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操论读后感.doc_第1页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doc_第2页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doc_第3页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doc_第4页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花了一段时间,拜读完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伦理学家亚当斯密的传世巨作道德情操论后,掩卷长叹,确有深感,从这小小一本书中窥探到了豁然的纵横交错的整个道德世界,其源其果庖丁解牛般呈现眼前。仿佛确有这样的力量,它完全可以在一夜之间颠覆或者更准确的说是洗礼你过往关于道德的任何见地与理解,让你从一个全新的更完整的角度去认识自己,理解他人的行为。 作者以人类的情感即同情心为出发点,不断向四周辐射,讨论了包括美德、责任、正义以及仁慈等在内的一系列道德范畴概念,对人性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进行了深刻详尽的剖析,揭示了怎样的道德体系才能建立与维系一个真正的“文明社会”。作为道德判断核心的“同情”在书中被界定为两层含义,一是我们看到或想象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时产生的感情;二是用来表示我们对任何一种激情的同感。 作者认为在不存在嫉妒的情况下,我们对快乐表示同情的倾向比我们对悲伤表示同情的倾向更为强烈;同想象中产生的对痛苦情绪的同情相比,我们对令人愉快的情绪的同情更接近于当事人自然感到的愉快。而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即相比较于痛苦,人们更加愿意去同情快乐,并且表现出更容易表达在表情和表现在行为上。所以在芸芸世界,我们千方百计来炫耀自己的美貌、财富和地位,掩藏自己的丑态、贫穷和卑微。这就是形成社会秩序与等级差别的根源,人们更倾向于美者、富者和强者,而对与此形成的对立面的态度通常都是相差甚远。对于这点的理解自然而然可以推导出一种往往在如今社会早已泛滥的道德缺失行为。在物欲横流,到处充斥偏见的当今世界,我们通常会很轻而易举地去钦佩一个成功人士甚至哪怕只是一个富人,虽然我们几乎不了解他们的成功经历和发家史(或许其中掺杂着各种各样的卑劣行为,甚至阴谋),但这却并不影响我们将个人的敬佩冠于他们身上,而这种敬佩在斯密的眼中是应该属于美德和智慧的;另一方面,我们对地位低下的穷人和小人物的偏见更是严重,我们轻视怠慢贫者,鄙视厌恶弱者,将本来应该只适于无知者和丑陋罪恶的情感毫不留情地全部推给了别者。 在本人看来,上述倾向是“拜金主义”产生的必然源头,虽然人们时常将这种主义视为腐朽,定位不耻,但现实社会确实存在着这样一批所谓的富二代、官 亚当斯密关于正义与仁慈的论述同样醍醐灌顶,发人深思。在他看来,正义是支撑整个人类大厦的主要柱子,若这根柱子稍有差池,整个人类社会一切伟大自豪的东西都会在顷刻间全盘崩塌,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正义必然不能被人类所忽视,且必须树立权威去捍卫。而仁慈是大厦的装饰品,能够在你我中得到足够劝诫即可,没有强制的必要。 在我看来,任何一个国家之所以没有土崩瓦解,是因为正义都是作为主流存在着的。但如果一个国家他的新闻媒体总是将类似于街边扶救跌倒者作为其新闻头版,并大肆报道,不是没有新闻了就是这个国家的道德问题必已十分严重。在这点上新闻媒体是不存在过错的,他们把这些作为头条也只不过是这类新闻能受到较大的关注。假设每户人家都有一亩半亩苹果园,那卖苹果的还会有生意吗?同样是这个问题,因为国内存在着一片极广的道德市场。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我们 道德缺失极为严重,所以我们渴望关注别人的这种行为并希望从中能够得到行善的安慰,而讽刺的是这些善举是我们认可的,但许多人不敢或不削做的。大多数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围观势众而施救力薄,也许有人说怕自己做了好事反被讹诈,这就关乎正义了。仁慈是自己的,孰轻孰重任评说,但必须明白,正如每种迷信中都有一个天堂一个地狱,每个人的所作所为自有社会评判,正义与否公道在人心。 欲达文明之幸福,必先经文明之痛苦,任何一种形式的文明在其孕育阶段都会能到各方面的阻挠与压力,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的就是这段阵痛阶段。我之所以不拿现在中国的道德现状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较是因为我知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道理,一个国家的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推力,只抓一手或偏向一种必然将导致畸形社会的产生。在西方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度,精神文明已经达到了与之经济媲美的高度,这两种高度都不是现阶段我国能够赶超的。但我们担心的不是这个,而是我们自己的道德建设与经济建设完全不在同一个水平上,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的事实难以掩盖我们在道德上犯的诸如食品安全和生态恶化等问题。我们觉悟得很多,由此说的尤其是口号更多,但付诸行动的却凤毛麟角。横幅是没有力量的,现状就是证据。 如果非得将经济建设和道德建设比作社会的两条腿,那现今的中国必然是这样一种情况,代表经济的右腿粗壮有劲,骨骼惊奇,里面戴着护膝,外面穿着名贵西裤和皮鞋,护膝是防摔的;代表道德的左腿也穿着名牌(美曰其名传统美德),却营养不良、残疾沉积,没有保护措施,走路一拐一拐,时有断腿之险。这样一个社会站稳不易,别说走路呢,可我们时常却都是依靠右腿在奔跑着。我们拿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遮掩别人的左眼,拿老生常谈的传统美德粉饰别人的右眼,和谐美好的时代就是这样产生的。却不曾考虑到等我们右腿跑得太急,左腿跟不上节奏跌倒时,趴在地上的我们会作何感想。 从小我们都接受了太多关于传统美德的教育,熏陶得每个初中毕业的人都能胜任传统美德的代言人。但我们接受的恰恰只是这样一种课内教育,其结果必然是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将我们的美德思想反应在口头上,作文里或者与师长的交流中,却在实际生活中连极度生硬的依样画葫芦都不会。我曾经很难理解为什么 在通往理想社会的道德路上从来都是任重而道远的。 读道德情操论有感 还记得春季学期,从肖叔那里借上下两册国富论看的时候,顺便也把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带回路遥吧。当时也没有认真去看,只是随便翻了翻目录。暑假的八月初,看完了宋鸿兵的货币战争后,对其中的很多观点实在难以苟同:作者对所写的文字似乎不太负责任。我越发觉得这种时下流行的所谓的“好书”,还没有经过历史的充分检验,是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好书的。又想起了周石老师在入学之初对我们xx级本科生的建议:不要读最近五年内出的书,要多读经典著作。于是,我就读起了放在书架上的这本斯密的传世伦理学经典。因为八月份到洛阳山区希望小学支教了十来天,月底又进行了前后持续十二天的军训,开学时还忙这忙那了一段时间,而且这本书哲学思辨意味很重(不静下心来看,真是很有些枯燥),又是英文翻译过来,读起来很费劲(军训时,我特意计算过,一小时只能啃掉六页左右),所以,尽管我挤出了不少空余时间来品读这本书,但直到昨天上午,才最终把它读完。昨天下午到夜晚,又花了好些时间,把之前摘录的十七页笔记认真回味了一遍。 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现在,我就从心理学、哲学、伦理学三个方面简单总结一下自己在读这本书过程中最主要的一些感悟。 我个人觉得,道德情操论是一本心理学色彩比较鲜明的著作。斯密正是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而同情、正义、仁慈、克己这些理论,在相当程度上,就是个人、群体社会心理的反映。 比如说,斯密在第一篇论述同情感时说:“因为这种同情的感觉,就像人性中所有其他原始的感情那样,绝非仅限于仁慈的人才感觉得到,虽然他们的这种感觉也许比其他任何人都更为敏锐强烈。即使是最残忍的恶棍,最麻木不仁的匪徒,也不至于完全没有这种感觉”“我们虽然并非不愿意和我们的朋友分享我们的喜悦,但我们更加渴望向他们倾诉我们心里的不愉快;他们同情我们的不愉快,比同情我们的喜悦,会让我们得到更大的满足,而他们对我们的不愉快缺乏同情感,则比他们对我们的喜悦缺乏同情感,更加令我们震惊。”在这里,斯密对同情的本质与特征的透视可谓入木三分!他明显倾向于人性本善论。斯密对最残忍的恶棍、最麻木不仁的匪徒,还持有一些最基本的性善的希望。也许,我们就应当简单地相信,这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好人。 再比如说,斯密在第二篇第二章“论正义与仁慈”时说:“任何人都可以极其合宜正当地,并且以人类也会赞许,使用武力强制我们遵守正义的规则,但决不会使用武力强制我们服从其它美德的告诫” “仁慈是增添社会建筑光彩的装饰品,不是支撑社会建筑的基础。正义则是撑起整栋社会建筑的主要栋梁。”在正义与仁慈的对比中,斯密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人们仁慈心理的地位和特征。 伦理学与哲学本来就是密切相关的,道德情操论这本伦理学著作当然也不例外。哲学的思辨与严肃贯穿于整本书中,而且,本书最后一篇(第七篇,约占全书内容的四分之一)直接是以“论道德哲学体系”为主题的。 以第一篇“论行为的合宜性”中的一段话为例:“旁观者和主要当事人间,如果要在情感上有某一程度的对应调和,则旁观者首先必须尽可能努力把他自己置 于当事人的情境中,用心体会当事人可能感受到的每一个苦恼的细节。他必须把同伴的全盘处境,包括这处境中所有最琐细的细节,当作是他自己的处境;并且 努力使他赖以产生同情感的那种处境转换的想象工作,尽可能做到分毫不差的地步。”在这一篇中,斯密更多的是一种抽象的、概括性的语言来阐述,同情的基本原理是如何与情感、行为的合宜性联系在一起的。而且,斯密在论述的过程中,很少用具体的事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书中像这样的句子、段落,俯拾即是。这本书的哲学色彩是这样地浓厚,以至于,如果读者不潜下心来品读,就很可能感到枯燥无味:这是绝大多数哲学类书箱的共性。然而,当真正以一种不计速度的“品味”的方式阅读的时候,我才体会到其中别样的哲学趣味。书中具体的事例很少,但只要充分联想到历史、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事例,就会发现这些抽象的、概括性的理论,原来是这样地有道理,尽管时过境迁已经二百多年了。正如作者所说的“效用是美的一个主要根源”那样,品味这些抽象的、概括性的理论的乐趣,就在于体悟到其与历史、现实生活的一致性。而正是这种哲思,可以充分指导小至个人、大到一个群体乃至整个民族、国家,来处理好社会生活中的各项事务。 在第七篇中,作者详细而又不失于累赘地精辟论述了各种说明美德之性质和赞许之原理的哲学学说以及不同作者处理道德实务规则的方式。作为一名伦理学大师,斯密当然有着独树一帜的伦理学理论体系。然而,斯密又不狭隘地局限于自己的理论,他同时充分吸收各家学说中合理的成分。在阐述前人理论的基础之上,斯密又以一种非常犀利、深遂的眼光,极具批判性地指出各家学说的历史局限及至荒谬之处。正所谓,基于前人,更高于前人。而在这个继承、批判与超越的过程中,斯密的思想与前人的理论进行了一次又一次地交锋与碰撞。这其中哲理性思辨所展露的无穷乐趣,也许正是哲学的奥妙所在。 比如说,斯密在第二章第一节“论主张美德以合宜为本的学说”中写到:“此外,亚里士多德主张美德在于实际的行为习惯时,他很可能想要反对柏拉图的学说,后者似乎认为,只要对什么事适合做或什么事当避免,有正确的感觉和适当的判断,便足以构成最圆满的美德”“与他相反,亚里士多德认为,知识的力量不足以撼动根深蒂固的习惯,并且高尚的德性也不是源自知识,而是源自实际的行动”。斯密在此没有明确说明自己的观点,但是他又很明显地暗示着,自己更加偏向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同是在这一节中,斯密说:“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家们一般似乎承认,那些尚未达到完美的品德与幸福的人,本身还有某一程度的进步。他们把那些有所进步的人,根据他们进步的程度,分成几个不同的类型”“自然女神为我们的行为所勾勒的那个计划与方式,似乎完全不同于斯多葛学派的主张”“倘若前述那些热情,一如它们很容易变成的那样,过于猛烈,自然女神也已预备了一个补救和矫正的办法。真实的或甚至只是想象中存在的公正旁观者,即我们心里面的那个人的权威,总是会在我们身旁威吓镇压它们,把它们降为适度受到节制的情感。”这里,“自然女神”即是斯密心中最高贵的女神!而斯密独树一帜的哲学理论,就是这自然女神所定的种种规则。 当然,不管从多少角度来看,道德情操论本质上,还是一部伦理学经典。几乎所有人都会说,自己是好人。然而,究竟什么样的道德情操才是高尚的?什么样的仁慈、正义才是完美的?什么样的自许和自责才是合理的?这样的问题,总会不时地困惑着我们。斯密则给出了答案。 关于行为合宜与否,斯密说:“行为究竟端正得体或粗鲁下流,全在于行为根 源的情感,对于引发情感的原因或对象是否合适,或是否比例相称。”我们常说某种行为不合适,其背后暗含的,就是这个道理。可是,似乎很少有人能够这么深刻地概括出来。希望所有人都能领悟到这句话的精髓。 关于情感合宜的程度,斯密同样有一段精彩的描述:“虽然人类对于施加在他们同胞身上的伤害有这么强烈的情感,他们却不一定会因为受害者露出愤怒受伤害的样子,而更加愤怒他所受的伤害。在大多数场合,他越有耐性,越和颜悦色,越仁慈,只要他并不因此显得缺乏勇气或因此显得他容忍是因为他害怕,则他们对伤害他的那个人的愤慨就会越强烈。受害者和蔼可亲的性格,会使他们对害人者的残酷不仁有更深的感受。”我觉得,这段话,和中国俗语“宰相肚里能撑船”有异曲同工之妙。真正的智者,总是能够于“和颜悦色”“和蔼可亲”中,把最激烈的愤怒化解为平和却充满力量的忍耐。 关于处境的顺逆对人类评论行为合宜与否的影响,斯密激愤又无可奈何地说“财富与显贵时常享有只应属于智慧与美德的尊敬与钦佩;而只应针对恶行与愚蠢表示的轻蔑,却往往极不公正地留给贫穷与卑微承受”“有权有势者的恶行与愚蠢,远比天真无辜者的贫穷与卑微受到更少的轻蔑。”也许,这就是道德的精神世界与现实的庸俗社会的龃龉之处。但是,我还是觉得,我们内心的道德力量,应当远胜于世俗世界的阻力,如此才能去鞭打恶行与愚蠢,如此才能享有智慧与美德所有的尊敬与钦佩。 关于行为的功过,斯密说:“如果我们欠他许多恩情的人,在未经我们协助的情况下得到幸福,那么我们的爱虽然会感到高兴,我们的感激却不会觉得满足。直到我们已经报答了他的恩情,直到我们亲自使力协助促进了他的幸福,我们才会感觉到他的恩情加在我们身上的沉重负担。”正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其实,这在本质上就反映了,人类对善的理解与追求。 关于运气如何影响人类对于行为功过的感觉,斯密说:“对那些真正宽宏大量的人来说,被他们自己认为值得尊敬的人爱戴与尊敬,比他们可能期待从那些爱戴与尊敬获得的所有实质好处,都更让他们觉得快乐,因此,都更让他们感激”“一个宽宏大量的人对失败的朋友所怀有的感觉,和对成功的朋友所怀有的感觉,也许时常是几乎相同的。”难道我们不应当成为这种“宽宏大量”的人吗?我们都应当努力让自己被自己认为值得尊敬的人爱戴与尊敬。 关于善行与善言,斯密说:“美德与才华卓越,甚至那些承认有这种卓越存在的人身上,也不会产生和卓越的事功相同的感觉。”是的,行胜于言,行也胜于人品和动机。其实,斯密在这方面的观点,和中国传统观念不谋而合。 关于友谊,斯密说:“审慎的人,他的友谊,是一种对少数几个经过重重的考验后,精打细算出来的人生伙伴,平静的、但稳固的、忠实的依恋。在这些伙伴的选择上,引导他的,不是如痴如醉的对闪耀的功绩成就的轻率崇拜,而是冷静沉着地对谦逊、谨慎与善行的认真尊重。他虽然很能和他人建立友谊,但未必很想随便和一般人交往。他很少和那些以狂欢逗趣的闲聊著称、喜爱饮宴作乐的社会团体来往,更少在那些社团中成为主角”“要时常亲近那些和你彼此独立的人,那些能够仅以你的品行而不是以你的运气来评价你的人。不要寻求也不要逃避,不要强行闯入也不要刻意逃离社会地位曾经高过你的那些人的社交圈,即使他们,在发现你现在的地位和他们一样高,甚至也许更高时,或许会觉得伤感情。”只可惜,世俗社会中,又有几个人,没有把“如痴如醉的功绩成就”当作友谊的基本标准!又有几个人,没有强行闯入社会地位曾经高过他们的那些人的社交圈呢! 关于德行最完美无瑕的人,斯密说,“我们最敬爱的人,是这样的人:他对自己原始自私的感觉,拥有最完美的克制;他对他人原始的与同情的感受,拥有最细腻敏锐的感受力。一个兼具和蔼可亲与优雅的美德,以及所有高贵可畏与可敬的美德人,毫无疑问地,必定是我们最高的爱与赞美的自然且适当的对象。”拥有大爱、博爱的人,才是我们最应当尊敬与赞美的。 关于宽大恢宏者的好品格,斯密引用了亚里士多德的一段话:“他的所有决断都经过深思熟虑,他的所有行动都很和缓,甚至迟钝;他的声音低沉庄重,他的言语慎重从容,他的步伐与动作和缓;他显得有点儿懒散,甚至怠惰,完全不想为小事而熙熙攘攘,但在所有事关重大和攸关名誉的场合,他却抱着最坚定与最旺盛的果断力行动;他不是一个爱好危险的人,或者说,他不会主动去挑战小危险,但也不会急切地想要避开大危险,而当他真的面临危险时,他会完全不顾他的性命。”每一个想成为宽大恢宏者的人,难道不应该以此而“高山仰止”吗? 无论是哪种高尚的道德和情操,斯密最终都把其归结于“听从心中女神的指导”。斯密说:“他总是习惯于以这位安住在他心中的伟人的眼光来看待一切关系到他自己的事物。这习惯对他来说已经变得十分熟悉亲密。他经常不断地练习,而事实上,他也不得不练习,不仅按照这位可畏与可敬的判官的榜样,塑造或尽力塑造他自己外在的行为举止,而且也尽他所能地,甚至按照那位判官的模样,塑造或尽力塑造他自己内心的情感。” 我把斯密心中的女神,理解为一种具有相当客观性的强大的内心精神力量。只要有这种力量,只要有内心的平静、愉悦、安详,那么即使衣衫褴褛、贫贱卑微至极,也同样可以活得坦荡、幸福。从这个角度来看,将有神论与无神论的价值或科学性进行对比,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只要内心里,有一股强大的正义、仁慈的道德情操力量,那么就一定能在充满荆棘、挑战的人生路上战胜所有怯懦与邪恶,去开辟一片理想中的幸福天空。 同时,由于所写内容已经是二百多年前的世界了,道德情操论中的一些观点又不可避免地落后于时代发展,甚至现在看来有些荒谬了。 比如说,斯密在第七篇中说:“我们也极端忌讳女性失去贞洁”“失去贞洁无可挽回地败坏名誉。无论什么情况、什么理由,都不能为它求情辩解;无论怎样悲伤、怎样后悔,都不能为它赎罪。我们在这方面是这么的挑剔敏感,以致觉得甚至遭到强奸也会败坏女性的名节,即使心灵纯洁无瑕,也无法洗涮身体遭受到的污染。”当然,这样“过时”的论述,只是极少数。 xx年9月25日夜完稿于路遥吧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围绕“同情”这个中心,对整本书展开了阐释。在书中,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和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道德情操论中很多段落的确很发人深思: 1、第二篇中一段如此说:“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辛苦劳作,来回奔波是为了什么?所有这些贪婪和欲望,所有这些对财富、权利和名声的追求,其目的到底何在呢?归根到底,是为了得到他人的爱和认同。”试想当今中国和世界,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基础几乎已经成为衡量人的成就的标准,致使一些人为了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为自己谋私利,不顾社会利益和社会道德,造成道德的沦丧,社会关系的疏远。因此经济利益并不应该成为一切准则,重要的是对社会道德的培养,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对于一个人的道德情操,社会价值才应该成为衡量其价值的准则。 2、“人性之尽善尽美,就在于多为他人着想而少为自己着想,就在于克制我们的自私心,同时放纵我们的仁慈心;而且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和谐共鸣,也才有情感的优雅合宜可言。”这句话中可以很深刻的体现出道德情操论这本著作的中心,只有克制自己的私心,多为他人着想,最后受益的不仅是他人,同时更是我们。也就是说利他才是真正的利己。 3、“喜欢值得赞美不仅绝非完全源自喜欢收到赞美,反倒是喜欢受到赞美,至少在相当大的程度内,源自喜欢值得赞美。”这句话在我们生活中是最常体现出来的,当我们真正的做到了别人所期望的,或自己觉得自己的成绩值得赞赏,我们在某种程度上会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或者会为别人的赞赏而喜悦。但是当我们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成就或者别人的赞美时,我们并不会发自内心的觉得欣喜。因此这也会使我们控制自己的贪慕虚荣的心。 4、“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这个思想对于当今世界特别是中国的建设都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阶段,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贫富差距日益凸显。因此未来要尤其要注重社会公平和正义,实现协调发展,关注群众的利益。正如温家宝前总理所说的要让每个人都享受改革和建设的成果,把正义作为社会主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