗列土尔扈特与沙俄的斗争过程而丢分。如答“俄国军队与土尔扈特部发生冲突,土尔扈特伤亡惨重。俄要求土尔扈特部臣服遭拒绝。1655年土尔扈特同意听命于沙俄。土尔扈特多次派使团到达北京,都遭到俄国的掠夺。土尔扈特17万人东归最后仅剩6万人”。 史实混乱,所答非所问。如答“土尔扈特的回归,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聚集了全国人民的战斗力量,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了中国的轻工业、手工业的发展”。三、对今后历史教学的几点建议1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抓好基础知识的复习。纵观近年来的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历史试题命制的指导思想就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对所学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无论是基本技能的掌握,还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都是以基础知识为本源。没有基础知识,能力的考查和培养就成为无木之本,无水之源。在历史复习中,要依据大纲考纲,紧扣教材,努力挖掘教材里面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坚守教材阵地,既重视对课本主干知识的分析,又兼顾对课本边角知识的落实。一步一个脚印,稳步推进,牢固地掌握书本中的备考知识点,真正做到以不变应万变。2以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考核目标和要求为纲,突出学科能力培养。今年的高考试题,能力测试的导向非常明确。对目标中的能力要求考核全面,注重了对各项能力的层次性考查。因此,在高考复习教学中我们的立足点应该是以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考核目标和要求为纲,把“获取和解读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 “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种能力测试目标和要求落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