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试卷实验中学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_第1页
高二语文试卷实验中学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_第2页
高二语文试卷实验中学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_第3页
高二语文试卷实验中学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_第4页
高二语文试卷实验中学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实验中学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天津实验中学 杨永林I卷 客观部分得 分评卷人一、基础知识部分(每小题 3 分,本大题共 33 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哺(p)育 对峙(zh) 面面相觑(q) B. 模(m)样 歼(qin)灭 广袤(mo)无垠 C场(chng)院 拓(tu)片 一暴(p)十寒 D. 答(d)应 症(zhng)结 惝(tng)恍迷离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毕躬毕敬 按部就班 防患未然 雷霆万钧 B不记其数 发奋图强 和盘托出 恍然大悟 C荒谬绝伦 琅琅上口 滥竽充数 死心塌地 D. 故弄悬虚 东拼西凑 哄堂大笑 破釜沉舟3依次填入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他_不决地伫立着,缓缓回顾四周的房屋和院中的景物。 (2)他们学习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决心统筹安排,因地制宜,_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3)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她_成一个阔太太。 A迟疑 逐渐 化装 B迟疑 逐渐 化妆 C犹豫 逐步 化装 D犹豫 逐步 化妆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座破旧的庙宇如今装修一新,看起来古朴庄严,气宇轩昂。 B关于李自成的传说,有不少地方是混和着穷苦百姓的感情和希望的,真实的事情未必都被众人知道,而哄传的故事未必不含虚构的、添枝加叶的地方。 C他这样做自以为很稳妥,其实是如履薄冰,稍不注意就会出现错误。 D在婚礼上,本来巧舌如簧的他却紧张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 中国人民自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之后,中国的革命就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从胜利走向胜利。 B我们要改革和完善符合科学技术发展客观规律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技同经济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科技新体制。 C. 乍得总统哈布雷十四日说,乍得政府希望与利比亚谈判,以寻求解决两国间的矛盾。 D. 古往今来,凡成才者,没有一个不承受压力的。没有压力,难以成才;但决不是只要施加压力,就能使人成才。6在下列文字横线上,填入恰当文句使之与上文衔接,最好的一句是( )崇山峻岭,比起人来,总是高大雄伟的,人站在它面前不过是颗芝麻粒儿。但人们总是踏山于脚下,哪怕它是高山之王珠穆朗玛峰。人为攀登而欣喜,_。 A. 因为,他们又一次用自己的坚实步履证明了人类的伟大,理想的崇高。 B. 山,却冥然不觉,没有灵性的高大,不过是一堆土石。 C. 同时,他们更深深地感谢:山,多亏您提供了大展雄姿的舞台! D山,却缄默不语因为它知道,衬托别人,奉献自身是光荣的。7下面这首词应属哪一个词牌(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A沁园春 B江城子 C卜算子 D水调歌头阅读课内文段,完成89题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太后不肯,大臣强谏 强:竭力B至而自谢 谢:道歉C乃自强步 强:勉强D少益耆食 益:更加9下列句中“而“与“太后盛气而揖之”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老妇恃辇而行 B蟹六跪而鳌 C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0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赵氏求救于齐和于身也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君畏匿之,恐惧殊甚A不同相同 B相同相同 C不同不同 D相同不同11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是( ) 日食饮得无衰乎 少益耆食,和于身也A每天的饮食能够不减少吧?稍微渐渐喜欢东西,对于身体很有益。 B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逐渐地增加食量,对于身体很有益。 C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稍微渐渐地喜欢吃东西,对于身体很有益。 D每天的饮食能够不减少吧?逐渐地增加食量,对于身体有好处。 二、读下面的诗,完成1213题(每小题 3 分,本大题共 6 分) 红 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融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12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与众不同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的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1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 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 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 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三、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每小题 3 分,本大题共 12 分)文艺作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复合体,具有两重性,而文艺的商品性是外在的、低层次的属性,非商品性和反商品性是它内在的高层次的属性。文艺的矛盾品格在古典时代还未显示出来,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尚未形成,文艺也未商品化,同时文艺的娱乐性、意识形态性和审美性也未分化。古典时代文艺被看作是一个和谐完美的整体。其实,文艺内在矛盾仍然存在,只不过被抑制、掩盖住了。中国古代讲“文以载道”,计划经济时代讲“文艺为政治服务”,就是以意识形态性来制约娱乐性、审美性。西方近代文艺思潮强调文艺的审美性和意识形态性,而娱乐性仍处于从属地位,并与文艺的意识形态性、审美性分离,成为文艺的基本属性之一。于是,文艺的品性发生分裂,它不再是和谐完美的整体,形成了以娱乐性为主的俗文学、俗艺术和以审美为主的纯文学、高雅艺术。当然,在前市场经济时代,文艺也有雅俗之分,但远没有达到市场经济时代这样严重的对立。 应当说,文艺的商品化是历史的进步,在前市场经济时代,文艺依附于政治伦理,作家艺术家依附于国家、权贵,不能获得文品和人格的独立,而且,文艺脱离大众,成为上层社会的专利。只有文艺的商品化,经过一般中介物的中介,才打破等级界限,成为大众消费的精神产品,获得普及。同时,文艺以其娱乐性(当然也还有审美性)为大众所推崇,从而摆脱了作为政治伦理的婢女的屈辱地位,获得独立发展。 但是,另一方面又必须承认,文艺的商品化也有其消极方面,文艺的本质是“自由的精神产品”,它与市场经济处于深刻的对立之中,文艺的商品化虽然使作家、艺术家摆脱人身依附关系,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异化对商品的依赖关系。金钱可能腐蚀作家、艺术家,诱使其放弃审美理想,消磨其艺术个性,成为精神上的雇佣劳动者,这必然损害文艺的审美品格和社会价值。文艺的商品化在带来俗文学、俗艺术繁荣的同时,也造成了纯文学、严肃文学或高雅艺术的困顿。14第一段中所说的“文艺的两重性”指的是( )A 有商品性的,有艺术性的。B 有商品性的,有非商品性的和反商品性的。C 有非商品性的,有艺术性的。D 有商品性的,有反商品性的。15使“文艺的品性发生裂变”的原因主要是( )A 古典时代的“文以载道”。B 计划经济时代的“文艺为政治服务”。C 前市场经济时代的“雅俗之分”。D 市场经济时代文艺的商品化与文艺本质的严重对立。16下列对文艺商品化的看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文艺的商品化,使作家、艺术家摆脱人身的依附关系。B 文艺的商品化及文艺的娱乐性,使文艺成为大众消费的精神产品,获得普及,为大众所推崇。C 文艺的商品化,使作家、艺术家对商品形成依赖关系,成为精神上的雇佣劳动者。D 文艺商品化,造成了纯文学、严肃文学或高雅艺术陷入困顿。17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全文论述了作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复合体的文艺,具有两重性。B古典时代,由于未商品化,同时文艺的娱乐性、意识形态性和审美性未分化,因此,古典时代的文艺是一个和谐完美的整体。C“文艺为政治服务”的说法是用意识形态来制约娱乐性、审美性。D市场经济使文艺商品化,从历史发展看是一种进步,但就文艺的本质看,与市场经济存在深刻的矛盾。四、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821题。(每小题 3 分,本大题共 12 分)吴履,字德基,兰溪人。少受业于闻人梦吉,通春秋诸史。李文忠镇浙东,聘为郡学正。久之,举于朝,授南康丞。南康俗悍,谓丞儒也,易之。居数月,摘发奸伏如老狱吏,则皆大惊,相率敛迹。履乃改崇宽大,与民休息。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捕之不获,怒,尽絷其乡邻。履阅狱问故,立释之,乃白以中。以中益怒,曰:“丞慢我。”履曰:“犯公者,一人耳,其邻何罪?今絷者众,而捕未已,急且有变,奈何?”以中意乃解。邑有淫祠,每祀辄有蛇出户,民指为神。履缚巫责之,沉神像于江,淫祠遂绝。为丞六年,百姓爱之。迁安化知县。大姓易氏保险自守,江阴侯吴良将击之,召履计事。履曰:“易氏逃死耳,非反也,招之当来。不来,诛未晚。”良从之,易氏果至。良欲籍农故为兵者,民大恐。履曰:“世清矣,民安于农。请籍其愿为兵者,不愿可勿强。”迁潍州知州。山东兵常以牛羊代秋税,履与民计曰:“牛羊有死瘠患,不若输粟便。”他日,上官令民送牛羊之陕西,他县民多破家,潍民独完。会改州为县,召履还,潍民皆涕泣奔送。履遂乞骸骨归。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康俗悍,谓丞儒也,易之。易:轻视。B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詈:辱骂。C以中益怒,曰:“丞慢我。”慢:诋毁。D他县民多破家,潍民独完。完:保全。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今絷者从,而捕未已。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A急且有变,奈何?吾攻赵,旦暮且下。B每祀辄有蛇出户。太守与客来饮此于此,饮少辄醉。C山乐兵常以牛羊代秋税。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D20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吴履“改崇宽大”的一组是( )履阅狱问故,立释之,乃白以中。今絷者众,而捕未已,急且有变,奈何?履缚巫责之,沉神像于江,淫祠遂绝。履曰:“不来,诛未晚。”良从之,易氏果至。请籍其愿为兵者,不愿可勿强。召履还,潍民皆涕泣奔送。ABCD2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履自幼熟读史书,曾被聘为浙东郡学正,后转任南康丞。为了改变南康当地的凶悍习俗,他着力打击奸人恶事,起到了重要的威慑作用。B知县周以中巡视时受人冒犯,一怒之下拘捕多人,吴履晓以利害,平息他的怒气,释放了乡邻;又用缚责巫人、丢弃神像的方式断绝了淫祠。C吴履任安化知县时,安抚大姓易氏,避免了一场反叛,保住了地方的安定;他又鼓励农事,募兵时只登记招收愿为兵者,消除了百姓的恐慌。D吴履任潍州知州后,常以百姓为念。鉴于牛羊容易生病死亡,他改变了以牛羊代秋税的做法。这种变化使得潍地民众的财产未受任何损失。 II卷 主观部分得 分评卷人五、(本大题共 11 分)2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1)易氏逃死耳,非反也。 译文: (2)良欲籍农故为兵者,民大恐。 译文: 23任选六句默写(6分) (1)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 ,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 ,受下赏。“ (2)看万山红遍, , ,百舸争流。 (3)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 。能不忆江南?得 分评卷人六、阅读文章回答问题(本大题共 9分)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节选)郁达夫(1935年4月)在四千余年古国的中国,散文的内容自然早已发达到了五花八门,无以复加。我们只须一翻开桐城派正宗的古文辞类纂注来看,曰论辨,曰序跋,曰奏议一直到辞赋哀祭之类,它的内容真富丽错综,活像一部二十四史零售的百货商店。这一部古文辞类纂所以风行二百余年,到现在还有人在那里感激涕零的理由,一半虽在它的材料的丰富,但一半也在它的分门别类,能以一个类名来决定内容。但言为心声,人心不同又各如其面,想以外形的类似而来断定内容的全同,是等于医生以穿在外面的衣服而来推论人体的组织;我们不必引用近代修辞学的分类来与它对比,就有点觉得靠不住了。所以近代的选家就更进了一步,想依文章本体的内容,来分类而辨体。于是乎近世论文章内容者,就又把散文分成了描写、叙事、说明、论理的四大部类;还有人想以实写、抒情、说理的三项来包括。从文章的本体来看,当然是以后人分类方法为合理而简明;但有些散文,是既说理而又抒情,或再兼以描写记叙的,到这时候,你若想把它们来分类合并,当然又觉得困难百出了,所以我们来论散文的内容,就打算先避掉这分类细叙的方法。我以为一篇散文的最重要的内容,第一要寻这“散文的心”;照中国旧式的说法,就是一篇的作意,大约就是这“散文的心”了。有了这“散文的心”,然后方能求散文的体,就是如何能把这心尽情地表现出来的最适当的排列与方法。到了这里,文字的新旧等工具问题,方始出现。中国古代的国体组织,社会因袭,以及宗族思想等等,都是先我们之生而存在的一层固定的硬壳。这一层硬壳上的三大厚柱,叫作尊君、卫道与孝亲;经书所教的是如此,社会所重的亦如此,我们不说话不行事则已,若欲说话行事,就不能离反这三条教条,做文章的时候,自然更加要严守着这些古圣昔贤的明训了。这些就是从秦汉以来的中国散文的内容,就是我所说的从前的“散文的心”。 从前的散文的心是如此,从前的散文的体也是一样。行文必崇尚古雅,模范须取诸六经;不是前人用过的字,用过的句,绝对不能任意造作,甚至于之乎也者等一个虚字,也要用得确有出典,呜呼嗟夫等一声浩叹,也须古人叹过才能启口。此外的起承转合,伏句提句结句等种种法规,更加可以不必说了,一行违反,就不成文;你想,在这两重械梏之下,我们还写得出好的散文来么?注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编,选录战国至清代古文辞赋。24第一段有三个加线字和序号标出的“内容”,它们的所指是否相同?(3分)答:和_。 和_。 和_。25文中的“两重械梏”分别指的是什么?(4分)答:第一重指_。(不超过8个字)第二重指_。(不超过14个字)26中国新文学的散文的“心”,根据选文推断下列说法中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2分)A.散文应该表现作者个性 B.散文应该内容形式统一C.散文应该反对封建教条 D.散文应该反映民族文化E.散文应该突破两重械梏 七、语言运用(7分) 27在下文空缺处填上相关的句子,使前后文意连贯,构成排比句。(4分)生活是一部教科书。在这本书上,我学到了许多东西:在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我学会了坚韧;_,_;_;_。28用“我”作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不得改变原意。(3分) 那幅肖像画据说出自名人之手,我左看右看,横看竖看,它的“名气”我始终品味不出来。改句:_八 作文(60分) 29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久居河边的一只青蛙,对自己的走路方式极为不满,四条腿用力,一蹦一跳的,看那些人,两腿直立行走,又高级又潇洒,要能像人那样走路该有多幸福啊! 于是,青蛙不停地到河边寺庙去拜佛许愿,盼望有朝一日能像人一样走路。年复一年,青蛙的诚意终于打动了神灵,青蛙的愿望实现了。 青蛙骄傲地站了起来,迈开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