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全国自考大学语文模拟试卷(三).doc_第1页
2010年全国自考大学语文模拟试卷(三).doc_第2页
2010年全国自考大学语文模拟试卷(三).doc_第3页
2010年全国自考大学语文模拟试卷(三).doc_第4页
2010年全国自考大学语文模拟试卷(三).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0年全国自考大学语文模拟试卷(三)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 吃饭中,作者在谈到音乐和烹调时,所倡导的社会理念是()A. 以民为本B. 和而不同C. 中庸之道D. 完美人格答案:B解析:文中讲到音乐和烹调时说“统治尽善的国家,不仅要和谐得像音乐,也该把烹饪的调和悬为理想”,可见作者倡导一种“和而不同”的社会理念。答案为B。2. 下面属于国别体史书的是()A. 诗经B. 史记C. 战国策D. 论语答案:C解析:战国策全书列为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韩、魏、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策,是以“国家”为编写依据的国别体史书。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答案为C。3. 宝黛吵架中的“金玉相对”所指的人物关系是()A. 宝玉与黛玉B. 宝玉与金钏C. 宝玉与湘云D. 宝玉与宝钗答案:D解析:“金玉相对”指的是宝玉的通灵玉与宝钗的金锁,暗含他们有缘做夫妻一事。选D项。4. 金鲤鱼的百裥裙叙事的中心线索是()A. 珊珊发现百裥裙B. 金鲤鱼一生遭遇C. 百裥裙一次未穿成D. 儿子的出走与反抗答案:C解析:小说从“珊珊发现百裥裙”引出金鲤鱼悲剧的一生,并突出百裥裙如何成为金鲤鱼的“笑话”,最后写出百裥裙从未穿过的真相。可见中心线索为C项。5. 蚂蚁大战的整体象征意义是()A. 自然界的弱肉强食B. 阶级斗争的你死我活C. 战斗者的英雄气概D. 人类战争狂热、残酷答案:D解析:蚂蚁大战一文作者将蚂蚁大战与人类战争构成类比,用蚂蚁大战的激烈凶残象征了人类战争的狂热与残酷。答案为D。6. 在鲁迅散文秋夜中喻示一种顽强抗击黑暗的韧性战斗精神的形象是()A. 不惜献出生命去扑火的小青虫B. 对未来抱着希望之梦的小粉红花C. 饱经沧桑、坚实挺拔的枣树D. 奇怪而高的天空答案:C解析:具有“韧性”战斗精神的形象是“枣树”。A项是为追求光明而献出生命的弱者形象;B项是遭受蹂躏却抱有希望的弱者形象;D项象征黑暗势力。答案为C。7. 在香市中,为了突现今日香市的冷落,作者写道:新兴香市的武术班,比往日香市打拳头卖膏药的玩意,“委实是好看得多了”,但是“看客却很少”。这种表现法是()A. 对比反衬B. 侧面烘托C. 类比生发D. 象征暗示答案:A解析:通过“往昔香市的热闹”与“新兴香市的冷落”对比,从而突现今日香市的冷落,所用的表现手法是对比反衬。选A。8. 一句话“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中的“火”的隐喻意义是()A. 广大民众B. 革命的声威C. 民众革命情绪D. 民众革命答案:D解析:一句话大量运用了隐喻象征手法。“火”隐喻民众革命;“火山”隐喻广大民众;“霹雳”隐喻革命的声威;“能点得着火”暗示民众革命情绪。答案为D。9. 胡适认为,缺乏容忍雅量的普遍性心理习惯是()A. 年轻气盛B. 过分自信C. 喜同恶异D. 思想偏激答案:C解析:缺乏容忍雅量的普遍性心理是“喜同而恶异”。B、D项则是犯了“绝对之是”的错误。答案为C。10. 纪念傅雷开头所采用的叙述方式是()A. 顺叙B. 倒叙C. 插叙D. 平叙答案:A解析:纪念傅雷的开头先提到傅雷夫妇的忌日再到今天写文纪念他们夫妇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因此采用的叙述方式是顺序。答案为A。11. 容忍与自由一文认为“绝对之是”不存在的根本原因是()A. 喜同恶异的习惯心理B. 年轻气盛的偏激情绪C. 党同伐异的政治规律D. 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答案:D解析:“绝对之是”不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A、B、C项是产生“绝对之是”的原因。答案为D。12. 垓下之围中因愧见江东父老而自刎这一情节表现出项羽()A. 无可奈何B. 勇猛无比C. 宁死不屈D. 知耻重义答案:D解析:项羽自刎这一情节表现出了其知耻重义的一面,也表现了他走投无路、只能一死了之的英雄末路心情。答案为D。13. 湘夫人中所渗透的屈原的主要精神是()A. 对流放遭遇的忧伤B. 对完美人格的追求C. 对美好理想的执著D. 对理想破灭的失望答案:C解析:湘夫人在突出神恋的真挚情谊中,渗透进作者对遭受排挤、打击、流放的忧伤情绪和对社会理想、完美人格的坚执追求精神。A、B项不是主要精神,答案为C。14. 爱尔克的灯光中的“我心灵的灯”的象征意义是()A. 封建家庭和礼教的没落与崩溃B. 美好希望的破灭和生活的悲剧C. 对旧家庭的憎恶和对财富的鄙弃D. 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答案:D解析:“我的心灵的灯”是作者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的象征。A项是故居大门内昏暗灯光的象征;B项是爱尔克灯光的象征。答案为D。15. 种树郭橐驼传中与“长人者好烦其令”构成类比关系的种树方法是()A.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B. 爱之太殷,忧之太勤C.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D. 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答案:B解析:种树郭橐驼传一文以类比方法说理,用种树类比治民治国。A项类比治民要“顺民之天以致民之性”;C项分别类比做官要爱护百姓和治国要让百姓休养生息。答案为B。16. 贯串爱尔克的灯光的线索是()A. 故居的变迁B. 亡姐的不幸遭遇C. 三种灯光的依次闪现D. “长宜子孙”四个字的联想答案:C解析:文章写了具有象征意蕴的灯光来体现文章主题。三种灯光的依次闪现,体现了作者思绪及感情的推进,标志着文章内容的深化,是统贯全文的线索。答案为C。17. 爱尔克的灯光的行文特点是()A. 夹叙夹议,充满思辨色彩B. 善用白描,作者不动声色C. 熔记叙、议论、抒情于一体D. 熔记叙、描写、抒情于一体答案:C18. 秋夜中有作者自喻意味的意象是()A. 圆满的月亮B. 铁似的枣树C. 瑟缩的小花D. 扑火的青虫答案:B19. 雨巷一诗的显著特点是()A. 暗示手法B. 通感手法C. 反衬手法D. 象征手法答案:D20. 因愧见江东父老而自刎这一情节表现出项羽()A. 知耻重义B. 勇猛无比C. 宁死不屈D. 无可奈何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1. 麦琪的礼物的艺术特点有()A. 精致巧合的整体构思B. 以外显内的心理刻画C. 幽默诙谐的语言特色D. 含泪微笑的艺术风格E. 先抑后扬的表现方法答案:ABCD解析:本文采取两条线索,“一虚一实,双线并行”;以外在表情、行动刻画心理的以外显内手法;语言诙谐幽默,有“含泪的微笑”独特风格。答案为ABCD。2. 垓下之围中的场面描写有()A. 四面楚歌中霸王别姬B. 反复弹剑而歌求知己C. 东城快战中连斩数将D. 因愧见江东父老而自刎E. 目吓退汉将杨喜数里答案:ACD解析:垓下之围中三个场面描写分别是:A项,展现了英雄多情而无奈心境;C项,展露项羽勇猛无比的英姿;D项,揭示了项羽内心世界中知耻重义一面。答案为ACD。3. 下列诗句,体现“物是人非”感情的有()A.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B. 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C. 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D. 长恨歌:“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E. 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答案:ABDE解析:虞美人中借“春花秋月”、“雕栏玉砌”等景物抒发物是人非、江山易主的伤痛;鹧鸪天以“万事非”感叹物是人非;长恨歌以“池苑依旧”来写唐玄宗对杨玉环的思念。答案为ABDE。4. 陌上桑在写作上的特点是()A.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B. 诗歌按总分总的结构展开描写C. 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D. 采用喜剧手法来揭露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E. 借景抒情的手法答案:ACD解析:陌上桑是一首叙事民歌,以幽默风格和喜剧性手法刻画了一个采桑女子形象。诗文开头以侧面描写烘托罗敷美貌,后又以正面“夸夫”描写其机智、坚贞、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答案为ACD。5.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指的是()A. 家B. 寒夜C. 春D. 憩园E. 秋答案:ACE三、词语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答案:眸:眼珠。粉黛:借指宫妃。2.答案:字:养育。而:通“尔”,你。遂:喂好。3.答案:行伪而坚:行为虚伪却固执己见;言伪而辩:言论虚伪却巧言善辩;学非而博:学理错误却驳杂恣肆;顺非而泽:依从错误却文过饰非。4.答案:方:正。见少:所见甚少。奚以:怎么。自多:自我夸耀。5.答案:平:填平。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1. 具体分析婴宁一文中描写花儿的表现作用。答案:小说的环境描写与人物性格刻画,达到了妙合无痕的境地。婴宁的生父是人,生母是狐,长期由鬼母教养,一直生活在与世隔绝的乱山幽谷之中,正是这样的特定环境,才养成了她纯真、痴憨而又略带狡黠的天性。尤其是让争奇斗艳的百花始终陪衬在她的周围,极尽类比、象征之能事,更是对她音容笑貌、独特个性的有力烘托。花与笑的交相辉映,是这篇小说中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2. 为什么对蒹葭这首诗的主题思想会有不同的看法?答案:(1)意境朦胧、含蕴不尽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2)这是一曲怀念情人的恋歌,“伊人”指意中人。(3)诗中“伊人”飘忽不定,幻象丛生,给人以扑朔迷离、悠渺难测之感,引人遐想。于是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指隐居的贤者。(4)如果把“在水一方”视作一种象征,那么这首诗就涵容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5)总之,贤才难觅、情人难得的怅惘,乃至前途渺茫、理想不能实现的失望等心灵的失落,也都可能从蒹葭的意境中得到回应。3. 前赤壁赋中是如何描绘箫声的?答案:“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作者从三个角度来描写箫声:一是描写箫声的哀怨情调;二是描写箫声细长婉转的余音;三是描写箫声的感人力量。五、简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1. 阅读哦,香雪中下面的一段话,回答问题。香雪想快点跑过去,但腿为什么变得异常沉重?她站在枕木上,回头望着笔直的铁轨,铁轨在月光的照耀下泛着清淡的光,它冷静地记载着香雪的路程.她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欢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她用手背抹净眼泪,拿下插在辫子里的那根草棍儿,然后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1). 这里表现出香雪怎样的心情?答案:欢乐、兴奋、满足。(2). 这里运用了怎样的人物描写手法?答案:心理描写。(3). 哪些句子运用了以外显内的心理刻画手法?答案:香雪腿发软、回望铁路、哭、流眼泪、举铅笔盒、跑这些动作都是内在的心理外化的表现。(4). 写铁轨的“冷静”、大山的“严峻”有何作用?答案:景物的描写是为了对比、烘托香雪的心情。2. 阅读金鲤鱼的百裥裙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到了大喜的日子,果然没有任何一条红百裥裙出现。不穿大红百裥裙,固然没有身份的区别了,但是,穿了呢?不就有区别了吗?她就是要这一点点的区别呀!一条绣花大红百裥裙的分量,可比旗袍重多了,旗袍人人都可以穿,大红百裥裙可不是的呀!她多少年就梦想着,有一天穿上一条绣着满是梅花的大红西洋缎的百裥裙,在上房里,在花厅上,在喜棚下走动着。窸窸窣窣的声音,是从熨得平整坚实的裙裥子里发出来的。那个声音,曾令她羡妒,令她渴望,令她伤心。(1). “大喜的日子”是什么日子?答案:儿子结婚的日子。(2). 从“她就是要这一点点的区别”看,金鲤鱼的思想感情如何?答案:梦想取得正房一样的地位,思想上深深打上了等级观念的烙印。(3). 这里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金鲤鱼?答案:心理描写。(4). 这里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答案:排比。3. 阅读种树郭橐驼传中下面的一段话,回答问题。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蒔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移;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1). 郭橐驼种树的基本原理是什么?答案:“顺木之天,以致其性”(2). 最能体现橐驼种树合乎原理的是那两句话?答案:“其蒔也若子,其置也若弃”。(3). “他植者”种树错误的做法表现在哪两方面?答案:一是马马虎虎,二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