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脉诊概论及六病脉之研究.doc_第1页
实用脉诊概论及六病脉之研究.doc_第2页
实用脉诊概论及六病脉之研究.doc_第3页
实用脉诊概论及六病脉之研究.doc_第4页
实用脉诊概论及六病脉之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实用脉诊概论及六病脉之研究(有一定的实用性)中医传统之诊断法则,皆以八纲为主,将病者所表现之症状,归纳为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等基本分类,以为病理分析之依据。临床时,着眼於症状之变化,故称八纲辨证法。然如前文所言,病者口述之证状,以及求诊时之形色,仅为片段主观之感觉,只可供参考之用,如全以为处方之重要资料,则必不够充实。故辨证法实不足以研判现代社会所生复杂万端之疾病。况且,病家求诊时,未必具备书中所条列之理想化证状,供医者诊断。因之误诊之失在所难免。再者传统之辨证法,内容极端繁杂,条文充斥,不仅学习费时费力,且必然限制后世学者之思考能力,而陷入背诵之窠臼。临床时,不易随证应变。因之为求更精密,更深入,更灵活之断证之法,唯有以脉法为主。临床实用之切脉诊法,依笔者多年之研究,应以下列三组脉象为主,此三组之间各有错综复杂之网状连络,彼此互相配合以成一完整之体系:第一组:六病脉:大、小、缓、急、滑、涩,此六脉为入门之基本脉法,用以研究中医传统之八纲诊断。脉法精要而准确,远较传统之辨证法迅速而实在。第二组:五脏脉:即心、肝、肺、脾、肾,研究五脏之根本,正邪之病理变化。脉法深入而实用,并能配合现代医学之病证分析,临床价值极大,为中医脉诊之核心。第三组:六气脉:即三阴三阳之病脉,其中三阴脉与前段五脏脉略右重覆,而三阳脉即为六腑之病脉。此六脉亦研究人体生理与风、寒、暑、湿、燥、火六邪之关系,脉法颇为特殊,亦能与现代社会之常见疾病相应。此三组脉象并非独立存在,应用时须彼此配合应用。医者必须融会贯通,方可全面掌握病者全身正邪进退之变化,其精奥之处亦在於斯。现将此三组脉象之诊法略述如下:第一阶段为六病脉,即为大、小、缓、急、滑、涩。此六脉名称源自内经,研究之目的为求能以最迅速最精确之法,而为八纲之辨证,其应用目标着眼於全身性,整体性之病理变化,故初着手时,不必细分於寸关尺。第一大脉:指下满盛有力:言左右三指之下,脉管皆粗大,强硬,博动有力,其至皆较数。为实热之证,主全身气血皆处於兴奋亢进之状,邪气热盛。常见於高血压、中风、脑溢血等病发作之前,情况危急。汤药,粉剂均缓不济急,必以针刺指尖放血,使邪随血去,庶几能保命於万一。此乃言其极热之状,平日病者有感受风热外邪,亦可传入脏腑产生实热之证,可於寸关尺局部求之,亦可适合针刺治疗。二小脉:指下细弱无力:言左右手三指之下皆细如丝线,而博动无力,常需中、沉取方得。此为虚寒之证,主五脏生理功能减退。如出现於右手,则为脾肺所主之消化,呼吸系统功能不足,即为气虚,如现於左手,则主心之血液循环,新陈代谢之能力及肝之解毒,贮藏能量之功能,肾之生殖排泄功能减弱:为血虚。如左右两手同时出现则主气血两虚,不但机体之活力不足,且易受外邪之侵害,此脉常见於先天体质不佳,或长期卧病,气血严重损耗之人。指下如见小脉,则知其人本源已亏,不论何证,均不宜针刺治疗,以免血气再伤,而应以温补扶正之法为主,长期调养,使气血由衰而旺,自能抗病而祛邪! 三缓脉:(此缓字为纵缓不收之缓,非内经所言脾之平脉和缓之缓。):指下软散无力:言三指之下皆粗宽而散,脉管之边缘不清,博动无力,应指而扁,混浊一片。此为虚热之症,主全身血流缓慢,阻滞而无力,新陈代谢不佳,废物浊气宣泄不畅,日久则邪热渐生。如局部出现,则常为慢性之炎症。此脉亦见於气血受伤之后:如跌打损伤、骨折、手术、妇女人工流产后等等如流行感冒、支气管感染发生卡他性炎证时,则右寸常见沉而缓之脉。(沉主湿、后详)妇女之下焦内生殖系统或泌尿道感染时,左尺则必有缓脉。如见此脉则宜清热行血、通经破瘀,则肿热、疼痛可消,诸症尽退。此为斧底抽薪之法,不论病者见证如何复杂,对脉下药,无不见效。此脉指下无力,但万不可以弱脉视之,如施以补剂,则邪势益张,不可收拾。四急脉:指下细如琴弦,紧张有力。言指下所觉如张紧之细纲丝,博动顶手有力,此为寒实之证,主脏腑之机能退化,生机减弱,神经、内分泌系统之功能,皆被抑制而不能正常工作,如万物至多日,生理机能之降低。此脉主病邪深重,常为局部出现,左右寸关尺皆有可能。治法应以温散为主,以辛热之药,驱寒外出,否则寒邪攻心,久之而成胸痹之证,即今所谓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病,死生在反掌之间!此外诊脉时常以手指之取脉轻重而决定疾病之部位,即以浮沉定表里之分,此乃医家之常识,不待多言。唯取脉之手法关系诊断之结果甚巨,故详述於文末,以供参考。以上所论四脉皆简明易行,临床时医者不必烦絮多问,而患者之病情莫不了然於胸,万无一失。兹将此大、小、缓、急四脉与八纲之类比,与两者闾之关系归纳如下表,则更易明了。表证寒虚:浮取细弱无力,脉管细如丝而软(小)。 右手:主气分病 以下均同 左手:主血分病 实:浮取细紧有力,脉管细而硬如钢丝(急)。 热虚:浮取,软弱无力,脉管不细,重取即散(缓)。 实:浮取即博指下有力,脉管粗而硬(大)。 浮脉表证均与肺有直接连系,故脉当见於右寸。里证寒虚:沉取细弱无力,脉管细软,应指而停(小), 实:寒实之脉为细紧,但脉管之粗细如常,仅中取之时,脉管内,现出一细如钢丝之脉,应指有力(急)。 热 虚:中取或重取具缓脉,脉管塌陷无力(缓)。 实:重取见大盛有力之脉(大)。 此外尚有滑涩二脉,略述如下:滑脉者:指下往来流利:言指下感到脉博波之前行,速度极快,与血液之流动无关。主气血皆盛,微热实之证,常与大脉同见。涩脉:指下濇滞不行:言三指之下无法感到脉波之前往,三指同时,垂直往上跳动。主气滞血瘀,常与缓脉及小脉等气血不畅之脉同见,此滑涩之脉。临床之价值不甚重要,仅与其他之病脉相合,以为诊断之参考,并非处方之主要南针。综合以上所述之大、小、缓、急、滑、涩六者实为入门工作?医者手法熟练之后,下指便知一切表、里、虚、实、寒、热之变化,不必斤斤计较於表面之见证如何。笔者曾治疗,一家四位儿童之感冒,其表面证状均同:咳嗽、流涕、头痛、嗜睡、胃口不佳。但经笔者略诊其四人右手寸部之脉,则见其中两位右寸中取见细紧之脉,知系风寒入内,必有寒饮,另二位之右寸则浮而微燥,知是风热在表,则分别施以小青龙汤及防风通圣散加银翘散,不久即全愈,再诊其右寸之脉,则彼此无甚大之差异矣!由此实例则可知外表症状之不尽可靠,唯有脉诊之法方能深入掌握病情!然此六病脉之主要诊断范围不过表里虚实八纲之变化,至於五脏六腑之生尅病理,尚未述及,实不够完备,必需进一步推求五脏六腑之各种脉理变化,方能掌握全身之病理情况!五脏脉理分论此五脏脉包含三部:即心、肝、脾、肺、肾之平脉病脉死脉:其病脉又分邪气有余之实证脉及正气不足之虚证脉,变化多端,兹分脏叙述如下:(一)肝肝者,应春木生发之气,主动能,为全身能量之大贮库。其气欣欣向荣,生生不息,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其无病之脉曰微弦:弦者言脉管之状直而长,但粗细软硬适中,博动柔和,无太过不及之情,故曰微弦,主肝气正常而旺,多见于发育期之青年体质瘦型之人。经曰:土遇木而达,肝气平和则胃土之功能亦强,故平和时此脉两手均应见之。 肝之生理功能,各医家均了如指掌,故不再赘言,此谨就其病理及脉象之变化,略作研讨。病者,脏腑阴阳之气失其平和也。临床上应分为有余及不及二种变化;有余者,邪气太过,不及者,人身之正气减弱。 临床所见之脉象及证状均与前节所述之六病脉有关,换言之,五脏六腑之病理状况必须研究其虚实寒热之变化,方能全面掌握病情。现就常见之证候及脉象,分析如下(1)脉见左手弦,中取顶手有力而濇。主肝气滞而不通,此为肝气郁结,可见于神经官能症,胆囊病,月经不调等病。常见两胁胀满作痛,胸背或右上腹胀痛拒按,胸闷不舒,急燥易怒,月经疼痛,量少色黑。多因情志不舒,恼怒伤肝所致。如此脉见于右手,则为肝木犯胃,必有呕逆反胃,食欲不振,腹痛便血等症,主十二指肠溃疡。治法宜舒肝理气,使肝气畅达,则郁结可清,胃气可复。(2)脉见弦大,粗盛有力。此为肝经实火,可见于高血压,上消化道出血,急性结膜炎,眩晕等病。证见头痛眩晕,耳鸣耳聋,急燥易怒,面目红赤充血、胁肋痛、口干、尿黄便干,其势甚凶。宜急清肝火。如施治失宜,病势更炽,则见肝阳上亢之象:证见头痛剧烈,眩晕眼黑,面热口干、头重脚轻。脉见弦浮大而长,燥盛有力。此亦为少阳相火之脉(见下节六气脉象),病邪至此,肝胆之相火已合而为一,有燎原之势,宜急用泻火滋阴之剂救之。如再治之不当,则热极必生内风,风火交煽,上升巅顶,或横窜脉络,则见昏迷、抽搐、偏瘫、肢体麻木、挛急等症,常造成永久性之损害,预后不良。医者临床之际,早应自脉象预先了解病情之转化,及早施治,而不必坐待症状之发生而后再来辨证下药。此亦古曰上工治未病之最高境界。如医者不明脉理,坐失施治之良机,使病者终身偏废,岂非医之过也?(3)脉见左手微沉而弦,细弱无力,即小脉。主肝血不足,见于肝炎、贫血、眼科疾患、月经不调等病,证见眼干目涩、视力减退、手足麻木、头晕耳鸣、爪甲干枯、急燥易怒、月经量少色淡?甚则闭而不行。皆血不养荣之故。阴血久虚,亦足以生热,其证则兼见手足心热、口干咽燥、盗汗、痿黄等。其脉左手浮取弦细燥有力,重取全无。法当滋阴养血而柔肝,万不可用苦寒退火之剂。(4)脉见左手关尺细紧有力,此主寒滞肝经,可见睾丸疾患、疝气等病而有下列证候者:少腹痛引睾丸,阴囊等胀肿硬而痛、喜暖畏寒。主下焦有寒实之邪,法当温肝散寒,以除其阴寒内盛之象,寒邪主收引,故此脉亦主肝之机能败坏,生长之能减退,如不及早治疗,其终必变成细紧如刀刃之死脉,生机绝灭,死不旋踵!(5)脉见左手关部沉缓散,无力沉为湿,(见下章六气脉)缓散无力为虚热,此为肝胆湿热,可见黄胆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等,病有下列证候者:眼睛巩膜外营水平处及皮肤见黄色,胁痛、尿少而赤、恶心呕吐、食少腹胀、倦怠无力。法当清热渗湿,利胆退黄。(二)心心者人之君主也,应夏火至旺之气,主热能。其气洪盛至极,全身各脏腑器官之机能是否能正常发动,全赖此心气。其平脉曰微钩:钩者,言脉管之状,寸部较尺部浮,应指有力而不燥,故曰微钩,主心气强旺。多见于体健肢短或性急好动之人。心气平和则肺金之气亦无伤,故常两手俱见之。临床常见之病理及脉象如下:(1)脉见左寸沉细而小,鼓动无力。可见于某些神经衰弱症,或贫血具有下列之症者,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健忘、多疑多惊等。长期阴虚不足,亦足以生邪热,兼具低热、盗汗、颧红,主心烦热等,脉见左寸浮细燥有力,重取则无。治法应养心血,补心阴,安心神。 (2)左寸脉,浮沉皆无力,重取则散,尺部之脉高于寸部。名曰倒钩脉。甚至至数不定,或结或代,主心脏衰竭心律不整。常见心气无力,心悸、心空、气短自汗、动则加重、胸口蹙闷之证。治法宜大补心气,以免君主之火衰微。(3)左寸脉中取见弦细紧有力之脉,此为胸阳不振、心脉瘀阻。主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病。临床见心前区或胸骨后刺痛、绞痛。其痛势剧烈或散至肩背至手少阴心经向左上肢尺侧放散。重者唇甲青紫、四肢冰冷。细紧之脉主大寒之邪,已如前述,今现于左寸为寒害心火,实为大凶之脉,生死常在旦夕之间,医者不可不知。病者平日可能并无明显症状出现,多因诱发因素,如天气骤寒,大量吸烟,暴饮暴食,等而发作,来热凶猛,常抢救不及。然其左寸之脉早有预警,惜医者不知尔。若医者能洞悉脉理,则此致命之疾搭手便知,必能及早治疗,则何患不可安养天年乎?(4)左寸脉极旺,轻重皆有力,寸部尤甚于尺部。此乃钩之甚也。此为心火上炎之脉,可是于舌炎,舌体溃疡等症而有下述证候者:舌尖红、舌体或舌边癀烂或溃疡、心烦、夜卧不安、口渴思饮。如心移热于小肠,则左寸浮大而长,为太阳脉(见下节天气脉象),兼见小便黄赤,淋沥不断、尿道赤痛,甚则尿血等症,皆因心火内炽之故,治法当宜清心,降火利尿。(5)左寸顶手而燥数,中取见脉滑而有力。滑主痰火,此为痰火扰心。可见于疮病、癫痫、精神分裂、燥狂性精神病有下列症候者:精神错乱、胡言乱语、哭笑无常、狂燥妄动,甚意识朦胧、呕吐痰涎、或昏迷不醒人事等,此乃痰火炽盛,上蒙清窍,内扰心神之故也,治法多宜镇心,涤痰、泻火。肥胖之人如见此脉,应多加小心,以免引起脑出血之意外。(三)肺肺者,心之匡佐也,应秋金收敛之性,其气自夏令盛极而衰,洪盛渐敛,故其平脉曰浮:浮者,轻取之不若钩之燥盛,指下较柔,但仍应有力。又肺者手太阴,其用为燥金之性,本体之性则为湿土,湿脉当沉,故肺之平脉,右寸当见浮沉皆和而有力,方为肺气之常脉。临床常见之脉及病理如下:(1)脉见右寸轻取即燥有力,重取则较无力。浮燥之脉多为津液不足,此为肺燥,可见感冒初期、支气管炎等有下列症候者:干咳、无痰,或痰少不易喀出,鼻燥涸干,咳甚则胸痛,或见畏寒身热之表证,此为风热燥火伤金,津液灼伤之故,法常清肺润燥,不可妄用苦燥之药。(2)脉见右寸浮取或中取见一小细紧之脉,博手有力。细紧为寒,此为风寒入肺,可见于肺气肿,喘息性支气管炎、哮喘等,有下列证候者:咳嗽痰多、稀白、形寒怕冷、口不渴,重则咳喘胸闷,呼吸急促。或兼见表邪未除之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鼻寒流涕,此为寒邪犯肺,肺气不宣而束紧之故。法当温肺化痰,散寒解表。(3)脉见右寸顶手而燥数,浮沉皆有力。数者主实热,亦主内有痈疽。此为实火犯肺。多见于急性支气管感染,发炎、肺脓疡、哮喘等。常见下列证候:咳嗽、咳喘、痰黄粘稠,甚则咳吐脓血、痰味腥臭、发热、胸痛等,此为邪热蕴肺,热壅血瘀之故也。治法为清热化痰,排脓化瘀。此症来势颇速,如治疗不当或反复感染,则热邪易转、为慢性炎症,其脉则转为右寸沉而缓散,沉主湿,缓散为虚热:亦主瘀血不化,常见于渗出性之炎症。痰涎必多,阻滞气机,以致呼吸不畅,咳喘剧烈,治法应清热,利湿、行水。(4)脉见右寸轻取细燥有力,重取则无。重取无脉主阴虚,可见于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等病具有下列证候者,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偶带血丝,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午后颧红,咽干声哑等,皆为肺阴亏虚,阴火内炽之故。治应大补肺阴,清热凉血,不可用苦寒之剂退火,否则必伤人之正气。(5)脉见右寸细弱,鼓动无力,亦即小脉也。多见肺气虚弱之病,常见咳嗽无力,咳声低微,痰多而清稀,喘促气短,面白自汗,倦怠无力。皆因气虚津液不得输布之故,其人卫气不固,则必易受邪攻,亦常转为慢性之炎症。治应补气固表。正气强旺,则诸般外邪不得而入矣!(四)脾脾者中宫之主也,经曰万物皆生于土,土为万物之母也。脾主运化输布营养之精气,为营血化生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养,主益气、统血、肌肉等,为后天之本。其气四季常在,和缓而从容,故其平脉来和缓而微滑指下柔和不躁,其博动均匀稳定,无太过不及之偏也。右手见之主卫气充盛,左手见之则血气旺盛,皆无病常生之脉也。如脾失其正,则百病生焉;常见之病脉如下:(1)右关重取弦而濇,弦为木脉,此为肝木犯胃可见于癀疡病,慢性胃炎、肠炎等,常见之证候为食欲不振,嗳气吞酸,思心呕吐,空腹则脘痛,食后则痛减,均为运化失职之故。久之则水谷生化之精微减少,营养不足,则兼见面色痿黄,倦怠无力,肌肉消瘦之症。治法多为和肝理脾,补中益气。(2)脉见右关中取细而微紧。此为脾胃阳虚,临床所见除脾胃虚弱之症候外又兼见寒象,腹脘疼痛,喜热喜按,口泛清水,呃逆呕吐,食欲不振,食后胀满,甚则久泻不止,倦怠无力。此皆因寒邪凝滞中焦,睥阳衰微,水谷之精微不能运化所致。治法当以温补脾胃为主。(3)脉见右关沉陷而弱,应手无力,此为中气下陷之兆,可见于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肠炎,脱肛、小便淋沥不禁、胃下垂、子宫脱垂等症。常见气短懒言、气不衔接、下腹胀痛,甚则久泻、脱肛、肾下垂、子宫脱垂等症。多因脾气极虚,清阳不升反陷所致。治法多以升补中气为主。(4)脉见右手或关部沉濡而缓散。此为脾虚湿困。可见于慢性肠胃发炎、下利、浮肿、女子白带过多等病。临床必见头重如裹,口粘苔厚,饮食减少,胃脘满闷,嗯心欲吐、腹泻、肢脓、白带清稀量多等症。多因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停中焦或四肢所引致。治法必先利湿燥脾,则中宫之气方得运化。(5)脉见右关顶手而涌濇,浮沉皆有力。此为胃火炽盛,见于中消,牙周病,或急性胃炎、肠炎下利等。多见烦渴多饮,多食易饥,口臭嘈杂,口唇縻烂,牙龈肿痛,大便秘结或下利脓血不止,或胃脘绞痛,有烧灼感。多因平素嗜食辛辣厚味,化热生火而上蒸,灼干津液之故,法当滋阴降火。(6)脉见右关短而突起,应手濇而不燥。此为食滞胃脘。多见消化不良,停食等症;如胃脘胀满,呕吐酸腐,不思饮食、大便秘结、便下恶臭等。皆因饮食积滞,中焦气机受阻,食积化热之故。法当消食导滞,则脾胃气畅,短脉可平。(五)肾肾为藏积之脏,为发育生殖之源,并主五液,以维体内水液代谢之平衡。此皆肾阳所主之功能,肾阳者,命门之火也。古人论脉皆云左尺主命门之火,右尺为肾。殊不知命火者,乃今之所谓肾上腺皮质贺尔蒙之功能,岂有左右之分乎?但脉诊之法,左右手尺部确有不同,其相异之处为:右尺主先天肾气,受之于父母,及三焦主水液平衡之机转。左尺主后天肾气,即人身肾气后天之消耗状况,以及肾脏本体及输尿管、膀胱等泌尿系统而言。肾气宜收,不宜泄,故左右手尺部之脉均应较寸部微沉,但博手需有力,无粗细软硬之偏,始为肾气强旺之平脉也。其临床之病理变化及脉证主要为阴虚及阳虚二类,兹分述如下:(1)脉见左尺浮而细燥有力,重取则无。此为肾阴虚,亦即贺尔蒙失调。可见于慢性肾炎、结核、不孕、更年经障碍等症,临床多见腰酸腿软、头晕目眩、潮热、颧红、虚汗、视力减退、耳鸣、遗精、女子经闭不孕,男子精少不育。皆因肾阴不足,虚火妄动之故。法当大补肾阴,引火归元。(2)脉见左尺沉细而弦紧,皆为阳虚阴盛之脉。临床见证则分以下五种:(1)肾阳不足:多见久病不愈,年老体弱或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神经衰弱等病,具下列症候者:腰酸背痛、腿膝发凉、不耐久立、性欲减退、阳痿早泄等,皆因命火衰弱所致。理当温补肾阳。(2)肾虚水泛:可见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证,心力衰竭等病具下列证候;除一般肾阳不足之见证外,兼见周身水肿,腰下尤甚,尿少腹胀,甚者可见腹水,阴囊水肿,或见心悸气促,咳喘痰鸣,不得平卧。皆因肾阳不能运化水液,水湿停滞所致。治则应为温肾利水。(3)肾虚泄泻:可见于慢性肠炎、下利等病,常见完谷不化,久泻不止,俗称五更泻。泻前腹痛肠鸣,泻后则缓,下腹畏冷,遇寒加重等症,此皆因命门火衰,不能暖脾以助运化之故,法当温补肾阳,亦即补火生土之法也。(4)肾不纳气:可见于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见证以呼吸困难之喘息为主,动则加重,气不衔接,汗出肢冷,咳则尿失禁,皆因肾火不足纳气及固摄使然。治则以补肾纳气为主。(5)肾气不固:可见性神经衰弱、尿失禁、尿崩,遗尿等病,临床见证多为精与尿不能固涩,故见早泄,滑精,小便频数,尿后余沥,夜尿多,甚则遗尿不禁。多因房事不节,阳虚阴盛致使肾气不固。法当温补肾阳,固涩肾气。肾阴为人之真阴,滋养全身,肾阳为人之真阳,温煦机体,为全身各脏腑之动力,阴阳失调则必百病丛生。医者施治之际必仔细推敲其脉理变化,方不致误补其有余而攻其不足也。推荐脉诊学的宝藏作者:萧熙一、关于脉学应有的认识 祖国医学的宝库,无论是在哪一个部门,都值得我们去发掘。拿脉学来说,这里面也蕴有着无尽的丰富的宝藏。脉学的文献资料,有必要进行深入地学习,特别是应该而且需要向老年中医前辈们学习活的经验。 脉学的祖师除内经外,便是扁鹊。也就是太史公所讲的:“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后来仓公传黄帝扁鹊之脉书,脉学在世界医学中成为一门独特的学问。仓公是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的。仓公在脉学上做了很多工夫,仓公说:淳于意诊齐王太后病,一看脉,便说是风瘅客于胞。因为他切脉发现太阴之口,现出湿然风气的脉形,于是他参照脉法所提示的:“沉之而大坚,浮之而大紧者,病主在肾。”而现在出现的这种近似的而实际有所不同的脉象,是脉大而躁。大是膀胱气,躁是里面热,因此患者尿赤,因此知道他的风热客于胞的病情,从而能够断定他的生死了。脉学在史上已有明文记载。而我国脉学流传到了张仲景,那已经更进一步。仲景的伤寒金匮,凡是论病,几乎要先讲脉。而伤寒论区别伤寒与中风的,主要还是根据脉象。晋人王叔和脉经,是论脉学的专书。宋人许叔微的本事方,完全依据脉象断定用药。古来许多大医生,没有不是曾经在脉诊上做过功夫的。脉书很多,不暇列举。同时脉学也不是一种“一蹴即就”的学问,所谓“脉候幽微,苦其难别,意之所解,口莫能宣”,这是形容脉学并非只凭浅尝就可以成功,必须深入体会才能逐步掌握其精神与实质的。以仓公为例,仓公说:“问臣意:诊病决死生,能全无失乎?臣意对曰:意治病人,必先切其脉,乃治之。败逆者不可治,其顺者乃治之。心不精脉,所期死生,视可治,时时失之,臣意不能全也”。当然一个人所能知道和掌握的,究竟是有限的。今天我们发掘祖国医学的脉学遗产,通过集体研究,或把个人的点滴心得和经验,交流彙合起来,所谓集腋成裘,成效必然是可观的。 脉学的内容,虽然说是很深奥但如果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和虚心地去钻研,也可以说是易学易懂的。徐洄溪说得好:“夫证之不齐,莫可端倪而尽,欲以三指洞其机,则戞戞乎难之矣。语云:胸中了了,指下难明,此深心体悉,不肯自欺之言。然脉虽变化无定,而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应于指下者,又自有确乎不易之理。思之思之,鬼神将通之耳”。所谓“鬼神将通之”是指的深而且透的体会。所以徐氏在这篇脉论的尾端水“况有象可求,学者精勤,则熟能生巧,三指多回春之德矣”。随后又说:“夫脉理渊微,须心领神会,未可以言求”。这都是他在讲脉学之中的“审象论”里的说话。可见真的对脉学有造诣的,不但是胸中了了,指下也应该是了了的。二、看脉知病 因此,由于指下能够了了,那么脉诊也就成为一种辨识病证的规尺了。许多病症,一经切脉,往往不必通过病人的自诉,而病人所有的苦楚,医者是不待烦言而解的;然而这必是“学者精勤,熟能生巧”,才能够达到这样的境域。现在先举一些看脉知病的例子: 我在江西看见三位老中医前辈,能够一看脉便知道是什么病证,他不用人家讲,便知道十九了。一位是九江的蒋以莊老先生,生平看病,很少需要人讲;群众的威信很高。在抗日战争期间,逃难到大后方,当地有位名医听见病家不断反映,说他看脉知病,觉得很怀疑,认为这不过是一种“开业术”,曾两次叫自己的染病的亲戚去他那里就诊,试试他的脉诊本领。结果,病情症候都是未经自诉而被一一写在方笺的脉案上。这位名医于是备办了礼物亲自去拜候他,老先生也賫礼回看,成了学术上的朋友。另一位是南昌的姚国美先生,也常是不必要病人自己述说症候,而疗效却很高。有的老先生连起因和病的传变,都能给你全部说出,恍如他亲眼所见。我所见到的这几位老先生,都已经死了。十余年来,群众们还传说着他们的神奇的技术。我来到广东,也遇见过几位这样的老中医。记得在1955年的时候,我和蕉岭的一位徐老先生会诊,他也不待病人讲病,而能叙述患者的症候如数家珍。我和他往诊各种各样的病例,他所指述的,大致都很准确。某地有一位黄老先生,看脉的经验非常丰富。由于这样,他倒不喜欢别人说病。据说,他比上述的蒋老先生的脉理还要深奥。黄老先生遇有病人对他说:“医生,我头痛目花”等,他便不高兴。今天我不是提倡这种作风,而是想通过这些我所曾耳闻目见的生动的事例,来旁证祖国医学的脉诊学方面,它所存在的的精蕴是完全肯定的。西医张公让先生在一篇文章里说过:有一次他和一位老中医同乘火车,途中隔邻车厢有乘客患病,找医生往诊,于是张先生和那位老中医同去看他。那位老中医把脉一摸,即说:“你这是喉咙痛”。张先生大为奇怪,因此在文章里说:“中医的脉学确实是值得研究的”。据说张先生是五代祖传的中医,同时是协和医学院肄业,中山大学医科毕业的西医。从这许多事实证明,所谓把脉知病,绝不是什么臆测屡中,玄妙无稽的。凡是对脉诊有研究的人,他们的言之凿凿的脉法,极大可能是说得出,做得到,兑得现的。有关体现在脉诊的事例的一些奇迹,若非亲身历验,似亦难怪其不易置信。 三、凭脉用药 对脉学能够掌握它运用它的好处,不只是在于会把脉知病。其更大的作用乃在于凭脉用药。而依凭脉来用药的效果也比较照症候用药要快速和可靠的多。同时,那些顾虑偏寒偏热,太消太补的问题,也无非庸人自扰,是十分多余的。有是证用是药,这不过仅是关于临床诊疗规律的一般说法;很早的年代,仲景指出了平脉辨证的重要性。就因为外表见证,常不可凭。为什么呢?原来外证常常是似是而非,甚至有外表的见证,与内部实际的病变的情况,恰恰相反。惟有依靠平脉辨证,才易于抓住问题的实质。许裔宗说:“古之名手,惟是别脉;脉既精别,然后识病今人不能别脉,莫识病源,以情臆度,多安药味;譬之于猎,未知兔所,多发人马,空地遮围,或冀一人偶然逢也。如此疗病,不亦疏乎”?所以凭脉治病的道理,主要是由是那一种病,在脉上见于那一部分,就可以知道它的“所苦”在于那一脏那一腑,那真是所谓洞垣一方,尽见五脏症结了。这样,再根据经络脏腑而选方用药,其取效也应该是会事半功倍的。已故精于脉理的王老先生曾说过:“前人给我们指示着:善调尺者,不待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行之,可以为上工。可见四诊之中,切脉颇为重要。脉诊学如果搞得好的话,那任何疾病的真相和根由,都莫能逃于三个指头之下。如果这样,而治病不见效的,是不会有的事。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病有千变,脉终不变,或者病的外形虽然相同,而病的内情则往往全然不同。所以根据那一个脉位的虚实,用补用泻,则应无往不利。现以温病为例:比方说:学习了吴又可、王孟英的皮毛,一见温病发热,竟一股脑儿概用银花、菊花、连翘、豆卷、栀子、菖蒲等,这样的对症用药(其实这里所举的是对病用药),往往不做不生效力,而且有时是会愈治愈坏的。其实吴王治温病,何尝是这样简单的呢?喻嘉言曾经举过一个例子,他说:冬不藏精,而感受寒邪所形成的温病,看见身热脉沉紧,身重嗜卧等症,应该知道它是风温。而照喻氏的主张,则必须处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以温经散邪。那么推寻喻氏的说法,如果不是以脉象占重要的诊断部分,那如何敢用这类辛温的药剂?从这里,也可知道赵养葵每每有用大剂六味地黄汤治温病的缘故了。去年台山用附桂八味丸方治疗乙型脑炎的变例,脉诊的根据也应该是重要的一环。中医学院的一位老师用干姜附子治疗一例流感高热,那人口干、舌苔干黄而厚服了一包药,第二天身热除尽,舌苔退了,口也润了这不是根据脉诊用药而取效的最显著的例子吗? 据脉用药,不仅仅是那样像脉沉紧等什么什么之类,脉学的内容不是那样简单的,它是非常复杂的高度的科学。同时,它也能够是用之而非常有效的。据脉用药所体现的规律,往往是不在平常一般的规矩方圆之内的格套。那意思是:依凭脉诊所用的方药,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处方中的药味完全与症状不相干,或者甚至是相反的。比如说:汗出不止用麻黄(不是用麻黄根),喉痛咽干用桂枝干姜等,这样的症候在服用这些方剂之后,效可立奏:汗出不止的,即获止,喉痛咽干的,也不干不痛了。假如不是据脉来用药的话,我看谁也不敢这样做的。而能够这样去做的,就一定是掌握了据脉用药。临床上,脉理能够辨析入微,则其处方用药,便能超乎象外,得其环中。也正所谓是“不在鼓上打,却下下打着鼓上”。这里再举一个例子:明代医学宗匠周慎斋先生的高足陈嘉璴先生,他曾启示着:在他多年的摸索体验中,深深的认识和领悟到脉学的重要性。他自从掌握了这把钥匙,便能够随手和放手用药,而效验特著。他对于“自己一生的秘诀,不敢自私,和盘托出,举以示人”,叙述了两条例证:他说有一个疟疾病人,尺脉数而无伦,汗出不止,他诊断是阴分将绝,于是给予黄柏知母,一剂药就好了。有痢疾病人,吃了很多消导分利的药,和升提的方剂,用过许多方法。等到延请陈嘉璴先生去看时,已奄奄一息。陈先生切到肝脉紧实,知道是因动怒而起的病,便开了三钱牡丹皮给他,病就好了。他提出问题说:“如果不从活法去诊疗,请问从哪里看到过用黄柏知母去治疟疾并且能够治好它呢?又谁曾看见过用牡丹皮治疗垂危的痢疾和治好它的事呢”? 四、关于脉学的反对论者 在前人的书籍里面,也有人持反对的论调来非难脉学。这个问题应该如何来看待它呢?我看:唯脉学论者给予他以一些适当的批判,是合乎“情理之常”的。但是对于无视和蔑视脉学的谰言,则应有所区别。一些对脉学在诊断上的重要地位持一棍子打死态度的,这样的人大约有两种:一种是文字之医,经验少,只晓得做文献资料整理和编辑的工作。一种是不肯去细心体会,这种人在脉上摸来摸去,一辈子摸不到什么东西。由于他个人摸不着,便说“切而知之”或据脉论症和据脉议药是靠不住的,甚至反口诋之为江湖术。这种人除一般的几个显而易见的脉象外,根本不承认什么叫脉学。他的毛病主要是既不虚心研索,又未曾得到师傅口授,以致摸不着窍门。因而在治理奇难大症方面,往往把捉不定,或竟望望然而去之。龙君由先生说:“学医者,每多药性不熟,脉理不精。果能心如明镜,洞悉某药与某病相称,某脉与某症相应,则治病自不难矣”。可见“心必精脉”,是和熟悉药性同样重要的。 好几位老先生和在座的几位前辈,对任应秋先生的脉学研究十讲有意见,关于脉学方面的见仁见智,当然很难强人所同。但把祖国医学的精华部分之一的脉诊,全盘否定;认为看脉知病是医生像煞有介事的故弄玄虚,属于欺人之谈,从而对于医生在临床上聚精会神诊脉的工作态度,加以歪曲的夸张和丑化,这一点对所著十讲一书的价值是十分叫人惋惜的。任先生是我的后期同学,渊博精勤,也可能在脉学上有他的真知灼见,“则非余之所敢知”。这里,纯然是就学术方面来谈脉诊,对事不对人。很希望通过今天“脉诊在临床上的运用经验交流座谈会”和我会脉学小组的阶段工作小结,把脉学的实用价值的大概轮廓部分的肯定下来。因为不了解脉学内容的精蕴的人并非罕见,像最近(1月23日)有人在广州日报文化公园上发表“中医是否全靠切脉诊病”一文,说是“但事实上在过去确曾有一些借医行骗的人,故意以凭脉断症为名,来显示自己的本领,欺骗群众”。把中医脉诊的神髓和某些个别人的医疗作风混为一谈,因而根本推翻了“凭脉断症”,这是值得深入检查的。洄溯在前人的书中,也间或有对脉诊之学,根据某种角度的看法而提出非议的,但如果仔细的去翻阅他们的著作,就很可发现一些这样的情况:那便是随着临床经验的增多,而其对脉学也就愈来愈有体会,从而在医论医案的叙述中关于描写三部九候的脉象方面也就更加详细。然而过去要做到这一步是必需配合一定的条件和走着许多弯路的,那就是既要有极多的临床病例供诊疗研究,又须有良师益友从旁讲授指点,还得要自己肯去虚心学习和深入体会;才能像剥茧抽蕉那样,渐有所得。脉学在过去所以被视为深奥的东西,就因为在那样的年代里,不可能有集体研究的这种良好条件的缘故。 五、我怎样开始重视脉学 我自己年青时也和那些“取消主义”论者对脉学的轻薄态度一样,我早年拜过李和铃老师学习过脉法,后来进了学堂,由于对脉学没有临床上的体会,于是在以为自己很“科学”的那种愚妄无知的状况下,也不能例外的诬蔑那些在临床上讲脉学的是“江湖”。后来上了几岁年纪,病看得多,比较有了一些经验,才逐渐认识到脉学是高级诊断学的一种。也由此觉悟到自己对脉学的一些错误看法完全是没有根据的。我由于在临床上碰过不少钉子,和多次受到群众的教育,这样促使我不能不注意脉学。记得在抗日战争期间,我禾杨医生会诊他叔父的痰火病,病势有增无减,后由杨越秋老医师诊治,一剂即平。有一例眼科病,很久不愈,杨老先生诊断是肺热不宣,用重剂麻杏石甘汤而大为见效;这些,都是从脉诊上寻取到诊疗的准绳。我还记得有一次一位女教师我来处门诊,“妇人尤必问经期”,我问她:“月经有未来过”?你说她的回答是怎样的?她说:“我月经来了你都不知道?你还看什么脉?我在湖南看病就没有用我讲过”。她一气便走了。这件事给我的印象很深。我从此再也不敢因“门庭如市”而以响牌名医自居,深切的感到我对脉诊只是学习了一点皮毛的皮毛,根本还谈不上什么入门哩。多年来我总是想:某地的医生未必都如那位女教师所说的“看脉知病”?但老医生一经切脉即知所患或抓住其重点,则实有其事。“凭脉知病”并不等于排除四诊合参,也不是要想借此显示本领,而是说能够切脉而洞见病源,岂不很好?因此,我认为研究脉诊的目的和意义是:看脉知症,即使不能一按脉即知所患所苦是哪些症候,也可以凭脉断病这是指凭脉而获知内脏相互间的盛衰情况。其实看脉知症的最高和最终目的就是在此。据脉用药因为这比凭症状用药要精确和细致得多。我自从有了这个初步的认识,便不再把看脉当作虚应故事了。我想起了龙绘堂在他晚年的著作里说的话,他说他早期行医时,缺乏经验,“每当用药之时,虽按症以诊脉,实不知脉理之为何?不过望风捕影,以乞灵于药王而已”。龙氏后来和“医国名手”晏廷予相交,才懂得了脉理的诀窍。所以他在学医真诠里说:“学了药性学脉理,学了脉理方有用;某经是真虚,某经是真实看得到时脉分明,任凭病来如明镜;有了明镜有把柄,一下笔时便入圣。不靠汤头歌,不任人家命,病端虽夹杂,病脉总清净”。因此,我改变了以前对待脉诊的态度,认真的在脉上做功夫,体会逐日有进展。正如王雨三先生说的那样:“除了先学28脉的形象以外,还要学习各种兼脉。不仅知道浮脉是代表外邪,还要知道浮濡、浮数、浮革、浮芤、浮虚等脉。不仅要知道沉为在里,而且要知道寒邪深入少阴,脉必沉紧,要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因之,那它就不单纯标志的是里;还有湿热内阻,脉必沉迟,而于是也就不能轻率的使用湿药。同时在兼脉之外,还要知道部位;部位不同,病理病机各异,而用药也就大不相同了。” 六、脉学座谈的形式 脉诊在临床应用上的经验交流,希望老前辈们根据多年的体会和心得,有多少谈多少,不拘形式,像谈家常那样,油盐酱醋,一点一滴都好。汕头老中医林维镛先生和我谈到脉学,他说:“我几谈几种”。像右关脉芤弱,表征胃实质的缺损,是消化性溃疡病。像脉气不规则,为腹瘤形成之征。像紫斑病而现浮芤之脉,其预后必然不良等。这些我都已写进岭南医话里面。这样,各人所谈的即使很少,大家汇合起来,便可以蔚为壮观。相信老前辈们的脉学经验是一时谈不尽说不完的。关于何种脉,一按即知为何种病,或者什么病,服了许多药都无效,后来根据其脉象所见,投药一两剂即获起死回生。或者有些病非常危险沉重,但因为脉象所标示的,而断定它无关紧要。或者病势虽轻,却出现了某种脉征,因而断定其不能度过冬至等,这些经验都是十分宝贵的。这里所说的,并不是说诊病只要专讲脉便什么都可以不管,不是唯脉学论,而是说在讨论脉学的时候,则必须以脉诊在临床诊断上有其重要的意义为重点突出。因此这里并不等于是在排除脉诊以外的其它诊法,或破坏四诊合参的统一性。但是,说脉诊是诊法中的上乘功夫,也并非全然没有理由的。经验证明,脉诊和色诊,两者同样居于等量齐观的地位。内经不是有着“能合色脉,可以万全”的话吗?脉诊高手 Post By:2009-10-11 1:14:30 只看该作者 去年寒假回老家,听说有一医生厉害。于是怀着半信半疑的心态与他人包车,驱车400多公里,并凌晨2点开始排队等候看病。早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看病的人很多,因为他的存在导致这个小地方自发形成了一个小镇。此医名叫江德胜,坐诊四川雅安名山茅河镇临溪村(一个很小的地方)。俺看了后,觉得他年纪只有45岁左右。其貌不扬,但红光满面,很有精神。此人看病有个习惯:不让你先说自己的病情,把脉后他会给你挑最重要的症状说的。他也不会问你的病情的。如果他没有说到的,你可以补充一些。喜欢就地取材,用当地草药,物美价廉实用(导致的缺点就是拿到全国最大的药店也没法配齐这些药)给我看病的全过程是这样的:其把脉姿势很随便,给人感觉好像是初学医的小孩,很憋脚的样子,不讲究姿势。他刚一搭脉就说:“湿热”,约5、6秒钟后,用左手捶其胃部:“这儿痛”。听那些看过病的人说,意思就是俺的胃痛。再隔了约3秒钟就说:“快要穿心了。”俺说:“还没有”,他吼道:“给你说快要了啊!”。俺于是再不敢说了。又过了约3秒钟说道:“肝胆有问题”。然后就没有把脉了,看了一下舌苔就说:“湿极重”。然后就开方子,也没叫俺说病情,听说过他的习惯,于是也就不说。这些都说对了,俺的确慢性胃炎,胃痛,的确也没有穿心,肝火也重。他只开药方,至于拿多少剂由病人自己决定(如果药方一旦严重错误,有什么后果,大家都是行家,俺也不必多说)。以前有“最多拿20剂”的规定,今年已经取消。由于在异地读书,因此俺一下拿了40剂药,全是草药。很多是湿的,为初加工(仅仅绞碎,有的还是未绞碎的全草),每剂3元。他的药只有2元、2.5元、3元和3.5元的统一价格(偶尔会出现5元的,但决没有出现过高于5元每剂的)。药方字迹潦草,不易辨认。全方共12味药。俺本科时自学过中医一年半,认得出其中一部分药。在此将药方中有把握的药写在下面:左转藤(即海金沙) 灵仙(即威灵仙) 木贼 当归 黄芪 淫羊藿 金刚藤(即荜薢)。再对照方名,药中的确有这些药物。另外药方中俺不能认出的还有5味药没法识别,为极少用的非常用土药(药店没有的)。药中俺还认得出有一味药,就是黄精。然而方剂上,怎么也找不出“黄精”这两个字。服药一剂,所有症状都为有起色,三剂后效果极佳。现在由于没地方熬药,暂停服用。我们村及村周围去看过病的人(仅为我所知到的)至今有56人次,我统计了一下,说准病情的为100(反正不会是胃痛,给你说成腰痛),至于说准病情的详细程度就深浅不一。他一般只说最主要症状,不会挑口苦、口臭、尿赤等小症状说的。至于吃药后的治愈率较高,有效率极高。无效的有一例,他说准了病情(甲亢)。但服药后,由于服药2剂导致呕吐,没有继续服药,故无效。此人还有很多很多断诊“奇事”,由于只是耳闻,未亲见!故就不能作为凭据,也就不说,“耳听为虚”嘛!只说说我们村里的有两人,他说一个(妇科病人)的子宫内长的有老拇头指大的泡,又说一个头晕头痛的人老脑袋里长有尾指头大的瘤,由于都没有用西医查证,故不好说他断准了没有,不过他们病在那个部位他是没有说错的,这两人吃药后疗效很好!他都会给每个病人断:一是什么病(主要症状),而是到什么程度,三是再进一步发展是什么结果!最开始俺也不相信中医把脉可以一定程度上地代替西医的X光和一些仪器,不过亲眼见了,俺不得不服啊!中医学到高深境界,的确奥妙无穷阿!听别人说,此人的师父是个和尚,因此不出自正规中医教育系统。不重名利和金钱(以前没有挂号费,由于每天都要看三、四百人甚至更多,导致排队秩序混乱,今年执行一元挂号费的新规定)。俺从其药价、穿着、住宅、言谈等,觉得也是这样的。此人给人感觉好像很全面,什么都医,治癌好像有独到的一面。我去他那儿看病之前,到成都中医药研究院,先后让让享受国家津贴者的2位高级职称者看病过4次,把脉并不能达到如此程度。真心希望世上再多一些这样的脉诊高手!俺佩服他的医术,但更佩服他的医德!请问:全国究竟仅存多少位脉诊和望诊高手拉?我看病无数,见过很多医生,生平还是第一次遇到如此医生,请各位评测一下,该医生已经达到中医上的什么境界!再转一个脉诊高手,这个是实有其人。我因长期从事中医图书出版工作,接触众多中医界人士,其中不乏精英者。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