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断句题聚焦差异,用好标志文言文断句,就是根据对语段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对考查的语段进行语意和语气上的停顿。文言文断句考查对实、虚词的理解能力,对句式的判断能力和对语气的分析能力。断句,即古人所说的“句读”,断句是考查古人阅读文言文的基本能力。高考考查的断句远不像古人断句那么难,它所选的材料篇幅不长,较浅易;但是,它需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常识。 提分攻略明角度找对应应用3步解题流程快析巧断定答案全国卷对断句的考查,主要采用客观题的形式,这种命题形式在高考断句题中属于相对容易的一种题型。该类试题一般是从选文中截取一段文字,去掉标点,一般设置68处停顿,但难度不大。试题中的四个选项,通常断句位置两两相似,只有一二处不同。解答时,可遵循以下步骤:1词语标志一般需在其前面停顿的5类词一般需在其后面停顿的2类词敬谦辞(君、公、卿、夫子、臣、窃、愚,等等)代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如吾、余、尔、汝、彼、斯,等等)发语词(夫、惟、且、盖,等等)关联词(至若、苟、虽、纵、向使、若夫、至于,等等)疑问词(何、谁、孰、安、胡、岂,等等)语气助词(也、乎、哉、与、欤、尔、耳、邪、耶、矣、焉,等等)对话词(曰、道、言、云,等等)或在其前停顿,或在其后停顿的词专有名词(人名、地名、官名、爵名、书名、庙号、年号、度量单位、典章制度,等等),从语法的角度判断它们是作主语还是宾语,主语在前停顿,宾语在后停顿一般在其前后都要停顿的词感叹词(呜呼、嗟乎、噫、噫嘻、悲夫,等等)前后均要停顿2.句式标志判断句式“者,也”,“为、乃、即、则”构成的句式等反问句式“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被动句式“为所”“受于”“见于”固定句式“如何”“况乎”“何之有”“无乃乎”“有以”“无以”“以为”“孰若”“然则”等3.修辞标志排比、对偶、顶真、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手法,四六句较多,可据这一特点断句。4语法知识语法知识主要根据主谓宾定状补的位置来切分句子,这在一轮语法知识中已有专门讲解,不再赘述。典题赏析析典题学通法典例(2019新课标卷)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第一步初读选项,凭语感缩小范围。通读选项,四个选项中,有些停顿点是相同的,有些是不同的。据此可以排除一项或两项。本题有三个设题点:“闻于郡中”该不该断开,“吴廷尉为河南守”“召置门下甚幸爱”怎么断更合适。第二步“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这是介词短语后置句,“于郡中”是“闻”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吴廷尉”是专有名词(“廷尉”官职名,“吴廷尉”意思为“姓吴的廷尉”),“吴延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后面三个动词短语的主语都是“吴廷尉”,中间断开;“召置门下”为省略句,“置”后省略“于”,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b项。第三步通读整个语段,从整体语境上检查句意是否完整,语意是否连贯,最终确定答案为c。我的答案c对点专练练类题提能力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郭璞,字景纯,河东闻喜人也。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璞好经术,博学有高才,而讷于言论,词赋为中兴之冠。好古文奇字,妙于阴阳算历。有郭公者,客居河东,精于卜筮,璞从之受业。公以青囊中书九卷与之,由是遂洞五行、天文、卜筮之术,攘灾转祸,通致无方,虽京房、管辂不能过也。a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b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c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d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解析:d解答此题,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其次分析四个选项,按相同点的多少把选项两两分组:a、d两项为一组,b、c两项为一组。然后分析“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这里的“时”指当时的情况,可排除b、c两项。比较a、d两项,分析“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此处主语为“瑗”,谓语为“驳正”,宾语为“之”,故在“之”后停顿,由此可排除a项,确定答案为d项。参考译文郭璞字景纯,河东郡闻喜县人。父亲郭瑗,任尚书都令史。当时尚书杜预对朝廷制度进行了一些增减调整,郭瑗常常予以辩驳纠正,因此以公正端方著称,后死在建平太守任上。郭璞喜好经书学术,学问渊博有大才,但不善于语言表达,他的词赋从王朝衰落到重新振兴以来首屈一指。他喜好古文奇字,精通阴阳术数及历法算学。有一个叫郭公的人,客居于河东,精通卜筮之术,郭璞跟从他学习卜筮。郭公授予他青囊中书九卷,由此他通晓五行、天文、卜筮之术,能攘除灾祸,通达冥冥的玄机,就是京房、管辂这样的人也比不上他。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吴祐字季英,陈留长垣人也。父恢,为南海太守。祐年十二,随从到官。恢欲杀青简以写经书,祐谏曰:“今大人逾越五领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 昔马援以薏苡兴谤,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恢乃止。(选自后汉书吴祐传,有删改)注领:通“岭”。薏苡:一种禾本科植物。a今大人逾越五领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b今大人逾越五领/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c今大人逾越五领/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d今大人逾越五领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解析:b答题时,首先,疏通语句的句意,初步排除任意点断语意紧密相连的词语的选项,“其”不能放在句末,“其俗”衔接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故可排除a、c两项。其次,根据固定句式“为所”和对举形式“上下”,可排除d项。参考译文吴祐字季英,陈留长垣人。父亲吴恢,任南海太守。吴祐十二岁时跟随父亲到任所生活。父亲想烤竹简刻经书,吴祐劝道:“现在父亲越过五岭,远在海边,这里风俗简陋,但旧时有许多珠宝珍奇,上被朝廷猜疑,下被诸侯寄望。如果把书写成,恐怕要用两辆车来载运。从前马援因为运回薏苡招致毁谤,这是容易让人产生嫌疑的事情,前代的贤人对此也是十分慎重的。”吴恢于是就不写书了。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霍峻字仲邈,南郡枝江人也。先主定蜀,嘉峻之功,乃分广汉为梓潼郡,以峻为梓潼太守、裨将军。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 a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b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c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d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解析:a解答此题,要注意运用排除法。首先把四个选项分为两组:a、b为一组,c、d为一组,两组不同之处是“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主语是“先主”,动词谓语为“率”“吊祭”,意思是“于是亲自率领群僚聚集哀哭凭吊祭祀”,中间不应该断开,排除c、d两项;分析a、b,不同之处是“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句子中主语为“霍峻”,意思是“担任官职三年,四十岁的时候死去”,“卒”为“死”,不应该看作“最终”,排除b项。故选a项。参考译文霍峻字仲邈,南郡枝江人。先主平定了蜀地,嘉奖霍峻的功劳,于是分割广汉为梓潼郡,让霍峻作梓潼太守、裨将军。担任官职三年,四十岁的时候死去,回故乡成都下葬。先主非常悼念痛惜,于是召见诸葛亮说:“霍峻本来就是佳士,加上他对国家有大功,想要实行祭奠。”于是亲自率领群僚聚集哀哭凭吊祭祀,然后在霍峻的墓地上留宿,当时的人们认为霍峻很荣耀。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人。及进士第。久之,出知秀州,召为殿中侍御史,章献太后遗诰:章惠太后议军国事。籍请下阁门,取垂帘仪制尽燔之。又奏:“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孔道辅谓人曰:“言事官多观望宰相意,独庞醇之,天子御史也。”(节选自宋史庞籍传,有删改)a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b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c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d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解析:c“躬亲”是动词性短语,其宾语应该是名词“万机”,应该排除a、d两项。“近列”意为“近臣的行列”,是一个词。“邪正”是“奸邪和正直”之意,是一组反义词,是“辨”的宾语,不能分开,所以排除b项。参考译文庞籍,字醇之,是单州成武人。考中进士。很久后,庞籍离开京城任秀州知州,奉召任殿中侍御史,章献太后留下诏书:章惠太后参议军国大事;庞籍请求交付阁门,取来垂帘礼仪制度全部烧掉。又上奏说:“陛下亲自处理国家事务,使用人才应当辨明奸邪和正直,防止结交朋党,提拔亲近大臣,要听取众大臣的意见,不要使它取决于执政大臣。”孔道辅对人说:“言事官大多看宰相的眼色,揣摩宰相的意图,唯有庞醇之是天子的御史。”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鸾又欲节制边将,罢筑蓟镇边垣。邦瑞皆以为不可。鸾大憾,益肆谗构。会邦瑞复陈安攘大计,递严旨落职,以冠带办事。居数日,大计自陈。竟除名,以赵锦代。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曰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 既至,疏便宜数事,悉允行。(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八十七,有删改)a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曰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b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曰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c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曰/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d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曰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解析:c注意人名出现的地方只能做主语或宾语,宾语后应断句,所以“邦瑞”“鸾”“锦”应该是主语或宾语,故可排除a、d两项,“曰”后应断句,可排除b项。参考译文仇鸾又想节制守边将领,停止修筑蓟镇的边墙。王邦瑞认为都不可行。仇鸾非常恨他,更加肆意进谗言诬陷他。恰逢王邦瑞又陈述剿抚大计,(皇帝)于是下严厉的诏令免去他的官职,让他以一般官吏的身份办事。过了几天,官吏考核时自我陈述。最终被除去官籍,让赵锦代替。王邦瑞离职,仇鸾更加专横,第二年被杀,赵锦也因结党定罪贬戍边关,于是皇帝渐渐思念王邦瑞。过了十年,京营缺人,皇帝说:“非王邦瑞不可。”就起用他任原来的官职。王邦瑞到了京营以后,上书根据具体情况办理的几件事,都被允许施行。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张问达,字德允,泾阳人。万历十一年进士。帝方营建两宫,中官利干没,复兴他役。问达力请停止,不纳。俄陈矿税之害,言:“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棰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 ”典试山东,疏陈道中饥馑流离状,请亟罢天下矿税,皆不报。(节选自明史张问达传,有删改)a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棰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b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棰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c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棰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d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棰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解析:b这是张问达陈述收取矿税的弊病,句中“郡守”“抚按”均为官职名称,且分别做“纠弹”“纠”的宾语,并且“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两句构成递进关系,符合对弊端危害的阐述思路,排除a项。“孙朝”“程守训”“陈保”都是人名,用以陈述后面所犯的罪行,所以“而”与前面的句子构成承递关系,排除c项。根据“至”的意思“到的地步”,可排除d项。参考译文张问达,字德允,陕西泾阳人。万历十一年进士。皇帝正在营造两座宫殿,宦官侵吞公款从中获益,又兴建其他项目。张问达极力请求停工,皇帝不采纳。不久陈述收取矿税的弊病,说:“宦官一旦奉了皇上的命令,就敢检举弹劾地方长官的过失,甚而至于督抚、按察使等重臣。而孙朝所带领的程守训、陈保一帮人相勾结,竟达到将朝廷差遣官吏鞭打至死,毁坏房屋,挖掘坟墓的地步。皇上如果不详细追查,将怎样安抚全国各地的不满情绪啊!”主持山东的科举考试,上书陈述沿途饥饿的老百姓流离失所的情形,请求赶快废除全国的矿税,都没有上报给皇帝。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 (选自太平广记三秦记)a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b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c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d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我的答案d参考译文龙门山,在黄河以东的地界。禹治洪水来到这里,把山从中凿断,成为一扇门的外形,大约有一里光景。河水从中间汹涌地流下,两岸连车马都不能通行。每年暮春三月,就有无数黄颜色的鲤鱼,从江海和河川争先恐后游到龙门来。一年当中,能够跳上龙门的,不过七十二尾。刚刚跳上龙门,就有云和雨伴随,天火又从后面去烧它的尾巴。尾巴一烧掉,它就真的变成龙了。(选自世说新语)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选自世说新语)a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b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c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d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解析:c本句的人名出现较多,大多作主语或宾语,如仲雄、和峤、王戎,还有“陛下”这一称呼,这些都是断句的重要依据。参考译文王戎、和峤同时遭遇大丧,王、和二人都以孝著称。此时王戎瘦得皮包骨头,几乎支撑不住自己的身体,和峤则哀号哭泣,一切都合乎丧葬的礼仪。晋武帝对刘仲雄说:“你常去看望王戎、和峤吗?我听说和峤悲伤过度,这让人很担心。”刘仲雄回答道:“和峤虽然极尽礼数,但精神元气并没有受损;王戎虽然没拘守礼法,却因为哀伤过度已经形销骨立了。所以我认为和峤是尽孝道而不毁生,王戎却是以死去尽孝道。陛下您不必去担心和峤,应该去为王戎担心呀。”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策临亡,以弟权托昭,昭率群僚立而辅之。上表汉室,下移属城,中外将校,各令奉职,权悲感未视事,昭谓权曰:夫为人后者,贵能负荷先轨,克昌堂构,以成勋业也。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 (选自三国志张昭传)a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b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c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d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解析:b“群盗”“孝廉”是句子的主语,前面都要断开。“哉”是句末语气词,后面要断开。“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句子省略的主语是前文的张昭,前面都要断开。“然后”常用于句首,前面要断开。“孝廉何得寝伏哀戚”是完整的一句话,不能断开。因此选b项。参考译文孙策弥留时,把弟弟孙权托付给张昭,张昭率领群臣拥立(孙权为君),加以辅佐。(张昭)上奏章给汉王室,(向孙权)移交下属各城,朝廷内外的将校官员都命令他们要忠于职守,孙权因过分伤感还没有处理政事,张昭对孙权说:“作为别人的后代,贵在能继承先辈交付的重任,光大父兄的遗业,来成就不朽的功业。现在天下动乱,群盗满山,你怎么能一直沉溺于伤心之中,放纵普通人的情感呢?”于是亲自扶孙权上马,率兵出战,这以后众人的心里知道有所归属。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畴至,谒祭虞墓,陈发章表,哭泣而去。瓒闻之大怒,购求获畴,谓曰:“汝何自哭刘虞墓,而不送章报于我也?”畴答曰:“汉室衰颓人怀异心唯刘公不失忠节章报所言于将军未美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 瓒壮其对,释不诛也。(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十一,有删改)a汉室衰颓人/怀异心/唯刘公不失忠/节章报所言/于将军未美/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b汉室衰颓/人怀异心/唯刘公不失忠节/章报所言/于将军未美/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c汉室衰颓/人怀异心/唯刘公不失忠/节章报所言/于将军未美/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d汉室衰颓人/怀异心/唯刘公不失忠节/章报所言/于将军未美/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解析:b“汉室衰颓”是主谓句,意思相对完整;“人”是“怀异心”的主语,不能割裂;“不失忠”还是“不失忠节”不易看出,可先放下;而“节章”一词,古汉语中没有复用的情况;“章”是奏章,于是可判“节”归上句;“于将军未美”意思相对完整;“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这样断句意思清楚明白。参考译文田畴回到幽州后,就去拜祭刘虞墓,在墓前念了朝廷的章表,大哭着离去。(公孙瓒)听说田畴拜谒刘虞墓,非常愤怒,悬赏捉拿他,最后将他捕获,公孙瓒对田畴说:“你为什么擅自到刘虞墓去哭祭,而不把朝廷的章表送给我?”田畴回答说:“汉王室衰败,人人怀有不忠之心,只有刘先生不失忠诚的节操。朝廷章表所说的,对于你来讲并不是什么好听的话,恐怕不是你所愿意听到的,所以就没有送给你看。”公孙瓒很佩服他的回答,就释放了他,没有杀他。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初,夔州有锁江为浮梁,上设敌棚三重,夹江列炮具。及师至距锁江三十里舍舟步进先夺其桥复牵舟而上破州城守将高彦俦自焚。 遂进克万、施、开、忠四州,峡中郡县悉下。(选自宋史列传第十八,有删改)a及师至/距锁江三十里/舍舟步进/先夺其桥/复牵舟而上/破州城/守将高彦俦自焚b及师/至距锁江三十里/舍舟步/进先夺其桥/复牵舟而上破/州城守将高彦俦/自焚c及师至距/锁江三十/里舍舟步/进先夺/其桥复牵/舟而上破/州城守将高彦俦自焚d及师至/距锁江三十/里舍/舟步进先夺/其桥复牵舟/而上破州/城守将高彦俦自焚解析:a解答文言断句题目,要注意分析句中的专有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以及句末语气助词等。句中“至”,从前文分析,“至”是指刘廷让率领的军队到达夔州,由此判断“至”的主语是“师”,“至”后要停顿,故排除b、c两项;再如“夺”,其宾语是“桥”,往前分析,“夺”没有主语,但有状语“先”,由此判断“先”的前面和“桥”的后面要停顿,故排除d。参考译文当初,夔州有浮桥封锁长江,岸上设有三道栅栏,江两岸排列着炮具。等到刘廷让的军队到达那里,距长江封锁三十里,下船从陆路前进,首先夺下这座桥,然后又牵船而上,攻占了夔州城,守将高彦俦自焚。于是攻克了万、施、开、忠四州,峡中的郡县全部被攻下。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基命力救,不听,长跪会极门,言:“祖宗立法,真死罪犹三覆奏,岂有诏狱一讯遽置极刑?”自辰至酉未起。帝意解,得遣戍。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 八年,卒于家。赠少保,谥文穆。(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九,有删改)a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b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c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d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解析:c解答本题,要注意把握专有名词和动词谓语等。这句话中的专有名词有“逢申”“基命”“帝”“首辅”“延儒”等,判断这些专有名词前后的动词,以此来判断词语在句中的成分。句中的“帝”,前有动词短语“下狱拟戍”,后有动词“以为”,分析语句的意思可以看出,“帝”不能做“下狱拟戍”的宾语,而应做“以为”的主语,由此可以判断第一个“帝”前一定要停顿,故排除b、d两项。这句话中的动词有“劾”“委”“逐”等,比如“劾”,主语应该是“逢申”,宾语是“基命”,故第一个“基命”后面应停顿,排除a项。参考译文成基命极力营救,皇上不听,他就长时间跪在会极门,说:“祖宗立法,真正的死罪还三次审问上奏,哪有在诏狱被审讯一次就立刻处以极刑的?”从辰时到酉时(都一直跪着)没有起来。皇帝情绪平静了,他们得以被遣送戍边。李逢申起初弹劾成基命,后来因为大炮爆炸下狱被拟罪戍边,皇帝还认为处罚太轻,也因为成基命进言得以按照原来拟定的罪处理。成基命做首辅几个月,皇帝打算把朝政委任给周延儒,于是(成基命)被周延儒的党羽排斥。崇祯八年,在家中去世。追赠少保,谥号文穆。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尝曰:“念虑之不正者,顷刻而知之,即可以正。念虑之正者,顷刻而失之,即为不正。有可以形迹观者有不可以形迹观人则不足以知人必以形迹绳人则不足以救之。 ”初调隆兴靖安县主簿。丁母忧。服阕,改建宁崇安县。以少师史浩荐,召审察,不赴。侍从复荐,除国子正。(选自宋史陆九渊传)a有可以形迹观者/有不可以/形迹观人/则不足以/知人必以形迹/绳人则不足以救之b有可以形迹观者/有不可以/形迹观人/则不足以知人/必以形迹绳人/则不足以救之c有可以形迹观者/有不可/以形迹观人/则不足以知人/必以形迹绳人/则不足以救之d有可以形迹观者/有不可/以形迹观人/则不足以/知人必以形迹/绳人则不足以救之解析:d首先将选项分为a、b与c、d两组,两组不同之处“有不可以形迹观人”中,“以”是介词,明显与其后面的“形迹”组成介宾短语,故可排除a、b两项。c、d两项相比,“知人”与“绳人”明显为对偶句式,故选d。参考译文他曾说:“想法不正的人,如果在短时间内知道了,可以使之纠正。想法正的人,如果在短时间内失去了,就成为不正。有些人可以通过他的行事来观察他,有些人则不能这样。通过行事来观察人,终不足以体察他的品性或才能。一定要用行迹来约束人,则不足以挽救人。”陆九渊最初调任隆兴靖安县主簿。遭遇母亲去世。服丧期满后,改任建宁崇安县主簿。因受到少师史浩的举荐,受召审察,陆九渊未前往。侍从再次举荐他,授国子正。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与帝言,要须帝理屈,然后臵之。帝有时惭恧变色,感其输情,时人谓为“格佞”。(选自南史郑鲜之传)a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b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c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d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解析:a解答此题,要注意运用排除法。首先把四个选项分为a、b和c、d两组,两组不同之处是“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句子中主语是“帝”,谓语是“事”,“戎旅”是宾语,所以“帝少事戎旅”是个完整的句子,故排除c、d两项;分析a、b,不同之处“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结合上下文,“时或谈论”主语为“帝”,“皆依违不敢难”的应该是“人”,可排除b项。故选a项。参考译文武帝少年时就从军了,不曾涉猎学问,等做了宰相,很羡慕风流文采。有时谈古论今,人们都是顺着他的意思说,不敢辩驳。而郑鲜之总是要驳难,而且一定切中要害,不曾放松宽容他。与武帝说话,一定让他理屈词穷,然后才罢休。武帝有时惭愧变了脸色,但还是感激他能诚心相待,当时的人们称赞他是“纠正谄媚的人”。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会夜阴晦,贼众奄至,鼓噪举火,士伍恐惧,有终安坐栉发自若。贼围既合有终引奇兵出其后击之贼众惊扰赴水死者无算次简州寓佛舍度贼必至命左右重闭召土人严更警备间道而出 贼围守数重,及坏寺入,惟击柝者在焉。贼平,改知许州。(选自宋史雷有终传)a贼围既合/有终引奇兵出/其后击之/贼众惊扰/赴水死者无算/次简州/寓佛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个性化定制离婚协议书模板
- 物流运输合同签订与仓储管理流程图
- 离异父母子女抚养费增加及支付金额调整协议
- 物业分公司7月物业费收缴及使用专项合同
- 离婚协议签订时双方子女国际交流及留学协议
- 煤炭运输合同范本:煤炭行业运输安全标准
- 房地产销售团队核心信息保密及竞业限制合同样本
- 讲师礼仪培训纲要
- 生字记得快课件
- 乳房标本解剖课件
- 地铁轨道安全培训报道课件
- (2025秋新版)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全册教案
- 老挝药品注册管理办法
- 2025年社工工作者考试真题及答案
- 建设工程项目协同作业方案
- 同城理发店转租合同范本
- 问题解决策略:反思 课件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 2025年国防竞赛题库及答案
- 鹿寨县城南水厂寨沙分厂建设项目环评报告
- 森林火灾应急处置
- GB/T 45972-2025装配式建筑用混凝土板材生产成套装备技术要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