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第一编 第五章《孟子》《庄子》与春秋战国诸子散文.ppt_第1页
07第一编 第五章《孟子》《庄子》与春秋战国诸子散文.ppt_第2页
07第一编 第五章《孟子》《庄子》与春秋战国诸子散文.ppt_第3页
07第一编 第五章《孟子》《庄子》与春秋战国诸子散文.ppt_第4页
07第一编 第五章《孟子》《庄子》与春秋战国诸子散文.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 孟子 庄子 与春秋战国诸子散文 第五章 孟子 庄子 与春秋战国诸子散文 第一节 老子 孙子 论语 墨子 第二节 孟子 第三节 庄子 第四节 荀子 韩非子 第一节 老子 孙子 论语 墨子 第一节 老子 孙子 论语 墨子 一 老子与 老子 二 孙武与 孙子 三 孔子与 论语 四 墨子与 墨子 一 老子与 老子 老聃 春秋后期楚国苦县人 曾为周王朝 守藏室之史 今本 老子 八十一章 五千余言 当是战国时人修订之本 而其原始本很可能成于春秋后期 老子的哲学 老子 是一部智慧之书 该书在万事万物的运行变化中提升出 道 的范畴 阐述了 道 所支配的具体事物二元对立又相互转化的普遍规律 提出了一系列以静制动 以退为进 以柔克刚 以无为为有为的治世方略和处世哲学 集中显示了老子朴素辩证的哲学精髓和笃静守柔的人生智慧 老子 的文体 老子 各章多为箴言体 含蕴深厚的哲理凝练于简洁 规整而富于韵律的语句中 既耐人寻味 又便于吟咏 老子 的表述也时有比喻 诸如 治大国 若烹小鲜 第六十章 天网恢恢 疏而不失 第七十三章 等即是 有些章的用喻更组合为由具体上升到一般的结构 显示出归纳 概括 深化的思理过程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二 孙武与 孙子 孙武 春秋末年齐国人 与孔子同时而稍早 孙子 后称 孙子兵法 是一部专门探讨军事问题的兵书 涉及到作者的战争观念 战略思想 具体作战指导原则以及治军理论 显示了其谨争慎战 崇谋尚智和将善兵能的基本思想 形成了许多精到且传世久远 家喻户晓的格言警句和成语 孙子 的行文特点 孙子 行文如其用兵 既追求整齐划一 用众如用寡 又追求奇谲多变 其语句整齐 富于节奏又变化多端 计篇 主孰有道 将孰有能 天地孰得 法令孰行 势篇 乱生于治 怯生于勇 弱生于强 治乱 数也 勇怯 势也 强弱 形也 孙子 的行文特点 孙子兵法 以思维严谨 用词准确为特征 但有时为加强表达效果 也偶用比喻或夸张 其疾如风 其徐如林 侵掠如火 不动如山 难知如阴 动如雷霆 军争篇 还有的比喻已经是援事援状说事 有了某种寓言意味 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 当其同舟而济而遇风 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九地篇 三 孔子与 论语 孔子 前551 前479 名丘 字仲尼 春秋末年鲁陬邑 今山东曲阜 人 论语 即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专门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 凡二十篇 篇中又分若干章节 不相连属 篇章之间内容安排比较散乱 尚未经过有机组篇和构思 论语 的文学特征 作为语录体散文 论语 以记言为主 常常只以 子曰 形式单纯记录孔子言论 成为展示孔子思想的一种方式在记述说话人言谈话语的同时 还记下了当时的对话过程和具体情景 从而形成一些曲折有致 风趣幽默的记述片段 樊迟问仁 子曰 爱人 问知 子曰 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 举直错诸枉 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 见子夏曰 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 知 子曰 举直错诸枉 能使枉者直 何谓也 子夏曰 富哉言乎 舜有天下 选于众 举皋陶 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 选于众 举伊尹 不仁者远矣 论语 的文学特征 首先 论语 所记人物说话多言近旨远 言简意深 话语不多 用词平易 却含蕴丰厚 极耐寻思和咀嚼 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 君子不忧不惧 曰 不忧不惧 斯谓之君子已乎 子曰 内省不疚 夫何忧何惧 论语 的文学特征 其次 论语 中人物说话还时用比方 使对话形象 风趣 亦因此而颇耐寻味 子贡曰 有美玉于斯 韫匵而藏诸 求善贾而沽诸 子曰 沽之哉 沽之哉 我待贾者也 论语 的文学特征 再次 论语 中人物语言虽多出于本色记述 具有口语化特点 但有些表述自然形成排比 对仗等箴言体常有句式 具有凝练 规整之美 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子罕 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 卫灵公 孔子观水图 四 墨子与 墨子 春秋末期 墨家与儒家并称 显学 墨子 一书为墨家学派的言论总集 墨子 文章文体不一 有论有记 其中议论文的特点是语言质朴 反复申说 明白晓畅 墨子 的文学特征 首先 墨子与人对话随口比方 动辄用譬喻 子墨子怒耕柱子 耕柱子曰 我毋俞于人乎 子墨子曰 我将上大行 驾骥与羊 子将谁驱 耕柱子曰 将驱骥也 子墨子曰 何故驱骥也 耕柱子曰 骥足以责 子墨子曰 我亦以子为足以责 其次 墨子与人对话已开始具有辩论色彩 公输 通篇完整记述了墨子至楚巧妙制止公输盘造云梯攻打宋国的故事 对话精彩 具有一定的情节性 叙事也颇曲折生动 在 墨子 中是比较独特的一篇 第二节 孟子 第二节 孟子 一 孟子及 孟子 二 孟子 的对话论辩艺术三 孟子 的描摹 一 孟子及 孟子 孟子 前385 前304 名轲 战国中期邹 今山东邹城 人 受业子思之门人 孟子 一书是由孟子与其门生共同述作 弟子笔录整理而成 成书于战国中期 体例虽仿 论语 仍采用语录体 但全书首尾一贯 篇幅加长 有了一定著作意识 仁政 和 性善 桀纣之失天下也 失其民也 离娄上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尽心下 施仁政于民 省刑罚 薄税敛 深耕易耨 梁惠王上 孟子道性善 言必称尧舜 滕文公上 二 孟子 的对话论辩艺术 予岂好辩哉 予不得已也 滕文公下 孟子 文章不似 论语 简炼含蓄 也不以严谨见长 但锋利流畅 富于激情 具有明快奔放 滔滔雄辩的风格特点 首先 在于先声夺人 辞以气胜 王 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 万乘之国 弑其君者 必千乘之家 千乘之国 弑其君者 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 千取百焉 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 不夺不厌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 何必曰利 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 我知言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其次 在于十分讲究论辩手段和技巧 齐宣王问曰 汤放桀 武王伐纣 有诸 孟子对曰 于传有之 曰 臣弑其君 可乎 曰 贼仁者谓之贼 贼义者谓之残 残贼之人谓之 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 未闻弑君也 梁惠王下 第三 极喜随口设喻 使所论深入浅出 明白易晓 孟子对曰 王好战 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 兵刃既接 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 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 则何如 孟子 梁惠王上 以若所为 求若所欲 犹缘木而求鱼也 孟子 梁惠王上 三 孟子 的描摹 首先是语气逼真 人物语言富于情感和个性 其次是描写生动 人物举止惟妙惟肖 第三节 庄子 第三节 庄子 一 庄周与 庄子 二 庄子 的寓言艺术三 庄子 的怪异浪漫 一 庄周与 庄子 庄子 名周 宋之蒙 今河南商丘 人 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 活动年代大约在战国中期 终其一生 除短暂做过漆园吏外 不曾再出仕为官 庄子 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说理散文集 今见三十三篇 分内篇七篇 外篇十五篇 杂篇十一篇 为晋郭象选注本 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周自著 外杂篇为庄派后学对庄周思想的阐发 文章写成于战国中期和后期 全书基本属于一个思想体系 有大致统一的写作风格 一 庄周与 庄子 庄子 一书集中表述了庄周及庄子学派的哲学思想 庄学在精神 心理层面上齐万物 一死生 忘却大千世界种种差异和不平 获得心灵解脱和自由 基于对 道 的体认 庄学崇尚 无为 二 庄子 的寓言艺术 寓言 是 庄子 全书有意使用的一种基本话语形式 即将抽象哲理寓于角色表述和形象描绘之中 几乎满篇都是 杜撰 出来的人物 故事 场面 情节 著书十余万言 大抵率寓言也 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 庄子 因此而成为先秦诸子中最富形象性和艺术创造性的一部著作 涸辙之鲋 寄寓型 寓言 借他人之口直接阐述自己观点 颜回曰 回益矣 仲尼曰 何谓也 曰 回忘仁义矣 曰 可矣 犹未也 他日 复见 曰 回益矣 曰 何谓也 曰 回忘礼乐矣 曰 可矣 犹未也 他日 复见 曰 回益矣 曰 何谓也 曰 回坐忘矣 仲尼蹴然曰 何谓坐忘 颜回曰 堕肢体 黜聪明 离形去知 同于大通 此谓坐忘 大宗师 象征型 寓言 哲理蕴含在形象和具体事物之中 形象与意义构成完整比喻关系 从而具有象征意味 南海之帝为儵 北海之帝为忽 中央之帝为浑沌 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 浑沌待之甚善 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 曰 人皆有七窍 以视听食息 此独无 尝试凿之 日凿一窍 七日而浑沌死 应帝王 故事型 寓言 即通过讲述故事隐喻哲理 比 象征型 寓言更富情节性 哲理也蕴含在描写之中 却不必与形象构成直接比喻关系 桓公田于泽 管仲御 见鬼焉 公抚管仲之手曰 仲父何见 对曰 臣无所见 公反 诶诒为病 数日不出 齐士有皇子告敖者曰 公则自伤 鬼恶能伤公 桓公曰 然则有鬼乎 曰 有 泽有委蛇 公曰 请问委蛇之状何如 皇子曰 委蛇 其大如毂 其长如辕 紫衣而朱冠 其为物也恶 闻雷车之声 则捧其首而立 见之者殆乎霸 桓公冁然而笑曰 此寡人之所见者也 于是正衣冠与之坐 不终日而不知病之去也 达生 三 庄子 的怪异浪漫 首先 庄子 哲学物我合一 在以寓言表述哲理中也混同天人 于是常常运用丰富想象 赋予万事万物以鲜活生命 从而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的非现实世界 埳井之蛙谓东海之鳖 栎树语匠石 髑髅语庄子 罔两问景 夔怜蚿 蚿怜蛇 蛇怜风 风怜目 目怜心 三 庄子 的怪异浪漫 其次 思接千里 傲睨古今 俯瞰宇宙的 庄子 还极尽夸张变形之能事 将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做极度夸大或缩小的描写 以产生惊警动人的强烈效果 北冥有鱼 其名为鲲 鲲之大 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 其名为鹏 鹏之背 不知其几千里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 以五百岁为春 五百岁为秋 上古有大椿者 以八千岁为春 八千岁为秋 有国于蜗之左角者 曰触氏 有国于蜗之右角者 曰蛮氏 时相与争地而战 伏尸数万 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第四节 荀子 韩非子 第四节 荀子 韩非子 一 荀子与 荀子 二 韩非与 韩非子 三 赋篇 成相篇 与 说林 储说 一 荀子与 荀子 荀子 前325 前238 名况 字卿 又称孙卿 战国后期赵国人 儒家学派又一重要代表 他于孔子学说亦确有继承发展之处 但更有以儒学为主兼采各家的特点 荀子的思想 政治上 荀子强调礼治 但已打破周礼世袭出身的等级贵贱 礼治需兼法治而行 尚贤使能与赏功罚过并施 王道 霸道 兼重 人性问题上 与孟子 性善论 相对 荀子主张 性恶论 礼的作用即在于 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 的论说文章也呈现为严谨 周到 细密的文风特点 首先 主题明晰直露 其次 长于对论题全面周密地展开论证 注意运用分析 综合等种种方法 尤其善于从问题的各个层面 角度和正反方面分别加以解剖说明 再次 文章结构谨严 语句整齐 从而给人以严谨规范之感 另外 使事用典多连用 形式 多以排比对仗句式出之 并不展开叙述描写 从而给人以思维细密 形式整齐之感 二 韩非与 韩非子 韩非 前280 前233 战国末期韩国 今河南中部 人 为韩之诸公子 受学于荀子 法家学派的重要代表 韩非子 今见五十五篇 建构了以法为本 法术势结合的法家学说体系 尤以具体论述治国驭臣之术及社会历史观为其内容的基本特色 范曾绘韩非子像 韩非子的思想 商鞅尚 法 申不害尚 术 慎到尚 势 韩非融合三家遂成法学集成 韩非主张法术势应配合使用 君无术则弊于上 臣无法则乱于下 此不可一无 皆帝王之具也 定法 此套法术学说的基础是社会进化历史观 圣人应该 不期修古 不法常可 论世之事 因为之备 五蠹 韩非子 的文章也犀利峻峭 长于面面分析 层层剖剥 鞭辟入里 直指要害 首先 一如 荀子 说理的全面周到 且更着力全方位捕捉问题的各个侧面和各种可能 其次 说理必持之有故 且为加强可靠程度 论据必出于历史事实 现实故事和写实譬喻 几无玄想和虚夸 再次 其文章的更大特点还在于善于对问题进行逻辑分析 三 赋篇 成相篇 与 说林 储说 赋篇 成相篇 是 荀子 中用韵文写成的文学作品 请成相 世之殃 愚暗愚暗堕贤良 人主无贤 如瞽无相 何怅怅 治之经 礼与刑 君子以修百姓宁 明德慎罚 国家既治 四海平 三 赋篇 成相篇 与 说林 储说 说林 储说 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