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13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13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13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13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新人教版.doc_第4页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13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新人教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后限时集训(十三)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这说明()a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b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c古代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d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a妇女在农家亦有其必要的工作,“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在农隙举行,可以不至妨及农事,所以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 ,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c项与材料无关;d项材料无法体现。2(2019江门一模)以下为诗经中农业生产工具词汇出现次数的统计表,由此可知()类别词及次数整地类农具词耜(4次)、钱(1次)、镈(2次)收割类农具词铚(1次)、艾(1次)仓储类农具词场(5次)、圃(2次)、仓(3次)、庾(2次)、廪(1次)、百室(2次)a.经部要籍兼具史部文献的价值b集体农耕已经被个体农耕取代c自然经济成为主导的经济成分d铁犁牛耕的生产方式已经形成a由统计表可知,在西周时期出现了很多种农具,而这些农具在诗经中又有记载,说明诗经这部文学作品同时也具有史料记载的某些价值,故选a项;在井田制下,耕作方式是大规模简单协作,不是个体农耕,故排除b项;统计表没有提及自然经济,故排除c项;铁犁牛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故排除d项。3(2019齐齐哈尔一模)唐玄宗曾下诏:“马牛驴皆能任重致远,济人使用,先有处分,不令宰杀”,并派出御史专门“纠察”。这反映了唐代()a重农抑商政策得到了强化b对地方事务管理相当严格c刑罚严苛且涉及领域广泛d统治者对社会生产的重视d材料反映的是唐代不允许民间随意宰杀马牛驴,主要原因是利用马牛驴辅助农业生产,体现了统治者对社会生产的重视,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对牲畜的管理,没有体现重视农业轻视商业及地方事务管理,也不能反映刑罚是否严苛,故排除a、b、c三项。4(2019甘肃一模)宋朝时,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南方的开发、农作物的传播与发展,原来的作物种植结构几乎全被突破,以粟、麦为主的粮食种植结构,被以稻、麦为主的粮食种植结构所取代。其主要原因是()a稻麦轮作使耕地亩产增加b粟的产量已达传统农业极限c玉米种植面积迅速扩大d北民南迁刺激江南麦类发展a材料“以粟、麦为主的粮食种植结构,被以稻、麦为主的粮食种植结构所取代”说明稻麦轮作更能适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大大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故选a项;b项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明清时期中国开始种植玉米,故排除c项;d项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5(2019德阳二模)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松江一带“垦田凡二百万亩,大半植棉”,太仓等地“务本种稻者,不过十之二三,图利种花者则有十之七八”,嘉兴地区“物产直稻”却“每不能自给,待食于转输者十之三四”。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江南地区()a经济结构的变动b城镇化进程的加快c农业经济的衰退 d人地矛盾日益尖锐a根据材料可知,江南地区经济作物种植超过农作物,这体现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使农业经济结构发生变动,故选a项;城镇化进程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的过程,这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b项;江南地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反映的是农业经济的发展,故排除c项;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动不能体现人地矛盾,故排除d项。6(2019揭阳一模)西周晚期的一些青铜器的铭文中出现土地交换和土地买卖的记录,甚至还列出了在场作证的王室官员的名字,以作凭据。这说明了西周晚期()a土地出现私有化的趋向b宗法分封制严重破坏c青铜铸造工艺日渐成熟d井田制得到发展和完善a由材料中“土地交换和土地买卖”可知,西周晚期已出现土地私有化的趋势,故选a项;题干反映的是经济问题,不是政治问题,故排除b项;题干未反映青铜铸造的工艺,故排除c项;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不允许土地买卖,故排除d项。7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公元2年,全国已开垦的田地为827053600汉亩,人均拥有田地13.88汉亩,远低于法律规定人均可占有的土地数量100汉亩。据此可知()a农业资源得到全面开发b经济重心实现南移c土地兼并成为社会问题d土地问题亟需解决d材料“公元2年人均拥有田地13.88汉亩,远低于法律规定的人均100汉亩”说明当时土地数量偏少,不能满足农民需求,这一问题亟需解决,故选d项;材料反映不出农业资源是否得到全面开发,故排除a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到宋代才完成,汉代时期经济重心仍然在黄河流域,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地主和农民所占有土地量的百分比,故排除c项。8(2019南充二模)宋太宗曾颁发圣旨:“应典卖倚当庄宅田土,今后并立合同契四本,一付钱主,一付业主,一纳商税院,一留本县,违者论如法。”这反映了宋代()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b开始出现土地所有权登记制c已有明显产权意识d采取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c材料反映了典卖东西要“并立合同契四本”,说明宋代已经有产权意识,注意利用契约保护自己的产权,故选c项;由材料可以看出有土地买卖存在,但无法说明相当频繁,故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从宋太宗时期才开始出现土地所有权登记制,故排除b项;宋代政府不抑兼并,但不合题意,故排除d项。9(2019唐山一模)商周青铜器的制作中,逐渐形成了规矩,按规矩制作出来的范就是规范,即当今“规范”一词的原型及原意。这种按规矩操作的工艺思想,一直被延续至今,并体现在当今的各行各业之中。这说明()a规矩贯通着整个中国历史b标准化生产始于古代中国c商周青铜文化影响极深远d工艺思想渗透着人文精神c“规范”一词及制作技艺源自商周青铜器的制作且延续至今,体现了商周青铜文化影响深远,故选c项;“规范”对社会发展的诸多影响深远但不等同于贯通整个中国历史,故排除a项;标准化生产开始于西方工业革命时期,故排除b项;材料主旨与人文精神无关,故排除d项。10(2019蚌埠一模)秦统一后,对酿酒业征收重税,导致酒价极高,十倍于成本;秦律田律还规定禁止农民酿酒,沽卖取利。这些举措旨在()a使酿酒业获健康稳定的发展b杜绝贪腐奢靡之风的兴起c稳定市场秩序便利商业活动d促进农业发展和增加税收d酿酒业的发展与盛行会耗费大量的粮食,限制酿酒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进而增加整个国家的赋税收入,故选d项;严格限制酿酒业根本无益于该行业的健康发展,与杜绝贪腐奢靡没有关系,故排除a、b两项;酿酒业亦属于商业的一种,对其重税显然不利于商业活动的健康发展,故排除c项。11据天工开物记载,明代普通铁炉每炉可装矿砂2000余斤,一日出铁6次,共需矿砂万余斤,燃料使用煤炭。这反映出当时()a雇佣劳动的盛行 b生产技术停滞不前c手工业得到发展 d政府对冶铁的重视c明代炼铁中需要的铁矿砂和燃料的量比较大,这体现了明代的冶铁规模比较大,手工业得到了发展,故选c项;冶铁规模较大不能反映雇佣关系的产生,故排除a项;冶铁规模大与技术停滞不前没有关系,故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官府对冶铁的态度,故排除d项。12景德镇瓷窑性质统计表(单位:座)元代明初明末清初官窑4758346官搭民烧(窑)26941民窑220285356上表可以用来说明,元至清初()a制瓷业利润日趋下降b官营作坊垄断地位被打破c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d政府丧失了对经济的控制c材料反映出从元代到清初民窑的数量越来越多,体现出私营制瓷业发展迅速,但不能体现出制瓷业的利润,故c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能体现民窑数量上占主导,但不能说明官窑在制瓷业的垄断地位被打破,故排除b项;民窑数量增加不代表政府无法控制经济,故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摘自陶渊明桃花源记材料二亚当斯密曾说:“中国历来是世界上最富裕,也是一个最肥沃、耕耘最得法、最勤奋而人口最众多的国家然而,马可波罗在500年前游历该国的记述,与今日旅行该国者所说几乎一模一样。可能远在当日之前,这国法律与组织系统容许她聚集财富的最高程度业已到达。”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其所反映的中国古代经济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特点。(10分)(2)材料二中亚当斯密认为中国传统经济存在什么现象,试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15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良田美池桑竹”“鸡犬相闻”“阡陌交通”等信息及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马可波罗在500年前游历该国的记述,与今日旅行该国者所说几乎一模一样”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可以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进行作答。答案:(1)经济模式:自然经济(或小农经济)。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规模较小、相对封闭等。(任答4点即可)(2)现象:中国传统经济处于停滞状态。原因:农业: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农业工具与生产技术没有重大改进;手工业:仍以手工作坊为主,经营方式陈旧;商业:对外贸易渐趋萎缩等。(其他言之有理表述亦可酌情赋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春秋战国公元前338年,苏秦对秦惠文王说:“(秦国)田肥美,民殷富,沃野千里,蓄积饶多,此所谓天府(关中平原)。”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秦汉时期史记记载,“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楚越之地(指江南地区)地广人希(稀)无积聚而多贫。在当时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关中和巴蜀并称“天府之国”,这是我国西部经济发展史上最辉煌灿烂的时期唐宋时期唐初曾转东南之粟以供京师;安史之乱后,关中粮食供给,主要靠江淮及江南地区。南宋学者说:漕运之利,今称江淮,关河无闻;盐池之利,今称海盐,天下仰给,而解盐荒凉;陆海之利,今称江浙甲于天下,关陕无闻;灌溉之利,今称浙江太湖甲于天下,河渭无闻明清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东西差距进一步拉大。“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反映了东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据林文勋历史上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形成及其原因等整理根据材料,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解析:首先拟定论题,根据表格内容可知不同时期中国古代东西部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并不断发生着变化。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关中及巴蜀地区开发比较早,农耕经济处于领先地位,而到了唐宋及明清时期,中国东部及东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远远超过西部,而西部却渐渐衰落,所以围绕中国古代东西部经济发展的这些变化提出相关论题,并进行阐述,最后对阐述进行总结。答案:示例一:论题:中国古代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古代中国经济发展总体格局不断变动)春秋战国至秦汉,关中等西部地区开发早,铁器和牛耕的应用,以及水利工程大规模的兴修,农耕经济处于领先地位。隋朝大运河开凿,政治统一,海上丝绸之路发达,东部经济获得较快发展。唐代关中粮食供给,主要靠江淮及江南地区。宋代,江浙甲于天下,关陕没落,表明东部经济发展很快,西部经济渐趋衰落。明清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东西差距进一步拉大,江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