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典籍中的文化图式及其翻译.doc_第1页
中医典籍中的文化图式及其翻译.doc_第2页
中医典籍中的文化图式及其翻译.doc_第3页
中医典籍中的文化图式及其翻译.doc_第4页
中医典籍中的文化图式及其翻译.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典籍中的文化图式及其翻译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研课题(07C049)蒋学军(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长沙市 410205 )摘 要: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医翻译回避不了对其文化因素的处理。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医典籍中的各种常见文化图式,然后探讨了中医文化图式的翻译策略。我们认为中医文化图式的翻译应该采取“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策略。关键词:中医;文化图式;翻译; 异化; 归化Cultural Schemata of TCM and Their Translating StrategiesJIANG Xuejun (Hunan First Normal College Changsha Hunan 410205)Abstract: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is part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so its translation is inevitably related to culture. This paper firstly analyses different cultural schemata in TCM classics, and then discusses the corresponding translating strategies. We hold that when it comes to the translation of TCM classics into English, we should adopt foreignization as the primary strategy and domestication as the secondary strategy.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cultural schemata; translating strategies; foreignization; domestication1. 引言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华夏先祖为了生存与健康创造并发展了中医文化。“中医文化是以中国古典哲学为理论基础,从哲学的角度探讨生命的活动。”1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内许多学者都在致力于中医的翻译研究,中医的科学价值和重要性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世界人民所认可。然而,在对中医翻译中文化因素处理的态度上存在两种截然相左的观点。兰凤利(2003)认为,“如果一味强调中医翻译理所当然地应是科技翻译,强调译文要摆脱中医语言中的文、史、哲影响, 那么,在中医对外传播和交流的过程中, 无疑人为地摒弃了中医学深厚的文化底蕴。”2李永安等(2006)认为,“中医翻译应该是科技翻译和医学翻译,我们要向国外读者传递的是中医中的医学信息,而不是哲学信息、文学信息、宗教信息。”3为了科学地处理中医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的问题,本文拟从图式理论的角度探讨中医典籍中的文化图式及其翻译策略。2. 文化图式从词源上看,“文化”一词在西方最早可追朔到拉丁文cultura,它具有耕种、居住、练习、留心等多种含义。德文、英文、法文的“文化”一词都是由拉丁语cultura转化而来。英国文化学的奠基人Tylor (1871)指出:“文化或者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4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克鲁克洪教授(1945)认为,“文化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式样的系统,既包括显型式样又包括隐型式样;它具有为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或是在一定时期中为群体的特定部分所共享。”5周易“贲”卦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可以看成是中国古代关于“文化”的最早提法。我国学者任继愈认为,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包括文艺创作、哲学著作、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饮食器服之用,等等。狭义的文化,专指能够代表一个民族特点精神成果。 图式(Schema)的提法最早见于哲学家康德(1781)的著作。英国心理学家巴特利特(1932)最早应用图式的概念。Widdowson(1983)认为,图式是认知的构架,它使信息有条不紊地储存在长期记忆中。Cook则把图式分为三种:世界图式(world schemata)、文本图式(text schemata)和语言图式(language schemata)。6 Kramsch在她的著作中引用了Fillmore所提出的语篇理解中的三种图式,即语篇图式(text schemata)、风格图式(genre schemata)和内容图式(content schemata)。7图式是人脑中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的组织形式,是人们赖以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基础,它既有语言的,也有非语言的和文化的。8刘明东(2003)认为,文化图式指的是人脑中关于“文化”的“知识结构块”,是人脑通过先前的经验已经存在的一种关于“文化”的知识组织模式,可以调用来感知和理解人类社会中的各种文化现象。9 3. 中医典籍中的文化图式 语言自产生之日起就与文化密切相关。语言不仅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文化的载体,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也正是通过语言,中医文化才得以保存下来。在中医文献中, 许多话语言简意赅, 经历了历史文化的积淀,反映了汉民族的社会状况、宗教信仰、语言修辞、价值观念等, 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图式。3.1 中国古典哲学文化图式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学是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也是中医学方法论的基石。传统中医文化认为天人一理,人体生理发展变化的原理与自然界发展变化的一般原理是一致的,无论自然界或人体,处处贯穿着阴阳五行学说。以中医典籍中的术语为例:例1:“阴平阳秘”(yin and yang in equilibrium),指的是阴阳是处于此消彼长、此盛彼衰的动态变化之中,从而达到相对的平衡状态,这种平衡是人类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如果阴阳的消长变化超出了一定的生理限度,破坏了阴阳的相对平衡,则形成病理状态。10 例2:“金破不鸣” (A cracked bell can never sound well,figuratively referring to hoarseness due to impaired function of the lung),指肺气损伤而致声音嘶哑的病变。中医五行学说把人体以五脏为核心的组织器官的生理现象,分别归类于五行这个结构体系中,如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113.2宗教文化图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佛教和道教(尤其是道教)历来就与中医药密切相关, 他们的思想、学说、术语大量地渗透到中医典籍中,这不仅丰富了中医学术, 而且为中医的发展注入了一定的活力。在中医典籍中,佛道等宗教文化图式司空见惯。例1:肘后百一方(A Handy Book of 101 Prescriptions)。此处“百一”一语双关, 既实指书中载有一百零一类药方, 又暗喻佛经含义。佛教认为,人与世间万物皆由地、水、火、风四大要素构成,若有一大不和,便会产生一百零一种疾病。12例2:银海精微(Essence of Silvery Sea: On Ophthamology )。此处“银海”一词,实为道家术语。明代方回派奎律髓引北宋王安石之说,谓道家以肩为玉楼,目为银海。作者以之名书, 提示该书为眼科专著。133.3. 比喻修辞格文化图式比喻修辞格在修辞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比喻一般可分为明喻, 暗喻和借喻三种形式。这三种比喻修辞格在中医典籍中大量存在。例1: 中医的“提壶揭盖”(lifting the lid to pour off water in the pot)。这是一种治疗方法, 意即通过宣通上焦的气机而使下焦腑气畅通, 进而达到排出大小便的目的。14借喻的修辞手法使得这个术语非常形象生动, 有着很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 例2: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The heart is just like a king organ from which spirit emerges.)15此句中的“心者,君主之官”为判断句,使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 例3:古人好服食者,必有奇疾,犹之好战者,必有奇殃。(用药如用兵论)( This is just like the case of bellicose people who are liable to disasters.)16 此句中的“犹之好战者”运用的是明喻的修辞手法。3.4 典故文化图式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典故就是指“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典故运用得恰当可以使文章或者话语言简意赅、形象生动、文采飞扬。在中医文献中,无论是典籍书名、语句还是术语都不乏典故文化图式。例1:折肱漫录(A Collection of Medical Experiences)该书作者为一生多病的代医家黄承昊。“折肱”语出左传 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黄氏引之以喻经历久病而成良医。17 例2:邯郸遗稿(Posthumous Manuscripts in Handan City ),该书书名取材于扁鹊传。据说扁鹊“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作者援用“邯郸”暗喻其书的妇科专著性质。184. 中医文化图式的翻译策略众所周知,中华文化必将在本世纪实现伟大的复兴而影响全世界。然而,“中西文化交流目前存在巨大的逆差,即我们对西方文化的拿来远远超过对西方文化的输出。”19这不仅反映了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对我国的影响,而且也说明了在中华文化对外传译方面我们还做得远远不够。英国汉学家格雷厄姆甚至说:“在翻译上我们几乎不能放手给中国人,因为翻译总是将外语译成母语,而不是将母语译成外语,这一规律很少有例外。”20格雷厄姆此言明显是企图否认中国人从事中华文化对外传译的资格,这是典型的文化霸权主义的思想。笔者认为,精通外语的中国人完全有能力担负起中医文化对外译介的重任,因为文化图式的翻译必然要求译者对源语文化图式进行准确的解码,同时也要求译者运用目的语进行相应的文化图式编码。没有准确的图式解码就不可能有准确的图式编码,在对中医典籍中文化图式的解码方面我们可以远远胜过外国人。关于的语文化图式的编码,刘明东(2003)提出了“AA对应法、AB对应法和AZero对应法”三种策略。21实际上前两种基本上属于归化,第三种属于异化。毛荣贵(2005)指出,翻译界一种相当有代表性的观点是:语言可以归化,文化必须异化。“文化传真”应是翻译的基本原则。22笔者认为,中医文化的翻译应该采取以异化为主、以归化为辅的策略,要大胆使用异化手段将中医文化图式翻译成“中国英语”。所谓“中国英语”就是承认标准英语的外部规律,遵循英语语言的一般语理和语性,以某种偏离译入语主流文化和语言表征常态表述中国文化中个性化的精神内容和形态。 234.1 异化异化翻译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德国神学家和哲学家施莱尔马赫在1813年所提出的“译者要么尽量不打扰作者,让读者靠近作者”,24读者靠近作者的语境,就能感受到异国的情调。韦努蒂针对美国译界归化(domesticaion)策略的滥用,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另一种翻译策略:异化(foreignization)。韦努蒂强调:“异化翻译是对当今世界事务的一个聪明的文化干预,是用来针对英语国家的语言霸权主义和全球交往中的文化不平等状态。”25 在谈到汉文化经典外译时,徐珺(2009)指出,“对待含有文化色彩的语句,译者应时刻牢记自己作为译者所肩负的职责和义务,在不影响理解的前提下尽量用异化策略来处理原文。如果出现归化异化两可的情况,应优先异化策略。”26在中医典籍文化的翻译中,实现异化策略的常用翻译技巧有以下几种:4.1.1 音译(Transliteration)当源语文化图式在的语中找不到对应图式时,我们往往借助于音译,有的学者称之为零翻译。方梦之(2005)认为:“音译也称转写,即用一种文字符号(如拉丁字母)来表示另一文字系统的文字符号(如汉字)的过程或结果。”27 汉语中有许多词汇是通过音译从英语中借过来的,如:酷(cool)、比基尼(bikini)、克隆(clone)等。中医典籍中富有浓厚文化气息的术语如:阴、阳、五脏六腑、寸关尺三部、风气命三关、三焦、卫气营、六经病等等,这些词表面看来似乎存在相应的英文词语,但就它们所表达的丰富的中医文化内涵而言,却无法找到相对应的译语。因此它们一般都以汉语拼音音译为: Yin, Yang, Zang, Fu, Cun, Guan,Chi, Feng, Qi, Ming , Tri-jiao, Wei, Qi, Ying,Taiyang disease, Yangming disease, Shaoyang disease等。28如此异化的方法愈来愈得到认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英语”步入英语外来词的行列,同时也维护了中医文化的原始气质与色调。4.1.2 直译直译是传统文化英译常见方法之一。直译包括两层意思: 逐字翻译(word-for-word translation)和按照字面意思翻译(literal translation)。中医典籍中许多术语都可用这种方法来翻译, 如: “提壶揭盖”(lifting the lid to pour off water in the pot),“热结旁流”(fecal impaction due to heat with watery discharge), “风寒束肺”(wind- cold tightening the lung),“风热犯肺”(invasion of the lung by wind heat), “热胜则肿”(excessive heat bringing about swelling)等都是很好的例子。直译既保留了源语文化的情调, 又传播了源语文化, 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文化交流。4.1.3 音译加注与直译加注 注释法分夹注和脚注两种,一般可用于音译和直译的补充,即音译加注和直译加注。如素问上古天真论“ 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译为“those people who understood Tao the way of self cultivation patterned them selves upon the Yin and the Yang the two principles in nature ”。此处为典型的音译加注,Tao 和Ying、Yang为音译词, 再用夹注说明本处所指意义。又如素问生气通天论“其生五, 其气三”译为“Life has ( the number) five, breath has ( the number) three ”。此处为典型的直译加注,括号中添加了( the number) , 使译句通顺。由于“五”在上下文中较容易理解为“金、木、水、火、土”五行, 而“三”却不易理解,故又在脚注中注明:“According to Wang Bing, the three factors are:the heavenly climate, the subtle spirit of the earth,and good fortune”.294.2 归化所谓“归化”,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用本民族的方式去表现外来的源语文本,最大限度的淡化目标语读者对原文的陌生感,旨在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种自然流畅的译文。葛校琴(2002)认为,“归化法有两种前提:一是忠实原则下的归化;二是非忠实前提下的归化。前者总体上是规定性的,后者则是描述性的;前者是源语中心论的,后者则是译语和译语文化取向的。”30罗选民(2004)进一步指出:“忠实原则下的归化是语言层面的,关心的是翻译的艺术效果,是一种翻译方法;非忠实前提下的归化是文化层面的,关心的是翻译的意识形态,是一种翻译策略。”31中医文化图式的翻译运用的正是“非忠实前提下文化层面的归化”,其常用的手段有意译和词素造词法。 4.2.1 意译或意译加注意译,即不做逐字逐句的翻译。有些含义晦涩的中医术语在直译难以表达意思,不能“忠于”原文时,可根据原文意思采取淡化还原、释义、替代等多种翻译策略来进行处理。例如“白虎历节”为急性关节炎, 即可使用还原法将这一形象比喻术语译为“acute arthritis”。又如“贼风”是古人的用语,如果我们将其译为“thief wind”, 译语读者会疑惑不解。如用替代法译之为现代医学中的“pathogen”( 病因) 或“pathogenic factorswind”( 致病因素风), 32译语读者就容易产生与原语读者相似的语义联想。再如,“虚”、“实”二词在中医中具有深奥的含义,在英语中难以找到与其文化图式完全相同的对应词语。因此我们宜先将“虚”、“实”意译归化为英语中的“asthenia”和“sthenia”,然后以脚注的形式将“asthenia”解释为:symptoms showing deficiency of vital energy and resistance of diseases;将“sthenia”解释为:symptoms of high fever or disorders as stasis of blood, constipation, etc. suffered by patients who are physically strong as a result of combating of resistance against evils in the body。334.2.2 词素造词法纵观西医术语的构词方式,不难发现其大多数都是由词素合成、派生、缀合而成的,据统计,约有75%的医学术语含有希腊语或拉丁语的词素。34 因此,中医术语的翻译我们也可借鉴词素造词法。用词素造词法译出的中医术语不但简洁规范、科学性强,而且信息密度高。如“肝阳上亢”可译为hyperhepatoyang ,词素hyper-在医学英语中指“太多、太高”,hepato-指“肝”,yang 则是采用了音译的“中医词素”,比起“hyperactivity of the function of the liver-yang”这样的描述性/解释性译语更加简洁、专业。38 又如“命门”译成vitaport较妥,该词是由vita-(拉丁词素,意为“生命”)和port (拉丁词素,意为“门”)两部分构成,语义与“命门”相吻合,既顺乎英语语言的构词法则,又保持了中医语言的特色,比译文“the gate of life”妥贴恰当。 5. 结语中医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作为炎黄子孙,我们理应当将其发扬光大。然而,随着西医医疗技术突飞猛进、医疗器械日新月异、药品种类日益丰富,中医正面临边缘化的危险。因此,中华文化在本世纪的全面复兴势必迫切呼唤中医文化的同步崛起。中医翻译是中医走向世界的桥梁和实现中医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医翻译既是科技翻译也是文化翻译。要成功地对外传译中医文化,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医典籍文本中的各种文化图式。中医文化图式的翻译应该采取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策略,而音译(加注)和直译(加注)是实现异化策略的主要手段,意译和词素造词法是实现归化策略的主要手段。参考文献: 1 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1852 兰凤利.中医药古籍善本书目译余谈J,上海科技翻译,2003(2).P.32-333 李永安,李经蕴. 奈达的翻译理论在中医翻译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9),P.8594(英)泰勒:原始文化M,蔡江浓编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5 李宗桂:中国文化导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76 Cook, G. Discourse and Literatur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7 Kramsch, C. 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8 高云峰. 应用图式理论提高SBE阅读能力J.外语界,2000(3).921 刘明东. 文化图式的可译性及其实现手段J.中国翻译,2003(2).10 陈大舜. 试用唯物辩证法剖析中医阴阳五行学说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2(2).11 吴童,车离. 儒学阴阳五行中医学理论J.医学与哲学,1990(11).1213 段逸山.医古文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99-30114 李照国.中医英语翻译技巧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516 薛俊梅.论医古文比喻修辞格的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8(6). 1718 兰凤利.论中医文化内涵对中医英译的影响-中医药古籍善本书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