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前期与末季区域人才的变化.doc_第1页
清朝前期与末季区域人才的变化.doc_第2页
清朝前期与末季区域人才的变化.doc_第3页
清朝前期与末季区域人才的变化.doc_第4页
清朝前期与末季区域人才的变化.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朝前期与末季区域人才的变化一一以引见官员、鼎甲、翰林为例 在清朝的不同时期,活跃于政治、军事、教育、文化舞台上的各省籍、各旗籍的人充当了不同的角色。开始是出身于辽、吉的旗人驰骋于政治、军事领域;后期则是湘、淮系统的人执军事、政治牛耳;两广人稍露头角;江、浙人始终是文化教育方面的佼佼者和政治上的主角之一。显而易见,各个地区的人才状况不同。这里说的地区是以省区划分的,然而在清代的多民族国家中,满族是统治民族,满人主要不以地域来区划,而是以八旗旗籍来区别,同时八旗又分出满、蒙、汉三种,旗人的八旗旗籍就相当于汉人的省籍。讲到区域人才要包括省区的和旗籍的两类人才较为全面,较为符合清代实际。 清代区域人才的不同,在今存的清人笔记里可以找到很多纪录。段光清是安徽宿松人,宿松的邻县是太湖县,段氏在镜湖自撰年谱中写道:“太邑发人比吾邑原多,然其风气不如吾邑忠厚” 段光清:镜湖自撰年谱道光二十年条。这是说宿松出的科举人才不如太湖多,但民风比太湖好。这是在两个县之间进行比较。刘体智则在省区之间作对比,他说:“皖省科甲门第,逊于江浙,然于学问渊源,则较为早” 刘体智:异辞录卷1皖省学问渊源。认为安徽科甲虽不如江浙发达,但学术却不让于人。在文化上,周亮工以福建为例作说明:“闽中才俊辈出,颖异之士颇多,能诊者,十得六七”。“八闽士人,咸能作小楷,而会城人尤工此,两浙、三吴所未有,勿论江以北也” 周亮工:闽小记卷1才俊。这样把江浙以外的人也带上了。刘继庄把江苏和江西作比较而赞赏后者,说“江西风土,与江南通异”;江南“虽美丽,而有富贵闺阁气”,江西“有超然远举之致” 刘继庄:广阳杂记卷4。苏州人总以出状元多而自豪,不时招来非议,如云“苏州出状元,亦犹河间出太监,绍兴出惰民,江西出剃头师,句容出剔脚匠” 梁绍任:两般秋雨庵随笔卷1苏州状元。将状元和贱民或卑贱职业者相提并论,自然含讥讽之意,然而也显出各地职业和人才的不同。人才和风俗的差异,也带来矛盾。刘体智指出:“南北风气不同,性情亦异,微特满汉不能一家,即畿辅与江浙亦分两派” 异辞录卷3清廷亲北疏南。他的目的是要说清朝皇帝重满轻汉、亲北疏南,不过这反映出了满汉、南北风情与人才的不同。若对清代各地区人才作全面说明,一篇文章难于做到,故本文只涉及清代前期和末季的官僚人才及科举人才。笔者在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一史馆”)看到一些官员履历档,特别是雍正朝和光、宣时期的。“一史馆”的履历档,是皇帝引见、考察、任用官员形成的档案文书。被引见的官员包括四品至七品文官、三品至六品武官,以及少数三品文官及七品以下文武官。在引见过程中,被引见人要自写履历,其主管衙门也要为之写包括履历在内的申请引见报告,是以有履历文书的出现。履历中要书写姓名、年龄、籍贯、出身、经历、奖惩,因为皇帝在引见中有时会写出对其人的印象,所以有的履历文书中有朱批。“一史馆”今存履历档五万四千余件,并区分为三大类:宫中履历片、宫中档案履历单、宫中履历引见折。笔者主要利用这些史料进行本专题的研究,试图比较区域人才的异同及其变化,并希望能对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作些说明。一、 省籍、旗籍官员统计表反映的区域人才差异笔者在履历档案中查阅了二千七百多个雍正朝引见官员的籍贯和旗籍,近三百个光绪十八年(1892年)和四百五十四个宣统元年(1909年)引见官员的籍属资料,现利用它们制作出四份统计表,以期揭示不同时期区域人才的差异。表一、雍正朝各旗籍、省籍引见官员统计暨位次表 “一史馆”藏档,宫中全宗履历单雍正朝,卷2140,缩微胶卷第1盘。籍属旗籍省 籍合计20满蒙汉军顺天奉天直隶山西山东河南江南江西浙江福建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陕西官员数8821937341491551629628849181232117833459371295982729百分率3.250.070.077.070.155.465.685.943.5210.551.746.638.54.293.041.252.161.364.7321.91100位次122041419876112165310131815179120令人吃惊的是陕西竟有近六百名官员被引见,占全部引见官员的2191,即15以上,位居第一,而且比第二位的江南高出一倍多,为其他地区所不能比。当然,那时的陕西包括今天的陕西、甘肃、宁夏和青海。但是这些都是落后地区,加进它们也不能解释陕西引见官员之多的疑问。江南(包括今之江苏、安徽两省哈上海市)位居第二,从前述人们对它的种种议论可知,是毫不足怪的。第三位是福建,达二百三十多人,可与江南媲美,也多少有点令人意外。这两省可视为第二个层次。第四至第十位的汉军、浙江、山东、山西、直隶、四川、湖广(包括湖北、湖南两省),引见人数均在一百名以上,是第三层次。第十一至第十五位的河南、满洲、广东、顺天、云南,是第四层次。下余的引见人数都在五十人以下,是为第五层次,蒙古、奉天尤少,江西竟然落至第十六名,也是出人意料。表二、光绪十八年各旗籍、省籍引见官员统计暨位次表 “一史馆”藏档,宫中全宗履历单光绪18年,卷157171,缩微胶卷第3盘。籍别满蒙汉军顺天奉天直晋鲁豫苏皖赣浙闽鄂湘粤桂滇黔川陕总计人数69152242536616351215174177388529723.25.17.41.40.71.71225.411.84.75.60.32.413.82.42.412.72.71.7位次1641214111310105376159299138811在表二中,我们惊异地发现满人(含宗室成员)跃居首位,以六十九名占据引见官总数的232,为第二位湖南的168倍,是当然的第一层次。湖南、安徽分居二、三位,第四位的汉军与它们的距离比较大,不能相提并论,故划为第二层次。第三层次有汉军、江苏、浙江、蒙古和江西。蒙古地位的变化,自然也是让人刮目相看的。此外都是第四层次,陕西引见官仅占总数的l68,少得可怜,而福建已跌落到最后一位。与光绪十八年(1893)仅差17年的宣统元年各地域在引见方面有没有变化呢?让我们看一看表三。表三、宣统元年各省籍、旗籍引见官员统计暨位次表 “一史馆”藏档,宫中全宗履历单宣统元年,卷352374,缩微胶卷第5、第6盘。籍别满蒙汉军顺天奉天直晋鲁豫苏皖赣浙闽鄂湘粤桂滇黔川陕总计人数1182629133177511363116268922162119831454265.76.42.90.73.81.51.12.47.96.85.25.71.724.13.50.42.421.86.9位次15491571314102385121168161011123表中显示,满人居高不下,而且引见官员占到总数的2599,超过14,比前又有增加;江苏、安徽、陕西、汉军和蒙古成为次于满人的第二层次;湖南降到第六位,与直隶、广东、顺天构成第三个层次;云南、四川已降为第四层次,广西、奉天、山东、山西排到了末尾。光绪、宣统之间是清朝末期,我们把表二光绪十八年(1893)和表三宣统元年(1909)的引见官员的数字放在一起统计,制作成下表:表四、光宣之际各省籍、旗籍引见官员统计暨位次表籍别满蒙汉军顺天奉天直晋鲁豫苏皖赣浙闽鄂湘粤桂滇黔川陕总计人数187415117522101117526628419166323914171636751位次1651117101514114286161239161311127满洲引见官一百八十七人,为总数的1/4,位居第一,与第二位安徽的差距非常之大,几乎是三倍。安徽和湖南引见官甚为接近,形成第二层次。江苏、汉军、蒙古和浙江为第三层次。陕西、江西、广东及直隶构成第四层次,河南、顺天以下通为最后一个层次,奉天、广西、福建引见官均在十人以内,尤少。综合各省籍、旗籍引见官员的异同和变化,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各省籍、旗籍引见官员的比重,在不同时期变化比较大的,主要表现在首、尾几个位次籍别的变异上。 清朝前期和末季的第一位分别是陕西、满洲,满洲引见官在雍正朝处于二十个位次中的第十二位,可是到了光、宣之际,一跃而居首位,而且成倍地超过第二位;相反,原来处于绝对优势的陕西,地位显著下降,在光绪十八年的统计中,落到二十二位中的第十一位,宣统元年有回升,光、宣之际保持在第七位,但属于第四层次,实际上是中间偏下地位,与雍正时期的状况无法相比。不同时期第一位的变化可谓巨大。第二位也处在变动之中,雍正朝包含江苏和安徽的江南,因当时江苏人才比安徽多,所谓江南,在人们观念里基本上是指江苏,可以笼统地说江苏居第二位;光绪十八年湖南跃居到第二位,而其在雍正朝与湖北在一起作为湖广才占第十位,上升极其明显;宣统元年江苏又恢复到原来位置;光、宣之际安徽处在第二位)也就是说第二位在苏、皖、湘三省中变动,并不稳定。湖南,当雍正朝与湖北一起为湖广时,居于中间的第十位,而到了光绪十八年上升到第二位,光宣之际保持在第三位,升势明显。雍正朝的第三位是福建,可是到光绪十八年却落到倒数第1的惨境,宣统元年地位虽有所回升,但光、宣之际合计,仍为倒数第二。末尾的变动之大与前列相似,最后一位,在雍正朝是蒙古,可是到光绪十八年它已上升至第六位,宣统元年又前进一步,光、宣之际也保持住了。光绪十八年末位福建,系由雍正朝第三位降下来的,前已说过。贵州在雍正朝位居第十七,光绪十八年为第八位,宣统元年是第十一位,光、宣之际也是第十一位,有上升趋势。 总之,满洲、陕西、四川、福建、蒙古、湖南、贵州在引见官员中的地位变化巨大或较大,尤其是处在前列与后位的省、旗籍的变动显著,表明在清代的不同时期,相当部分的省籍、旗籍引见官员比重处于不稳定状态,升降不常。 (二)一些省籍、旗籍引见官员比重处于比较稳定的地位,或恒在前列,或恒居中位,或永在末流。 江苏在雍正间处于接近第二的地位,光绪十八年下降至第五位,这同乾隆朝苏、皖正式分治有关,稍后的宣统元年复为第二位,光、宣之际总算,则居于第四位。从总的情形看,它处在第二个层次,比较稳定。汉军在上列四个统计表中三个居第四,一个在第五位,处于第二、第三层次之间,应属于第三层次,但是地位是稳定的。浙江在四个表中,不是处在第五位,就是第六位,牢定在第三集团。由于第一位与第二位差距大,而且处在第二层次的也少,所以处于第三层次的汉军、浙江在引见官员比重上从总体来讲是在前列的。江西在表一中处在第十六位的后进层次,而在后三个表中上升到第七、八位,基本上属于中间层次。湖广通算的湖北,在前期是第十位,到清末以一省而为第十二位,可以说一直属于中间层次。广东在先为十三位、后为第九位,稳定于中间层次。山东、山西、直隶、河南在引见官员的比重方面。皆在第十名前后。上述这些省份是中间层次的稳定成员。 顺天在四个表中的位置。依次是第十四,第十二,第九,第十一,实际上引见官员很少,是下层地位。在历次统计数字中,广西引见官加在一起,计四十三人,而总计引见人是三千四百八十名,它只占124,比率异常小。云南累计为七十三人,占总数的21,比率也小得很。奉天在统计表上的次序始终属于后列。无疑,滇、桂、顺天、奉天是稳定的后进省、府。 (三)区分各省籍、旗籍引见官员的层次和地位。 以上指出各个省籍、旗籍在引见官员方面的地位,并在局部问题上将他们区分为若干层次,至此,要作综合观察,即依据引见官员的实况和变动情形,将有清一代各省籍、旗籍作出层次的划分。笔者认为分成四个层次较为合适。即:第一层次,包括满洲、江苏、汉军、安徽、浙江五个省、旗籍;第二层次,有湖南、陕西两省籍;第三层次,省籍、旗籍较多,有赣、粤、鄂、直、鲁、豫、晋、川、闽、顺天、蒙古;第四层次,为滇、黔、桂和奉天。这四个层次,包括了二十二个省籍、旗籍,每一个特定层次,也就是它们在引见官员上所处的地位。这四个层次表明各行省和满、蒙、汉八旗处境不同,有先进、较先进、中间和后进的区别,所拥有的人才状况不一,处于不平衡状态;前面还说到各省、旗的地位在不同时期的变化,也表明它们之间有所竞争,不会绝对稳定。 上述各省籍、旗籍被引见人,大多数是中下级官员,少数为高官和微员,不言而喻,他们基本上是中下级行政人才、直接反映各行省和八旗的中下级行政人才状况;但是高级行政人员是从中级官员晋升上去的,所以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省、旗籍的高级行政人才情形。 本节所叙述的各省、旗籍引见官员状况,以及在清代前期和末期的变化,只是从引见官员,也即中下级官员的一个侧面,表明清代各行省和八旗人才的不平衡和基本上不稳定状态。那么,为什么会是不平衡的和不稳定的呢?下一节考察这一问题。二、 区域人才变化的原因区域人才状况的形成,原因自然会是多方面的,与当地的经济、教育、文化发展水平相关,与传统有关,同政治更是汲汲相连。(一)战争与区域人才的关系 清初的统一战争使满人和汉军驰骋在政治、军事舞台上,涌现大量人才,毋庸多说。但是,为何陕西、湖南、安徽等省能在引见官员上名列前茅?笔者以为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康、雍之际的西北用兵和咸、同时期的太平天国运动、捻军战争。 康熙末年从四川、青海两路进军西藏,胜利后驻军甘肃,准备对准噶尔用兵;雍正初年在青海平叛;中期发动对准噶尔的战争,坚持到末年尚未结束,战争后方即在今日的陕甘,所以那时陕西和四川既是用兵前线,又是后方。当地人参战和支援战争为势所必然,于是出任或升任武官,从而被引见。这不是臆测,有引见官的文职、武职数字做依据。前在表一中所列雍正朝各省、旗籍官员数字,包括了文武两类官员,可惜笔者在开始时没有将文武两类作分别的统计。只是从雍正八年起才积累这方面资料,以此制成下表:表五、雍正八年至十三年引见各省、旗籍文武职官统计暨百分率表 “一史馆”藏档,宫中全宗履历单雍正朝,卷67140,缩微胶卷第1盘。籍属满汉军顺天奉天直晋鲁豫江南赣浙闽湖广粤桂滇黔川陕蒙合计文官数12351221113131257830942552290243武官数374118131582661230718319613830292文武合计154216329262820831442391130824815920535文官百分比80837567385046606957712336106321251310045武官百分比20172533625054403143297764903779758790055武官位次181917148109121511165721346310笔者在“一史馆”还看到雍正朝的年份不详的引见履历资料,现亦将引见官员分出文、武,制成图表,以便与表五参照说明武官在引见官员中的位置,以及区域人才同战争 的关系。表六、雍正朝不详年份引见各省、旗籍文武职官统计暨百分率表 “一史馆”藏档,宫中全宗履历单雍正朝,卷67140,缩微胶卷第1盘。籍属满汉军顺天奉天直晋鲁豫江南赣浙闽湖广粤桂滇黔川陕蒙合计文官数3112012202110400000222武官数2012420153515518781435110333913181745244889文武合计2322522154535718801536110373913181745246911武官位次121391114871510613111112 表五显示,在引见的文官与武官比率中,高居首列的是陕西、广东、四川、云南、福建、贵州、湖广,何以如此?闽粤别有缘故,滇、黔、湖广与改土归流政策的推行有关,陕西、四川则是由于西北用兵的关系。雍正八年至十三年引见的陕西籍官员共九十二人,其中武官八十三人,占总数的9022,而文官九人,才占978,武官比文官多得多。表六揭示雍正朝不详年份引见的陕西籍武员二百四十二人,而文员仅有二人。这两份图表中陕西籍引见武官共计三百二十七人,而其在雍正朝总共被引五百九十八人,则武官占据半数以上。还要看到,雍正元年至七年引见官中的武官也一定很多,笔者保守估计引见官中武员当在75以上,文员不及1/4。表五表六的统计数字,四川在雍正朝共引见文武官一百二十九人,这中间除了确知的武官五十八人,还有雍正元年至七年被引见的武官,所以四川引见官中的武员比率,不一定有陕西高,但相差不会太远,约到六七成,当不会有问题。康熙末年川陕是一个总督辖区,是对藏用兵的基地,因而在当地涌现出一批武官,雍正朝的青海和准部用兵,更提拔了大量武员,所以才在川陕籍的引见官中有那么多的武官。因此,不能不认为康、雍两朝的西北用兵造就了川陕人才。西北用兵是全国性大事,川陕人被任用的多,升迁得快,被引见的自然就多,竟然达到全国之冠且遥遥领先的地步。 闽粤地处沿海,清朝非常重视那里的武备。康熙消灭郑氏集团统一台湾后,台湾隶属于福建,康熙末年又发生了朱一贵暴动,清朝政府虽然迅速将其平定,但其余众至雍正前期还活动在内陆。清朝在福建的水师,历来招募当地人,这就给闽人以做武官的绝好机会。表五闽人被引见三十九人,其中武员三十,占引见官的7692,就不足为奇了。至于滇黔人才与改土归流有关,容后再叙。 在表二中,湖南、安徽居于第二和第三地位,是湘军、淮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立了大功的必然结果。湘、淮军是平定太平军、捻军的主力,湘、淮人士从而驰骋在政治军事舞台上,并得到清朝政府的支持。清朝为在旷日持久的与太平军和捻军战争中获胜,不得不重用汉人,于是湘、淮功臣出任封疆大吏,遍布全国,“同治八九年间,十八省督抚提镇,为湘淮军功臣占其大半” 小横香室主人:清朝野史大观卷4清朝史料满汉轻重之关系。其中的一些人并进而为大学士,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骆秉璋等。根据清朝满汉复职制原则,历来有汉人大学士,曾、左,李等挂名大学士本不足怪,但他们是因军功而入,与一般文士入阁就不一样了,所以陈康祺说:“(咸丰)军兴以来,汉臣得大学士者,多以疆臣受钺,狝剃贼氛,劳勚尤多,送膺爰立” 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卷1咸同二朝宰相。因为军功,湘淮军将领通过保荐,提拔部属,于是出现大量军功官员。朱克敬说到吏治不清时讲:“南省苦兵,军功之员居多” 朱克敬:暝庵杂识卷1。表明军功官员太多了,这些人自然会出任武官,但是也有 一批人做文官,这与以前川陕军功惟任武职不同。这时不少人预先捐个小文官,迨后保举,就升任地方官了。这种情形,也如朱克敬所说:“今日从军之士,往往预捐文职末员,以为保荐地步” 。在下者如此,在上者助行其私,朱氏又说:“今军营保荐,类曰文武兼资。 但遇立功,不授以都、守、参、游,而保以牧、令、道、府,道、府再保,便至两司,两司再保,便至巡抚” 朱克敬:暝庵杂识卷1。在光绪十八年的表二中湘人受引见的领先于皖人,十七年后的宣统元年引见情况颠倒起来。表三显示安徽引见官三十一人,保持总数的第三位,湖南只有二十二人,位置从第二退居第六。皖人何以能越过湘人呢?一个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战争。平捻之役,始则由曾国藩指挥,继由李鸿章督导,也就是淮军取代了湘军地位,此后中法安南之战、中日甲午之战,又多是湘军将领任指挥。同时也要看到,太平军、捻军战后,战争的影响比前小了,所以皖人势力难于大发展,而终让具有文士实力的江苏走到前头。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战争对区域人才的不可忽视的影响。 总之,战争使前线和后方所在地区的人们经受磨炼,造就了一批人才;政府再实行赏功政策,予以任用和提升;加上浓重的地域观念,因战争而成为长吏的人多了,他们招徕同乡,给以信任、爱护和提拔。这样,区域人才就比以前兴盛了。(二)科举与区域人才的关系 清代以前,科举人才就有集中在某些地区的趋势,如在宋代,江西就以出进士而著名。清代,科举中式的以江、浙为多,安徽、山东、江西、福建以及旗人也不少。地域性的科举人才状况,在世传“科名盛事”、“科举佳话”中有所透露。人们艳称“连中三元”,即乡、会、殿试第一,清代共二人,一为苏籍,一为桂籍;中会状的,清代共十人,江苏有七位,浙江有三人;解状二人,江、浙各据其一 朱彭寿:旧典备征卷4科名盛事。此三项共十四人,计苏籍九人,浙籍四人,桂籍一人。这种地区分配情况的出现绝非偶然,只能说明江浙举业兴旺。我们不妨再看状元的籍属与地区的关系,仍作表以明之。表七、清代各省籍、旗籍状元人数统计及位次表 朱彭寿:旧典备征卷4科名盛事。籍别八旗直苏皖赣浙闽鄂湘豫鲁陕川粤桂黔合计人数344993203321611342114位次6513626678488657 由表七可以看出,江苏遥遥领先,得四十九名,占一百一十四名总数的43;浙江次之,有二十人,占175;江浙两省占了60;安徽、山东、直隶、广西又次之;八旗、江西、福建、湖北、广东各有三名。此种情形与会状情况相合。再看特科。康熙、乾隆两朝分别举行博学鸿词特科,其中试人的省籍状况是:表八、博学鸿词科各省籍人数统计及位次表 朱克敬:暝庵杂识卷2。籍别直豫鲁晋陕江南浙湖广闽赣滇川粤八旗合计康熙朝人数15513101067536179乾隆朝人数4543496681912371167267合计19101713141631212512371167446位次5106871249313131211 第一名仍是包含江苏、安徽的江南,中试占总人数的3638。浙江紧追其后,占27。江西、湖广、直隶、山东也不少。博学鸿词科系推荐考试,中试人多的地方,是因为被推荐的人多,表明这些省区是人才发达的地方。以上是就个人中试与地区关系而言,下面从家族科举状况与地方关系作些分析。表九、清代各省籍、旗籍鼎甲、传胪家族统计及位次表 旧典备征卷4科名盛事。籍别苏鲁鄂皖浙直豫粤赣桂滇顺天闽晋黔满汉军奉天总计父子鼎甲3115父子鼎甲传胪1113祖孙鼎甲11祖孙鼎甲传胪11叔侄鼎甲2114叔侄鼎甲传胪11兄弟鼎甲2114兄弟祖孙鼎甲22兄弟叔侄鼎甲传胪11父子传胪11叔侄传胪11兄弟传胪112父子解元111115祖孙解元112叔侄解元112兄弟解元1124累代解元176127241212146四子解元33111110五子登科6121136222六子登科224七子登科112总计43103101535215171031221123位次136326578584368778江、浙仍分列第一、第二,安徽、山东、福建并列第三,显非偶然现象。以上是就科举而言,再从科举出仕作分析。科举出仕涉及方面广阔,难于全面说清楚,我们选择翰林家族与地方关系作一剖析。翰林院是宰相的摇篮,中进士而又钦点翰林,是何等荣耀,诚可扶摇直上,前途无量。由翰林出身而父子皆为大学士者,汉人中计有五家,为江苏常熟蒋氏、翁氏,无锡嵇氏,安徽桐城张氏,山东诸城刘氏 旧典备征卷4科名盛事。;江苏独得三家,皖、鲁各一家,这些都是在科举中有名或较有名的省份。再扩大家族任官范围,制成下表:表十、清代各省、旗籍翰林家族统计与比率表 平步清:霞外麕屑卷1词林佳话。籍别苏鲁满皖直豫浙晋赣闽陕顺滇鄂湘桂粤汉军黔川蒙总计四代翰林41121110三代翰林1012216421111133父子兄弟翰林931217111131111135父子翰林3981494548718108626543131201兄弟翰林27610858172107351872103521147总计891928211216781430191213416157145941426位次164511729361110167813914121516在这里还是江浙依次居前两位,江西、满洲、安徽、山东比肩而立。可以总结说,科举及其出仕人才,以江苏人最多,浙江居其次,虽和江苏距离不小,但其地位也非居后者所能超越;皖、鲁、赣、闽籍人及满洲旗人中士人和仕籍也多;湖南、广东、广西都有发展的趋势。将上述科举及科举出仕情形和前四个表的引见官员资料作一对照,不难发现两者的一致性。在引见官员中,不时居于江苏前面的陕西、湖南、安徽及满洲,前三者由于战争的缘故,有时凌驾江苏之上,前已作过说明,不必赘叙,满洲上升的原因,以下将叙述。要之,它们都有特殊的道理,而江苏别无他故。唯有雄厚的、他处无法与之比拟的科举人才,使之始终处于仕宦的前列地位。浙江也是如此。浙江士人在清代受过不少打击,康、雍两朝尤甚,如庄廷珑明史案、查继佐案、汪景祺案等,并一度被停止科举。雍正帝在引见浙江籍官员时,往往说某某人“一点无浙江习气”,“人老成,不似浙江人风气”,“着实明白,只恐有浙江习气” 雍正朝朱笔引见单,载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九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5、50、68页。等,在称赞这些人中,透露出对浙江风气和浙江人的憎恶,但是浙江举业仍然是那么兴盛,所以才能在仕宦上保持第二层级的首要地位。安徽人出仕在清代后期得益于淮军的战功良多,但有清一代还是依靠举业,淮军主要人物也同科举有关,李鸿章、刘秉璋、潘鼎新等都是甲乙科出身。同样,湘军的起家,也是靠科举出身的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等人组织和维持的。山东人、江西人出仕较多,基础也在于举业发达;福建和广西也因一些科举人才而出名。广东地处海疆,与桂、闽等边疆省份一样,科举不易,但文化发达,在学术界有一定地位,也产生一些科举官员。 清代地方举业的发达与否,与地方的教育有特别的关联。地区教育,包括府州县学、社学、族学、家学,区域人士和地方官如果尽心把这些学校办好;培育出人才,参加科举,中试就会多,学业就兴旺。所以,地区、举业、人才三者联系在一起。从根本上说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社区的教育条件;人才的发现,科举是其表现形式之一;人才一经出现,既是属于全国的,同时也是社区的。科举和区域人才是辩证关系,哪个地方教育办得好,培育了士人,哪里就举业发达;举业兴旺了,进一步促进地方教育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读书人,为举业兴盛提供充足的后备大军。 科举人才因同出仕相连,所以很容易被理解为官僚人才,但这并不全面。确有许多甲乙榜人士为官作宦,然而贡、监生员中多数人并不出仕,在所有出仕者中也有一些人不做行政官员,而做学官,还有些人做官不久即退职。所有这些人,加上行政官员中的部分人士,都可能进行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而成为文人学者。实际上,在清代科举出身者中,产生了许多经学家、史学家、地学家、历算家、金石学家、医药学家、农学家、小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古文献学家、目录学家、藏书家等等。康熙朝有所谓理学名臣;清代经学、理学中有直隶颜李学派、关学、吴学、皖学、常州学派、扬州学派、今文经学派等;文学中有桐城古文派、阳湖派、常州词派、山东王士祯神韵说、沈德潜格调说、直隶翁方纲肌理说、袁枚性灵说等;艺术方面的扬州八怪、旗人高其佩指画;并出现百科全书式学者钱大昕,创造性史学家赵翼,甲骨文重要发现者王懿荣,掀起戊戌维新思潮的康有为、梁启超等等。当然,非科举出身的人和仅为秀才、贡生身份之人,也出了不少文学艺术家,如蒲松龄、吴敬梓等,但是,我们仍可以认为,科举人才中大批学者、大家不仅推动了清代学术的发展,还使地方学术发展起来,所以那么多的学术流派才以地方命名。 总之,科举虽然是在全国范围进行的,但由于各地区教育、经济发展的状况不平衡,以及传统因素的作用,造成各地科举人才的重大差异。举业的发展,进一步引起人才的变化,于是有的地方人才极盛,有的少得可怜,有的颇有进步,有的踯躅不前。科举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