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京沪高速铁路设计暂行规定(上 册)(报批稿)二三年十一月 天津前 言本暂行规定共分8章: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术语、符号;第三章,线路;第四章,路基;第五章,轨道;第六章,桥涵;第七章,隧道;第八章,站场。另有7个附录。本次修订主要是在铁建设(2003)13号发布的京沪高速铁路设计暂行规定(上册)的基础上,结合2003年7月至10月“暂规”国际咨询情况和近来对高速铁路技术认识程度的提高修订而成的。各专业主要修改内容如下:1. 总则部分对运输组织模式、设计速度、设计年度、主要技术标准中最小曲线半径、到发线有效长度、建筑限界等结合最新研究意见进行了适当调整,同时,将部分共性较强的内容纳入了总则。2. 线路部分调整了“一般规定”一节,将部分共性的标准要求纳入总则; 对最小曲线半径、限速地段缓和曲线长度、缓和曲线选用原则、防护栅栏警示标志设置标准等进行了修正,对部分条文进行了补充、修改和完善。3. 路基部分对路基面上电缆槽、接触网杆柱的布置进行了重新修改;对基床表层和过渡段填料补充了EVd检测标准;规定高速铁路路基应优先选用A、B组填料和C组块石、碎石、砾石类填料,当选用C组细粒土填料时,应根据土源性质进行改良后才能填筑;路桥、路涵过渡段采用纵向正梯形断面形式,取消加筋土过渡段的结构形式,规定所有路涵均需设置过渡段;对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标准及其地基条件结合国际咨询意见进行了修改;对其他有关条文进行了补充、修改和完善。4. 轨道部分根据秦沈客运专线无缝线路设计情况,结合暂规国际咨询意见,补充了道岔平顺度铺设精度标准;调整了轨道结构类型选择条件;对有碴轨道各部件的有关技术要求作了适当修改;对无碴轨道建议单独编制技术条件;对焊接接头、胶接绝缘接头、钢轨伸缩调节器等规定结合最新研究情况作相应补充、修改和完善;由于新建铁路桥上无缝线路设计暂行规定已经颁布实施,故去掉了附录B桥上无缝线路伸缩力、挠曲力的计算方法。5. 桥梁部分增加了桥梁主要承重结构应按100年使用要求设计的规定;修改了涵洞及结构顶面有填土的承重结构的动力系数;补充了离心力计算的两种情况;修改了梁部结构竖向挠度和竖向梁端折角限制标准;补充了在列车活载、横向摇摆力、离心力、风力和温度的作用下,桥跨结构横向水平变形引起的梁端水平折角应不大于1.0的限值要求;将原梁体最大允许扭转角1改为由钢轨的竖向相对变形量来控制;对桥梁墩台和涵洞基础沉降控制标准进行了修改;对桥面布置结合电缆槽和接触网杆柱位置的调整等相应修改;对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变上拱控制标准由原绝对值控制标准改为上拱度与跨度比控制标准(有碴桥1/2500,无碴桥1/5000);对其他有关条文结合咨询情况和研讨意见,进行了补充、修改和完善。6. 隧道部分为保证隧道结构的耐久性,适当提高了隧道衬砌混凝土强度等级标准;结合国际咨询意见,取消对隧道洞口缓冲结构尺寸数据的具体规定,改为原则性规定;为加强隧道排水,增加了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之间铺设防水板的要求;结合国际咨询意见,提高了隧道照明设计标准,对相应条文作了适当修改;其他有关条文相应修改了部分措辞。7. 站场部分对车站线间距、主要建筑物和设备类型及至线路中心的距离等作了相应的补充和修改;对到发线有效长度、站台长度、站台高度和宽度等结合最新情况作了适当修改;补充了高峰小时到发线数量设计标准;补充了正线上道岔距竖曲线、桥台及过渡段边缘距离的要求;结合道岔号码修改,对道岔使用条件和配列标准作了相应修改;细化了道岔设置在过渡段上的有关要求;补充了车站到发线站台范围内应采用混凝土宽枕及大型车站可采用无碴轨道的要求。本暂行规定由铁道部建设司、铁道部高速铁路办公室负责解释。在执行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及时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天津市河北区中山路10号,邮政编码:300142),并抄送铁道部高速铁路办公室、铁道部建设司(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10号,邮政编码:100844),供今后修改时参考。京沪高速铁路设计暂行规定(上册)编制单位及主要参加人员:主持修编单位: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参编单位: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铁道科学研究院、铁道专业设计院、西南交通大学主要修编人员:胡叙洪、李秉涛、吴连海、闫红亮、李小江、李庆生、杨贵生、白宝英、袁爱庆、刘向云、王兴荣彭泽仁、李林毅、齐春雨、赵陆青、张耀聪、彭维耀、赵 斗、吴彩兰、沈建明、俞祖法、王立暖主要参编人员:郭志勇、姚中华、李应洪、毕玉琢、文望青、韩 强、韩向阳、王双全、赵新毅、吴中民、靖凤鸣黄建苒、周神根、殷宁骏、林之珉、边久松、盛黎明、王 菁、许有全、沈锐利、王玉泽、徐鹤寿万晓燕1 总 则1.0.1为统一京沪高速铁路主要技术标准,使之符合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要求,制定本暂行规定。1.0.2本暂行规定适用于京沪高速铁路设计。未包括的内容暂按现行有关铁路设计规范、规定办理,或另行研究确定。1.0.3运输组织模式采用本线旅客列车和跨线旅客列车混合运行的客运专线模式。1.0.4设计速度350km/h,初期运营速度300km/h。本线列车宜采用最高运行速度350km/h的动车组,跨线列车应采用最高运行速度200km/h及以上的动车组。1.0.5设计年度宜分近、远两期。近期为交付运营后第十年;远期为交付运营后第二十年。对铁路线下基础设施和不易改、扩建的建筑物和设备,应按远期运量和运输性质设计,并适应长远发展要求。对易改、扩建的建筑物和设备,可按近期运量和运输性质设计,并预留远期发展条件。机车、车辆等运营设备,可按交付运营后第五年的运量进行设计。1.0.6主要技术标准正线数目:双线 正线线间距:5.0m最小曲线半径:7000m 最大坡度:12到发线有效长度:700m 牵引种类:电力列车运行控制方式:列车自动防护系统(ATP)行车指挥方式:调度集中1.0.7建筑接近限界的基本尺寸及轮廓应符合图1.0.7规定。图1.0.7 京沪高速铁路建筑接近限界基本尺寸及轮廓(单位:mm)图中 轨面高程高速铁路机车车辆限界区间及站内正线(无站台)建筑限界有站台时建筑限界轨面以上最大高度接触网立柱跨中利用承力索弛度时的轨面以上高度正线股道中心至建筑限界的最小距离为2440mm(站线股道中心至建筑限界的最小距离为2150mm)。站线股道中心至站台边缘的宽度注: 1曲线地段限界加宽见本暂行规定附录A;2本图亦适用于桥梁、隧道。1.0.8高速正线按双线双方向行车设计。1.0.9 高速铁路设计应重视农田水利的需要,节约用地,少占良田;应注意保护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建筑物的设计应与周围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协调。通过城市或居民集中的地区,应采取适宜的降噪减振措施,满足国家规定的环境质量要求。1.0.10高速铁路各类结构物(路基、桥涵和隧道等)的设计应重视地质条件,严格按地质资料进行工点设计,严格控制工后沉降;应满足强度、稳定性、耐久性要求,严格控制结构物的变形;应强调各结构物间的协调和统一性,使车、线、桥(或路基)的组合具有良好的动力特性,满足高速列车安全运行和旅客乘坐舒适度的要求。1.0.11车站分布应根据城市分布、客运量、列车开行方案、运行方式、铺画的运行图及其设计需要能力和技术作业要求,结合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等综合研究确定,站间距离一般不宜小于30km。当站间距离大于60km时,应根据养护维修、运输组织等需要,预留或设置区间渡线。1.0.12高速正线应按全封闭、全立交设计,通过大规模行洪、滞洪区地段,宜按高架线路设计。1.0.13跨线列车联络线的设计速度,应根据联络线的性质、联络线所在位置及所经地区的地形、地质条件等,经综合技术经济比选确定。 跨线列车联络线的设计标准,应根据所确定的设计速度,按相应速度标准的设计规范或规定执行。1.0.14动车组走行线的平面标准,可根据走行线的长度、所经地区的地形地质条件等,按120km/h的速度标准设计;其纵断面标准可根据动车组(空车)的牵引特性确定;其它专业的设计标准可按现行铁路有关设计规范执行,并满足铺设无缝线路的有关技术要求。1.0.15 养护维修列车走行线的设计标准,可按100km/h的速度标准,参照现行铁路有关设计规范执行。1.0.16对风、雨、地震等自然灾害多发地段以及火灾易发设施等,应按本暂规下册的有关要求,设置相应的灾害监测设备。1.0.17结构物的抗震设计,可参照国家现行的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J111-87)中级铁路干线的标准办理。1.0.18京沪高速铁路设计除应符合本暂行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2 术语、符号2.1 术 语2.1.1基础设施路基、桥梁、涵洞、隧道等建成后不易改建的建筑物的总称。2.1.2隧道缓冲结构隧道两端洞口为缓解空气动力学效应而设置的结构。2.1.3跨线列车联络线连接高速铁路与既有线或客运专线,专门用于跨线列车运行的线路。2.1.4动车组走行线连接车站与动车段(所),专门用于动车组进出动车段(所)的线路。2.1.5养护维修列车走行线连接综合维修段(工区)、大型养路机械段等,主要用于养护维修列车(如大型养路机械维修机组、大修机组,大型养路机械附属车辆,轨检车,钢轨打磨列车,轨道车等)进出综合维修段(工区)、大型养路机械段的线路。2.1.6工后沉降基础设施的最终沉降量与铺轨时的沉降量之差。2.1.7ZK标准活载中国客运专线标准活载。2.1.8动车组具有牵引动力、固定编组、在日常运用维修中不摘钩的列车。2.1.9动车段(所) 动车组的运用检修基地。2.2 符 号V设计速度R平面曲线半径Rsh竖曲线半径K30地基系数EVd动态变形模量K压实系数n孔隙率Ps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动力系数L桥梁结构的有效跨长no简支梁竖向自振频率F离心力NZK标准活载图式中的集中荷载qZK标准活载图式中的分布荷载f荷载折减系数Te设计锁定轨温Tmax当地历年最高轨温Tmin当地历年最低轨温Td允许温降Tc允许温升Tk设计锁定轨温修正值Tm设计锁定轨温上限Tn设计锁定轨温下限钢轨折断断缝值E钢轨钢的弹性模量A钢轨的断面积a钢轨钢的线膨胀系数r一股钢轨的线路纵向阻力3 线 路3.1 一般规定3.1.1 高速正线的线路平、纵断面设计应重视线路的平顺性,采用较大的线路平面曲线半径、较长的纵断面坡段长度和较大的竖曲线半径,提高旅客乘坐舒适度。 3.1.2 车站及两端高速正线的设计标准应与区间线路相同,并考虑下列因素:1 全部高速列车均停车的大型车站两端减、加速地段的正线设计标准,经技术经济比选,可采用与行车速度相适应的技术标准。2 部分高速列车停车、部分高速列车通过的大型车站两端高速正线的设计标准,应根据线路所经地区的地形条件、城市环保要求、该站高速列车的停站比例等,经综合技术经济比选确定设计速度。并按相应速度标准的设计规范或规定执行。3 利用既有铁路地段,经技术经济比选,可按不低于既有铁路提速规划相适应的速度标准设计。4 高速正线的设计标准必须满足一次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的有关技术要求。3.2 线路平面3.2.1 曲线半径宜采用以下数列:14000、12000、11000、10000、9000、8000、7000m。必要时可采用以上数列间500m整倍数的曲线半径。3.2.2 高速正线的线路平面曲线半径应因地制宜,合理选用。推荐曲线半径为110009000m,最小曲线半径不应小于7000m。3.2.3 最大曲线半径不宜大于12000m,个别不应大于14000m。3.2.4 高速正线不应设计复曲线。3.2.5 区间正线按线间距不变的并行双线设计,曲线地段应以左线(下行线)为基准,右线设计为左线的同心圆。3.2.6 区间及站内正线线间距应为5.0m,曲线地段可不加宽。位于大型车站两端减、加速等限速地段,困难条件下,可采用与设计速度相适应的较小线间距。高速线与联络线、动车组走行线并行地段的线间距,应根据相邻一侧高速线的行车速度及其技术要求和相邻线的路基高程关系,考虑站后设备、路基排水设备、声屏障、桥涵等建筑物以及保障技术作业人员安全的作业通道等有关技术条件综合研究确定,最小不应小于5.0m。高速线与新建普速铁路、既有铁路并行地段线间距不应小于5.3m。当线间设置接触网杆柱等设备时,最小线间距应根据有关技术条件综合研究确定。3.2.7 直线与圆曲线间应采用缓和曲线连接。缓和曲线应采用三次抛物线型。缓和曲线的长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 缓和曲线的长度应根据曲线半径和地形条件按表3.2.7-1合理选用:一般宜选用推荐长度,困难条件下不宜小于最小长度,特殊困难条件下不应小于个别最小长度。表3.2.7-1 缓和曲线长度(m)曲线半径缓和曲线长度推荐长度最小长度个别最小长度140002802502201200033027025011000370300280100004303503309000490400360800057047041070006705404602 位于大型车站两端减、加速等限速地段,可根据设计速度,按表3.2.7-2、表3.2.7-3相应速度条件规定的数值选用。表3.2.7-2 限速地段缓和曲线长度(m)曲线半径300km/h250km/h200km/h推荐长度最小长度推荐长度最小长度推荐长度最小长度1200024019014012090701100025021016013010070100002702201701401007090003002501901601108080003502902101701208070004003302401901309060004904002802301301105500520440310250140130500055045034027015014045006004903803101601504000420350190160350049040023018030005004102802302800300250250035028022004003302000400330京沪高速铁路设计暂行规定 表3.2.7-3 限速地段缓和曲线长度(m)曲线半径160km/h140km/h120km/h100km/h推荐长度最小长度推荐长度最小长度推荐长度最小长度推荐长度最小长度1000050403030202020208000505040303020202060006050504030302020500070605040403020204000100807050404030303000140110907050403030250017014012090706040302000220180140120907050401800250210160130100805040160028023019015011090605014002902302101801301007060120029023025020015012090701000250210190150110908002201801401107002201801601306001801505501801505001801503.2.8 两相邻曲线间的夹直线长度和两缓和曲线间的圆曲线长度,一般地段不小于280m,困难地段不小于210m,位于大型车站两端减、加速地段以及利用既有铁路地段,可根据相应的设计速度按下列公式计算:一般条件下:L0.8V (3.2.8-1)困难条件下:L0.6V (3.2.8-2)式中 L夹直线和圆曲线长度(m); V设计速度(km/h)。3.2.9 连续梁、钢梁及较大跨度的桥梁宜设在直线上,困难条件下,经技术经济比选,也可设在曲线上,但宜采用较大的曲线半径。3.2.10 隧道宜设在直线上。如因地形、地质等条件限制可设在曲线上,但曲线宜设在洞口附近,并应采用较大的曲线半径。3.2.11 站坪长度应根据到发线有效长度、远期车站布置形式及道岔类型等因素计算确定。3.2.12 车站正线的平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车站应设在直线上。困难条件下,经技术经济比选,可设在曲线上,但站内正线最小曲线半径应结合设计速度合理确定,所有列车均停站的车站,其最小曲线半径不得小于1000m。2 曲线车站应符合下列规定:1)宜减小曲线偏角及曲线长度。2)不应设在反向曲线上。3)咽喉区范围内的正线应设在直线上。 3.2.13 高速正线上缓和曲线与道岔前后接缝间的直线段长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 区间渡线及联络线等出岔地段,一般不应小于180m,困难条件下不宜小于120m。2 位于大型车站两端减、加速以及利用既有铁路等限速地段,可根据相应的设计速度按下列公式计算:一般条件下:L0.5V (3.2.13-1)困难条件下:L0.4V (3.2.13-2)式中 L 直线段长度(m);V 设计速度(km/h)。3.3 线路纵断面3.3.1 区间正线的最大坡度不宜大于12,困难条件下,经牵引计算检算,可采用不大于20的坡度。动车组走行线最大坡度不应大于30。最大坡度不考虑平面曲线阻力和隧道阻力的坡度折减。3.3.2 区间正线宜设计为较长的坡段,最小坡段长度不宜小于900m,困难条件下不应小于600 m,且不得连续采用,跨线列车联络线的最小坡段长度,一般不宜小于400m,困难条件下不应小于300m,且不宜连续采用。动车组走行线的最小坡段长度不宜小于200m,困难条件下不应小于50m。3.3.3 坡段间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1 相邻坡段的坡度差可不受限制。 2 当相邻坡段的坡度差大于或等于1时,区间正线应采用圆曲线型竖曲线连接,其中远期设计速度小于160km/h的区段,应按相邻坡段的坡度差大于3时设置竖曲线。最小竖曲线半径应根据所处区段远期设计速度按表3.3.3选用,但最大竖曲线半径不大于40000m。表3.3.3 竖曲线半径采用标准V(km/h)300及以上300以下 250 及 以 上250以下 160 及 以上160 以 下Rsh (m)25000200001500010000竖曲线与竖曲线、缓和曲线、道岔均不得重叠设置。竖曲线与平面圆曲线不宜重叠设置,困难条件下,半径不小于7000 m的圆曲线与半径不小于25000 m的竖曲线可重叠设置。特别困难条件下半径小于7000 m的圆曲线与相应速度的竖曲线也可重叠设置,但缓和曲线长度不应采用最小长度值。3 当相邻坡段的坡度差大于3时,动车组走行线应采用圆曲线型竖曲线连接,竖曲线半径宜为10000 m,困难时为5000m。3.3.4 区间正线两线并行在共同路基上时,两线轨面高程应按等高(曲线地段为内轨面等高)设计,区间渡线范围必须按等高设计。高速铁路与跨线列车联络线、动车组走行线和既有线并行时,在区间不宜修筑在同一路基上。特殊情况下必须修筑在共同路基上时,两线轨面高程可按不等高设计。3.3.5 连续梁、钢梁及较大跨度梁的桥上纵断面设计应满足桥梁设计的技术要求。 高速铁路跨越其他铁路、公(道)路时,纵断面设计高程应满足其净高要求;跨越高速铁路的立交桥,其桥下净高不应小于7.00m,困难条件下位于接触网跨距中央时不应小于6.70 m。利用既有立交桥(高速铁路在下)时,经技术经济比选,可采用较低的净高。 跨越通航河流的桥梁纵断面设计除应满足水文条件、桥梁结构要求外,还应满足通航净空的要求。3.3.6 隧道内的坡道可设置为单面坡道或人字坡道,地下水发育的长隧道宜采用人字坡,其坡度不应小于3。路堑地段线路纵坡不宜小于2。3.3.7 跨越排洪河道的特大桥和大中桥的桥头路基,水库和滨河地段,行洪、滞洪区的浸水路堤,其路肩高程应按现行设计规范结合国家防洪标准设计。路、桥分界高度应根据路堤地基条件、填料性质及来源、当地土地资源、城镇交通要求等,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综合确定。一般地段路桥分界高度可采用78m,在城镇近郊可采用5m左右;软土地基地段,应根据软土类型、软土层厚度、加固工程大小及路堤工后沉降量等因素确定,一般路桥分界高度可采用46m。池塘集中、道路和沟渠密集、沉降控制困难的软土地基地段宜按设桥方式通过。3.3.8 站坪宜设在平道上,且到发线有效长度范围内宜采用一个坡段;困难条件下,可设在不大于1的坡道上;特别困难条件下,可设在不大于2.5的坡道上,越行站可设在不大于6的坡道上。 车站咽喉区的正线坡度宜与站坪坡度一致,困难条件下可适当加大,但不宜大于2.5,特别困难条件下不应大于6。位于咽喉区以外的个别道岔或区间渡线地段,其坡度设计可与正线地段相同。3.4 交叉、附属设施及其他3.4.1 铁路与公(道)路交叉,应根据技术条件和地方交通情况合理设置立交,并应符合以下原则:1 铁路与公(道)路立交的净空应按现行有关规定设计。 2 对密集的公(道)路可考虑适当的改移、合并后,设置立体交叉。 3 铁路与规划公(道)路交叉时,应考虑规划公(道)路的穿越条件。3.4.2 区间线路应贯通封闭,应在路堤排水沟外1m及路堑堑顶外2 m(有天沟时在天沟外1 m)处设置防护栅栏。防护栅栏在维修人员进出口及每隔200 m处左右设警示标志。在综合维修段(工区)及车站等处应设置维修养护车辆进出口,区间地段应根据地面道路的交通情况及其他维修养护要求,设置维修用进出口。3.4.3 当公路和高速铁路并行且公路路面标高高于铁路或低于铁路但在1.5m以内时,应在邻近高速铁路一侧沿公路路肩设置刚性防护网;当公路跨越高速铁路时,应在跨线桥上高速铁路限界范围内设置刚性防护网,并在两端设置延长防护网。4 路 基4.1 一般规定4.1.1 路基应为强度高、刚度大且纵向变化均匀、长久稳定、顶面平顺的轨道基础,确保列车高速、安全和平稳运行。4.1.2 基床表层的材质和强度应能承受列车荷载的长期作用,刚度应使列车运行时产生的弹性变形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厚度应使扩散到其底层面上的动应力不超出基床底层土的容许承载能力,并能防止道碴压入基床及基床土进入道床,防止地表水侵入基床土中导致基床软化及产生翻浆冒泥等基床病害。4.1.3 轨道基础竖向刚度出现突变的路基与桥台、路基与横向结构物连接处及路堤与路堑等分界处应设置过渡段。4.1.4 路基工后沉降值应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对路基与桥台及路基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地层变化较大处和不同地基处理措施连接处,应采取逐渐过渡的地基处理方法,减少不均匀沉降,满足轨道平顺性要求。对沉降控制较困难的软土和松软土地段路基,应做好施工组织设计,提前安排施工,保证必要的预压期。4.1.5 路堤填料应能满足高速铁路所要求的填筑强度与密实度等要求。4.1.6 路基加固防护工程应在现行规范的基础上适当提高技术标准。4.1.7 路基排水工程应全面系统地规划,具有足够的防、排水能力,并及时实施。4.1.8 为抵御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对路基的破坏或不良影响,应提高路基抗洪、抗震等自然灾害的能力。4.1.9 路基面形状应为三角形,设由路基面中心向两侧的4横向排水坡。曲线加宽时,仍应保持路基面三角形形状。4.1.10 路肩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路堤:两侧均为1.4m。 2 路堑:两侧均为1.4m。4.1.11 直线地段的路基面宽度应按表4.1.11采用。表4.1.11 直线地段路基面宽度单 线双 线路 堤(m)路 堑(m)路 堤(m)路 堑(m)8.88.813.813.84.1.12 正线曲线地段路基面加宽值应在曲线外侧按表4.1.12规定的数值加宽。曲线加宽值应在缓和曲线内渐变。表4.1.12 曲线地段路基面加宽值曲线半径路基外侧加宽值(m311000以下7000以上0.4700055000.55500以下5000.44.1.13 路基标准横断面应符合图4.1.13-16的规定。4.1.14 路基上的轨道及列车荷载换算土柱高度和分布宽度应符合表4.1.14的规定。4.1.15 作用在路基面上动应力设计值为100kPa;在路基面上的分布应符合图4.1.15的规定。4.1.16 车站两端高速正线、高速铁路利用既有铁路、高中速联络线、动车组走行线和养护维修列车走行线等路基设计标准按其相应最高行车速度确定,但应在基床厚度变化处设置长度不少于10m的渐变段。4.1.17 路基设计洪水频率标准、路桥分界高度应按本暂行规定第3.3.7条规定办理。表4.1.14 轨道和列车荷载换算土柱高度及分布宽度列车活载种类设计轴重(kN)钢轨(kg/m)轨枕(根/km)道床厚度 (m)道床顶宽 (m)道床坡度分布宽度(m)计算高度(m)土的重度(kN/m3)1819202122ZK活载2006016670.353.61:1.753.43.02.82.72.62.4中活载2206016670.353.61:1.753.43.43.23.02.92.811 4.2 基 床4.2.1 路基基床由表层和底层组成。表层厚度应为0.7m,底层厚度应为2.3m,总厚度为3.0m。4.2.2 基床表层应采用级配碎石或级配砂砾石等材料,其材料规格及压实标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采用级配碎石时应符合下述技术要求: 1)碎石粒径、级配及材料性能应符合铁道部现行铁路碎石道床底碴(TB/T2897)的规定。 2)与上部道床碎石及下部填土之间应满足D154d85的要求。当与下部填土不能满足此项要求时,基床表层应采用颗粒级配不同的双层结构,或在基床底层表面铺设土工合成材料。但当下部填土为改良土时,可不受此项规定限制。3)压实标准应符合表4.2.2-1的规定。2 采用级配砂砾石时应符合下述技术要求;1)颗粒的粒径、级配应符合表4.2.22的规定。表4.2.2-1 级配碎石基床表层的压实标准填料厚度(m)压实标准备注地基系数K30(MPa/m)动态变形模量Evd(MPa)孔隙率n级配碎石0.71905518%路堤级配碎石0.551905518%当为软质岩、强风化的硬质岩及土质路堑时中粗砂0.1513045注:基床表层的K30、Evd、n三项指标要求同时检测,均必须满足压实标准。表4.2.2-2 砂砾石级配范围级配编号通过筛孔(mm)质量百分率(%)5040302010520.50.07511009010065854570305515351020410210090100759550703055153510204103100851006080305015301020282)级配曲线应接近圆滑,某种尺寸的粒径不应过多或过少。3)与上部道床及下部填土之间应满足D154d85的要求。当与下部填土之间不能满足此项要求时,基床表层应采用颗粒级配不同的双层结构,或在基床底层表面铺设土工合成材料。但当下部填土为改良土时,可不受此项规定限制。4) 颗粒中细长及扁平颗粒含量不应超过20%;黏土团及有机物含量不应超过2%。5)粒径小于0.5mm的细集料的液限应小于28,其塑性指数应小于6。6) 压实标准应符合表4.2.2-3规定。表4.2.2-3 级配砂砾石的基床表层压实标准填料厚度(m)压实标准地基系数K30(MPa/m)动态变形模量Evd(MPa)孔隙率n级配砂砾石0.701905518%注:基床表层的K30、Evd、n三项指标要求同时检测,均必须满足压实标准。4.2.3 基床底层应采用A、B组填料或改良土,其压实标准应符合表4.2.3的规定。表4.2.3 基床底层填料及压实标准填料厚度(m)压实标准细粒土粗粒土碎石类A、B组填料及改良土2.3地基系数K30(MPa/m)110130150压实系数K0.95孔隙率n28%28%注:1、压实系数K为重型击实标准(以下同)。2、改良土压实标准:当采用物理方法改良时,应符合本表规定;当采用化学方法改良时,除符合本表规定外,还应满足设计提出的技术要求。4.3 路 堤4.3.1 基床以下路堤应优先选用A、B组填料和C组块石、碎石、砾石类填料,当选用C组细粒土填料时,应根据土源性质进行改良后填筑,其压实标准应符合表4.3.1的规定。表4.3.1 基床以下路堤填料及压实标准填料压实标准细粒土粗粒土碎石类A、B、C(不含细粒土、粉砂及易风化软质岩)组填料及改良土地基系数K30(Mpa/m)90110130压实系数K0.90孔隙率n31%31%注:改良土压实标准:当采用物理改良方法时,应符合本表规定;当采用化学改良方法时,除符合本表规定外,还应满足设计提出的技术要求。4.3.2 高度小于3.0m的路堤,其基床应满足表4.2.2-2或表4.2.2-3及表4.2.3要求。基床范围内的地基应无Ps1.5MPa或0.18MPa的土层。不能满足时应采取地基加固处理等措施。1 当0.7m路堤高度h3.0m 时: 1)当地基为黏性土时,应挖除表层0.30.5m,并回填整平碾压至K0.95。如地层地下水位较高(丰水期地下水位距地表0.5m),应于基底填渗水性填料,厚0.5m,并碾压至K30130MPa/m。 2)当地基为砂类土时,应将地表整平碾压至K30130MPa/m。 3)当地基为砾卵石(碎石)类土时,应将地表整平碾压至K30150MPa/m。 4)当地基为岩石时,视其风化程度分别按上述要求处理,坚硬岩石可不处理,直接在其上填筑。2 当h0.7m 时,基床表层应满足4.2.2条要求。 1)当地基为黏性土时,在基床表层下换填渗水性填料,厚0.5m,并碾压密实至K30130MPa/m。2)当地基为砂类土时,应将地基整平碾压至K30130MPa/m。3)当地基为砾卵石(碎石)类土时,应将地基整平碾压至K30150MPa/m。4)当地基为岩石时,视其风化程度分别按上述要求处理,坚硬岩石可不处理,直接在其上填筑。4.3.3 当路堤基底以下压缩层范围内(一般不小于25m)的地基土不符合路堤地基技术条件表4.3.3要求时,应作工后沉降分析。路基工后沉降量不应大于5cm,年沉降速率应小于2cm/年。桥台台尾过渡段路基工后沉降量不应大于3cm。表4.3.3 路堤地基条件地层地 基 条 件基岩无条件碎、卵、砾石类无条件砂类土Ps5.0MPa或N10,且无地震液化可能 注:N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4.3.4 软土路堤的稳定安全系数考虑列车荷载作用时不应小于1.15。4.3.5 软土地基沉降计算见本暂行规定附录D,由计算公式求得的总沉降量应经实际工程观测资料检验修正。4.3.6 软土及松软土地基上填筑路堤时,应于边坡坡脚外设置边桩进行水平位移观测,于路堤基底地面设置沉降观测设备进行沉降观测。在路堤填筑过程中,必须控制填土速率。控制标准应为:路堤中心地面沉降速率1.0cm/每昼夜,坡脚水平位移速率0.5cm/每昼夜。应根据沉降观测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开展动态设计,以推算地基的最终沉降量,并应及时调整设计使地基处理达到预定的控制要求,同时应作为验交时控制工后沉降量的依据。4.3.7 软土及松软土地基地段应结合工程实际,选择代表性地段提前修筑实验路堤,以检验设计、指导施工。4.3.8 路堤与桥台连接处应设置过渡段,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过渡段长度按下式确定: l=2(h-0.7)+a (4.3.8) 式中 l过渡段长度(m) h台后路堤高度(m) a常数35m 2 台尾过渡段路堤可按以下方式设计: 1)过渡段路堤基床表层应满足4.2.2条要求,表层以下以级配碎石分层填筑(见图4.3.81),填筑压实标准应满足K30150MPa/m、Evd50MPa和孔隙率n28%。碎石的级配范围应符合表4.3.8的规定。表4.3.8碎石级配范围级配编号通过筛孔(mm)质量百分率(%)50403025201052.50.50.075110095100609030652050103021021009510060903065205010302103100951005080306520501030210注:颗粒中针状、片状碎石含量不大于20%;质软、易破碎的碎石含量不得超过10%;黏土团及有机物含量不得超过2%。3 过渡段桥台基坑应以混凝土回填或以碎石分层填筑并用小型平板振动机压实。路堤基底原地面平整后,用振动碾压机碾压密实,并使K3060 MPa/m。 4 过渡段路堤应与其连接的路堤按一整体同时施工,并将过渡段与连接路堤的碾压面,按大致相同的高度进行填筑。级配碎石中,掺入3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充分振动碾压压实。5 过渡段处理措施及施工工艺应结合工程实际,进行现场试验。1:11:14.3.9图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连接处设置方式图1:1.51:1.51:22m过渡段基床底层基床表层4.3.9 路堤与横向结构物(立交框构、箱涵等)连接处,应设置过渡段。(见图4.3.9)。过渡段应填筑级配碎石,填筑标准应为K30150MPa/m、Evd50MPa和n28%。碎石的级配范围应符合表4.3.8的规定。过渡段的基坑应回填混凝土或分层回填碎石,并用小型平板振动机压实。基坑回填至原地面平整后应用振动碾压机碾压至密实。 涵顶至轨底高度小于1.5m时,涵顶填筑级配碎石。4.3.10 路堤与路堑连接处,应设置过渡段。可采用下列设置方式: 1 当路堤与路堑连接处为坚硬岩石路堑时,在路堑一侧顺原地面纵向开挖台阶,台阶高度0.6m左右。并应在路堤一侧设置过渡段,如图4.3.10-1。过渡段填筑要求同第4.3.8条2款一项。2 当路堤与路堑连接处为软质岩石或土质路堑时,应顺原地面纵向挖成1:2的坡面,坡面上开挖台阶,台阶高度0.6m左右。如图4.3.10-2,其开挖部分填筑要求应同路堤。4.3.11 长期受水浸泡的路堤,其浸水部分应采用水稳性高的渗水性材料填筑,宜放缓边坡坡度,并应对边坡进行防护。4.3.12雨季滞水及排水不畅的低洼地段,低洼处应以渗水性材料或水稳性好的填料填筑,并应采取将水流排除的疏导措施。4.3.13 在地下水位高(地下水位距地表0.5m)的黏性土地基上填筑路堤时,路堤底部应填筑渗水性材料,厚度不应小于0.5m。有条件时宜采取降低地下水位的措施。4.3.14 当地基良好时,路堤边坡坡度可按表4.3.14采用。4.3.15 当路堤填筑硬质岩石及不易风化的软质岩的碎、块石时,应采用级配较好的材料,不应倾填,应分层填筑,分层压实。填料的最大粒径在基床底层内不得大于15cm,在基床以下路堤内不得大于30cm,且大块石不应集中,应均匀地分布于填筑层中,每一填筑层内部和表面石块间的空隙应用较小石块、石屑等材料填充密实,并使层厚均匀和层面平整。当采用软块石作填料时,应查明其风化程度并判别填料的适用性。4.3.16 当采用碎石、块石作填料时,对其压实方法及施工工艺要求,应通过现场填筑试验确定。4.3.17 路堤浸水部分严禁填筑易风化的软块石。表4.3.14 路堤边坡坡度填料种类边坡高度(m)边坡坡度备注细粒土及改良土088121:1.51:1.75超过12 m于12m处设边坡平台,宽2.0m,平台以下边坡坡度1:2.0碎石土、卵石土、粗粒土(细砂、粉砂、黏砂除外)01212201:1.51:1.75超过20 m于20m处设边坡平台,宽2.0m,平台以下边坡坡度1:2.0注:路堤填筑细粒土时边坡内设置土工格栅等层厚控制材。4.3.18 地震区的路堤填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选用抗震稳定性较好的土,不应采用粉砂、细砂和黏砂。当不得不采用时,应采取土质改良或加固等措施。 2 对浸水部分应选用抗震稳定性较好的渗水性材料。当采用粉砂、细砂和中砂时,应采取防止液化措施。4.3.19 在可液化地基上填筑路堤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换土、设置反压护道、降低填土高度或地基加固(砂桩、碎石桩、强夯)等抗震措施。但当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可不采取抗震措施。 1 路堤高度小于3m。 2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g和0.15g(原7度)、0.2g和0.3g(原8度),地面以下分别为5m、6m深度内,其液化土层累计厚度小于2m时,路堤高度小于5m。 3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g和0.15g(原7度)、0.2g和0.3g(原8度),其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或地下水位深度大于5m、6m。4.3.20 软土地基如已采取了砂井、碎石桩、石灰桩等加固措施时,可不再考虑地震影响。在地震区的软土地基上,当路堤基底采用砂垫层时,垫层材料应采用碎石(卵石)或粗砂夹碎(卵)石,不得采用细砂或中砂。4.4 路 堑4.4.1 不易风化的硬质岩基床,应将路基面作成向横向两侧的4%排水坡,对凹凸不平处,应以混凝土填平。4.4.2 软质岩、强风化的硬质岩及土质基床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基床表层深度范围内应进行换填并满足第4.2.2条要求。2 基床表层以下,基床底层表面作成向两侧4%排水坡。且在基床范围内不得夹有Ps1.5MPa或0.18MPa的土层。否则应进行改良或加固处理。3 土质路堑地层其土质不满足基床底层填料条件时,应换填A、B组填料或改良土,厚度不小于0.5m,并应分层碾压至相应的压实标准。4.4.3 基床部分的膨胀土应视具体情况进行处理。4.4.4 半填半挖路基轨道下横跨挖方与填方两部分时,在不小于轨枕长加两倍道床厚度的宽度内,挖方部分应挖不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手指被鱼刺扎伤课件
- 大数据下的教育评价体系优化与应用研究-洞察及研究
- 微观结构调控与性能提升-洞察及研究
- 手拉手共进步课件
- 学生食堂安全操作培训课件
-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卷(含答案)
- 学生防火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印刷厂库存管理优化细则
- 走进农民工关注新生代实践报告书
- 天津滨海高新区政策文件汇编12
- 南京市、盐城市2025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一模)英语试卷(含答案)+听力音频
- 羊水异常课件
- 煤矿“冬季四防”专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报告
- 小儿链球菌感染护理查房
- 肿瘤免疫治疗不良反应
- 竞聘医疗组长
- 路易斯·康获奖课件
- 第一次月考 (1-2单元)(月考)- 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中国的自然环境单元教学设计 湘教版
- DL∕ T 895-2004 除灰除渣系统运行导则
- 医疗装备应急管理与替代程序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