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20版新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提升练20 专题二十 熟用答题模板突破主观“四题型”.doc_第1页
(新课标)2020版新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提升练20 专题二十 熟用答题模板突破主观“四题型”.doc_第2页
(新课标)2020版新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提升练20 专题二十 熟用答题模板突破主观“四题型”.doc_第3页
(新课标)2020版新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提升练20 专题二十 熟用答题模板突破主观“四题型”.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二十 熟用答题模板突破主观“四题型”一、(2019昆明市高三诊断)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2题。(9分)送李帅之云中李梦阳黄风北来云气恶,云州健儿夜吹角。将军按剑坐待曙,纥干山摇月半落。槽头马鸣士饭饱,昔无完衣今绣袄。沙场缓辔行射雕,秋草满地单于逃。注云中:古郡名。在今山西省大同市与朔州怀仁一带,纥干山位于云中城东。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句“黄风”二字,语带双关,既写天气恶劣,又暗示敌人即将进犯。b诗的首联交代了送别李帅的背景,“夜吹角”三字营造了紧张的战争氛围。c诗的颔联通过描绘山摇月落的景象,烘托了李帅镇定自若、运筹帷幄的形象。d全诗前两联描写战斗准备,后两联描写战后情景,全诗笔势紧张,扣人心弦。解析“全诗笔势紧张”说法有误,后两联描写胜利后的情景,笔势舒缓。答案d2与雁门太守行相比,本诗描写战争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答:_解析解答此题,首先需要明确雁门太守行一诗描写的是现实的战争,而本诗中描写的战争场面却是诗人虚构的。结合题目“送李帅之云中”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结合具体诗句来看,虽写送别,却借助想象,写李帅已到云中的情景,以此寄寓诗人的祝福之意与期待之情。答案雁门太守行描写的是现实的战争,而本诗描写的战争并非诗人亲见亲闻,而是出于想象。由首联可知战场在云中(或“云州”),而由标题可知李帅尚未至云中;诗人送别李帅,设想李帅来到云中后指挥若定和战后胜利的情景,借此表达对李帅的祝福和期待。(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诗歌鉴赏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是一位前往云中的姓李的将军。诗写送别,诗中却没有送别的场面,也不提别意别情,而是借助想象,写虚拟中的李帅已到云中的情景,以此寄寓诗人的祝福之意与期待之情。首联两句火药味浓重,战斗已不可避免。颔联上句以平直的叙述手法表现了李帅枕戈待旦的形象,这是静态描绘,紧接着的“纥干山摇月半落”以动态描绘从侧面烘托这场战斗。诗人巧用侧面描写,写鏖战虽不提及一丝刀光剑影,却显出了天摇地动的惊人力量,烘托了李帅镇定自若、运筹帷幄的形象。后两联转写战后的情况。颈联又一次塑造了一个治军严整、用兵有方的将帅形象,使李帅的形象更为丰满。尾联两句中李帅的从容不迫和单于的狼狈逃走形成对比,李帅的安边之功与震慑之威,也就毋庸再言了。全诗完美地塑造了一个戍边卫国的将帅形象。诗文翻译大风夹带着阵阵黄沙从北而来,天气显得非常恶劣;夜晚云州军营中的将士吹响了画角。李将军手握宝剑端坐军帐中,密切关注着敌方的动静,等待天亮;这场战斗激烈到纥干山为之摇动,月亮为之坠落半空。战马在槽头嘶鸣,战士们已吃饱饭;他们昔日没有完整无破损的衣服穿,如今身着的已是整齐威武的戎装绣袄。沙场骑马的李帅一边放松马缰,缓缓行进,一边手引强弓射空中的大雕;秋草肥美之时,单于反而逃之夭夭。二、(2019长沙高三统一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9分)永遇乐(宋)刘辰翁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钅工无寐,满村社鼓。注刘辰翁: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词人。创作此词时,临安陷落已两年。李易安永遇乐:李清照南渡后,常忆汴京旧事而赋咏元宵节的永遇乐一词。缃帙:书籍、书卷。钅工:油灯。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月明云淡,景色可嘉,却引发词人突兀一问,这表现出词人内心的忧伤。b元宵节全城因风雨而冷落不堪,无处游玩,词人借此表达对现实的不满。c词人写李清照的经历、心绪,实则是抒发自己与李清照相同的郁闷之情。d词人无路可走,无家可归,诉说了流离之苦,更突出了深沉的家国之痛。解析词中“满城似愁风雨”是说元宵节满城本无风雨却如有风雨,冷落不堪,词人借此表达了国土沦亡后的悲痛之情。答案b4本词抒发情感时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答:_解析解答本题,要在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对其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从上阕来看,“禁苑娇寒,湖堤倦暖”描写了昔日临安的宫殿和湖堤,借此表达了词人对昔日临安太平景象的怀恋,这是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上阕既描写了昔日的元宵节“香尘暗陌,华灯明昼”,又描写了今日的元宵节“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这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借以表达词人对国家衰亡的哀痛之情。从下阕来看,“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二句借用杜甫身陷长安,在月夜思念鄜州亲人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凄苦心情;“满村社鼓”一句以乐景反衬了词人的悲情,突出表现了词人内心的寂寞凄苦。据此分点作答即可。答案情景交融。“禁苑娇寒,湖堤倦暖”,既是描写昔日临安宫苑、湖堤天气,也是借景抒发对往昔临安太平景象的深情眷恋。对比。上阕将临安今昔不同的春景春事(如昔日“香尘暗陌,华灯明昼”,今日“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进行对比,抒发了对国家衰亡的哀痛之情。用典。下阕借杜甫被叛军困在长安,月夜里思念鄜州的亲人的典故,抒发了乱离流落无家可归的凄苦心情。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以“满村社鼓”的乐景反衬一己之悲情,抒发了临安沦陷后的寂寞悲苦之情。(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诗歌鉴赏此词写于宋端宗景炎三年,此时临安已沦陷,南宋政权也濒临灭亡。这首词是词人在旅途中所作,抒发了词人眷念故国故都的情怀。“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上阕起首用景语渲染气氛,并点明所处的时间,而重点在于突出“春事谁主”这个主题。“璧月”,写月如玉璧之洁白、晶莹、圆满,极为生动传神;月明则云淡,天青与云色一体,故曰“黛云”。这些都是元宵节时常见的景象,也是春夜里惹人爱怜的事物。但如今谁是这美好春天景物的主人呢?由下面三句“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中的“禁苑”“湖堤”二词,可知写的是南宋都城临安;由“前度”一词可判断词人在故都沦陷后还重来过;“娇寒”“倦暖”是词人主观感受的写照,似乎“禁苑”“湖堤”在词人看来都有娇弱、倦乏之感;“遽如许”三字,写出了事态变化之速,从中可见词人的哀痛之情。而后,词人追忆起都城临安往昔的繁华,“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描绘出昔日元宵节之繁华,却总是懒于与友人携手同游。“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说的是谁料今日元宵节,元军宵禁,想游也不可得。“风雨”两字前加一“愁”字,再加“似”字,写出本无风雨,而灯夕却冷落不堪,今非昔比,主题得到进一步深化。下阕先叙李清照当年情事:“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写李清照南渡后,常忆起宣和年间的汴京旧事,常生物是人非、家国不在的感慨。她因国破、家亡、夫死而倦于梳妆,即使是逢元宵节,也只能以哀愁的小词自慰,这是人间最苦之事。词人借用李清照的情事、心绪,其实说的正是他自己。词的结尾,词人又写到自己:“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钅工无寐,满村社鼓。”当时,抗元战争仍在江南一带进行,词人家在庐陵,欲归不得。他怀念家中的亲人,不免要像杜甫身陷长安时那样低吟“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一类的诗句,以抒郁闷之情,但不知亲人们是否知道。词人无法入睡,只好对着残灯发愁,此时满村传来社祭的鼓声。元宵夜之社鼓,是农村于新春祈求丰年举行的仪式,词人于此感慨良多!全词情景交织,令人回味无穷。诗文翻译暮雨初晴,明月如璧。云色如黛,淡淡地飘荡在远空中。这美好的春景,到底属于何人?故宫禁苑中一片微寒,湖边堤岸倦乏温暖,临安沦陷后又来到这里,想不到变化如此之大!记得从前的元宵节车水马龙,凝香弥漫的尘土将道路遮暗,华美灿烂的花灯把暗夜照得如同白昼,总是懒得和他人携手同去游赏。谁知道,如今元宵节也会禁止宵行,满城似有凄风苦雨,冷落不堪!还记得宣和旧日,李易安南渡临安,元宵节依旧美景如故。而后辛苦收藏的贵重书卷几乎散失尽净,元宵佳节也无心打扮,任凭鬓发凌乱,写下的感时伤乱的词章,最令人感到凄苦。如今江南欲归无路,我想起身陷长安的杜甫在月夜里思念鄜州的亲人,这种凄苦的心境又有谁知道呢?只好独自对着昏暗的残灯,整夜无眠,外面传来满村的社鼓声。三、(2019石家庄质检)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56题。(9分)菩萨蛮纳兰性德黄云紫塞三千里,女墙西畔啼乌起。落日万山寒,萧萧猎马还。笳声听不得,入夜空城黑。秋梦不归家,残灯落碎花。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起笔两句以如椽之笔描绘景物,黄云、紫塞、女墙、乌啼,边塞苍凉之感油然而生。b“落日”两句,有远有近,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场面宏阔,呈现一片苍茫萧索之景。c这首词意境雄浑,黄云浩渺,紫塞绵延,万山横亘,猎马驰骋,抒发了戍边的豪情。d词作上阕遒劲豪迈,下阕韵致绵长,从浩荡塞歌转为低回离歌,格调豪迈而幽婉。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抒发了戍边的豪情”错,本词虽然词风豪放,意境开阔,但“黄云”“紫塞”“落日”等词色调苍茫,乌啼、马嘶声声悲凉,况且词人明确说“笳声听不得”“秋梦不归家”,由此可知词人想要表达的应是戍边之苦和思家之愁,而非“戍边的豪情”。答案c6词人在下阕是如何抒发自己深沉的思乡之情的?请具体分析。(6分)答:_解析本题解答方向指向明确,考查下阕的抒情手法。下阕共四句,前两句借景抒情,听不得的笳声、空寂的城池、无边的黑夜使词人倍感孤寂,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第三句直抒胸臆,用不得归家的秋梦直接表达思乡之情;最后一句以景结情,通过灯花纷落的残灯,可以想见词人的孤寂和思乡情切。答案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空城、黑夜、笳声呜咽,使词人更感孤独萧索,引发其思乡之情。直抒胸臆。“秋梦不归家”一句直接点出深沉悲怆的思家之念。以景结情。“残灯落碎花”写残烛燃尽,灯花纷落,词人归梦不成,辗转难眠,思家之愁在这漫漫长夜愈深愈浓。(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诗歌鉴赏这首词作于词人的妻子卢氏病故后,词人秋天随康熙帝巡边塞时。词人离家来到千里之外的边塞,触景生情,深秋的梦也不能带他回到家乡,未免孤寂,生出思乡之情,于是创作出了这首抒发满心愁绪的词。上阕写塞上黄昏之景,描绘边塞黄昏苍凉的秋色。首二句以如椽之笔写景,不胜开阔,直追盛唐边塞诗。接着写“落日万山寒,萧萧猎马还”,豪壮大气不改,初添萧索苍茫之感。上阕四句,连而读之,自是一幅流动的画面:近有城墙西畔的“啼乌”,远则是落日与群山,在红红的落日与苍莽的群山的衬托中,又有萧萧而鸣的猎马飞驰而来。词中的景,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把边塞景色的特点展现出来。下阕描绘入夜之景,抒发思乡之情。塞上本就多悲凉之意,再与词人的远戍之苦、思家之心融合在一起,当胡笳吹起时,那充溢着悲凉情调的声音,使词人的心情也随之沉重起来。故而词人说“笳声听不得”,因此整片词的词情忽然黯淡起来。而“空城黑”三字,又为词境增加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