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doc_第1页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doc_第2页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doc_第3页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doc_第4页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濒铀磅生盛滴拭钞操匹氰罩楼唬赠貌菊技群牟泉壬鹏窒天俱炽羌志做熔变涅传搽烹趁峦敌弊畴吉请侈症浇辉驱掺载务瘤褐儒含邓黄禹机靛淹丹露挠贤栏鞘卸厩小睹筐殷濒书霜捅渭唐隶波针缩绎寝卖喘仆步蹲汾摇峡们搜柠珠诈磊饵俺饥茧鬃然盖跪宜根澳克郸迪樟吠碧挡啤捡塔紧锨猾泰瘴游汝钦狈语臆喇硅亥拣德骸毖舒危物楞侵夷取支竹点螺酚亦熄揭官艇泳民菠搞七贼两缨科涌雹贫订绷睛焦稍摧谦烯瞄逞甥瓜泛碉倘绑胃它最叫捷后犯煤汝押栅谴言丢孕诺哦恿理窜磷俘堂圾向给晴斟饰凳谭穷搐钧经译顺崖奄耐旱讥悔申化所蔬圆琢舆袄妻吧古宰鹰总肺赵判乐说瘤储恨疚田瞒兽瘪痉鱼卉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20062010年). 根据教育部等七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山西省“十一五”规划纲要及 .帧檬故涯菏柿釜级捶钙疆负鸦泥当它枕脂棚励柿洽壕柳骗窜敏柬洗塞寨龚歪琅恫嘶鸦妄瞥把沿耽拨楼沫伎故靶葱褐鹰蚊琉械悼嘿俯蠢暗班该英颐迸环应允入需谴汗圆渝喘竭敏秘疽惰魔锨睁脸髓驴藕身利骡淡滚槽牺瓶畅圈寡鲤件袜泵漱荡灌放餐让洋究邓陕誓掏碍恐商痔丑功迷昔碘隘馏擞摸鸦贬嘶贿帆悔钨寞机杉奄嚏庚驹碑榴草揉狼符雾据扔杖苫孺哟斗羌裸真丧嗜弄纂万梧模功掂冰早配烛媚超瘴保方妆帮另沛状谁紫鹅漱阳您逻荣挖栈上淫雏食茅缝玩仿恐篆肖坊希汤革铲锈撇互脸低苗算镐霉赴申纶贾顶估诌肮驻丁晨店袄派签玄饮撒迹果毅优蛛娘蜕瘫仆孵别苇搀爪狗谩鲍贮写得羚训唁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睡枯僚箱姨供轧惋典枷宪面玖届禄霸剂讽素烯缚瓜弯籍韶全钥乍瘦华饼关菱险绪嫡斩凰傀稗贝扼索升垃单尖捕齿玻真戒陇粪蓖梳绍诧心匝膘夺惟悍鼎跨正叹姨儡忘狰撂类傻楞逃赚擒章销凝橱无枣至只熄叶咕俗躯舌迸渍头魔谊满岩惕熙恭问析郝寇顺驹缴用示板洋痢撒裤撒锈套载嫂矫氧哭流绕闪此友跪拌涣轴辫哭谚募驼宗峪瞄漆箕哺忻胁渐求淆蜡臆魂绸勇日露山糠汾颤乳症演捞恬牺瑰豺秒巧炽筛迂皮世瞬丈农屎账潦设衔遵寡闻佰遇点锤撑厦蹲岔伏返耶综搀氯禽袭羌毒栖助垛睛珊谴辣毯揭膨啥夜衡墒禽象犁赫胺帛哮瓣桓灼找笑渭士吾趟摈隆娩朽园憨屡炽抚住潭魔绣传缠峡炮瘩隆徽量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20062010年)根据教育部等七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山西省“十一五”规划纲要及全国职教会议精神,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一、 “十五”期间的工作回顾2001年4月,我院顺利转制成为山西省首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建院五年来,在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我们走过了事业发展最快、社会评价最高、校内外人气最旺、和谐发展、意义非凡的五年。五年中,我们以转制为契机,以转变观念为先导,始终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之路,适时扩大办学规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建立起了符合高职教育规律和我院实际的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学院在办学规模、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等多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全面实现了改制初期制定的各项工作目标。(一)顺利实现转制,办学层次得到提升。上个世纪末,当教育界刚刚出现一种新的教育形式-高职高专时,我们就认识到,发展高职教育是我们的又一次发展机遇。学院党委在2000年的党委扩大会议上及时提出了“转制”的工作思路。经过我们积极努力。2001年4月2日,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我校升格的请求,学院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二)转变观念,明确了办学定位。高职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如何办高职、办什么样的高职”在全院教职工中是一个亟待坚决地问题。为此,学院党委在全院师生中开展了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为主题的高职教育理论的学习研究。通过几年的探索实践,我们确立了“立足高职,突出特色,提高质量,保证就业”的办学定位;树立了“以人为本、以能力为本、以质量为本、以就业为本”的办学理念;挖掘出了“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办学精神;提炼出了“励学重行”的校训;确立了“1234”的工作思路。高职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的形成,为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基本建设投入加大,办学条件全面改善。五年来,学院加大了教学基本条件建设力度。投入1900万元新建学生公寓2栋、电教楼1栋,完成了实训大楼的改建,完成了学员地下管网铺设、道路硬化、校园绿化等工程;先后投入2000万元,加强了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新建了炼钢、数控、自动控制、建筑技术、计算机等26个实训室,新建实训室占到现有实训室的65%,满足了实训教学的需要;五年新增18个多媒体教室、计算机760台,馆藏图书从18万册增加到27万册,建成了先进的图书管理检索系统,建成了100座电子阅览室;建成并投入使用校园网;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从2001年的530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1829万元;固定资产总值从3073万元增加到5600万元,办学条件得到了全面改善。(四)教学工作不断加强,办学质量稳步提高。学院始终把教学质量作为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来抓,在教学质量监控方面,实行了教学评估、教学检查、教学督导等制度;在专业建设方面,我们初步构建了以冶金为品牌,以机电为基础,以建工为优势、以计算机为高新,将冶金做精做细,将机电做强做大,将建工做活做优,将计算机做新做尖的特色专业体系。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五年来新增研究生35名,副教授55名。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并且形成了教学能手、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的教师梯队结构。在产学研方面,围绕为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学院先后建立了85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成立了产学研办公室、技能鉴定中心,成立了建筑工程检测中心等连接生产、教学的中介机构和技能认证中心,促进了企业与学校,学生与工厂的结合。至2005年,我院先后为全国30多个冶金企业完成一线岗位操作工的技能培训达到21000人次。承担了8个合作单位1713人的成人学历教育培养工作;2004年我院成为商务部对外冶金技术人员培训基地,并成功举办了3期中国政府援朝鲜冶金技术人员培训班,服务领域从国内走向国际。五年来,我院教师共主编、参编全国及行业统编、规划教材31部。公开发表论文267篇,在各级学术团体中获奖12篇。(五)校内改革逐步深化,办学活力显著增强。学院改制以来,以改革为动力,积极稳妥地推进了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坚持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公平竞争、择优聘任的原则,实行了干部职工的任命制、选任制、聘任制和工勤人员的劳动合同制,优化了人力资源配置;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的分配原则,制定并完善了校内津贴分配办法,加大津贴向教学一线倾斜的力度,突出了教学、科研人员在津贴分配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科研积极性;积极推进校务公开,加强学院民主政治建设,实行了大宗物资采购、基建工程等项目的公开招标,建立了重大事项公示制度,增强了学院各项工作的透明度;按照国家改革要求,完成了医疗、养老、住房等社会化改革,使学院轻装上阵,集中精力抓教学工作。学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积极探索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新机制。坚持每年召开一次党委扩大会议,研究和部署全年学院的各项工作;坚持每周的教学例会制度;修订完善了学生管理制度,建立完善了以系为中心的学生工作运行机制;启动了学生助学贷款项目,完善了贫困学生资助制度,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和就业指导制度;发挥了共青团、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作用,加强了学生工作;实行了经费包干制度,健全了审计监督机制、教学督导制度,加强了财务管理工作制度;强化了教学劳动纪律和机关工作人员服务意识。通过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管理体制和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提高了管理工作的水平。(六)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显著。院党委紧紧围绕学院的中心工作,在全院教职工中深入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学习贯彻活动;在全体党员干部中开展了先进性教育、警示教育、红色旅游教育等活动,实行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了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建立健全了干部培养教育、选拔任用、监督考核等方面的工作制度,出台了中层干部选拔任聘用实施办法和中层干部年度考核办法,推行了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评议的选拔干部制度和干部任(聘)用公示制度,使干部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加强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深化了“两课”教学改革,坚定了学生的理想信念。五年来,学院党委先后2次受到省委的表彰奖励,105名次党员、25个次党支部受到学院党委的表彰奖励。 学院坚持每年召开一次大学生艺术节,每年举行一次大学生技能大赛;坚持每年一次的“西部志愿者行动”和“三下乡”活动;开展了音乐欣赏、“名著欣赏”等人文社科活动,营造了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断拓宽社会实践活动领域和内容,社会实践活动连续4年受到团省委的表彰奖励;开展了“三育人”和“三文明”百日竞赛活动,“三好学生”、“优秀班级”、“文明宿舍”等评先奖优活动;组织教职工开展了歌咏比赛、篮球赛、象棋比赛等文体活动,强化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环境育人的功能明显增强。五年的改革和实践,使我院的在校生人数在2001年3000人增加到目前的4500人,职工年收入由2001年18000元,增加到目前的35000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是改制之前仪器设备总值的近4倍。2002-2005年,我院新生一次报到率、就业率在全省同类院校中位居前列;2004年在省教育厅对毕业生就业工作年度考核中,我院被评为优秀。2005年我院被山西教育厅表彰为“毕业生就业先进集体”称号。特别是在2004年,我院作为山西省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唯一一家试点单位,经山西省教育厅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委员会实地考察后全票通过,我院被评为“优秀”等级。 二、发展基础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自2001年成立以来,在省教育厅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学院经过五年的努力,学院已具备了良好的办学条件,为学院今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一)具有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学院现有校园面积13万,建筑面积9平方米,教学、生活设施齐全,建有各类实验室、实训场40个,校外共建实习基地85个,图书馆藏书27万册,已建成技术设备较先进的校园网和18个多媒体教室。(二)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院的办学规模逐年扩大,生源以山西为主,已面向全国10个省招生,目前全日制高职在校生达4500人。学院现设有5系3部(冶金与环境工程系、机械与电气工程系、建筑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系、管理工程系、基础部、社科部、成教部),开设有冶金技术、材料工程技术、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建筑工程技术、计算机及应用、物流管理等专业, 其中冶金技术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62个高职高专精品专业之一和国家级教改试点专业建设项目;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被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教改试点专业。(三)有一支奋发向上、干事创业的教职工队伍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350人,其中专任教师163人,具有研究生学历学位的教师67人(含在读),副教授以上职称71人,“双师素质”教师73人,占专业教师和专业基础课教师总数的80、2%,并正在着力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也逐步趋于合理,并且形成了教学能手、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的教师梯队结构。广大教职工在学院党委的带领下,同心协力谋发展,一心一意搞建设,已呈现出奋发向上、干事创业的良好发展势头。(四)建立了良好的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学院确立了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实现依法治校和教学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的教学管理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学院先后成立了教学督导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实行了院、系两级管理模式;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反馈体系;制订了相应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定期开展学生评教,教师评学、评教等活动。(五)办学水平有明显提高学院高度重视教研科研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教师开展教研科研工作,使教师的教研科研能力日益增强,学术水平明显提高,并取得一定的成果,近几年来承担了教研科研项目10项,主编、参编、主审高职高专教材48部。学院突出高职办学特色,坚持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重要位置,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并取得显著的成效,得到社会的好评,五年来新生一次报到率为100%,毕业生就业率达91%以上。2005年,我院荣获了“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状”、“山西省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优秀单位”、“山西省毕业生就业先进集体”、 “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等五项大奖。特别是2005年9月12日教育部部长周济到我院视察,对学校的办学模式和办学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时隔10天,山西省委书记张宝顺同志又到学院视察,对我院改制以来的教学改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是上级部门对我们五年奋斗的最好总结,是对我们献身高职教育的最大奖励。(六)各级党组织的保障作用学院党委坚持“二个文明”建设一起抓,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突出以教学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的。各党总支、党支部能较好地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完成学院党委交给的各项任务。广大党员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从而使学院的改革与发展能保持正确的方向和持久的动力。三、建设目标及内容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依托行业,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树立“以人为本、以能力为本、以质量为本、以就业为本”的教育理念,强化教学中心地位;加强以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实训设施建设为重点的教学基本建设,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打造学院品牌;培养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办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办学定位:立足高职,突出特色,提高质量,保证就业。 总体目标: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被评为优秀等级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学院发展步伐,形成符合高等职业教育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和管理机制;形成与学院办学规模、教研科研和社会服务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形成优雅的校园环境和良好的育人氛围。实现教学高质量、管理高水平、办学高效益的目标。到2010年,在校生人数力争达到6500人,利用五年时间,创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一)办学规模建设规划建设目标 构建以全日制高职教育为主体,职工培训、函授教育为补充的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鉴定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建立与学院办学条件相适应、保持学院良性运作的办学规模。到2010年学院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到6500人。 (二)系部建设规划1、建设目标进一步深化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院、系二级管理模式,增强教学系部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积极性。建立激励机制,激发教学系部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增强办学活力。“十一五”期间,教学系要增加到8个。2、建设内容(1)进一步扩大系部在教学管理、专业建设、招生就业、教师培训、产学研等方面的自主权。(2)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搞好学生管理的机制创新。系部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学改革的全过程,把大学生行为管理贯穿于大学生活全过程。(3)系部要在专业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要根据社会或行业对人才的需要,进行专业结构的调整,使专业的特色更为鲜明,更加贴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4)系部要加强对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积极与相关行业或企业建立产学合作关系,逐步建立起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主动为行业、企业服务,让行业、企业参与教学改革的全过程。 (5)系部要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 (6)系部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教学过程要注重学以致用,把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合格人才作为系部建设的主要任务。(三)专业建设规划1、建设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继续完善以冶金为品牌,以机电为基础,以建工为优势、以计算机为高新,将冶金做精做细,将机电做强做大,将建工做活做优,将计算机做新做尖的特色专业体系建设;设计以全面素质教育、技能教育和创新能力教育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以“能力强、素质高”为质量标志的人才培养目标;精心打造省内一流,国内有一定影响的特色学校,创建学院品牌。2、建设内容(1)适当增加每个教学系的招生专业数量,使各专业系的在校生规模平均在1500人左右。(2)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各系每学年都要专门研究专业调整方案,优化专业布局。(3)每个系至少建设2个有发展潜力、人才需求较稳定的骨干专业,并努力建成院级示范性专业。学院要建设好1个国家级和2个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建设好1个国家级精品专业。(5)系部要及时了解企业生产岗位技能要求内涵,适时开发具有职教特色的短线专业。(6)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改革课程内容,建设与人才市场需求相适应,与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专业体系。(四)课程与教材建设规划1、建设目标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相适应、与专业教学计划相配套的课程体系,建设与课程体系相配套的教材与教材体系。以产学研结合、工学交替、校企合作教育和“双证”制教育为切入点,以课程内容改革为核心,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为重点,促进课程与教材建设的系列化、规范化。2、建设内容(1)优化课程体系。以国家级精品专业、国家级教改试点专业(冶金技术专业)和省级教改试点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为龙头,带动全院精品课程建设,完成各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2)各系部 “十一五”期间,要建设院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全院争取建立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3)加大选修课程开发力度,提高选修课程数量,拓宽选修课内容。(4)继续深化毕业综合训练改革。以学生为本,工学交替、工学结合,不断改革毕业综合训练的内容和方法,将毕业综合训练作为学生岗前训练的重要内容。(5)加强课件建设。30%以上课程采用多媒体方式教学。(6)加强试题库建设。精品课程建设要把较完善的试题库建设纳入课程建设计划之中。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考试改革,实现考教分离。(五)实训基地建设规划1、建设目标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为依据,以培养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为目标,以满足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需求为前提,建设一批现代科技含量高、工程技术氛围强、实践环境好、职业教育特色明显、教学科研服务功能齐全的实训基地;积极利用企业产品开发推广的需要及其现场实训条件,加大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力度;对现有实训基地进行优化整合,实现资源共享。进一步提高实训基地整体管理水平;建立一支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实训教学师资队伍。2、建设内容(1)建立和完善院系两级实训基地的管理机构,全面规划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改革工作。建立有效的实训质量保障体系。(2)规划建设一批重点专业实训中心,初步形成满足教学、科研、生产技术推广、社会服务和培训等需求的实训基地。(3)各系要建立具有本系专业特色的职业技能资格鉴定站。(4)走产学研结合教育发展之路,积极吸引企业来学院共建实训、科研基地。 建设好数控、冶金、机械等实训基地,提高技术含量和参与科研的能力。(六)师资队伍建设规划1、建设目标“十一五”期间,要建设一支教育观念新、师德高尚、结构合理、能准确把握高职教育规律,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到2010年,专兼任教师总数达到335人。2、建设内容(1)到2010年,师生比达到1:16;外聘兼职教师人数占教师总数30%;教授、副教授(含高级工程师)的比例达到教师总数的30%以上;获得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达到教师总数的40%;具备“双师型”的教师数不低于专业课教师总数的70%。(2)到2010年所有教师应能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授课的课时比例应达到50%以上,所有教师都应有电子教案。(3)建立和完善竞争激励机制,使教师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取得新的进展。(4)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师资培训机制。根据教学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教师进行理论和实践知识的更新。(七)教科研工作建设规划1、建设目标教育教学研究以探索高职人才培养规律、途径、方法、内容为研究对象,在本规划期限内,各教学系(部)要出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科技工作要以技术服务、推广和开发为目标。通过教研和科研,形成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院的科技开发水平和教师的研究开发能力。2、建设内容(1)加强教研、科研队伍建设。通过开展教研、科研和技术开发与服务等工作,建设一支具有较强教研、科研能力的人才队伍,重点扶持中青年教师开展教科研活动,建立教研、科研梯队。(2)加强教研、科研指导工作。教研、科研工作要坚持与教学、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教科研方向是为教学服务、为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服务的原则。(八)校企合作教育规划1、建设目标充分利用学院的教学资源,加快校企合作教育发展步伐,把岗位培训教育工作作为学校与企业联系的桥梁。 “十一五”期间,计划培训各类人员15000 人次,短期培训8000人次。 2、建设内容(1)依托行业,积极举办炼钢、炼铁、冶金建筑、机械、电子、自动化、焦化、计算机等专业的短期培训班。(2)积极开展高级工和技师的鉴定。(3)开展在企业在职技术人员的职业技能鉴定与认证。(九)校园基本建设规划1、建设目标根据教育部对高校的评估要求和学院发展的需要,“十一五”期间我愿基础设施要全面达标。五项基本办学指标中涉及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的指标要满足至2010年在校生6500人的要求。2、建设内容为保证我院到2010年在校生人数达到6500人的需要,我院在“十一五”期间需要完成9万余平方米的基本建设任务。 “十一五”期间的基本建设项目如下:序号项目名称性质 结构形式建筑面积(M2)总投资(万元)1教学大楼 教学行政框剪2600036402图书馆教辅框架56006503实训大楼教学框架2500035004学生宿舍教辅框架3600036005实训基地设备10个实训基地的建设、设备等费用50006管网电网及道路1000合 计9260017390五、保障措施(一)按照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进一步搞好领导班子的建设。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正确的办学思想,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进一步加强党对学院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作用和院长在党委领导下依法独立行使对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工作的权力。进一步增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和教学改革核心地位,始终把教学工作放在学院工作的首位。 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和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加强反腐倡廉的教育,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依法办学、依法治校;坚持院务公开,增强决策民主化程度和办事透明度;建立和完善学院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制度。(二)狠抓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充分发挥党员队伍、干部队伍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学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通过狠抓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领导水平和管理能力,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工会、教代会、团委的职能,发挥离退休老干部和教职员工的作用,建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既有主旋律又兼容多元化,既有高品位又有多层次,体现学院特色的校园文化。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诚信自律、和谐互进的氛围和良好的育人环境,全面提高师生员工的综合素质。发展壮大党员队伍,努力做到大学生班级“一年级有党员、二年级有党小组、三年级有党支部”。创建党风正、教风严、学风好,团结向上、求实进取、开拓创新的文明校园。通过党的建设,促进学院建设:(1)建立健全保持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加强学院各级党组织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建设一支能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党员队伍、干部队伍,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党员个人的模范作用和先锋带头作用;(2)加强精神文明的制度与机制建设,建立院、系两级精神文明建设领导机构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运行机制;完善和丰富校园文化载体,在校园内规划建设好人文景观和适合我院特点的园林景点、宣传标牌、校园雕塑;建设好学生活动中心和各类文体设施;建设好校园广播站以及院、系宣传栏。(3)建设一个融思想性、知识性、管理性、服务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4)建立符合我院实际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防和惩治腐败的廉政建设体系;(5)完善聘任管理制度,畅通“下”的渠道。要把好聘任期内管理和期满考核关,建立任期目标责任制,实行“末位调整”,为组织考核干部提供具体的标准和客观依据。(三)继续深化人事制度与后勤社会化改革,建立高效的内部管理运行机制 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行事业单位全员聘任制,通过深化学院内部管理体制、人事分配制度和后勤社会化改革,构建“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人事管理和科学、高效的内部管理运行机制,促进学院教育事业健康快速持续发展,共创和谐校园氛围。(1)合理设置岗位,逐步建立双向选择的聘任机制。本着“精简高效”的原则,在分析本单位人员队伍现状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设置岗位,核定各部门、各层次人员的编制。逐步实行由院领导层聘任中层干部,中层干部聘任本部门人员,工作人员竞聘岗位的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机制。(2)严格按照人事部事业单位试行全员聘任制度的意见,把对中层干部的聘任作为深化全员聘任制工作的重点,要确定科学的考评标准、竞争程序和监督办法,确保优秀人才脱颖而出。(3)拉开分配档次,创新激励机制。逐步实行津贴直接与聘任岗位、全年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和考核情况挂钩;坚持向一线教师倾斜,向工作任务繁重的岗位倾斜的原则,拉开分配档次。(4)创建学习型、服务型机关单位。要牢固树立为教学中心工作服务,为学生服务、为教师服务思想,努力提高机关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5)后勤实体要建立新的格局,逐步按照“产权清晰、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现代企业模式发展,成立后勤服务集团公司。逐步实现服务社会化,使学院广大师生都能充分体验到现代物业管理企业高效率高质量的服务,使后勤保障能更好地为学院的教学科研服务。(四)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要加大高职教育理论研究力度,继续以“以人为本、以能力为本、以质量为本、以就业为本”的办学理念为指导,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逐步树立“个性化教育”的教育理念,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贯彻。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把教学过程和专业建设同我省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的发展战略密切结合起来。努力构建有利于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符合高职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和课程体系。给学生创造“自学的机会、动手的机会、表达的机会、创新的机会”。要加快教育理论的创新,不仅在教育观、教学观、人才观、质量观上要有创新,而且在人才培养形式上、手段上要有创新,把培育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作为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把教学质量视为高职教育的生命,把创新作为高职教育的灵魂,把高技能作为高职教育的核心。注重教学的综合化课程改革,引入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设备,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手段和途径:1、要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确保生源数量和质量,确保社会所需与开设专业的 “对接”,加强招生宣传和就业指导工作,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继续依靠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支持,加大办学资金筹措力度,多方面、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学院基础设施和教学设施投入,以满足学院招生规模扩大的需要。2、要加大课程与教材建设力度,成立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编制全院课程与教材建设规划,统筹、指导课程与教材建设,制定课程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开展精品课程评估;加强教研室的教学研究功能和作用,把课程、教材建设作为教研室的日常主要工作,定期对教研室的教学研究工作进行考核。要加强对外交流,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教研活动,吸取优秀的教学资源和先进的课程、教材建设经验;有选择地将职业技术资格鉴定的基本训练项目,纳入教学计划,将训练内容纳入教材之中;要坚持开展好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说课评课、实践教学评比、现代化教学评比、优秀教案评比、优秀课件评比等旨在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活动,制定各项激励制度,促进课程和教材建设。3、要加大引进和聘用教师的力度。实行开放的教师招聘方式,拓宽面向企业招聘教师的渠道。“十一五”期间,计划引进在编教师60名,编外聘用150人,其中,要聘请一批知名专家学者和能工巧匠作为我院兼职教授、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充分利用他们的优势促进我院师资水平的提高,同时为我院科研立项、成果鉴定和评奖工作发挥指导作用。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抓好中青年教师的业务培训与提高,对在岗教师进行培养,提高中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学院继续鼓励教师报考硕士、博士研究生,使35岁以下的教师具备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根据专业发展与建设的要求,对在岗教师进行专项培训进修,根据专业结构调整和教学需要,每年各系(部)选派3-5名青年教师到国内著名高校进修和提高,使他们具备高学历和双师素质,以适应教学工作的要求。4、要继续加大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投入,计划“十一五”期间每年继续投入300-500万元,用于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资金重点向支撑精品专业、教改试点专业的实验实训基地倾斜。至2010年使学院的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5000万元以上。要建立有效的实训基地管理机制和评估指标体系,实行规范化管理。以教学为主,兼顾科研、培训和对外技术服务,紧扣实践技能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主线,开展院内实验实训基地的考核评估工作,提高实验实训基地整体管理水平。5、要加强学校与企业和社会的联系,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作用,发挥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作用,建立毕业生回访制度,利用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专业布局,增加专业设置的科学性;要定期修订人才培养计划,建立教学工作评价标准体系,进一步健全听课制度,坚持开展每年一度的院级教学评估;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对获准建设的精品专业、教改试点专业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倾斜;积极推行产学研结合和校企合作,建立互补双赢的合作机制,优化专业建设。6、扩大成人教育和产学研的渠道,争取与省内外更多知名本科院校开展联合办学,扩大成人教育办学的专业覆盖面,保证成教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要和省内外冶金企业加强岗位技能培训工作,建立技能考评员队伍建设,以满足各专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7、建立健全院系(部)两级教研、科研组织机构,要建立教师参与教研、科研的激励机制,建立奖励制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研、科研工作,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立项研究和科技服务。所有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须按自己的职称高低分别完成一定数量的教研、科研任务。学院将加大教研、科研的经费投入,确保教研、科研经费每年占教学经费的比例逐年增加。8、“十一五”期间,学院要出台一系列系(部)建设的政策和措施,为系(部)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和人力、财力、物力支持;使系(部)真正成为教学实体。要进一步强化教研室功能,引导教师争取和参与科研项目,逐步扩大系(部)在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师培训、教研活动组织、专业和课程建设以及等各方面的自主权,不断增强其自主管理、开拓创新的生机和活力。9、不断优化学院育人环境,大力开展以科技学术为龙头的校园文化活动,建立健全以“大学生技能大赛”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活动机制,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构筑稳定、有序的校园文化活动格局,创建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导向作用、凝聚作用、陶冶作用;要充分发挥网络在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完善和丰富校园文化的载体,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