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热点九兴奋传导和传递的实验探究与分析规律方法会总结1探究反射弧损伤部位的实验思路2探究兴奋的传导与传递(1)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法思路:电刺激处结果分析(2)探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法思路3验证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功能的实验思路技能提升会应用1.如图为反射弧模式图,ae表示其组成,甲、乙是置于神经纤维b、d上记录电位变化的电位计。请回答:(1)该反射弧中c为_,e的功能是_。(2)刺激a点能引起a的收缩,该过程_(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在_(填“a”“b”“a”或“b”)点给予足够强度刺激时,甲、乙两电位计都可记录到电位变化。随后在a中的神经肌肉接点(突触)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_,引起上述信号变化的信息分子是_。(3)将甲、乙两个蛙心分离出来,并在心脏中充入适量任氏液(主要成分为0.7%nacl溶液)。电刺激与甲心脏相连的神经,结果心跳加速、加强;随后将甲内的任氏液取出并转移到乙心脏中,也引起乙心脏跳动加速、加强。对乙心脏跳动加速、加强最合理的解释是_。实验中任氏液能维持一段时间内离体蛙心脏正常的生理功能,任氏液相当于蛙体内的_。解析:(1)读图知c为神经中枢,e为感受器,其功能为接受刺激,产生兴奋。(2)刺激传出神经b上的a点能引起a的收缩,因反射弧不完整,因此该过程不属于反射。兴奋在突触处传递时是单向的,只有刺激b点时,甲、乙两电位计都可记录到电位变化。a中的神经肌肉接点处形成突触,当兴奋传至此处时,发生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引起上述信号变化的信息分子是神经递质。(3)与甲心脏相连的神经受刺激后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心肌细胞,使之心跳加速、加强。而乙的心脏跳动加速、加强与甲内的任氏液有关,由此推断乙的心脏跳动加速、加强与任氏液中的神经递质有关。 由上述实验结果可知实验中任氏液能维持一段时间内离体蛙心脏正常的生理功能,任氏液相当于蛙体内的组织液(细胞外液或内环境)。答案:(1)神经中枢接受刺激,产生兴奋(2)不属于b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神经递质(3)甲心脏的神经受刺激后释放神经递质并扩散到任氏液中,转移后作用于乙心脏的心肌细胞,使心脏跳动加速、加强组织液(细胞外液、内环境等合理答案即可)2下面是从蛙体内剥离出的某反射弧结构模式图,其中甲表示神经中枢,乙、丙未知。神经元a、b上的1、2、3、4为四个实验位点。现欲探究神经元a是传出神经元还是传入神经元,结合所给器材完成以下内容。器材:从蛙体内剥离出的某反射弧(反射弧结构未被破坏)。供选择仪器:剪刀,电刺激仪,微电流计。(1)如果该反射弧的效应器为传出神经末梢及其连接的肌肉。探究神经元a是传出神经元还是传入神经元的方法步骤(只在神经元a上完成):先用剪刀在神经元a的_将其剪断。再用电刺激仪刺激神经元a上的实验位点_,若_,则神经元a为传入神经元,反之则为传出神经元。(2)如果在实验过程中要保证神经元a和神经元b的完整性,探究神经元a是传出神经元还是传入神经元的方法步骤(每个实验位点只能用一次):将微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搭在实验位点2和实验位点3的神经纤维膜外;用电刺激仪刺激实验位点_,若微电流计的指针偏转_次,则神经元a为传出神经元;若微电流计的指针偏转_次,则神经元a为传入神经元。该实验结果表明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的特点为_ ,具有这种特点的原因是_。解析:(1)欲探究神经元a是传出神经元还是传入神经元(只在神经元a上完成),可利用兴奋在反射弧中单向传递的特点。用剪刀在神经元a的实验位点1、2之间将其剪断,再用电刺激仪刺激神经元a的位点1,若肌肉无收缩现象,则表明神经元a为传入神经元;若出现肌肉收缩现象,则表明神经元a为传出神经元,乙为效应器。(2)若实验过程中要保证神经元a和神经元b的完整性,探究神经元a是传出神经元还是传入神经元,可将微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搭在实验位点2和实验位点3的神经纤维膜外,通过观察微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次数进行判断。用电刺激仪刺激实验位点1,若指针偏转1次,表明兴奋不能传到实验位点3,则神经元a为传出神经元;若指针偏转2次,表明兴奋可传到实验位点3,则神经元a为传入神经元。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神经元间是单向传递的。答案:(1)1、2之间1肌肉无收缩现象(2)112(答“421”也可)单向传递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3为探讨反射弧的完整性与反射活动的关系,以损毁脑的蛙为实验材料,依次进行了如下实验:刺激前的处理用硫酸刺激的部位实验结果实验一环切掉蛙左后肢脚趾上的皮肤左后肢中趾左后肢不能运动实验二不做处理右后肢中趾右后肢能运动实验三与右后肢肌肉相连的坐骨神经滴加麻醉剂(一次)右后肢中趾(每隔1 min刺激一次)右后肢能运动,但3 min后不能运动实验四实验三后立即实验右侧背部(每隔1 min刺激一次)右后肢能运动,但5 min后不能运动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过程中,控制后肢运动的神经中枢位于_;实验时,损毁蛙脑的目的是_。(2)实验一与实验二的结果不同,表明蛙趾部硫酸刺激的感受器位于_。(3)坐骨神经中既有传入神经又有传出神经,因二者分布的位置存在差异,被麻醉的先后顺序不同。综合分析实验三和实验四,结果表明坐骨神经中的_(填“传入神经”或“传出神经”)先被麻醉剂彻底麻醉。解析: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实验分析。(1)由题干可知,该实验过程中,控制后肢运动的是低级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实验时,损毁蛙脑的目的是排除脑对脊髓反射活动的影响。(2)实验一环切掉蛙左后肢脚趾上的皮肤,实验二不做处理,两组的结果不同,表明蛙趾部硫酸刺激的感受器位于皮肤内。(3)根据反射弧:右后肢中趾皮肤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右后肢效应器,实验三每隔1 min刺激一次右后肢中趾,右后肢能运动,但3 min后不能运动,实验四每隔1 min刺激一次右侧背部,5 min后右后肢才停止运动,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坐骨神经中的传入神经先被麻醉剂彻底麻醉。答案:(1)脊髓排除脑对脊髓反射活动的影响(2)皮肤内(3)传入神经4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神经细胞受到有效刺激后产生兴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_的形式传导,在神经细胞间通过_(结构)传递。(2)神经中枢内,由多巴胺能神经元参与形成的突触,以多巴胺为递质,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起抑制作用;由胆碱能神经元参与形成的突触,以乙酰胆碱为递质,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起兴奋作用。研究认为,帕金森病患者运动神经中枢中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引起多巴胺含量_,而乙酰胆碱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持续性起_作用,导致患者肌张力增高。根据以上叙述和你学过的相关知识,理论上帕金森病的治疗思路是_。(3)研究人员认为帕金森病的发生与机体免疫有关,患者体液免疫产生的自身抗体可能导致帕金森病加重。为此研究人员进行了如下动物实验,结果见下表:注射生理盐水的正常小鼠血清注射mptp的正常小鼠血清注射生理盐水的正常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表面蛋白注射mptp的正常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表面蛋白注1.mptp是一种神经毒素,能够破坏多巴胺能神经细胞导致实验小鼠出现类似帕金森病的症状。2“”表示出现抗原抗体反应,“”表示无抗原抗体反应。正常小鼠注射mptp后,免疫系统的_分泌产生了抗mptp的抗体。实验显示,该抗体能够与小鼠的_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实验结果表明,注射mptp的正常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表面蛋白_(填“发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吉林省白城市实验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物理试卷
- 超材料声学滤波器-洞察及研究
-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含答案)
- 模板公共安全防控-洞察及研究
- 部门安全培训考核表课件
- 智能图标字体应用-洞察及研究
- 垃圾分类政策优化-洞察及研究
- 辩证唯物主义课件
- 基于区块链的跨境反光织带供应链溯源体系设计
- 基于人工智能的氟化反应条件动态优化与数字孪生系统构建
- 节水灌溉技术总结
- GB/T 818-2000十字槽盘头螺钉
- GB/T 31298-2014TC4钛合金厚板
- 口腔科中医临床诊疗技术
- itop-4412开发板之精英版使用手册
- 老年肌肉衰减综合征肌少症培训课件
- 中学生物学教学技能与实践课件
- 井喷失控事故案例教育-井筒工程处课件
- 《农产品质量安全》系列讲座(第一讲-农产品质量及安全)课件
- 日语教程单词表(任卫平版)
- 托业考试Toeic考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