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三台中学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四川省三台中学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四川省三台中学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四川省三台中学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四川省三台中学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三台中学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10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1.下图是冷战时期的一幅漫画,画中肯尼迪对赫鲁晓夫说:“咱们给这玩意加把锁吧!”(箱子上写着“核战争”),这反映出a. 美苏在核威胁下的理性外交b.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c. 冷战时期美攻苏守态势形成d. 美苏意识形态对抗逐渐消失【答案】a【解析】【详解】从漫画中的“咱们给这玩意加把锁吧!”等信息可以看出,美苏主张开展理性外交,避免核战争的爆发。故答案为a项。漫画反映战争危险仍然存在,不能反映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美苏在冷战中各自的地位,排除c项;d项材料没有涉及,且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准确判定主题喻意,是解答历史漫画题的关键。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注意的问题有:(1)读懂历史漫画的内涵,清晰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人文等方面的历史信息。(2)深刻领会其通过造型夸张手段和丰富想象力反映出的事件内在本质特征。2.诗经小雅甫田:“今适南亩,或耘(除草)或耔(培土),黍稷薿薿(茂盛)”这反映出西周时期农业生产a. 金属农具已经普遍推广b. 铁犁牛耕已经广泛使用c. 田间管理成为重要环节d. 农耕动力革命已经完成【答案】c【解析】题干中的引文大意是:今往南亩去视察,农人除草培禾根,黍稷茂盛密如林,其中的“或耘(除草)或耔(培土)”应该是指田间管理,而“黍稷薿薿”可以说明c符合题意,故选c;题干没有提到农具的材质,故a排除;铁犁牛耕开始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而诗经反映的是西周时期的,故b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b;农耕动力革命是指牛耕的出现,而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d也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点睛:“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这是历史学习最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有时我们所认定的答案以为就是课本所学或者是自己看到的材料出处,但是却没有关注材料本身所表达的真实意思,而这一真实意思往往不是我们主观判断的,所以做选择题时,一定注意材料所要表达的意思,尊重材料的原意,而不是先入为主。3.有学者认为蜀锦闻名晚于齐鲁,东汉末蜀锦才驰名天下。不过据西汉文学家扬雄蜀都赋描述:“尔乃其人,自造奇锦发文扬彩,传代无穷。”由此可知a. 文学作品往往蕴含历史信息b. 蜀锦起源时间已经有定论c. 历史事实需要文学作品验证d. 该学者所述缺乏历史依据【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尔乃其人,自造奇锦发文扬彩,传代无穷”可知,西汉时期蜀锦就已经闻名了,并被文学作品所记录,故a项正确;依据题干“有学者认为蜀锦闻名晚于齐鲁,东汉末蜀锦才驰名天下”,可知蜀锦起源时间不能确定,认为已经有了定论是错误的,故b错误;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当时的历史状况,但文学作品源于生活,依托于现实,但不能完全反映历史事实,存在部分虚构成份,不可作为信史,故c错误;作者从题干内容无法判定缺乏历史依据,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及史学理论,史料即是与历史密切相关的材料,它是人类在以往长期的 社会活动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4.在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本地人开酒馆也往往仿效汴京(今开封)旧俗,在门前挂驴灯;茶馆则学北方挂名人画像。更有趣的是,北人吃笼饼、蒸饼时习惯于先去皮,原本是因北地风尘较大,但南方人也跟着学,去了皮才吃”。这表明北方人南迁a. 带来先进生产技术b. 带来生活习俗交融c. 导致经济重心南移d. 促进政治中心东移【答案】b【解析】材料只是强调了北人南迁影响了南方人的生活习惯与生活习俗,材料中没有涉及带来先进生产技术的信息,故a错误;由材料“原本是因为北地风尘比较大,但南方人也跟着学,去了皮才吃”可知,北方人南迁给南方带来了新的风俗习惯,故b正确;材料所述现象的出现是经济重心南移带来的影响,而不是导致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故c错误;材料只是强调了北人南迁影响了南方人的生活习惯与生活习俗,无法体现政治中心东移,故d错误。5.有学者指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城市人口比例最高的一个时代,北宋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20.1%,南宋则高达22.4%。人口向城市的集聚,这一现象a. 使城市的生活环境恶化b. 导致农村劳力严重缺乏c. 推动了坊市界限的打破d. 刺激农村商品生产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宋朝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促使人口向城市集聚,既为农产品创造了市场又制激了农村商品生产,故d正确。题干中体现不出城市的生活环境恶化和农村劳力严重缺乏,故排除ab;宋代城市商品经济空前发展起来,打破了市坊界限的打破,而不是城市人口的增加,c错误。【点睛】本题从两宋时期城市人口变化切入,考查宋朝商业发展的表现和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6.下图为明代中期工商业城镇分布图。这一状况a. 导致了闭关锁国政策的废除b. 标志经济重心开始南移c. 促成了传统经济结构的质变d. 推动了区域贸易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代中期形成了一些专业化的城镇,他们中有海港、也有从事某个特定手工业生产的,还有经营煤和铁的,且集中在东南沿海,城镇的经济功能突出,专业分工明确,存在地区差异,彼此需求必定推动区域贸易的发展,d选项符合题意。明朝依然执行闭关锁国政策,a选项排除。南宋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b选项排除。中国经济结构的巨变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c选项排除。【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7.乾隆皇帝在谈到自己南巡允许商人大兴土木时说:“苏扬盐布商人等,出其余赀,偶一点缀,本地工匠贫民,得资力作,以沾微润,所谓分有余以补不足,其事尚属可行。”这表明他a. 强调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b. 认同奢侈促进市场发展的观点c. 宣扬奢侈享受的社会主张d. 警惕奢华之风会危及统治秩序【答案】b【解析】据材料中“出其余费,偶一点缀。本地工匠贫民,得资力作,以沾微润,所谓分有余以补不足,找事尚属可行”等信息可得出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允许商人大兴土木”旨在利用大兴土木来刺激消费、增加就业扩大市场需求,促进经济的发展,认同奢侈促进市场发展,与“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无关,故a项排除,b项正确;材料中乾隆皇帝认同奢侈有促进市场发展的积极作用,并不是宣扬奢侈享受的社会主张,故c项排除;材料中乾隆皇帝指出了奢侈有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警惕奢华之风会危及统治秩序不符合题意,故d项排除。点晴:紧扣材料中“大兴土木”,旨在强调利用奢侈促进经济发展,即可获取正确答案。8.下表晚清两个不同年份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农业税收入工商杂税收入其他收入总收入年代数额(万两)比重(%)数额(万两)比重(%)数额(万两)比重(%)数额(万两)比重(%)1849328177969234250100188530714039235171497708100对此表信息解释较为合理的是a. 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b. “实业救国”的思潮兴起c. 政府调整工商业政策d. 列强在华投资办厂增多【答案】a【解析】【详解】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农业税所占的比重逐年降低,工商杂税收入持续上升,说明民族资本主义逐步发展,体现了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故a项正确。表格反映的是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不能说明列强在华投资办厂增多,“实业救国”的思潮兴起,故bd两项错误。清政府在1895年马关条约后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故c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需要掌握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解题的关键是对表格的解读与分析。9.对图1、图2间的联系解释合理的是a. 洋务运动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经济基础b. 辛亥革命主要发生在洋务企业集中地c. 早期近代化为民主革命创造有利条件d. 洋务运动培育了辛亥革命的武装力量【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图1可知,反映的是洋务运动创办的近代企业分布;图2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形势图,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最先兴办近代工业,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中国近代工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民主革命创造有利条件,答案为c。辛亥革命的经济基础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a项错误。洋务企业主要集中在上海和武汉。辛亥革命是从武汉爆发,迅速发展至全国各地,b错误。辛亥革命的武装力量是革命党领导的新军,不是洋务运动培育的,故d错误。10.下表为19131918年英、法输华货物总值表,据此可知(单位:两;指数:1913=100)年份英国法国总值指数总值指数19139691094410052995171001914105207580108.5495147193.419175198918553.6230916043.619184989029351.5156885329.6a. 中国外贸入超状况根本扭转b. 西方经济侵略受到了抵制c.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促进发展d. 民族工业的处境有所改善【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131918年英、法输华货物总值表”可知,英法输华货物呈现递减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英法忙于一战,无暇东顾。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原因,答案为d。材料不能体现中国贸易入超地位的扭转,a选项排除。英法输华货物的减少不能说明西方经济侵略受到了抵制,b选项排除。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度,并不能促使外国商品输入减少,c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学生读图表分析向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进口的货物逐新减少,说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11.下表为19361944年日本帝国主义掠夺下华北煤、生铁的产量统计表。这一状况年份19361938194019421944煤(千吨)1673310093180082423920397生铁(吨)500030005000090000218000a. 扰乱了国统区工业秩序b. 适应了侵华战争的需要c. 遏制了根据地经济发展d. 推动了官僚资本的膨胀【答案】b【解析】【详解】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由于资源不足,在抗战期间采取了以战养战的策略,就是掠夺被侵占地区的经济资源,为进一步战争提供物质基础,故b正确;通过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在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已经沦陷,日本对华北地区的经济掠夺,并不能扰乱国统区的工业秩序,排除a;日本对华北地区的经济掠夺,井没有遏制根据地的经济发展,排除c;日本对中国的经济掠夺推动官僚资本膨胀的说法错误,排除d。12.下面是1937年和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发展状况表年份占工厂总数比例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占工人总数比例1937年16%4.4%7.3%1942年58%78%49%该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 经济危机冲击中国经济b. 工业布局因工业内迁而改变c. 工业结构随战争而调整d. 官僚资本逐步侵蚀民族工业【答案】c【解析】【详解】分析表格信息可见,表格中“1937年”“1942年”分别处于全面抗战爆发初期和抗战相持阶段。相对于1937年,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工厂总数、工业资本总额及工人总数比例均有迅猛地增长,适应了反侵略战争的需要。可见表中数据的变化反映出工业结构随战争而调整,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工业布局问题,故b错误。表格信息没有具体反映官僚资本,故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抗战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抗战爆发后,不少民族资本家出于爱国热情和使企业免遭日本的掠夺,历尽艰险迁往内地,并尽快恢复生产,对大后方经济发展,对支持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13.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民间衣着更为自由。由此可知民国初年a. 服饰改革十分艰难b. 崇洋媚外之风开始盛行c. 民众普遍接受西服d. 社会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中“民间衣着更为自由”可以得出服饰改革并不是举步维艰,故a项错误;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之后,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崇洋媚外之风随之开始盛行,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民众普遍接受西式服饰,故c项排除;据题干中服饰的变化说明社会物质生活的巨大变化,故d项正确。【点睛】联系时代背景分析服饰变化的特点,紧扣“民国初年”等信息可以得出服饰变化带有时代色彩。14.下图分别为20世纪50、60年代建成的主要工业中心分布图。这一变化旨在a. 调整国防建设布局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b. 致力于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c. 落实中央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d. 发展内地工业以推动经济均衡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从表中可以看出,20世纪5060年代,中国主要工业中心从东北转移到西南内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从而把中国主要工业中心从东北转移到西南内地,故a项正确;b项符合第一幅图,排除;“八字方针”是1960年提出的,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经济均衡发展,故d项排除。【点睛】“20世纪5060年代”是关键时间信息。15.下面是1957年和1961年我国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在进口总额中所占比例的变化示意图。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中苏关系的开始恶化b. 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c. 国家经济状况的影响d. 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1959-1961年中国面临三年严重经济困难,造成国民经济的大灾难,使得生活资料进口增多,故c项正确。根据题目中的饼形图,从1957至1961年生活资料的进口比例增多,中苏关系恶化与题意无关,故a项错误。一五计划完成的时间是在1957年,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针对三年经济困难,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是在1961年后,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16.下表为19561961年中国粮食进出口量的统计数据(单位:1000公吨)。对此解释较为合理的是年份出口量进口量净出口量19572092.6166.81925.819582883.4223.52659.919594157.52.04155.519602720.466.32654119611355.0580974454.7a. 表中数据与该时段的粮食生产状况不符,明显失真b. 19571959年粮食出口持续增加,表明农业政策效果显著c. 该时段粮食出口量较高,说明“一五”计划以农业为主d. 1961年粮食进口量激增,体现了实事求是的作风【答案】d【解析】【详解】题中数据显示,1956-1959年,中国净出口量是增加,这与当时经济建设的基本情况是吻合的;1959-1961年,净出口量在急剧减少,这主要是由于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运动的危害所致,自然灾害也是原因之一,中国的国民经济出现前所未有的困难。据此可知体现了实事求是的作风,故d正确。a说法错误,故排除。结合所学在可知,当时的政策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明显的“左”倾迹象,消极作用明显,故排除b。“一五”计划是以重工业为主的,不是以农业为主的,故排除c。【点睛】本题考查新中国20世纪50年代晚期和60年代初期经济建设情况。解题目的关键是对 相关数据体现的信息进行正确的解读。17.1982年,首都钢铁公司创利润4.1亿元,交国家2.862亿元后,企业留利净增9400万元,比改革前的1978年全额利润还高5。这一成就的背景是我国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b. 建立市场经济成为普遍认识c. 计划经济逐步转向市场经济d.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开始建立【答案】c【解析】【详解】首都钢铁公司创利润增多是由于企业自主权不断的扩大,企业活力不断增强,即是由于计划经济逐步转向市场经济,故c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开始城市经济制改革,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a。1982年建立市场经済尚未成为普遍认识故排除b。1982年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尚未建立,故排除d。18.16世纪最后几十年,对于一名西班牙人来说.似乎现在一磅羊肉的价格在以前几乎能买到一只羊。而在英格兰15001600年间,小麦价格上涨了425%,法国涨了650,波兰则是400。这种现象导致a. 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b. 工商业者的经济实力增强c. 封建地主的财富急剧增加d. 大西洋沿岸成为商路中心【答案】b【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随着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欧洲物价上涨,封建领主的财富缩水,工商业者的经济实力增强,b项正确,c项错误。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是物价上涨的原因之一,不是后果,故a项错误;大西洋沿岸成为商路中心,属于商业革命,不是价格革命,故d项错误。故答案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题干的设问词“这种现象导致”,据此可以分析题干的要求是回答结果或影响,而不是原因,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发现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是价格革命的原因。19.18世纪后,英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攀升。1700年,英国每个农业劳动力可以养活1.7人,至1800年,则上升到2.5人。这一现象a. 缩小了贫富差距b. 是化学肥料和农药推动的结果c. 缓解了阶级矛盾d. 有利于城市化【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每个农业劳动力可以养活的人数增加,会导致农业劳动力剩余,1800年处于工业革命时期,剩余农业劳动力流向城市厂,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故d正确。材料与缩小贫富差距没有直接联系,故a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化肥农药的推动,故b排除。劳动力流向工厂也没有缓解阶级矛盾,故c排除。20.王斯德在世界通史中指出:“(19世纪英国伦敦)这个城市呈现鲜明的分裂特征。城市的一边是平静有序、衣食富足、趣味高雅、灯红酒绿,另一边是肮脏混乱、贫困饥饿、粗俗鄙陋、疾病四伏。”这反映了工业革命a. 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动b. 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c. 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d. 引起了工人运动高涨【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城市的一边是平静有序、衣食富足、趣味高雅、灯红酒绿,另一边是肮脏混乱、贫困饥饿、粗俗鄙陋、疾病四伏”可知,这是社会上人们两极分化的表现,故a项正确。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仅仅体现了题干中部分内容,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引起了工人运动的高涨,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需要掌握工业革命对社会结构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城市的一边是平静有序、衣食富足、趣味高雅、灯红酒绿,另一边是肮脏混乱、贫困饥饿、粗俗鄙陋、疾病四伏。”的分析理解。21.1870年后的三十年间,世界贸易额增长了三倍左右。亚、非、拉等地区的非工业国家的粮食和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往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国家生产的工业品则销往全世界。这主要说明a. 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的扩张b. 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已经形成c. 国际生产、贸易的分工明显d. 亚、非、拉地区更加贫穷落后【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亚、非、拉等地区的非工业国家的粮食和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往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国家生产的工业品则销往全世界”可分析出形成了国际生产、贸易的分工,故c正确;材料主要说明国际分工明显,a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主要说明国际分工明显,无法体现亚、非、拉地区更加贫穷落后,排除d。22.到18世纪中期,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英国形成了一种经济现象:即工资水平极高,而能源尤其是煤炭的价格极为便宜。这a. 促使海外市场的开拓b. 导致圈地运动的加速c. 利于生产方式的变革d. 削弱经济发展的潜能【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18世纪中期”“即工资水平极高,而能源尤其是煤炭的价格极为便宜”可以知道,工业革命时期由于工人工资高,从而促使英国尽可能的多投入资本,消耗煤炭,减少雇佣工人的新技术,即推进生产方式的变革,答案为c。材料描写国内的现象,没有涉及到海外市场的信息,a错误。从时间“18世纪中期”可知工业和革命开始,而圈地运动是工业革命的条件,故b错误。这种情况会推进生产方式的变革,促进经济的飞速发展,故d错误。23.1843年,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的主编托马斯奥克利通过统计当时各阶层死亡的平均年龄,发现英国居民死亡的平均年龄工业区明显低于农村地区,技工阶层明显低于其他阶层。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 农村地区经济落后b. 工业区医学落后c. 技工劳动强度巨大d. 工人生存条件恶化【答案】d【解析】【详解】d、材料中“工业区的居民死亡的平均年龄明显低于农村地区、技工阶层明显低于其他阶层”,说明工业革命导致技工生存条件恶化,工业区居民寿命缩短。所以,选项d正确。工业革命导致技工生存条件恶化,并不能说明农村经济落后。所以,选项a错误。b、工业革命导致工业区医学比以前更加先进,选项b错误。工业革命期间,技工工作劳动强度大并不一定能导致寿命缩短,选项c错误。24.下图是19世纪后期的某国海外贸易示意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a.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b. 该国赢得殖民霸权c. 垄断资本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d. 该国成为世界工厂【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可以看出,英国的工业制成品在世界各地销售,体现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答案为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应该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材料时间“19世纪后期”不符,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海外贸易示意图”更多的强调的是工业品销售,而不是殖民地问题,b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垄断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统治,c错误。25.下图反映了1920-1929年美国工资指数和生产指数的变动情况。据此可知,当时美国a. 工人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b. 政府干预推动生产发展c. 经济危机爆发的因素日积月累d. 工人生活水平不断下降【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主要看出的是生产指数和工资指数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这就容易导致生产的相对过剩,引发经济危机。答案为c。从材料可以看出,工资的增长指数与工业生产的增长指数明显出现了巨大的偏差,并不是同步增长。a错误。1929年之前,美国政府实行的是自由放任的政策,没有干预生产。b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工人的生活水平有一定的提高。d错误。26.法国在二战后的三十多年里,先后制定并实施了9个经济计划;英国在1962年制定了第一个经济五年计划,后又制定了经济发展国家计划;联邦德国在1968年制定了第一个全国经济计划;意大利则制定了1955-1964年的十年经济计划。这反映出a. 欧洲一体化程度的加深b. 计划经济体制在西欧的确立c. 美国加紧对西欧的控制d. 国家干预经济模式得到认同【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采取国家干预经济政策,通过政府制定经济计划来干预经济发展,故d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各国家之间的合作,故排除a项;计划经济体制在西欧确立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项;材料无法显示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故排除c项。27.20世纪50年代,美国工厂工人数量出现少量衰减,而农场人口则衰减明显,从2300万下降到了1500万。这些现象反映了美国a. 农业经济明显衰退b. 失业人口大幅增加c. 经济结构正在转型d. 经济体制缺乏活力【答案】c【解析】就业人口从第一、第二产业大量转移到第三产业,反映出美国经济结构正在转型。故答案为c项。农业人口转移不能说明农业经济衰退,排除a项;b、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28.1979年,英国保守党领袖撒切尔夫人当选首相后,大规模推动国有企业私有化,同时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削减福利开支。这一政策a. 有利于英国走出滞胀危机b. 使凯恩斯主义取得主导地位c. 导致了英国财政不堪重负d. 有利于保障底层民众的生活水平【答案】a【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撒切尔夫人当选首相后,实行“撒切尔主义”的改革,最终使英国走出了滞胀危机,故a选项正确;“撒切尔主义”是反对凯恩斯主义的,故b选项错误;沉重的福利开支使英国财政不堪重负,“撒切尔主义”削减福利开支,不会导致英国财政不堪重负,故c选项错误;保障底层民众的生活水平属于福利开支,不符合题意,故d选项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撒切尔主义”的含义和措施内容,注意从滞胀危机的背景、凯恩斯主义的局限性、福利国家的利与弊进行分析,据此即可正确判断。29.某学者把苏联(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面对现实的实验”应指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新经济政策c. 农业集体化政策d. 斯大林模式【答案】b【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苏联(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分别指的是苏联探索社会主义的三大实验:第一次“追随理想的实验”是指马克思设想进行的实验,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本题答案选a项;第二次“面对现实的实验”指列宁从国情出发进行的实验,即新经济政策,b项不选;第三次“回归理想的实验”是指斯大林模式,c和d不选。30.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a. “斯大林模式”实施初期成效显著b. 人民工业化建设作出牺牲c. 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增产下降d. 新经济政策的弊端日益显露【答案】b【解析】【详解】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工业化建设,从材料可以知道苏联粮食产量减少而出口增多,反映出人民为国家出口粮食换取外汇,支持国家工业化建设而做出的牺牲,故答案为b。材料不能说明“斯大林模式”实施初期成效显著,a错误。材料中无法看出由于农业投入不足而导致农业产量下降,c错误。新经济政策在1928年取消,d 错误。31.19291941年,苏联共建成大型国营企业9000多个,新增大型国营农场2752个,拖拉机站7064个,新建铁路13412公里,新增邮电企业3.6万个。苏联成就的取得a. 得益于计划体制的实施b. 深受新经济政策的影响c. 借助了西方的经济援助d. 是世界经济危机的结果【答案】a【解析】【详解】联系所学可知,19291941年,苏联借助五年计划的实施,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答案为a。新经济政策在1928年就停止了,b错误。c不符合史实,排除。19291933年经济危机没有影响到苏联,d错误。32.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推行“新经济体制”,给企业的计划指标由原来的近30个减少为9个,国家拨给企业的资金由企业自行使用支配,企业经理有权确定职工的劳动报酬形式及具体的奖励指标和条件。这反映出“新经济体制”a. 放弃使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b. 突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框架c. 运用价值规律刺激工业生产d. 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方向【答案】c【解析】“给企业的计划指标由原来的近30个减少为9个”是指减少企业计划,“国家拨给企业的资金由企业自行使用支配,企业经理有权确定职工的劳动报酬形式及具体的奖励指标和条件”说明增强企业的自主性,故选c;减少计划性并不意味着放弃使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也不能说明突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故排除ab;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新经济体制根本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就更谈不上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原则,故d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点睛: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有知识依托,但是题干中的材料是考生所不熟悉或者没有见过的,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33.美国的怀特计划的核心是“黄金规则”、即“谁有黄金,谁来制定合作规则”。英国主张建立“国际清算联盟”,根据战前3年的进出口贸易值来决定各国的份额。两者主张反映的实质是a. 英国战后经济实力衰退b. 美元想要获得与英镑同等的地位c. 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d. 英美争夺国际货币体系的主导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二战后美国和英国争夺国际货币体系的主导权问题,答案为d。a项只涉及到英国,不能全面概括材料,排除。美国希望通过怀特计划主导世界货币体系,即美元成为世界货币,b错误。从题目看此时美国还没有成为世界经济霸主,c错误。34.罗纳德-芬德利在强权与富足中指出:“一战、二战、冷战表明,要保持世界经济整体持续发展,避免冲突、世界不分裂成不同的竞争阵营、避免过度扩张、国际恐怖主义和核扩散等非常关键。”这说明,战后以来国际自由贸易机制的建立a. 有效消除了战争根源b. 满足了世界各国的国家利益c. 保证了全球平衡发展d. 有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答案】d【解析】【详解】当时的贸易体系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有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答案是d。战后的自由贸易体制不可能消除战争的根源,a错误。当时的贸易体制没有满足各个国家的利益,b错误。当时的贸易体制也不可能保障全球共同发展,c错误。35.据统计,1979-1988年的十年间,世界工业制成品价格上涨33%,初级产品价格仅上涨2.8%,还不及前者的1/10。这一现象的影响是a. 世界贸易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b. 全球化下南北差距日益加大c. 美苏两国的经济霸权更加巩固d. 第三世界国家经济陷入困境【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的价格上涨幅度可知,由于不合理的经济秩序存在,南北差距越来越大,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a项内容,排除。布雷顿森林体系标志着经济霸权掌握在美国手里,故c错误。材料强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而不是第三世界国家陷入经济困境,故d错误。36.下图是2018年的一幅漫画特朗普的贸易保护依赖症。该漫画表明a. 南北国家贸易大幅增长b. 经济危机的破坏性增强c. 贸易壁垒损及自身利益d. 国际贸易体制尚未建立【答案】c【解析】【详解】漫画内容是美国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提高关税,设置贸易壁垒的措施最终伤害到了自己,由此可以得出贸易壁垒损及美国自身利益,答案为c。材料不能体现南北贸易增长,a 错误。漫画内容与经济危机无关,b错误。1995年世贸组织即是国际贸易体制,d错误。卷(非选择题)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秦汉时代至鸦片战争之前约二千年里,广州港的对外贸易几乎都居全国港口的中心地位,历久而不衰。1757年,乾隆皇帝颁布仅保留粤海关一口对外通商的上谕,清朝的对外贸易便锁定在广州十三行。这种情况在鸦片战争后发生了变化。外国商品的倾销打击了广州港腹地的手工业生产,使其逐步走向衰落。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贸易中心向上海转移,广州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在英国人为其掠夺性航运服务而建立的船坞工厂刺激下,1872年陈启沅在南海建立继昌隆缫丝厂。据邓大情广州与上海:近代小说中的商业都会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清时期广州地区经济生活的变化,并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材料二 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2)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20年代女工的地区和行业分布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女工群体出现的原因。材料三 某学者认为经济问题的解释要避免就经济论经济,孤立地看待经济问题的做法,经济与其他历史问题因素之间是紧密关联的,为此他引用了如下公式:经济事件(现象)=政治+科技+资本+市场+思想(3)请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任举一个经济现象,并运用上述公式进行探讨。(说明: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答案】(1)变化:贸易地位下降;自然经济日益解体;传统手工业向近代工业转型。原因:鸦片战争后,广州失去了一口通商时对外贸易的优势地位(或答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实行五口通商);西方国家的经济侵略;西方工业文明的客观影响。(2)特点:沿海沿江地域,轻工业领域原因: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影响。(3)示例一:观点:经济事件(现象)=政治+科技+资本+劳动力+资源(原料)+市场政治上: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为工业革命发生提供了政治保障;科技上:手工工场的技术积累和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牛顿力学的创立和普及,为机械发明准备了知识。资本:英国通过殖民掠夺、海外贸易和贩卖黑奴积累了大量资本。劳动力:圈地运动使自耕农离开土地,提供大量的自由劳动力。资源(原料)英国煤铁资源丰富。海外殖民地提供丰富的资源原料。市场: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结论: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是偶然发生的。示例二:观点:经济事件(现象)=经济+政治+思想+科技+军事阐释: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英国的生产力,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19世纪英国进行了三次议会改革,民主政治运行机制的建立,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英国运用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发展经济,并确立了自由贸易为英国的基本国策。英国企业界在残酷剥削工人的同时,还大力兴办教育,传播科学技术。英国对外推行“炮舰政策”,以海军力量控制海洋,强制推行自由贸易,用坚船利炮打开其他民族国家闭关自守的大门,使这些国家成为英国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到位19世纪中期,英国逐步取得“世界工厂”的地位。结论:任何经济现象都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是偶然发生的。【解析】【详解】(1)变化:从材料“从秦汉时代至鸦片战争之前约二千年里,广州港的对外贸易几乎都居全国港口的中心地位,历久而不衰。1757年,乾隆皇帝颁布仅保留粤海关一口对外通商的上谕,清朝的对外贸易便锁定在广州十三行。” 贸易地位下降。从材料“外国商品的倾销打击了广州港腹地的手工业生产,使其逐步走向衰落。”表明自然经济日益解体;传统手工业向近代工业转型。原因:联系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从清政府实行五口通商;西方国家的经济侵略;西方工业文明的客观影响等方面分析原因。(2)特点:从材料可以看出江苏、浙江、安徽和湖北女工占到85%以上,主要从事纺织业和卷烟业为主,从而得出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域,轻工业领域。原因:根据材料时间并结合所学可得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影响。(3)本题是一个开放性试题,可以找一个自己熟悉的题材,按照材料所给的公式,进行比对,加以完整即可。如可以以工业革命作为一个经济事件,需要考虑的是背景,有代议制的确立提供了政治前提。海外市场的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根本原因,圈地运动提供劳动力资源。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出现,为工业革命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英国自身的煤炭优势和钢铁能源,为工业革命准备物质基础,还有启蒙运动自由思想的传播为工业革命时期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宽松的文化氛围,整合各种因素分析。按照这个思路可以得出观点:经济事件(现象)=政治+科技+资本+劳动力+资源(原料)+市场+思想。阐释就把之前的思路总结出来即可。最后总结一下用一句话概括出结论。结论: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是偶然发生的。3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霍利斯姆特法,将关税提高到历史最高水平。中美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