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安全策略浅议3.doc_第1页
计算机网络安全策略浅议3.doc_第2页
计算机网络安全策略浅议3.doc_第3页
计算机网络安全策略浅议3.doc_第4页
计算机网络安全策略浅议3.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安全日益成为人们的焦点,计算机病毒作为计算机安全的主要威胁,正在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因为在网络上,面临名目繁多的计算机病毒威胁计算机病毒将导致计算机系统瘫痪,程序和数据严重破坏,使网络的效率和作用大大降低,使许多功能无法使用或不敢使用。层出不穷的各种各样的计算机病毒活跃在各个网络的每个角落,如近几年的“冲击波”、“震荡波”、“熊猫烧香病毒”给我们的正常工作已经造成过严重威胁。下面就计算机网络存在的安全隐患及相关策略进行探讨分析。关键字:网络安全 、病毒 Abstract With the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has developed rapidly, the network security is to be the focus of the computer virus computer security, as the major threats are attracted wide attention. because the internet, the face of various kinds of computer viruses threat to the computer virus will lead to a computer system paralysis, procedures and data serious damage to network efficiency and reduced significantly, many function was unable to use or not to use. Endless variety of computer virus active in the network every nook and cranny of the past few years, such as the dreaded combusted blast wave, shock wave, panda and viruses to our work has been a serious threat. the following is the existence of a computer network to explore and related policy analysis. Keyword : network security : virus1.1 病毒的定义、分类41.1.(3)木马病毒、黑客病毒51.1.(5)宏病毒61.1.(7)病毒种植程序病毒61.1.(9)玩笑病毒71.2 病毒的产生71.3病毒的攻击发展过程81.3(1) DOS引导阶段81.3(2) DOS可执行阶段81.3.(4) 幽灵、多形阶段91.3.(5) 生成器,变体机阶段91.3.(6) 网络,蠕虫阶段91.3.(7) 视窗阶段91.3(9) 邮件炸弹阶段91.4 计算机病毒攻击事件101.4.(1) Elk Cloner(1982年)101.5 特例病毒(熊猫烧香、CIH病毒)121.5.1 熊猫烧香的定义特点及危害12计算机网络安全策略浅议 一、计算机网络存在的病毒威胁分析 近年来随着Internet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资源的损失和破坏,不但会造成资源和财富的巨大浪费,而且有可能造成社会性的灾难,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计算机病毒的威胁日益严重,反病毒的任务也更加艰巨了。1988年11月2日下午5时1分59秒,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计算机科学系研究生,23岁的莫里斯(Morris)将其编写的蠕虫程序输入计算机网络,致使这个拥有数万台计算机的网络被堵塞。这件事就像是计算机界的一次大地震,引起了巨大反响,震惊全世界,引起了人们对计算机病毒的恐慌,也使更多的计算机专家重视和致力于计算机病毒研究 1.1 病毒的定义、分类计算机病毒(Computer Virus)在1.1 病毒的定义、分类41.1.(3)木马病毒、黑客病毒51.1.(5)宏病毒61.1.(7)病毒种植程序病毒61.1.(9)玩笑病毒61.2 病毒的产生71.3病毒的攻击发展过程71.3(1) DOS引导阶段81.3(2) DOS可执行阶段81.3.(4) 幽灵、多形阶段81.3.(5) 生成器,变体机阶段81.3.(6) 网络,蠕虫阶段91.3.(7) 视窗阶段91.3(9) 邮件炸弹阶段91.4 计算机病毒攻击事件91.4.(1) Elk Cloner(1982年)101.5 特例病毒(熊猫烧香、CIH病毒)121.5.1 熊猫烧香的定义特点及危害12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被明确定义,病毒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 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而在一般教科书及通用资料中被定义为:利用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的缺陷,由被感染机内部发出的破坏计算机数据并影响计算机正常工作的一组指令集或程序代码 。计算机病毒最早出现在70年代 David Gerrold 科幻小说 When H.A.R.L.I.E. was One.最早科学定义出现在 1983:在Fred Cohen (南加大) 的博士论文 “计算机病毒实验”“一种能把自己(或经演变)注入其它程序的计算机程序”启动区病毒,宏(macro)病毒,脚本(script)病毒也是相同概念传播机制同生物病毒类似.生物病毒是把自己注入细胞之中。 1.1.(1)系统病毒系统病毒的前缀为:Win32、PE、Win95、W32、W95等。这些病毒的一般共有的特性是可以感染windows操作系统的 *.exe 和 *.dll 文件,并通过这些文件进行传播。如CIH病毒。 1.1.(2)蠕虫病毒蠕虫病毒的前缀是:Worm。这种病毒的共有特性是通过网络或者系统漏洞进行传播,很大部分的蠕虫病毒都有向外发送带毒邮件,阻塞网络的特性。比如冲击波(阻塞网络),小邮差(发带毒邮件) 等。 1.1.(3)木马病毒、黑客病毒木马病毒其前缀是:Trojan,黑客病毒前缀名一般为 Hack 。木马病毒的共有特性是通过网络或者系统漏洞进入用户的系统并隐藏,然后向外界泄露用户的信息,而黑客病毒则有一个可视的界面,能对用户的电脑进行远程控制。木马、黑客病毒往往是成对出现的,即木马病毒负责侵入用户的电脑,而黑客病毒则会通过该木马病毒来进行控制。现在这两种类型都越来越趋向于整合了。一般的木马如QQ消息尾巴木马 Trojan.QQ3344 ,还有大家可能遇见比较多的针对网络游戏的木马病毒如 Trojan.LMir.PSW.60 。这里补充一点,病毒名中有PSW或者什么PWD之类的一般都表示这个病毒有盗取密码的功能(这些字母一般都为“密码”的英文“password”的缩写)一些黑客程序如:网络枭雄(Hack.Nether.Client)等。 1.1.(4)脚本病毒脚本病毒的前缀是:Script。脚本病毒的共有特性是使用脚本语言编写,通过网页进行的传播的病毒,如红色代码(Script.Redlof)。脚本病毒还会有如下前缀:VBS、JS(表明是何种脚本编写的),如欢乐时光(VBS.Happytime)、十四日(Js.Fortnight.c.s)等。 1.1.(5)宏病毒其实宏病毒是也是脚本病毒的一种,由于它的特殊性,因此在这里单独算成一类。宏病毒的前缀是:Macro,第二前缀是:Word、Word97、Excel、Excel97(也许还有别的)其中之一。凡是只感染WORD97及以前版本WORD文档的病毒采用Word97做为第二前缀,格式是:Macro.Word97;凡是只感染WORD97以后版本WORD文档的病毒采用Word做为第二前缀,格式是:Macro.Word;凡是只感染EXCEL97及以前版本EXCEL文档的病毒采用Excel97做为第二前缀,格式是:Macro.Excel97;凡是只感染EXCEL97以后版本EXCEL文档的病毒采用Excel做为第二前缀,格式是:Macro.Excel,以此类推。该类病毒的共有特性是能感染OFFICE系列文档,然后通过OFFICE通用模板进行传播,如:著名的美丽莎(Macro.Melissa)。 1.1.(6)后门病毒后门病毒的前缀是:Backdoor。该类病毒的共有特性是通过网络传播,给系统开后门,给用户电脑带来安全隐患。 1.1.(7)病毒种植程序病毒这类病毒的共有特性是运行时会从体内释放出一个或几个新的病毒到系统目录下,由释放出来的新病毒产生破坏。如:冰河播种者(Dropper.BingHe2.2C)、MSN射手(Dropper.Worm.Smibag)等。 1.1.(8)破坏性程序病毒 破坏性程序病毒的前缀是:Harm。这类病毒的共有特性是本身具有好看的图标来诱惑用户点击,当用户点击这类病毒时,病毒便会直接对用户计算机产生破坏。如:格式化C盘(Harm.formatC.f)、杀手命令(Harm.Command.Killer)等。 1.1.(9)玩笑病毒玩笑病毒的前缀是:Joke。也称恶作剧病毒。这类病毒的共有特性是本身具有好看的图标来诱惑用户点击,当用户点击这类病毒时,病毒会做出各种破坏操作来吓唬用户,其实病毒并没有对用户电脑进行任何破坏。如:女鬼(Joke.Girl ghost)病毒。 1.1.(10)捆绑机病毒捆绑机病毒的前缀是:Binder。这类病毒的共有特性是病毒作者会使用特定的捆绑程序将病毒与一些应用程序如QQ、IE捆绑起来,表面上看是一个正常的文件,当用户运行这些捆绑病毒时,会表面上运行这些应用程序,然后隐藏运行捆绑在一起的病毒,从而给用户造成危害。如:捆绑QQ(Binder.QQPass.QQBin)、系统杀手(Binder.killsys)等。以上为比较常见的病毒前缀,有时候我们还会看到一些其他的,但比较少见,这里简单提一下:DoS:会针对某台主机或者服务器进行DoS攻击;Exploit:会自动通过溢出对方或者自己的系统漏洞来传播自身,或者他本身就是一个用于Hacking的溢出工具;HackTool:黑客工具,也许本身并不破坏你的机子,但是会被别人加以利用来用你做替身去破坏别人。你可以在查出某个病毒以后通过以上所说的方法来初步判断所中病毒的基本情况,达到知己知彼的效果。在杀毒无法自动查杀,打算采用手工方式的时候这些信息会给你很大的帮助。1.2 病毒的产生 病毒不是来源于突发或偶然的原因。一次突发的停电和偶然的错误,会在计算机的磁盘和内存中产生一些乱码和随机指令,但这些代码是无序和混乱的,病毒则是一种比较完美的,精巧严谨的代码,按照严格的秩序组织起来,与所在的系统网络环境相适应和配合起来,病毒不会通过偶然形成,并且需要有一定的长度,这个基本的长度从概率上来讲是不可能通过随机代码产生的。现在流行的病毒是由人为故意编写的,多数病毒可以找到作者和产地信息,从大量的统计分析来看,病毒作者主要情况和目的是:一些天才的程序员为了表现自己和证明自己的能力,出于对上司的不满,为了好奇,为了报复,为了祝贺和求爱,为了得到控制口令,为了软件拿不到报酬预留的陷阱等当然也有因政治,军事,宗教,民族专利等方面的需求而专门编写的,其中也包括一些病毒研究机构和黑客的测试病毒 1.3病毒的攻击发展过程 在病毒的发展史上,病毒的出现是有规律的,一般情况下一种新的病毒技术出现后,病毒迅速发展,接着反病毒技术的发展会抑制其流传。操作系统升级后,病毒也会调整为新的方式,产生新的病毒技术。它可划分为: 1.3(1) DOS引导阶段1987年,计算机病毒主要是引导型病毒,具有代表性的是“小球”和“石头”病毒。当时的计算机硬件较少,功能简单,一般需要通过软盘启动后使用.引导型病毒利用软盘的启动原理工作,它们修改系统启动扇区,在计算机启动时首先取得控制权,减少系统内存,修改磁盘读写中断,影响系统工作效率,在系统存取磁盘时进行传播;1989年,引导型病毒发展为可以感染硬盘,典型的代表有“石头2”; 1.3(2) DOS可执行阶段1989年,可执行文件型病毒出现,它们利用DOS系统加载执行文件的机制工作,代表为“耶路撒冷”,“星期天”病毒,病毒代码在系统执行文件时取得控制权,修改DOS中断,在系统调用时进行传染,并将自己附加在可执行文件中,使文件长度增加。1990年,发展为复合型病毒,可感染COM和EXE文件。 1.3.(3) 伴随、批次型阶段1992年,伴随型病毒出现,它们利用DOS加载文件的优先顺序进行工作,具有代表性的是“金蝉”病毒,它感染EXE文件时生成一个和EXE同名但扩展名为COM的伴随体;它感染文件时,改原来的COM文件为同名的EXE文件,再产生一个原名的伴随体,文件扩展名为COM,这样,在DOS加载文件时,病毒就取得控制权.这类病毒的特点是不改变原来的文件内容,日期及属性,解除病毒时只要将其伴随体删除即可。在非DOS操作系统中,一些伴随型病毒利用操作系统的描述语言进行工作,具有典型代表的是“海盗旗”病毒,它在得到执行时,询问用户名称和口令,然后返回一个出错信息,将自身删除。批次型病毒是工作在DOS下的和“海盗旗”病毒类似的一类病毒。 1.3.(4) 幽灵、多形阶段1994年,随着汇编语言的发展,实现同一功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完成,这些方式的组合使一段看似随机的代码产生相同的运算结果。幽灵病毒就是利用这个特点,每感染一次就产生不同的代码。例如“一半”病毒就是产生一段有上亿种可能的解码运算程序,病毒体被隐藏在解码前的数据中,查解这类病毒就必须能对这段数据进行解码,加大了查毒的难度。多形型病毒是一种综合性病毒,它既能感染引导区又能感染程序区,多数具有解码算法,一种病毒往往要两段以上的子程序方能解除。 1.3.(5) 生成器,变体机阶段1995年,在汇编语言中,一些数据的运算放在不同的通用寄存器中,可运算出同样的结果,随机的插入一些空操作和无关指令,也不影响运算的结果,这样,一段解码算法就可以由生成器生成,当生成器的生成结果为病毒时,就产生了这种复杂的“病毒生成器” ,而变体机就是增加解码复杂程度的指令生成机制。这一阶段的典型代表是“病毒制造机” VCL,它可以在瞬间制造出成千上万种不同的病毒,查解时就不能使用传统的特征识别法,需要在宏观上分析指令,解码后查解病毒。 1.3.(6) 网络,蠕虫阶段1995年,随着网络的普及,病毒开始利用网络进行传播,它们只是以上几代病毒的改进.在非DOS操作系统中,“蠕虫”是典型的代表,它不占用除内存以外的任何资源,不修改磁盘文件,利用网络功能搜索网络地址,将自身向下一地址进行传播,有时也在网络服务器和启动文件中存在。 1.3.(7) 视窗阶段1996年,随着Windows和Windows95的日益普及,利用Windows进行工作的病毒开始发展,它们修改(NE,PE)文件,典型的代表是DS.3873,这类病毒的机制更为复杂,它们利用保护模式和API调用接口工作,解除方法也比较复杂。宏病毒阶段1996年,随着Windows Word功能的增强,使用Word宏语言也可以编制病毒,这种病毒使用类Basic语言、编写容易、感染Word文档等文件,在Excel和AmiPro出现的相同工作机制的病毒也归为此类,由于Word文档格式没有公开,这类病毒查解比较困难。 1.3(8) 互连网阶段1997年,随着因特网的发展,各种病毒也开始利用因特网进行传播,一些携带病毒的数据包和邮件越来越多,如果不小心打开了这些邮件,机器就有可能中毒; 1.3(9) 邮件炸弹阶段1997年,随着万维网(Wold Wide Web)上Java的普及,利用Java语言进行传播和资料获取的病毒开始出现,典型的代表是JavaSnake病毒,还有一些利用邮件服务器进行传播和破坏的病毒,例如Mail-Bomb病毒,它会严重影响因特网的效率。 1.4 计算机病毒攻击事件1.4.(1) Elk Cloner(1982年)它被看作攻击个人计算机的第一款全球病毒,也是所有令人头痛的安全问题先驱者。它通过苹果Apple II软盘进行传播。这个病毒被放在一个游戏磁盘上,可以被使用49次。在第50次使用的时候,它并不运行游戏,取而代之的是打开一个空白屏幕,并显示一首短诗。1.4.(2) Brain(1986年)Brain是第一款攻击运行微软的受欢迎的操作系统DOS的病毒,可以感染感染360K软盘的病毒,该病毒会填充满软盘上未用的空间,而导致它不能再被使用。1.4.(3) Morris(1988年)Morris该病毒程序利用了系统存在的弱点进行入侵,Morris设计的最初的目的并不是搞破坏,而是用来测量网络的大小。但是,由于程序的循环没有处理好,计算机会不停地执行、复制Morris,最终导致死机。1.4.(4) CIH(1998年)CIH病毒是迄今为止破坏性最严重的病毒,也是世界上首例破坏硬件的病毒。它发作时不仅破坏硬盘的引导区和分区表,而且破坏计算机系统BIOS,导致主板损坏。 此病毒是由台湾大学生陈盈豪研制的,据说他研制此病毒的目的是纪念1986年的灾难或是让反病毒软件难堪。1.4.(5) Melissa(1999年)Melissa是最早通过电子邮件传播的病毒之一,当用户打开一封电子邮件的附件,病毒会自动发送到用户通讯簿中的前50个地址,因此这个病毒在数小时之内传遍全球。1.4.(6) Love bug(2000年)Love bug也通过电子邮件附近传播,它利用了人类的本性,把自己伪装成一封求爱信来欺骗收件人打开。这个病毒以其传播速度和范围让安全专家吃惊。在数小时之内,这个小小的计算机程序征服了全世界范围之内的计算机系统。1.4.(7)“红色代码”(2001年)被认为是史上最昂贵的计算机病毒之一,这个自我复制的恶意代码“红色代码”利用了微软IIS服务器中的一个漏洞。该蠕虫病毒具有一个更恶毒的版本,被称作红色代码II。这两个病毒都除了可以对网站进行修改外,被感染的系统性能还会严重下降。1.4.(8)“Nimda”(2001年)尼姆达(Nimda)是历史上传播速度最快的病毒之一,在上线之后的22分钟之后就成为传播最广的病毒。1.4.(9)“冲击波”(2003年)冲击波病毒的英文名称是Blaster,还被叫做Lovsan或Lovesan,它利用了微软软件中的一个缺陷,对系统端口进行疯狂攻击,可以导致系统崩溃。1.4.(10)“震荡波”(2004年)震荡波是又一个利用Windows缺陷的蠕虫病毒,震荡波可以导致计算机崩溃并不断重启。1.4.(11)“熊猫烧香”(2007年)熊猫烧香会使所有程序图标变成熊猫烧香,并使它们不能应用。1.4.(12)“扫荡波”(2008年)同冲击波和震荡波一样,也是个利用漏洞从网络入侵的程序。而且正好在黑屏事件,大批用户关闭自动更新以后,这更加剧了这个病毒的蔓延。这个病毒可以导致被攻击者的机器被完全控制。1.4.(13)“Conficker”(2008年)Conficker.C病毒原来要在2009年3月进行大量传播,然后在4月1日实施全球性攻击,引起全球性灾难。不过,这种病毒实际上没有造成什么破坏。1.4.(14)“木马下载器”(2009年)本年度的新病毒,中毒后会产生10002000不等的木马病毒,导致系统崩溃,短短3天变成360安全卫士首杀榜前3名(现在位居榜首)1.4.(15)“鬼影病毒”(2010年)该病毒成功运行后,在进程中、系统启动加载项里找不到任何异常,同时即使格式化重装系统,也无法将彻底清除该病毒。犹如“鬼影”一般“阴魂不散”,所以称为“鬼影”病毒。1.4.(16)“极虎病毒”(2010年) 该病毒类似qvod播放器的图标。感染极虎之后可能会遭遇的情况:计算机进程中莫名其妙的有ping.exe和rar.exe进程,并且cpu占用很高,风扇转的很响很频繁(手提电脑),并且这两个进程无法结束。某些文件会出现usp10.dll、lpk.dll文件,杀毒软件和安全类软件会被自动关闭,如瑞星、360安全卫士等如果没有及时升级到最新版本都有可能被停掉。破坏杀毒软件,系统文件,感染系统文件,让杀毒软件无从下手。极虎病毒最大的危害是造成系统文件被篡改,无法使用杀毒软件进行清理,一旦清理,系统将无法打开和正常运行,同时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帐户信息可能会被盗,如网络游戏帐户、银行帐户、支付帐户以及重要的电子邮件帐户等。1.5 特例病毒(熊猫烧香、CIH病毒) 1.5.1 熊猫烧香的定义特点及危害 “武汉男生”,俗称“熊猫烧香”,这是一个感染型的蠕虫病毒,它能感染系统中exe,com,pif,src,html,asp等文件,它还能中止大量的反病毒软件进程并且会删除扩展名为gho的文件,该文件是一系统备份工具GHOST的备份文件,使用户的系统备份文件丢失。被感染的用户系统中所有.exe可执行文件全部被改成熊猫举着三根香的模样。 熊猫烧香”其实是一种蠕虫病毒的变种,而且是经过多次变种而来的。尼姆亚变种W(Worm.Nimaya.w),由于中毒电脑的可执行文件会出现“熊猫烧香”图案,所以也被称为“熊猫烧香”病毒。用户电脑中毒后可能会出现蓝屏、频繁重启以及系统硬盘中数据文件被破坏等现象。同时,该病毒的某些变种可以通过局域网进行传播,进而感染局域网内所有计算机系统,最终导致企业局域网瘫痪,无法正常使用。“熊猫烧香”(“威金”病毒变种)病毒特征1、这个病毒关闭众多杀毒软件和安全工具2、循环遍历磁盘目录,感染文件,对关键系统文件跳过3、感染所有EXE、SCR、PIF、COM文件 4、感染所有.htm/.html/.asp/.php/.jsp/.aspx文件,添加木马恶意代码5、自动删除*.gho文件(ghost系统备份镜象文件)6,病毒攻击计算机弱口令以及利用微软自动播放功能7更改图标为烧香熊猫(有的变种可能不会使用熊猫的图标而换做其他的图标)“尼姆亚(Worm.Nimaya)”病毒:警惕程度,蠕虫病毒,通过感染文件传播,依赖系统:WIN 9X/NT/2000/XP1:拷贝文件 病毒运行后,会把自己拷贝到C:WINDOWSSystem32Driversspoclsv.exe 2:添加注册表自启动 病毒会添加自启动项HKEY_CURRENT_USER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Run svcshare - C:WINDOWSSystem32Driversspoclsv.exe 3:病毒行为 a:每隔1秒寻找桌面窗口,并关闭窗口标题中含有以下字符的程序: QQKav、QQAV、防火墙、进程、VirusScan、网镖、杀毒、毒霸、瑞星、江民、黄山IE、超级兔子、优化大师、木马克星、木马清道夫、QQ病毒、注册表编辑器、系统配置实用程序、卡巴斯基反病毒、Symantec AntiVirus、Duba、esteem proces、绿鹰PC、密码防盗、噬菌体、木马辅助查找器、System Safety Monitor、Wrapped gift Killer、Winsock Expert、游戏木马检测大师、msctls_statusbar32、pjf(ustc)、IceSword 并使用的键盘映射的方法关闭安全软件IceSword 添加注册表使自己自启动 HKEY_CURRENT_USER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Run svcshare - C:WINDOWSSystem32Driversspoclsv.exe 并中止系统中以下的进程: Mcshield.exe、VsTskMgr.exe、naPrdMgr.exe、UpdaterUI.exe、TBMon.exe、scan32.exe、Ravmond.exe、CCenter.exe、RavTask.exe、Rav.exe、Ravmon.exe、RavmonD.exe、RavStub.exe、KVXP.kxp、kvMonXP.kxp、KVCenter.kxp、KVSrvXP.exe、KRegEx.exe、UIHost.exe、TrojDie.kxp、FrogAgent.exe、Logo1_.exe、Logo_1.exe、Rundl132.exe b:每隔18秒点击病毒作者指定的网页,并用命令行检查系统中是否存在共享,共存在的话就运行net share命令关闭admin$共享 c:每隔10秒下载病毒作者指定的文件,并用命令行检查系统中是否存在共享,共存在的话就运行net share命令关闭admin$共享 d:每隔6秒删除安全软件在注册表中的键值 并修改以下值不显示隐藏文件 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ExplorerAdvancedFolderHiddenSHOWALL CheckedValue - 0x00 删除以下服务: navapsvc、wscsvc、KPfwSvc、SNDSrvc、ccProxy、ccEvtMgr、ccSetMgr、SPBBCSvc、Symantec Core LC、NPFMntor MskService、FireSvc e:感染文件 病毒会感染扩展名为exe,pif,com,src的文件,把自己附加到文件的头部,并在扩展名为htm,html, asp,php,jsp,aspx的文件中添加一网址,用户一但打开了该文件,IE就会不断的在后台点击写入的网址,达到增加点击量的目的,但病毒不会感染以下文件夹名中的文件: WINDOW、Winnt、System Volume Information、Recycled、Windows NT、WindowsUpdate、Windows Media Player、Outlook Express、Internet Explorer、NetMeeting、Common Files、ComPlus Applications、Messenger、InstallShield Installation Information、MSN、Microsoft Frontpage、Movie Maker、MSN Gamin Zone g:删除文件 病毒会删除扩展名为gho的文件,该文件是一系统备份工具GHOST的备份文件使用户的系统备份文件丢失。 清除步骤 = 1. 断开网络 2. 结束病毒进程 %System%FuckJacks.exe 3. 删除病毒文件: %System%FuckJacks.exe 4. 右键点击分区盘符,点击右键菜单中的“打开”进入分区根目录,删除根目录下的文件: X:autorun.inf X:setup.exe 5. 删除病毒创建的启动项: HKEY_CURRENT_USER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Run FuckJacks=%System%FuckJacks.exe 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Run svohost=%System%FuckJacks.exe 6. 修复或重新安装反病毒软件 7. 使用反病毒软件或专杀工具进行全盘扫描,清除恢复被感染的exe文件 专杀工具网盘下载:/ CIH病毒简介 CIH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是Internet和电子邮件,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也会通过软盘或光盘的交流传播。据悉,权威病毒搜集网目前报道的CIH病毒, “原体”加“变种”一共有五种之多,相互之间主要区别在于“原体”会使受感染文件增长,但不具破坏力;而“变种”不但使受感染的文件增长,同时还有很强的破坏性,特别是有一种“变种”,每月26日都会发作。 CIH病毒只感染Windows 95/98操作系统,从目前分析来看,它对DOS操作系统似乎还没有什么影响,所以,对于仅使用DOS的用户来说,这种病毒似乎并没有什么影响,但如果是Windows 95/98用户就要特别注意了。正是因为CIH独特地使用了VxD技术,使得这种病毒在Windows环境下传播的实时性和隐蔽性都特别强,使用一般反病毒软件很难发现这种病毒在系统中的传播。 CIH病毒“变种”在每年4月26日(有一种变种是每月26日)都会发作。发作时硬盘一直转个不停,所有数据都被破坏,硬盘分区信息也将丢失。CIH病毒发作后,就只有对硬盘进行重新分区了。再有就是CIH病毒发作时也可能会破坏某些类型主板的电压,改写只读存储器的BIOS,被破坏的主板只能送回原厂修理,重新烧入BIOS。 CIH病毒破坏哪一类BIOS? 当然,CIH对BIOS的破坏,也并非想像中的那么可怕。 现在PC机基本上使用两种只读存储器存放BIOS数据,一种是使用传统的ROM或EPROM,另一种就是E2PROM。厂家事先将BIOS以特殊手段“烧”入(又称“固化”)到这些存储器中,然后将它们安装在PC机里。当我们打开计算机电源时,BIOS中程序和数据首先被执行、加载,使得我们的系统能够正确识别机器里安装的各种硬件并调用相应的驱动程序,然后硬盘再开始引导操作系统。 固化在ROM或EPROM中的数据,只有施加以特殊的电压或使用紫外线才有可能被清除,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打开有些计算机机箱时,可能会看到有块芯片上贴着一小块银色或黑色纸块的原因防止紫外线清除BIOS数据。要清除存储在这类只读存储器中的数据,仅靠计算系统内部的电压是不够的。所以,仅使用这种只读存储器存储BIOS数据的用户,就没有必要担心CIH病毒会破坏BIOS。 但最新出产的计算机,特别是Pentium以上的计算机基本上都使用了E2PROM存储部分BIOS。E2PROM又名“电可改写只读存储器”。一般情况下,这种存储器中的数据并不会被用户轻易改写,但只要施加特殊的逻辑和电压,就有可能将E2PROM中的数据改写掉。使用PC机的CPU逻辑和计算机内部电压就可轻易实现对E2PROM的改写,这正是我们通过软件升级BIOS的原理,也是CIH破坏BIOS的基本方法。 改写E2PROM内的数据需要一定的逻辑条件,不同PC机系统对这种条件的要求可能并不相同,所以CIH并不会破坏所有使用E2PROM存储BIOS的主板,目前报道的只有技嘉和微星等几种5V主板,这并不是说这些主板的质量不好,只不过其E2PROM逻辑正好与CIH吻合,或者CIH的编制者也许就是要有目的地破坏某些品牌的主板。 所以,要判断CIH对您的主板究竟有没有危害,首先应该判别您的BIOS是仅仅烧在ROM/EPROM之中,还是有一部分使用了E2PROM。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CIH并不会破坏所有BIOS,但CIH在“黑色”的26日摧毁硬盘上所有数据远比破坏BIOS要严重得多这是每个感染CIH病毒的用户不可避免的。 回答者:wudi8333 - 举人 五级 9-24 18:57CIH病毒属文件型病毒,其别名有Win95.CIH、Spacefiller、Win32.CIH、PE_CIH,它主要感染Windows95/98下的可执行文件(PE格式,Portable Executable Format),目前的版本不感染DOS以及WIN 3.X(NE格式,Windows and OS/2 Windows 3.1 execution File Format)下的可执行文件,并且在Win NT中无效。其发展过程经历了v1.0,v1.1、v1.2、v1.3、v1.4总共5个版本,目前最流行的是v1.2版本,在此期间,据某些报导,同时产生了不下十个的变种,不过好象没有流行起来的迹象,本人并未实际接触到这些所谓的CIH变种病毒。 CIH病毒的各种不同版本的随时间的发展不断完善,其基本发展历程为: CIH病毒v1.0版本: 最初的 V1.0版本仅仅只有 656字节,其雏形显得比较简单,与普通类型的病毒在结构上并无多大的改善,其最大的“卖点”是在于其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可感染Microsoft Windows PE类可执行文件的病毒之一,被其感染的程序文件长度增加,此版本的CIH不具有破坏性。 CIH病毒v1.1版本: 当其发展到v1.1版本时,病毒长度为796字节,此版本的CIH病毒具有可判断Win NT软件的功能,一旦判断用户运行的是Win NT,则不发生作用,进行自我隐藏,以避免产生错误提示信息,同时使用了更加优化的代码,以缩减其长度。此版本的CIH另外一个优秀点在于其可以利用WIN PE类可执行文件中的“空隙”,将自身根据需要分裂成几个部分后,分别插入到PE类可执行文件中,这样做的优点是在感染大部分WINPE类文件时,不会导致文件长度增加。 CIH病毒v1.2版本: 当其发展到v1.2版本时,除了改正了一些v1.1版本的缺陷之外,同时增加了破坏用户硬盘以及用户主机BIOS程序的代码,这一改进,使其步入恶性病毒的行列,此版本的CIH病毒体长度为1003字节。 CIH病毒v1.3版本: 原先v1.2版本的CIH病毒最大的缺陷在于当其感染ZIP自解压包文件(ZIP self-extractors file)时,将导致此ZIP压缩包在自解压时出现如下的错误警告信息: WinZip Self-Extractor header corrupt. Possible cause: disk or file transfer error. v1.3版本的CIH病毒显得比较仓促,其改进点便是针对以上缺陷的,它的改进方法是:一旦判断开启的文件是WinZip类的自解压程序,则不进行感染。同时,此版本的CIH病毒修改了发作时间。v1.3版本的CIH病毒长度为1010字节。 CIH病毒v1.4版本: 此版本的CIH病毒改进上上几个版本中的缺陷,不感染ZIP自解压包文件,同时修改了发作日期及病毒中的版权信息(版本信息被更改为:“CIH v1.4 TATUNG”,在以前版本中的相关信息为“CIH v1.x TTIT”),此版本的长度为1019字节。 从上面的说明中,我们可以看出,实际上,在CIH的相关版本中,只有v1.2、v1.3、v1.4这3个版本的病毒具有实际的破坏性,其中v1.2版本的CIH病毒发作日期为每年的4月26日,这也就是当前最流行的病毒版本,v1.3版本的发作日期为每年的6月26日,而CIH v1.4版本的发作日期则被修改为每月的26日,这一改变大大缩短了发作期限,增加了其的破坏性。 CIH病毒发作时所产生的破坏性: CIH属恶性病毒,当其发作条件成熟时,其将破坏硬盘数据,同时有可能破坏BIOS程序,其发作特征是: 1、以2048个扇区为单位,从硬盘主引导区开始依次往硬盘中写入垃圾数据,直到硬盘数据被全部破坏为止。 最坏的情况下硬盘所有数据(含全部逻辑盘数据)均被破坏,如果重要信息没有备份,那就只有哭了! 2、某些主板上的Flash Rom中的BIOS信息将被清除。 感染CIH病毒的特征: 由于流行的CIH病毒版本中,其标识版本号的信息使用的是明文,所以可以通过搜索可执行文件中的字符串来识别是否感染了CIH病毒,搜索的特征串为“CIH v”或者是“CIH v1.”如果你想搜索更完全的特征字符串,可尝试“CIH v1.2 TTIT”、“CIH v1.3 TTIT”以及“CIH v1.4 TATUNG”,不要直接搜索“CIH”特征串, 因为此特征串在很多的正常程序中也存在,例如程序中存在如下代码行: inc bx dec cx dec ax 则它们的特征码正好是“CIH(0x43;0x49;0x48)”,容易产生误判。 具体的搜索方法为:首先开启“资源管理器”,选择其中的菜单功能“工具查找文件或文件夹”,在弹出的“查找文件”设置窗口的“名称和位置”输入中输入查找路径及文件名(如:*.EXE),然后在“高级包含文字”栏中输入要查找的特征字符串-“CIH v”,最后点劝查找键”即可开始查找工作。如果在查找过程中, 显示出一大堆符合查找特征的可执行文件,则表明您老的计算机上已经感染了CIH病毒。 实际上,在以上的方法中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如果用户刚刚感染CIH病毒,那么这样一个大面积的搜索过程实际上也是在扩大病毒的感染面。一般情况下,推荐的方法是先运行一下“写字板”软件,然后使用上面的方法在“写字板”软件的可执行程序Notepade.exe中搜索特征串,以判断是否感染了CIH病毒。 另外一个判断方法是在Windows PE文件中搜索IMAGE_NT_SIGNATURE字段,也就是0x00004550,其代表的识别字符为“PE00”,然后查看其前一个字节是否为0x00,如果是,则表示程序未受感染,如果为其他数值,则表示很可能已经感染了CIH病毒。 最后一个判断方法是先搜索IMAGE_NT_SIGNATURE字段-“PE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