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涟水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江苏省淮安市涟水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江苏省淮安市涟水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江苏省淮安市涟水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江苏省淮安市涟水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淮安市涟水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分值16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这是我仅有的一天,是现实的永恒。我像被_死刑的囚犯,用喜悦的泪水拥抱新生的太阳。我举起双手,感谢这_的一天。我是个幸运的人,许多强者都先我而去,为什么我能得到这额外的一天?是不是他们已大功告成,而我尚在旅途跋涉?如果是这样,这是不是成就我的一次机会,让我功德圆满?造物主的安排是否_?a. 赦免 无与伦比 别具匠心b. 饶恕 无与伦比 别有用心c. 赦免 无可厚非 别具匠心d. 饶恕 无可厚非 别有用心【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题目,有实词成语和熟语的能力,主要考核近义词辨析。注意从词语的含义、感情色彩、固定搭配、程度的轻重、运用的范围等角区分。赦免:以国家命令的方式减轻或免除对罪犯的刑罚。饶恕:免予责罚。“饶恕”不如“赦免”语意程度深,第一个空填“赦免”更符合语境。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多含褒义)。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摘,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根据语境,第二个空应填“无与伦比”。别具匠心: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构思。别有用心:言论或行动中另有不可告人的企图,含贬义。根据语境,第三个空应填“别具匠心”。故选a。2.在下面一段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西洋画脱胎于希腊雕刻,重视立体的描摹;而雕刻形体之凹凸的显露又凭借光线与阴影。 , 。 。 , , 。故西洋油画表现气韵生动易于中国画而中国画则因工具写光困难画家用油色烘染出立体的凹凸创造幽深淡远的音乐性“谱构”使光影的明暗跳跃于全幅画面就于笔墨点线皴擦上见本领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应该先说“西洋画”,抓住前面的“雕刻形体之凹凸”分析,为首句。结合“故”分析,应该在后面。后面主要讲“中国画”,结合“写光困难”“笔墨点线皴擦”等分析,顺序应该为。故选c。3. 情境不同,“月”在古人笔下承载的情感也不尽相同。下列诗句中,不是借“月”抒发“思妇怀人”之情的一项是( )a.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b.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c.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家住秦城邻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d.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此题考核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b项,借“月”抒发的是“游子思乡”之情。该题考查赏析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古人在诗词中常会借助意象来传达情感,久之,某些意象所传达的情感可能会相对固定,比如猿啼哀伤凄凉,诗人常以猿啼来表达伤感悲情。诗句如:谢灵运登石门最高顶:“噭噭夜猿啼。”郦道元三峡:“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古代诗歌中写到猿啼时多指哀音。诗人心中的哀怨、愁苦、凄怆、孤寂无以出之,故借猿啼而写出。但同一意象在不同的语境中传达的情感可能会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古人常借月来传达思念之情,因情况不同,思念的对象也不同,如本题。有借月表达游子思乡,有借月表达思妇怀人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咏借月来表达与心上人离别的深情。故选b。4.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有时候,坏情绪并不全然是一件坏事。当你发现一件事情不太理想的时候,就是你要挑战自我,发生改变的时候。怨天尤人,你就会越来越弱;反躬自省,你才能越来越强。有了抱怨,就去改变。相信自己的潜能,不断探索和提高自身能力,方法总比困难多。智者都会把负面情绪当成积极改变的起点,而不是向生活低头的终点。a. 我们需要对坏情绪采取一定的措施b. 我们要学会去正视坏情绪的利与弊c. 我们要把坏情绪转变为前进的动力d. 即使有了坏情绪也不用担心和困扰【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可以读语段抓关键语句,结合关键语句加以理解,如段中的“就是你要挑战自我,发生改变的时候”“反躬自省,你才能越来越强”“相信自己的潜能,不断探索和提高自身能力,方法总比困难多”,由此可知,讨论的是“改变坏情绪”的话题,语段的主要观点在于“要正确认识坏情绪,利用坏情绪改变自己”。因此可选c。也可以用排除的方法,如a项,“采取一定的措施”表述不明,与原语段意思不符。b项,“正视坏情绪的利与弊”,与语段不符。d项,“不用担心和困扰”的说法不对。故选c。二、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括字存中,以父任为沭阳主簿。擢进士第,编校昭文书籍,为馆阁校勘。迁太常丞、同修起居注。时大籍民车,人未谕县官意,相挻为忧;又市易司患蜀盐之不禁,欲尽实私井而辇解池盐给之。言者论二事如织,皆不省,括侍帝侧,帝顾曰:“卿知籍车乎?”曰:“知之。”帝曰:“何如?”对曰:“敢问欲何用?”帝曰:“北边以马取胜,非车不足以当之。”括曰:“车战之利,见于历世。然古人所谓兵车者,轻车也,五御折旋,利于捷速。今之民间辎车重大,日不能三十里,故世谓之太平车,但可施于无事之日尔。”帝喜曰:“人言无及此者,朕当思之。”遂问蜀盐事,对曰:“一切实私井而运解盐,使一出于官售,诚善。然忠、万、戎、泸间夷界小井尤多,不可猝绝也,势须列候加警,臣恐得不足偿费。”帝颔之。明日,二事俱寝。时赋近畿户出马备边,民以为病,括言:“北地多马而人习骑战,犹中国之工强弩也。今舍我之长技,强所不能,何以取胜。”又边人习兵,唯以挽强定最,而未必能贯革,谓宜以射远入坚为法。如是者三十一事,诏皆可之。辽萧禧来理河东黄嵬地,留馆不肯辞,曰:“必得请而后反。”帝遣括往聘。括诣枢密院阅故牍,得顷岁所议疆地书,指古长城为境,今所争盖三十里远,表论之。帝以休日开天章阁召对,喜曰:“大臣殊不究本末,几误国事。”命以画图示禧,禧议始屈。赐括白金千两使行。至契丹庭,契丹相杨益戒来就议,括得地讼之籍数十,预使吏士诵之,益戒有所问,则顾吏举以答。他日复问,亦如之。益戒无以应,谩曰:“数里之地不忍,而轻绝好乎?”括曰:“师直为壮,曲为老。今北朝弃先君之大信,以威用其民,非我朝之不利也。”凡六会,契丹知不可夺,遂舍黄嵬而以天池请。大将景思谊、曲珍拔夏人磨崖葭芦浮图城,括议筑石堡以临西夏,而给事中徐禧来,禧欲先城永乐。已而禧败没,括以夏人袭绥德,先往救之。不能援永乐,坐谪均州团练副使。元佑初,徙秀州,继以光禄少卿分司,居润八年卒,年六十五。(选自宋史,有删节)5.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时大籍民车籍:登记b. 时赋近畿户出马备边,民以为病病:困苦c. 帝遣括往聘聘:聘请d. 坐谪均州团练副使坐:获罪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沈括就“籍民车”“蜀盐”二事向宋神宗进言陈述利弊,使两件事都得到了很好的推进。b. 沈括对国防、军政等有自己的见解,他上疏提出三十一条整改意见,都被神宗肯定采纳。c. 辽使萧禧到汴京,要求以黄嵬山为宋辽分界线,并说一定要满足他们的请求他才能回去。d. 永乐城兵败,沈括因西夏进攻绥德而先去援救,没援救永乐,被朝廷贬为均州团练副使。7.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又市易司患蜀盐之不禁,欲尽实私井而辇解池盐给之。(2)益戒无以应,谩曰:“数里之地不忍,而轻绝好乎?8. 沈括是如何使契丹放弃以黄嵬为宋辽分界线的?请分条概括。【答案】5. c 6. a 7. (1)市易司担忧蜀地不能禁止私贩井盐,想要把蜀地的私井全部填塞,而用车运送解州的池盐来供给蜀地。(2)杨益戒没有办法应对(回答),轻慢地说:“舍不得几里土地,想轻易地断绝(和我们的)友好关系吗?” 8. 找到过去的文书证据。让下吏熟背条文应答如流。不惧威胁据理力争。坚持立场迫使对方退让。【解析】【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c项,“聘”,结合文本内容“辽萧禧来理河东黄嵬地,留馆不肯辞,曰:必得请而后反。”分析,译为探问、访问。句意:皇帝派沈括前往辽国访问。故选c。点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如本题,主要从语境内容分析。【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a项,“使两件事都得到了很好的推进”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帝喜曰:人言无及此者,朕当思之。”“帝颔之。明日,二事俱寝”分析可知,这两件事都停止了,没有去实施。故选a。【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患”,担忧;“蜀盐之不禁”(宾语前置句);“欲”,想要、打算;“尽”,全、都;“而”,连词,表并列;“辇”,用辇车(名词作状语);“之”,代词,代指蜀地。(2)“无以”,没有(什么)、没有(谁)、没有(办法);“谩”,轻慢;“数里之地不忍”(宾语前置句);“而”,连词,表转折;“轻”,轻易;“绝”,断绝。【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沈括是如何使契丹放弃以黄嵬为宋辽分界线的,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结合文本内容“括诣枢密院阅故牍,得顷岁所议疆地书,指古长城为境,今所争盖三十里远,表论之。帝以休日开天章阁召对,喜曰:大臣殊不究本末,几误国事。命以画图示禧,禧议始屈”分析可知,找到过去的文书证据。结合“括得地讼之籍数十,预使吏士诵之,益戒有所问,则顾吏举以答”分析,让下吏熟背条文应答如流。结合“谩曰:数里之地不忍,而轻绝好乎?括曰:师直为壮,曲为老。今北朝弃先君之大信,以威用其民,非我朝之不利也。”分析,不惧威胁据理力争。结合“凡六会,契丹知不可夺,遂舍黄嵬而以天池请”分析可知,坚持立场迫使对方退让。【点睛】参考译文:沈括字存中,因为父亲的官爵而任沭阳主簿。进士及第后,沈括奉命编集校对昭文馆的书籍,担任馆阁校勘。后迁任太常丞、同修起居注。当时朝廷大规模登记民间车辆,百姓不明白朝廷的意思,都引以为忧。另外,市易司担忧蜀地不能禁止私贩井盐,想要把蜀地的私井全部填塞,而用车运送解州的池盐来供给蜀地。谏官谈论这两件事的奏疏多得像织布的线一样,都说不明白。沈括侍立在皇帝身边,皇帝回头问他说:“你了解登记车辆的事吗?”沈括说:“我知道这件事。”皇帝说:“你怎么看?”沈括问:“请问登记车辆想要有什么用途?”皇帝说:“北方的辽军凭借骑马取胜,不用战车不足以抵挡他们。”沈括回答:“兵车的好处,在历代都能看到。但是古人所说的兵车是轻车,用五种驾车的技术来回奔逐,以灵活快速见长。现在民间的这些有帷盖的车子,又重又大,每天行驶不了三十里,所以世人称它们为太平车,只能用在太平无事的日子罢了。”皇帝高兴地说:“别人没有说到这些,我要好好考虑这件事。”于是又向他询问蜀盐的事,沈括回答说:“把私井一律填塞,转运解州的盐,使盐都由官府出售,确实很好。但是忠州、万州、戎州、泸州一带少数民族地区私人的小井特别多,不能一下子全部禁止。这种情势下,必定要设置哨所加以警戒,我恐怕这样做所得到的不能抵偿所花费的。”皇帝点头同意他的意见。第二天,这两件事都停止了。当时朝廷向京城附近的百姓征收马匹来供保卫边境之用,百姓以之为苦。沈括说:“北方契丹有很多马,而且他们习惯骑马作战,就好比中原擅长强劲的弓。现在舍弃我们擅长的技艺,勉强去做不擅长的事,凭借什么去取得胜利呢。”另外边境上的人操练军事时,只用能拉引硬弓来评定最佳,却不一定能射穿铠甲,沈括就此提出应该拿射得远、能射入坚硬的东西作为射得好的标准。沈括提出的像以上这样的三十一条建议,皇帝下诏都同意实行。辽国的萧禧来京城处理黄河以东黄嵬一带划分宋辽边界的问题,他留宿在馆舍不肯辞别离开,说:“一定要满足请求,然后才能返回。”皇帝派沈括前往辽国访问。沈括到枢密院查阅过去的档案,找到了当年所议定边界的文书,指定以古长城为边界线,距离现在所争议的地方大概有三十里远,于是上表论述这件事。皇帝在休假日打开天章阁召见沈括,高兴地说:“大臣们很不注重探究事情的原委,差点耽误了国家大事。”于是命人拿地图给萧禧看,萧禧这才屈服。皇帝赏赐沈括白银一千两,让他出使辽国。沈括到达契丹朝廷,契丹宰相杨益戒来同他商谈。沈括找到几十份与土地边界争端相关的档案,事先让官吏背诵下来。杨益戒提出相关问题,沈括就回头让官吏列举有关档案回答。过了一天再问,又像这样回答。杨益戒没有办法应对,傲慢地说:“舍不得几里土地,想轻易地断绝(和我们的)友好关系吗?”沈括说:“军队出兵征伐理直就气势强盛,理亏就气势衰弱。现在北朝抛弃前代君主立下的重大信约,用威势来役使自己的百姓,这不是我朝不利的局势。”共进行了六次会谈,契丹知道无法改变宋朝的立场,就放弃以黄嵬一带为分界线的主张,提出以天池为分界线。大将景思谊、曲珍攻克西夏的磨崖、葭芦、浮图城,沈括提议在石堡筑城来对抗西夏,给事中徐禧被派来前线,他主张先在永乐筑城。不久徐禧被西夏歼灭,沈括因为西夏军队袭击绥德,先去救援绥德,没能援救永乐城,获罪被贬均州团练副使。元祐初年,调任秀州,接着担任光禄少卿分司,在润州居住八年后去世,终年六十五岁。三、古诗词鉴赏(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南康望湖亭苏轼八月渡长湖,萧条万象疏。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许国心犹在,康时术已虚。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注】:时苏轼被贬惠州,途经鄱阳湖边的南康。康时:即匡时,以避宋太祖赵匡胤名讳。9. 请赏析颔联的写景艺术。10. 简要概括诗歌后两联所蕴含的情感。【答案】9. 动静结合,“片帆”动,“一山”静;借景抒情,秋风劲吹,片帆急渡,暮霭弥漫,孤山静立,表现了诗人的愤懑、孤独之情。 10. 报国无门的愤懑(济世无术的无奈);漂泊异乡的孤苦;思归不得的忧伤。【解析】【9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赏析颔联的写景艺术”,写景艺术分析需要结合修辞手法、写景角度等方面分析。古诗词常见的写景角度:远近结合,动静结合,视角: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角度描写景色,虚与实的结合,点与面的结合,时空角度等。诗歌写景常用的手法有答题时先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再结合诗句怎样运用这种手法,最后指出)此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颔联中“片帆”“一山”,一动一静,“急”“孤”透露出诗人的情感,景中含情,结合注释分析,表现了诗人的愤懑、孤独之情。【10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许国心犹在,康时术已虚”表明作者有为国效力之意,然而面对自己不断贬谪的命运,却报国无门,济世无术;“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则表达诗人漂泊异乡,思乡而无法归去的悲苦之情。【点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四、名篇名句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舞幽壑之潜蛟,_。(苏轼赤壁赋)(2)不过数仞而下,_,此亦飞之至也。(逍遥游)(3)无边落木萧萧下,_。(杜甫登高)(4)顺风而呼,_ ,而闻者彰。(荀子劝学)(5)从今若许闲乘月,_。(陆游游山西村)(6)了却君王天下事, _。(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7)仰不愧于天,_。(孟子尽心上)(8)苟利国家生死以,_。(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答案】 (1). 泣孤舟之嫠妇 (2). 翱翔蓬蒿之间 (3). 不尽长江滚滚来 (4). 声非加疾也 (5). 拄杖无时夜叩门 (6). 赢得生前身后名 (7). 俯不怍于人 (8). 岂因祸福避趋之【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嫠”“蓬”“疾”“叩”“赢”“怍”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五、现代文阅读(一)(1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提 琴阿城老侯是手艺人。老侯原来在乡下学木匠,开始的时候锛檩锛椽子。锛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活儿。站在原木上,用锛像用镐,一下一下把木头锛出形来,弄不好就锛到自己的脚上。老侯一次也没有锛到自己脚上。老侯对没有锛伤自己很得意,说,师傅瞧我还行,就让我煞大锯。煞大锯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活儿,先将原木架起来,一个人在上,一个人在下,一上一下地拉一张大锯。大锯有齿的一边是弧形的,锯齿有大拇指大。干别的活可以喊号子,煞大锯却只能咬着牙,一声不吭,锯完才算。老侯的腰力就是这样练出来的。后来老侯学细木工,手下稳,别人都很佩服,其实老侯靠的是腰。老侯学了细木工,有的时候别人会求他干一些很奇怪的活儿。老侯记得有人拿来过一只不太大的架子,料子是黄花梨,缺了一个小枨,老侯琢磨着给配上了。人家来取活的时候,老侯问,这是个什么?来人说,不知道。老侯心里说,我才不信不知道呢。不过老侯到底也不知道那个架子是干什么的,这件事一直是老侯的一块心病。老侯的家在河北,早年间地方上有许多教堂,教堂办学校,学校上音乐课,用木风琴,弹起来呜呜的很好听。老侯常常要修这木风琴。修好了,神父坐下来弹,老侯就站在旁边听。有一次神父弹着弹着,忽然说,侯木匠,你会不会修另外一种琴?老侯问,什么琴?神父说,提琴。老侯不知道,嘴上说试试吧。神父就把提琴拿来让老侯试试,是把意大利琴。老侯把琴拿回家琢磨了很久。粗看这把琴很复杂,到处都是弧,没有直的地方。看久了,道理却简单,就是一个有窟窿的木盒。明白了道理,老侯就做了许多模具,蒸了鱼膘胶,把提琴重新粘起来。神父看到修好的琴,很惊奇。神父于是介绍老侯到北京去,因为教会的关系,老侯就常修些教堂的精细什物,四城的人都叫老侯洋木匠。老侯因为修过洋乐器,所以渐渐有人来找老侯修各种乐器,老侯都能对付。北京解放了,老侯就做了乐器厂的师傅,专门修洋乐器。一天有个干部模样的人拿来一把提琴,请老侯修。老侯一眼就认出是神父那把提琴,老侯没有吭声。老侯知道,跟教会沾关系,是麻烦。因为是修过的东西。所以做起来很快。干部来取琴的时候,老侯忍不住说,您的这琴是把好琴。干部说,不是我的,是单位上的。老侯说,就是不太爱惜,公家的东西,好好保存着吧。是把好琴。一九六六年夏天,到处抄家砸东西,老侯忽然想起那把琴。厂里不开工,老侯凭记忆寻到那个单位去。老侯在这个单位里东瞧瞧,西看看。单位里人来人往,大字报贴得到处都是,到处都是加了碱的面浆糊味儿。老侯后来笑自己,这是干吗呢?人家单位的东西,自己找个什么呢?怎么找得到呢?于是就往外走。可巧就让老侯瞧见了那把琴。琴面板已经没有了,所以像一把勺子,一个戴红袖箍的人也正拿它当勺盛着浆糊刷大字报。老侯就站在那里看那个人刷大字报。那人刷完了,换了一个地方接着刷,老侯就一直跟着,好像一个关心国家大事的人。12.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本篇小说的突出特点是以小见大,以一把提琴的命运,表现了作者对那个特殊时期的反思精神。b. 在到处抄家砸东西时期,老侯寻到干部模样的人的单位,看到提琴被当作勺子使用时却只是站在那里看,这表明老侯胆小怕事。c. 通过提琴的最终命运,我们也见证了老侯精神世界的转变,他由一个技术工人,转变为一个关心国家大事的人。d. 小说叙述语言以典雅的书面语为主,大量地运用短句,语言简洁,不用多余的修饰语,朴实无华,在看似平淡的述说中,揭示了深刻的社会主题。13. 小说主人公老侯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归纳。14. 简析小说以“提琴”为题的妙处。【答案】12. a 13. 他心灵手巧先后修好了黄花梨的架子、教堂的木风琴、意大利琴,是个手艺出色的木匠。他爱动脑,善琢磨一直想弄清楚黄花梨架子是做什么用的;那些表面看很复杂的琴,经过细心琢磨,他都能明白个中的道理,把琴修好。他念旧,珍惜艺术品对修好的提琴,仍念念不忘;见到干部模样的人时,特意叮嘱保管好;后来发现被当作刷大字报的勺子使用时,非常难过,很是痛心。 14. 提琴是贯穿文章的线索,整个故事情节都是围绕提琴展开的。小说多次写到主人公和提琴之间的故事,使人物形象逐渐鲜明丰满。提琴虽小,却表现出重大主题通过提琴由被人爱惜到当作勺子用来刷大字报的命运的转折,表现了作者对“文革”的反思,对“文革”摧残文化的痛心。【解析】【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b项,“这表明老侯胆小怕事”分析错误,老侯一直跟着看,正表明了他对这把琴命运的关注。c项,“转变为一个关心国家大事的人”错误。从“老侯就一直跟着,好像一个关心国家大事的人”一句可知,老侯关注的是那把提琴,并非墙上的大字报。从全文看,老侯就是一个痴迷于“提琴”的手艺人,他对这把修过的琴有留恋之情,体现了一种追求美、存留美的朴素人情。d项,“小说叙述语言以典雅的书面语为主”不确,应该是以口语为主,这样才能和“朴实无华”“平淡的述说”相吻合。故选a。【1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小说主人公老侯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归纳”,然后要到小说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本题中,老侯是一个手艺人,从学习技艺的角度来看,“老侯一次也没有锛到自己脚上”“老侯对没有锛伤自己很得意,说,师傅瞧我还行,就让我煞大锯”“后来老侯学细木工,手下稳,别人都很佩服”,这表现出老侯在学习技艺方面的心灵手巧和善于学习的特点;从从事职业方面的表现来看,“老侯记得有人拿来过一只不太大的架子,料子是黄花梨,缺了一个小枨,老侯琢磨着给配上了”,帮人家修黄花梨架子给配上小枨,这说明老侯有责任心,有职业操守;如面对自己修过的一把琴,“老侯忍不住说,您的这琴是把好琴。干部说,不是我的,是单位上的。老侯说,就是不太爱惜,公家的东西,好好保存着吧。是把好琴”,这表现出老侯念旧以及珍爱美好事物的特点。考生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即可。【1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为何以提琴为题,试作简要探究”,这是针对小说标题设题,先明确命题的方式,然后分析这一命题与小说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主旨表达等的关系。“提琴”是物象,可以在结构角度思考“提琴”与文章的关系,从文中来看,小说的中心情节是写第一次修理提琴、再见提琴、寻找提琴,由此可见小说的中心情节是围绕“提琴”展开的;从标题的含义角度来看,“提琴”代表美好的事物,代表艺术,而最后“琴面板已经没有了,所以像一把大勺,一个戴红袖箍的人也正拿它当勺盛着浆糊刷大字报”,标题“提琴”暗示了“文革”对美好事物的摧残;小说标题是“提琴”,而开头所写的“老侯”是一个手艺人,看似与“提琴”没有直接关联,这就可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点睛】在小说文本阅读题中,对小说人物形象或性格的考查,几乎是必考的知识点,而考生在答题时,往往对小说中人物性格与人物形象混为一谈。人物形象与人物性格还是有区别的,答题时,要分清概括是“人物性格特征”还是“人物形象”,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的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的列举出能表现该种性格的事例。要注意结合着人物的具体事例分析概括。例如本题就是考查老侯的人物性格特征,因此除了性格外的其它形象就不要再答了。六、现代文阅读(二)(1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祈雨娘哥舒意那个叫雨城的孩子告诉我关于祈雨娘的故事。我们住在一个总是下雨的小城。这里雨水充足。在非常安静的雨天,仿佛可以听见某种特别轻的脚步,轻轻踏入雨里,这是祈雨的舞蹈开始的声音。在窗口的孩子会一直望着祈雨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有撩人心魄的美丽。有时就连上课的老先生,也会忍不住从讲台上往雨中观望。我和雨城第一次说话是在我家的修伞铺。那天女孩雨城来我家的伞铺,父母不在,我一个人看着铺子。“我来拿伞。”她轻轻说,“我妈妈的伞。”在不祈雨的雨天,祈雨娘也是打伞的。那把颀长的竹伞,是我的爸爸特意制作出来,作为祈雨的道具交给祈雨娘使用。她在跳祈雨之舞时,会打开它,以抵御降临人间的厄运。每一次伞坏的时候,都是雨城抱着伞来修。她问我会不会做同样的竹伞。我说我从小就是做伞的学徒,爸爸说,等我小学毕业,就让我正式在铺子里做事。然后雨城就以一种忧虑的目光看着地上的雨水。“我爸爸不是雨城人,我妈妈嫁给他,可是还是回来了。”她说。我们小学的最后一年,老先生“仙去”了。学校在操场上办了追悼会,追悼他还俗后当老师的人生。先生走了后,学校里有半年找不到老师。新的先生在一场夏雨后来到了雨城。他是个年轻的读书人,听说从师范学校毕业,分配来这里。他一个一个把我们找回了学校,开始给我们上中学的课程。先生在雨声中给我们讲述古代的诗歌。雨点的节奏变了,雨声变成了某种仪式的一部分。他在讲台上往外看,看见白布长裙的女人在雨中跳舞,那舞蹈犹如雨天的一部分。她的舞姿总是配合着雨势,又或者是天降的雨,总是配合着这个跳舞的人,她仿佛通过操控自己的肢体,来操控着世间的雨。有一首关于扫晴娘的童谣。先生念给我们听。 “扫晴娘,扫晴娘,但愿明天是个好天气。如果是这样,就给你个金铃铛。扫晴娘,扫晴娘,但愿明天是个好天气。如果是这样,就给你美味的酒。”先生许愿留下三年,带一届学生。等到新的师范生来到这个小城接替他为止。据说在南方的海边,有一座刚造起来的城市。他也许会去那里。先生来了以后,几乎就没有离开过,寒暑两假留下了,就连过年也没有离开。这里有雨中跳舞的女人。她祈求悲苦的雨,化成安详的雨。祈求受难的雨,化成温和的雨。祈求凄厉的雨,痛快下起。祈求郁结云端的不幸,化成连绵的雨水消逝。祈求这世间男女的离别伤悲,化成润泽祝福之雨水。先生走的那天,人们意外地看到了雨城。雨城带着自己的包裹,跟在先生身边。她的妈妈一直送他们到外镇的码头。她穿着祈雨的白裙。然而那天没有下雨,祈雨娘也没有跳舞。雨城说,妈妈让她跟着先生去外面的城市,继续读书,她还想读中学,读大学。我远远地看见雨城在码头上和她妈妈告别。她上了船,打开我第一次做的那把青色的竹伞。先生和雨城的妈妈说了很久的话,很久以后,雨城的妈妈还是摇了摇头。先生提着行李上了甲板,由船载着渐渐远去。雨城的妈妈没有离开。只有当她不再是祈雨的女人,她才能去别的地方,去和女儿在一起,去和她真正想在一起的人在一起。先生和雨城没有回来。祈雨娘仍然在祈雨,等待下一个祈雨娘的出现。可是这么多年过去,除了她以外,没有人再拥有过祈雨的能力。也许是报纸和电视上说的那样,新的时代到来了,一切都在发生改变。我们越来越少看见祈雨娘在雨中跳舞。因为雨城的雨水越来越少。越来越多外地来的人来到附近开山砍树,涸泽而渔。架桥铺路,建造高楼。他们对祈雨娘的兴趣大过对祈雨的尊敬,仿佛是观看表演一样,兴高采烈地围在周围,破坏了我们关于祈雨的古老规矩。雨水消失以后,雨具这一行就衰败了。我和很多伙伴一起,去了繁华的城市。在离开雨城以后,我去过下游的河城,但在那里没有雨城的名字。我路过先生的家乡,那里的空气里飘散着油墨的香味,有很多的书店和年轻的读书人,可是先生不在其中。后来我和很多年轻人去了那个异常年轻的南方城市,那里需要年轻人就仿佛下雨需要雨伞。我在那里没有遇到先生,没有遇到雨城和她妈妈。她们像是消失在我路过的每一座城市,我看不到她们。我还记得下雨的时候。当雨水消失以后,所有的雨水都在怀念雨城。15.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将“祈雨”作为叙写的主体,用富有诗意的笔调描绘了一幅幅唯美的场景,表现了古老雨城的自然美、风俗美和人情美。b. 小说细腻地刻画了祈雨娘对“祈雨”的诚挚和坚守,但她最终没有等到新的祈雨娘出现,而“祈雨”的古老也在现代文明中消失了。c. 作为祈雨娘的女儿,雨城想像“我”跟随爸爸学做伞一样学习祈雨,但最后她不得不听妈妈的话跟着先生去外面的城市上学。d. 小说通过刻画一系列人物表现了传统文明的式微:老先生“仙去”,年轻师范生到来又离开,雨城外出读书“我”和很多伙伴最终也离开。16. “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17. 小说以“我”离开雨城以后,多次寻访,再也“没有遇到先生,没有遇到雨城和她妈妈”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案】15. c 16. 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叙述出来的,采用第人称使故事真实可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成长,情节得以随着时代变迁而发展变化。刻画人物。“我”是观察者,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人物形象得以丰满,性格得以凸显。 17. 照应前文故事情节,交代了人物的结局,保证了故事的完整性。先生、雨城和祈雨娘的消失象征着纯真情感和传统文明的渐渐消逝,以此结尾暗示了小说主旨。以寻找而找不到结尾,营造了惆怅、伤感的氛围,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解析】【15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c项,“雨城想像我跟随爸爸学做伞一样学习祈雨”错误。结合“先生走的那天,人们意外地看到了雨城。雨城带着自己的包裹,跟在先生身边”“雨城说,妈妈让她跟着先生去外面的城市,继续读书,她还想读中学,读大学”“我说我从小就是做伞的学徒,爸爸说,等我小学毕业,就让我正式在铺子里做事。然后雨城就以一种忧虑的目光看着地上的雨水”等分析可知,“雨城想像我跟随爸爸学做伞一样学习祈雨”于文无据。故选c。【16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人物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我”的主要作用,衬托主要人物,充当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小说变得真实可信等。结合“那个叫雨城的孩子告诉我关于祈雨娘的故事”“我们住在一个总是下雨的小城”“我和雨城第一次说话是在我家的修伞铺”“那把颀长的竹伞,是我的爸爸特意制作出来,作为祈雨的道具交给祈雨娘使用”“我们小学的最后一年,老先生仙去了”“先生在雨声中给我们讲述古代的诗歌”“有一首关于扫晴娘的童谣。先生念给我们听”“我们越来越少看见祈雨娘在雨中跳舞”“我和很多伙伴一起,去了繁华的城市”“我去过下游的河城,但在那里没有雨城的名字。我路过先生的家乡,那里的空气里飘散着油墨的香味,有很多的书店和年轻的读书人,可是先生不在其中。后来我和很多年轻人去了那个异常年轻的南方城市,那里需要年轻人就仿佛下雨需要雨伞。我在那里没有遇到先生,没有遇到雨城和她妈妈。她们像是消失在我路过的每一座城市,我看不到她们。我还记得下雨的时候。当雨水消失以后,所有的雨水都在怀念雨城”等分析,推动情节发展,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人物形象得以丰满,刻画了祈雨娘对“祈雨”的诚挚和坚守等。小说故事是由“我”叙述出来的,老先生“仙去”,年轻师范生到来又离开,雨城外出读书“我”和很多伙伴最终也离开等,增加小说的真实性。【17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考查小说的结尾。解答此类试题,小说结尾常见的作用:突生波澜,震撼人心;照应前文,不突兀。留下空白给读者想象空间,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深化主题;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令人回味。耐人寻味;给人以喜悦欣慰之感;反应美好愿望。结合“那个叫雨城的孩子告诉我关于祈雨娘的故事”“我和雨城第一次说话是在我家的修伞铺”“我们越来越少看见祈雨娘在雨中跳舞”“我去过下游的河城”“我路过先生的家乡”“后来我和很多年轻人去了那个异常年轻的南方城市”等分析,交代了人物的结局,保证了故事的完整性。结合“也许是报纸和电视上说的那样,新的时代到来了,一切都在发生改变”“我们越来越少看见祈雨娘在雨中跳舞。因为雨城的雨水越来越少。越来越多外地来的人来到附近开山砍树,涸泽而渔。架桥铺路,建造高楼。他们对祈雨娘的兴趣大过对祈雨的尊敬,仿佛是观看表演一样,兴高采烈地围在周围,破坏了我们关于祈雨的古老规矩”等分析,先生、雨城和祈雨娘的消失象征着纯真情感和传统文明的渐渐消逝,暗示小说结局。结合“我去过下游的河城,但在那里没有雨城的名字”“我路过先生的家乡可是先生不在其中”“我在那里没有遇到先生,没有遇到雨城和她妈妈”“她们像是消失在我路过的每一座城市,我看不到她们”等分析,以寻找而找不到收束全文,营造了惆怅、伤感的氛围,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点睛】小说结尾作用:(1)小说的结局如果如果出人意料,(欧亨利式结尾)。答题角度为: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2)小说的结局如果是令人伤感的悲剧,答题角度为: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3)小说的结局如果是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答题角度为: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4)小说的结局如果是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答题角度为: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七、现代文阅读(三)(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中国的近代史开启之际,老大帝国愚昧颟顸,执迷于“夷夏之辨”,以“天朝上国”自居,在西方先进的器物、制度和思想文化面前仍然自以为是,造成了“天朝的崩溃”。这种因过度文化自信导致的“华夏中心主义”大大地阻碍了中国向先进的西方学习,造成了落后挨打的屈辱的百年近代史。然而,这种历史叙述没有看到“夷夏之辨”在近代史上一度也为中国向西方学习提供了一定的思想资源。夷夏之辨,是传统中国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之一。它将天下划为“华夏”诸邦与“夷”“戎”“蛮”“狄”等部落。它产生之初,便有依文化与血统作区分的两重含义在内。但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不再以血缘的亲疏而以文明程度的差异作为区别华夷的标准,而且逐渐被广为接受。在历史上,中国长期以来在东亚处于文化、政治、经济领先的地位。久而久之便使得人们习惯性地将中国与“先进文化”画上等号。然而,当清王朝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而丧权辱国,遭遇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时,中国是否仍是文化最为先进的国家,就成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在此问题面前,如果仍然不假思索地将大清即是华夏作为无须怀疑的前提,那么大清便还是文化先进之国,因此就没有必要向西方的“蛮夷”学习。即便要学习,最多也是学习器物上一些优点,即“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换言之,华夷观在此时对中国走向现代化就起到了相当大的阻碍作用。但与此同时,也有一批有识之士慢慢注意到西方列强不仅有极为发达的物质文明,在精神文明上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因而大清是否在文化上也领先于西方列强便值得怀疑。中国首位驻外使节郭嵩焘在深入了解西方社会之后,便感慨道:“三代以前,独中国有教化耳自汉以来,中国教化日益微灭;而政教风俗,欧洲各国乃独擅其胜,其视中国亦犹三代盛时之视夷狄也。”在他看来,中国已经沦为“夷狄”,而西方列强因为文化昌盛,俨然已有“华夏”气象。维新派的代表谭嗣同、梁启超则将民主、共和制度视为辨认夷夏的重要标准,在他们看来,在与西方世界的较量中,中国早已落后而成为夷狄了。因此在这些“睁眼看世界”者看来,以地域定夷夏是不符合“夷夏之辨”的本义的;夷夏是可以转换的;西方的政教风俗、伦常礼义并不逊于中国,甚至胜于中国;西方俨然已是“华夏”而中国沦为“夷狄”了。而“夷狄”必须向华夏学习,亦即大清必须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文明成果。郭嵩焘从“夷夏之辨”的义理出发,指出“自西洋通商三十余年,(西方)乃似以其有道攻中国之无道,故可危矣”。从这个意义上说,“夷夏之辨”在近代史上并非完全扮演了阻碍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角色,它同时也给一部分主张向西方学习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摘编自章舜粤“夷夏之辨”之于近代中国)18.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满清帝国愚昧执着,坚守“华夏中心主义”,自以为是,造成过度文化自信,使得天朝最终崩溃。b. “夷夏之辨”将天下划为“夷”“戎”“蛮”“狄”等四邦,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思想观念。c. 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使得清王朝丧权辱国,统治者开始思考中国是否仍是文化最为先进的国家。d. 西方列强的文明成果,促使先觉者清醒地认识到大清帝国在政治和文化上已经落后于西方列强。19.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分析“天朝的崩溃”的原因,得出了“天朝上国”的狂妄思想造成了屈辱的百年近代史的结论。b. 第四段从与史实相反的角度假设,推导出华夷观在当时对中国走向现代化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c. 引用谭嗣同、梁启超的观点,论证了在有识之士眼中,夷夏的角色已发生转换,中国已成为夷狄。d. 结尾引用郭嵩焘的话,证明了“夷夏之辨”为部分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的观点。20.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满清帝国不以“天朝上国”自居,不过度文化自信,就不会有中国近代史上一百多年被动挨打的局面。b. 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以文明程度的差异取代血缘的亲疏作为辨别华夷的标准,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c. “夷夏之辨”既阻碍了中国向西方学习,也为一部分主张向西方学习的有识之士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d. 文章认为要以文明程度来定义“华夏”,这样便于清晰认识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状况,进而取长补短。【答案】18. d 19. b 20. a【解析】【18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项,因果颠倒,原文说“过度文化自信导致“华夏中心主义”;b项,偷换概念,原文是“将天下划为“华夏”诸邦与“夷”“戎”“蛮”“狄”等部落”,而非“四邦”;c项,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中国是否仍是文化最为先进的国家,就成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19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b项,“从与史实相反的角度假设”错误,其实这一段看上去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