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处理实验-混凝.doc_第1页
水处理实验-混凝.doc_第2页
水处理实验-混凝.doc_第3页
水处理实验-混凝.doc_第4页
水处理实验-混凝.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处理实验设计污水的混凝处理实验一、实验目的为了深入了解絮凝理论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和进一步掌握絮凝剂的特性,针对污染水体进行絮凝沉淀处理实验,观察絮凝沉淀过程并探讨絮凝剂在水处理过程中的最佳添加量。二、实验要求1、要求认识几种絮凝剂,掌握其配制方法。2、观察水处理过程中的絮凝现象,从而加深对絮凝理论的理解。3、认识絮凝理论对污染水处理的重要意义。三、实验原理所谓絮凝剂或者混凝剂是指:凡是能使水溶液中的溶质、胶体或者悬浮物颗粒产生絮状沉淀的水处理剂。天然水或工业污水水中除了含有泥砂、颗粒很细的尘土、腐殖质、淀粉、纤维素、细菌、藻类等微生物。这些杂质与水形成溶胶状态的胶体微粒,由于布朗运动和静电排斥力而呈现沉降稳定性和聚合稳定性,通常不能利用重力自然沉降的方法除去,必须加入絮凝剂以破坏溶胶的稳定性,使细小的胶体微粒凝聚再絮凝成较大的颗粒而沉淀。絮凝机理一般有三种:(1)电解质对双电层的作用(图1)水中的悬浮物或固体微粒通常呈胶体状态分布,它们具有巨大的比表面,可吸附液体中的正离子或负离子或极性分子,使固液两相界面上的电荷分布不均匀而产生电位差。加入电解质,使固体颗粒的表面形成的双电层有效厚度减少,使范德华引力占优势而达到彼此吸引,最后达到凝聚。(2)吸附架桥作用机理(图2)当加入少量高分子电解质时,由于胶粒对高分子物质有强烈的吸附作用,高分子长链一端吸附在一个胶粒表面上,另一端又被其他胶粒吸附,形成一个高分子链状物。高分子长链像各胶粒间的桥梁,将胶粒联结在一起形成絮凝体,最终沉降。(3)沉淀物卷扫作用机理(图3)当水中加入较多的铝盐或铁盐等药剂后,在水中形成高聚合度的氢氧化物,可以吸附卷带水中胶粒而沉淀。图1 固体微粒的双电层结构图2 高分子聚合物的吸附架桥作用图3沉淀物卷扫作用机理 本次实验选择铝系絮凝剂(硫酸铝Al2(SO4)3)。铝离子在水溶液中首先形成水合离子,也可以视为水分子作配位体的络合离子,通过水合离子的酸性离解即水解作用生成氢氧化物或羟基络离子。然后通过羟基桥联作用,把单核络合物转化为多核羟基络合物,多核络离子可通过水解使生成物的电荷降低,羟基数增加,生成更高级的多核络合物。水解和羟基桥联作用的交替进行,最终生成聚合度无限大的难溶氢氧化铝沉淀从而达到絮凝作用。Al2(SO4)3絮凝作用化学反应方程入下:Al2(SO4)3通过水解作用,配位体H2O逐步为OH-置换,生成氢氧化物或羟基络离子。羟基络离子通过羟基桥联作用,把单核络合物转化为多核羟基络合物。多核络离子可通过水解使生成物的电荷降低,羟基数增加,生成更高级的多核络合物水解和羟基桥联作用的交替进行,最终生成聚合度无限大的难溶氢氧化铝沉淀:四、实验场地、水样水质、仪器设备及药品实验场地:淮阴工学院化工学院306实验室水样水质:污水取至校园水体,水温属于常温水,浊度10。仪器设备:1000ml量筒2个;1000ml烧杯6个;100ml烧杯2个;10ml移液管2个;2ml移液管1个;医用针筒1根;洗耳球1个;光电浊度仪1台;六联搅拌器1台。实验药品:AL2(SO4)3。五、实验步骤(1)准备6个已经清洗和用蒸馏水润洗干净的塑料瓶(1000mL)到嘉陵江大石桥水段的污水排放口取样。(2)采样后,装瓶,迅速运送回实验室进行实验分析。(3)将采样回的污水均匀混合,用1000 mL量筒分别取6个水样至6个1000 mL烧杯中,总共六组水样,依次贴好标签并在标签上一次记录1#,2#,3#,4#,5#,6#,7#。(4)将配比浓度(C)为20 g/L的 AL2(SO4)3分别取出 0.5、1.5、2.5、3.0、3.5、4.0mL并分别投入1#,2#,3#,4#,5#,6#,7#水样中。(5)将配置好的水样置于六联搅拌器下(搅拌时间和程序已按说明书预先设定好)进行搅拌。(6)絮凝实验搅拌器以500r/min的速度搅拌30s,然后用150r/min速度搅拌5min,最后以80r/min的速度搅拌10 min。(7)搅拌过程中,观察并记录“矾花”形成的过程以及“矾花”的外观、大小、密实程度等。(8)搅拌过程完成后,停机,静沉15 min,观察并记录“矾花”沉淀的过程。(9)静止15 min后,用医用针筒取出上清液,并用浊度仪测出剩余浊度,记入表1中。(10)比较第一组6个水样的实验结果,根据6个水样所测得的剩余浊度值,以及水样絮凝沉淀时现象观察记录的分析,对最佳投药量所在区间做出判断,缩小实验范围为3.0左右,然后,加药量取2.5、2.7、2.9、3.1、3.3、3.5 mL的浓度C为20 g/L的AL2(SO4)3。重复以上实验步骤。六、原始数据记录絮凝剂的投放量与水样的剩余浊度的原始记录见表1,絮凝过程中矾花形成及沉淀过程描述见表2。表1 实验中各个指标的测定数据记录表实验 编号絮凝剂名称原水浊度原水温度原水PH值AL2(SO4)3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一次) (第二次)第一次水样编号1#2#3#4#5#6#代号aX1X2X3X4b投药量mL0.5 1.5 2.5 3.0 3.5 4.0 mg/L103050607080剩余浊度沉淀后PH值第二次水样编号1#2#3#4#5#6#代号aX1X2X3X4b投药量mL2.32.42.52.62.72.8mg/L464850525456剩余浊度沉淀后PH值表2 实验过程的观察记录表实验编号观察记录小结水样编号矾花形成及沉淀过程描述第一次123456第二次123456七、数据处理及结果分别以投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